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501:從手機到AI裝置:我們的智慧生活將如何被改寫?
十多年前,智慧型手機改寫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讓相機、音樂播放器、GPS 導航器、甚至部分電腦功能,通通裝進口袋裡。而現在,類似的革命正要再次上演,只是主角換成了 AI 裝置。不同於被動等待操作的 App 與工具,AI 裝置能夠「理解需求、主動協助」,不只是工具,更像是一位數位助理。它將在未來十年逐步改寫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帶來效率與便利的全新體驗,也標誌著智慧生活正邁入下一個階段。
十多年前,智慧型手機改寫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讓相機、音樂播放器、GPS 導航器、甚至部分電腦功能,通通裝進口袋裡。而現在,類似的革命正要再次上演,只是主角換成了 AI 裝置。不同於被動等待操作的 App 與工具,AI 裝置能夠「理解需求、主動協助」,不只是工具,更像是一位數位助理。它將在未來十年逐步改寫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帶來效率與便利的全新體驗,也標誌著智慧生活正邁入下一個階段。
iPhone 17 Air 以「史上最輕薄」的設計成為焦點,但輕量化往往意味著電池容量受限,也讓續航力成為最受質疑的環節。蘋果此次並未依賴更大電池或極速快充,而是透過 AI 智慧電池管理 找到解方:利用機器學習預測使用者行為,動態分配電力與最佳化充電策略。這不僅化解了輕薄設計與長續航的衝突,也揭示了未來智慧手機的新趨勢── AI 不只是功能賣點,更將成為核心硬體設計的一部分,開啟智慧手機邁向「AI 驅動能源管理」的新時代。
AirPods Pro 3 不只是硬體升級,而是 AI 穿戴科技邁向「後手機時代」的重要訊號。即時翻譯讓語言溝通無國界,心率偵測更將耳機變成隨身健康守護者。蘋果這一步,象徵智慧耳機正從單純的音樂配件,轉型為人類與世界互動的智慧入口。未來,AI 穿戴裝置將重新定義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將改變產業格局,成為下一波科技競爭的關鍵戰場。
迪士尼近日設立全新高階職位「協作技術與 AI 副總裁」,震驚科技與商界。這個職位的關鍵並非技術,而是「跨部門協作」。它提醒我們,AI 導入的最大挑戰並不是工具不夠先進,而是各部門之間缺乏串聯:行銷用的 AI 文案工具、設計部的繪圖軟體、工程的數據模型、業務的應用需求,若無法整合,只會成為昂貴玩具。迪士尼的做法點出一個核心訊息:AI 成功落地的關鍵,不是買多少工具,而是如何讓人與部門真正學會與 AI 共舞。
隨著 AI 技術的突飛猛進,「工作會被取代」的焦慮也不斷蔓延。然而,越來越多的實例正在顛覆這種想像。AI 不再只是冷冰冰的自動化工具,而是正在成為人類職場上的強力「協作者」。它能代替我們處理繁瑣、重複、耗時的任務,讓人類把心力放在更有價值的創造力、判斷力與人際互動上。這意味著未來的職場將不只是「效率提升」,更是一份全新的契約:人類與 AI 並肩合作,打造更具創意、更有人味的工作新模式。本期就帶你一起探討這場關於「人機協作」的未來轉型。
AI 不再只是工作上的助手,它正在進入人類最私密的領域──情感。從「聊天機器人」到「AI 伴侶」,技術的演進讓人機互動不再只是資訊交換,而是情感陪伴。AI 女友、AI 男友的崛起,背後是一股龐大的「寂寞商機」。這提醒我們:AI 的價值,不僅在於解決效率問題,更在於滿足人類深層的情感需求。
矽谷科技戰火延燒至「腦機界面」。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與物理學家 Alex Blania 創立 Merge Labs,正面挑戰 Elon Musk 的 Neuralink。這場對決不僅是兩大科技巨頭的商業競爭,更觸及人類未來與 AI 融合的深層課題:我們應該與智慧科技協作,還是選擇徹底融合?這場「大腦戰爭」可能比 AI 更深遠地改變人類生活。
生成式 AI 浪潮席捲全球,但 2025 年的 AI 創業環境比想像中殘酷。儘管投資金額仍高,失敗率卻創新高,許多新創在燒光資金後仍找不到穩定付費客戶,陷入「死亡之谷」。本文提出七大原則,協助創業者避開「技術錘子找釘子」的陷阱,找到真實痛點,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突破生存瓶頸。
AI 創業不只要追求市場規模,還要從第一天就建立穩健的變現能力。定價專家 Madhavan Ramanujam 在《Scaling Innovation》中指出,成功的新創必須同時搶佔市場份額與錢包份額。對 AI 產品而言,定價策略不僅影響營收,更是快速規模化與長期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