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你的「有感」足跡,Felt 要讓每個人變身鍵盤地圖創作者
Felt 是今年剛上線的地圖繪製服務,概念是把地圖當成一種媒介(medium)。想像地圖就是整幅畫布,每個人都能夠用隨手可取得的剪刀、膠水、便利貼、彩色筆,標記位置、為路面著色、加上影像照片,這張地圖從原本僅有藍色海面、黃綠陸地的自然地景,被群眾賦予了「有感」意義,而這一切可以在線上輕易的與他人共同協作完成,並且在網路上隨處分享。
Felt 是今年剛上線的地圖繪製服務,概念是把地圖當成一種媒介(medium)。想像地圖就是整幅畫布,每個人都能夠用隨手可取得的剪刀、膠水、便利貼、彩色筆,標記位置、為路面著色、加上影像照片,這張地圖從原本僅有藍色海面、黃綠陸地的自然地景,被群眾賦予了「有感」意義,而這一切可以在線上輕易的與他人共同協作完成,並且在網路上隨處分享。
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關掉分頁?這或許可以用心理學中的「損失規避」傾向來解釋,即使今天搜尋再怎麼方便、儲存技術再怎麼先進,要找回記憶中的內容也還是很麻煩。而既然網路空間無限,何不開了就擺著,免得之後找不回來。
有些新興搜尋引擎正在誕生,強調隱私至上,不追蹤使用者資料。DuckDuckGo 倡議隱私 14 年,Neeva 個人檔案與網路空間並行搜尋,you.com 把碎裂的網路以網站為單位讓使用者建立合輯,Kagi 則將「少即是多」的概念用在搜尋結果上,最後一個介紹的 Marginalia 則是特立獨行,要讓被主流搜尋引擎排擠的內容重新浮現。
1968 年,那是人類登上月球的前一年,電腦界的先驅人物 Doug Engelbart 進行了一場日後被稱為是「所有 Demo 之母」的電腦系統展示,展示的最後他在謝詞中唸到一個名字:Herman Miller,這個辦公室傢俱商當時正準備跟著個人電腦產業一起演化,成為日後科技公司場景的重要象徵
在科技新聞聚焦 Metaverse 與加密貨幣塑造的華麗未來時,文字領域的改進與創新其實也很熱鬧,從 Substack、Ghost 等平台為獨立作家開啟便利的收費機制,Obsidian、Roam Research 等軟體掀起筆記新浪潮。這篇文章想介紹的 Matter,則想重新打造閱讀工具,並且建立以追蹤作者為核心的內容發現體驗。
本文主要分享實際操作五款 Mac App 剪貼簿工具後的觀察,另外也有針對 Windows 的推薦,希望能夠帶給尚未找到合宜的剪貼簿工具的讀者一些方向。
亞歷山大圖書館早已被摧毀,但它保留資訊的方式——無論什麼東西,通通拷貝一份、未來肯定會在某刻綻放價值的野心,在 2000 年後的 Internet Archive 發揚光大。
把工作行事曆塞滿「假行程」、一鍵複製貼上模板,無腦拒絕佔你時間的外務⋯⋯員工捍衛自己的工作時間 VS. 公司對工時的控制欲,這場辦公室的拔河,哪邊勝算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