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最常問的3個陷阱問題,要如何回答才能避免踩雷?

| |

當你準備展開人生第一次的募資旅程時,心情肯定是既興奮又緊張吧?相信你已經花了好多時間在打磨產品、準備募資簡報,也許還練習了好幾遍如何開場介紹。但說真的,對於過來人來說,募資的真正關鍵時刻,往往是從投資人開始對你提問的那一刻開始。
本期由團隊創業者分享一些心得,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如何更好回答,以獲得投資人更多的信任。

首先,我們建立一個觀念:投資人所提問的問題並不是要刁難你,而是用來測試你的創業準備程度,判斷你是否已經準備好承擔下一步的挑戰。
很多創業者誤以為只要講出熱情、畫出願景藍圖,就能打動投資人,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就我所知,投資人真正關注的是:你是否能清楚、有邏輯地說明你是怎麼賺錢、為什麼能從市場勝出、募來的錢打算怎麼使用。如果你對這些問題都答得模糊不清,那麼即使是再精彩的故事,在投資人看來也只是空談而已。
簡單來說,投資人最在意的,不是你多有熱情,而是你有沒有搞懂自己在做什麼。所以,在募資這件事上,說得對,比說得漂亮更重要。從投資人來看,創業者能正確地回答問題,不只是展現你的募資誠意,更是表現你的能力、判斷力與執行力的最佳方式。

今天我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和你聊聊這三個最常被投資人問到,卻最容易掉進去的「陷阱問題」,希望你能少走一點冤枉路。
陷阱問題一:「你的商業模式能否長期獲利?」
當時這個問題一提出時我還蠻開心的,誤以為是讓我來說說偉大的創業夢想。但事實上我錯了,這其實是投資人在考問我:「你是不是真的知道如何賺錢」。
我那時的回答是:「這個市場很巨大,成長很快速,我們只要拿到1%的市佔率,就很有大的利潤。」結果投資人反問我:「為什麼是你拿得到那個1%,而不是別人?」
當場我就傻眼了,那一刻起,我才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什麼都沒講。後來多了幾次經驗,這才弄懂原來投資人之所以要問這個問題,其實他並不是單純的想要知道你能不能賺錢,而是想知道你對於市場、產品、經營的理解是到什麼程度。這不只是「會不會賺錢」的問題,而是「怎麼賺錢、為什麼會賺錢、如何能長久賺錢」的問題。
以下分享幾個不太理想的回答,供你參考:

  1. 「我們預估半年內就能達到損益兩平,一年之後開始賺錢。」
    → 這種回答會因為沒有具體的數據,而讓投資人認為你雖然很樂觀,但卻不夠務實。因為,你可能連獲利模式都還沒有搞清楚。
  2. 「這個市場很大,一開始我們只拿到1%的市佔率就夠了。」
    → 問題是,為什麼你能夠拿到這1%的市佔率,而不是別人?投資人想聽到的是理由與方法。
  3. 「我們有三種變現方式,廣告、訂閱和服務授權。」
    → 聽起來很多元豐富,但還是沒講清楚你的核心收入模式是什麼,重點收入來源是什麼。
  4. 「我們產品很受歡迎,用過的人都很喜歡。」
    → 投資人只想看到真實數據,只憑創業者的主觀說辭是很難說服投資人。
  5. 「等我們的用戶數破10萬,自然會賺錢。」
    → 賺不賺錢是不能只靠假設規模,成本、費用、利潤率等這些數字才是關鍵,投資人想看到你的預算是怎麼算出來的。
  6. 「XXX品牌就是按這個模式賺錢,我們也是照這個模式在走。」
    → 抄別人很容易,但要知道自己的差別是在哪裡,不然投資人會認為你的風險很大,因為,「抄」每個人都會,但「抄」的好不好就是關鍵了。
  7. 「我們會先花一點錢搶佔市場,之後再來設計如何獲利產生利潤。」
    → 如果沒有講清楚後面的獲利潤率與相關的獲利機制,投資人會認為這筆投資可能會丟到水裡。

那要怎麼改呢?
後來我開始提出一些具體的數據,例如用戶黏著度、回購率、毛利率。也會針對風險主動提出應對措施,例如:某個通路平台轉換率較低,但我正在測試新的 A/B 測試來改善。經過這些數據和做法的說明,會讓投資人更明白我不是一個空談理想的人,而是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創業者。

