當蘋果發佈 iPhone 17 Air 的那一刻時,史上設計最輕薄、最輕盈的 iPhone 成為它的焦點,但在驚嘆聲後隨之而來的疑問是:這麼薄的手機,電池能撐多久?
在過去,智慧手機的續航力往往靠增加電池容量或提升快充速度來解決。然而,當設計輕薄與續航需求碰撞時,矛盾就產生了。但這次蘋果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用 AI 來解決。
這期我們就來聊聊 AI 如何開始接手智慧手機的電力管理,以及這背後對產業與未來的啟示是什麼。
蘋果的想法是用AI 取代硬體堆疊
不同於其他競爭對手都以大電池或極速快充取勝,蘋果選擇了第三條路:用 AI 智慧電池管理 來平衡設計與續航,而不是讓手機變得更厚更重。
在 iPhone 17 Air 的規格中,最令人矚目的不是電池 mAh 數字,而是名為 Adaptive Power Mode 的新功能。它像一位能源管家,能根據使用者的行為模式與當下情境,自動在效能與省電之間切換。換句話說,續航力已經不是「電池有多大」,而是「AI 能不能聰明調度」。
這揭示了蘋果的產品哲學:不會犧牲設計美感去堆疊電池容量,保護輕薄與手感仍是品牌的堅持。其次,也不把賭注全壓在極速快充。快充雖能在短時間內舒緩焦慮,但長期卻會造成電池化學衰退,與蘋果一貫強調的「永續」理念背道而馳。
因此,蘋果選擇了第三條路:讓 AI 成為能源管家。新添加的 Adaptive Power Mode 功能就像是個助手,能在使用者不察覺的狀態下,根據行為模式與環境狀態,動態分配電力。這不只是一種技術選項,更是一種新的產品理念:續航力不再取決於電池大小,而是取決於電力分配的智慧程度。
Adaptive Power Mode 是如何運作
蘋果將 Adaptive Power Mode 定義為一個「學習、預測、調整」的系統。它的運作並非單靠軟體演算法,而是結合硬體感測器、邊緣運算晶片與雲端資料更新的結果。
這個系統有三大核心能力
1. 預測性分配
AI 會根據歷史使用數據與日程判斷耗電需求。舉例來說,若系統偵測你每天早上習慣用手機看新聞 30 分鐘,AI 就會在這段時間預留額外效能,確保流暢體驗;但在午休或長會議中,則自動壓低背景耗能。
2. 情境調節
當你進入遊戲,系統會切換至高效能模式,確保圖形處理器(GPU)能釋放最大性能;而在飛行或通勤時,則轉入低耗能狀態,延長電力使用。這背後仰賴 AI 即時感知,包括地點、時間與行為。
3. 壽命優化
Adaptive Power Mode 不只管理當下,也關注長期壽命。它會控制充電曲線,夜間充電時採取慢速策略,避免過熱;在電量達到 80% 時暫緩,直到接近起床時間再補滿。這讓電池循環次數減緩,延長整體壽命。
雖然蘋果在發表會上沒有多談,但業界分析師指出,這套 AI 系統能運作,主要是仰賴 A18 晶片的神經網路引擎,以及新一代的電源管理晶片(PMIC)。AI 演算法則提供判斷,硬體電源模組則負責即時切換與穩定供電。這也是為何蘋果能在輕薄設計中實現可靠的續航力。
打個比喻來說,Adaptive Power Mode 就像一個看不見的管家,不僅管理每天的能源支出,還同時規劃長期的「電池健康帳本」。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用戶角色的日常使用情境,來理解這項技術的價值。
● 商務人士:在跨國飛行中,Adaptive Power Mode 能提前進入長續航模式,讓手機在 12 小時飛行後仍保有 30% 電量,確保落地時能即時聯絡客戶。
● 學生族群:在一整天的課程與社交中,AI 會根據上課時間降低背景耗能,專注於筆記與即時查詢;下課後則提升影音播放效能。
● 長者使用者:AI 能根據使用模式主動優化電池壽命,減少頻繁充電的麻煩,甚至在電量過低時主動提醒「該充電了」。
這些使用情境凸顯了同一個結論:Adaptive Power Mode 不是單純的省電,而是讓能源分配更符合人的生活節奏。
目前各品牌的電池競賽策略已逐漸明顯:
● 三星:Galaxy 系列持續推大容量電池與 65W 快充,強調「快速回滿」。
● 華為:依靠自研快充協議,力推「極速安全充電」體驗。
● Google Pixel:透過 AI 分配 App 耗電優先級,降低背景資源浪費。
而蘋果選擇續航不等於硬體堆疊,則是基於體驗與永續。iPhone 17 Air 上的AI 能源治理,不只讓輕薄與續航共存,同時,也回應了 ESG 要求。根據 GSMA(2024)的報告,智慧手機平均壽命延長一年,全球可減少近 400 萬公噸電子垃圾。蘋果的這個做法,正好呼應了這一全球趨勢。這是一種差異化戰略。當其他品牌仍在比容量與速度時,蘋果試圖透過 「軟硬體整合+AI 管理」 打造新標準。
效率之外還需要信任
然而,讓AI 接手能源管理也會帶來新的挑戰。
首先是透明度:使用者能否清楚知道 Adaptive Power Mode 何時啟用,是否可以自行調整?
其次是隱私疑慮:AI 必須蒐集使用習慣與行為模式,這些數據是否只存在裝置端?
最後是依賴性:當能源分配完全交給 AI時,使用者是否會失去對電力的理解與掌控?
這些挑戰提醒著我們,效率之外還需要信任機制。只有提供清楚的資訊、可控的選項,AI 智慧電池管理才能被用戶廣泛接受。
AI 技術嵌入手持與穿戴設備的啟示
蘋果這次的選擇傳遞了一個清晰訊號:AI 將不再只存在於語音助理或影像演算法,AI 的下一站是能源治理。這對未來的手持與穿戴式設備有幾個關鍵啟示:
● 多設備能源協同
未來 iPhone、Apple Watch、AirPods 可能形成「個人能源網路」。AI 不僅能協調單一裝置的耗能,還能跨裝置分配,確保整體續航最優化。
● 情境感知生態
能源管理將成為情境感知的一部分。例如當系統偵測使用者進入運動狀態,會自動釋放更多資源支援健康監測;在會議中則壓低背景通知,保持專注。
● 永續與 ESG
IDC(2025)指出,全球智慧穿戴市場將突破 750 億美元,其中健康與能源管理功能是成長最快的類別。AI 電池管理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永續戰略的落點。
● 信任文化
當 AI 被嵌入最貼身的裝置,企業必須在設計上傳達「AI 是輔助而非控制」,建立使用者信任,否則再先進的功能也難以普及。
這些啟示不僅限於手機,也將延伸至筆電、電動車,甚至智慧城市。當能源成為最稀缺的資源時,AI 管理能源的能力將成為未來所有裝置的標準配備。
結語:後手機時代的能源治理雛形
iPhone 17 Air 證明了一件事:續航力的未來不是靠大電池或極速快充,而是 AI 的智慧調度。Adaptive Power Mode 讓「最輕薄」與「長續航」這對矛盾首次被化解。這也引發更大的想像:當手機能自我管理能源,未來筆電、電動車,甚至整座智慧城市,是否都能用 AI 來協調能源?或許,iPhone 17 Air 不只是史上最輕薄的 iPhone,更是一個象徵:AI 已經不只陪伴我們對話,它正在背後默默管理能量,為科技與生活找到新的平衡。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