陷阱問題二:為什麼是你能成功,而不是別人?
這題的殺傷力很強,因為它不是在問你自己,而是拿你去對比「所有競爭對手」。
我當時的第一個反應是:「我們是第一做這個的公司。」結果投資人臉上的表情明顯就是:「第一個就能保證成功嗎?」
後來我才懂,「第一」並不是答案,「獨特性」才是。投資人想要知道的是:你有什麼競爭優勢?你的護城河是什麼?你的成功並不是偶然運氣的,而是有方法論,有數據可以證明。
以下分享幾種我錯誤的回答,給你參考:

  1. 「我們團隊很拼,每天都加班加到半夜。」
    → 拼命不等於成功,這只是基本條件,不是差異化的優勢。
  2. 「我們產品很有設計感,界面做得很漂亮。」
    → 界面設計不等於有競爭優勢,好看的界面很容易被複製,重點在於如何與用戶建立長期的關係。
  3. 「我們的動作很快,比其他競爭者都早一步。」
    → 快不等於穩,速度不是長久的護城河,沒有資源或技術做支撐很快就被超車。
  4. 「我們的社群很活躍,有很多用戶自動在幫我們推廣。」
    → 除非你能證明這種推廣行為穩定、可持續,否則說服力有限。
  5. 「目前台灣還沒人做,我們是第一家。」
    → 沒有競爭對手不代表有市場,有可能是市場還沒成熟、時機未到。
  6. 「我們已經簽了一些合作意向書,未來機會很多。」
    → 沒有正式簽約的意向書,投資人只會認為那些都不是真正的訂單,不會帶來收入。
  7. 「我們技術雖然還在開發中,但有很多應用可能性。」
    → 從投資人來看,技術如果沒有辦法落地運用,都不能算是優勢,尤其是還沒做出 Prototype 或 MVP,只是有幾個 PPT 畫面,那風險就會很高。

建議你接下來可以這樣調整:明確說出「護城河」有哪些,像是有資料庫、已經跑過幾輪經過優化的獲客流程、也簽了策略合作夥伴,以及獨家合作條款。
這些都是在短時間內別人很難「模仿」的優勢,這才是投資人想看到「為什麼你會是贏家」的底氣。

陷阱問題三:「這筆錢你打算怎麼用?」
這題也是我第一次被問到時就馬上漏氣的題目。當時我只說了一句:「投入產品開發與行銷推廣。」投資人馬上接著問:「要做什麼行銷推廣?做廣告?做內容?要花多少錢?有成效指標嗎?」
事後才知道,投資人問這個問題的重點在於:想了解你有沒有做好資金規劃與執行策略。很多創業者在回答這題時,因為講得含糊不清,就會讓投資人覺得你對錢沒有概念,因此,會對於把錢投給你之後是否會有亂花錢存有疑慮。
以下我收集幾個創業者常見的錯誤回答方式給你參考:

  1. 「主要是做行銷,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品牌。」
    → 投資人想知道的是你打算行銷要怎麼做?有轉換率的目標嗎?在哪裡投放?
  2. 「我們想擴大團隊,找更多工程師來開發新功能。」
    → 你想找多少人?做哪些事?解決什麼問題?這些都是投資人想知道的。
  3. 「最近考慮換一個大一點的辦公室,讓團隊環境更好。」
    → 建議你千萬別強調這個,投資人把錢給你不是讓你裝潢個漂亮的辦公室,而是要加速這個公司的業務成長,最好是說出投錢之後能產出多少的回報。
  4. 「我們想預留一些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 預留備用金是對的,但是你得說出合理的佔比,以及使用條件,如果沒有,這會讓投資人認為你就是沒有計畫好。
  5. 「先做個新功能試試水溫,看有沒有市場。」
    → 這聽起來像是你還處在測試階段,那就代表商業模式也還不成熟,這得繼續花錢在測試市場、產品、客戶,對於投資人來說,這存在著事業可行性的風險。
  6. 「我們會在社群上做一波活動,帶起話題。」
    → 投資人想聽的是活動預算要花多少?投資回報率如何?是否有合適的 KPI?
  7. 「想投入一點錢打國際市場。」
    → 想打開國際市場當然很好,但投資人想知道的是要進入哪個市場?有當地合作資源嗎?預計投入金額與預期成果各是什麼?

以下這些是能夠說服投資人的正確作法分享給你:
● 明確列出資金使用比例,例如:50% 拓展市場或通路、30% 用於開發產品、20% 作為備用金。
● 搭配階段目標與預期成果,例如:3 個月內完成新功能版本上線、提升每日活躍用戶 30%。
● 說明監控與回報機制,例如:每月提交報表,經由第三方會計審核。
這樣能夠幫助投資人明白你對於資金的使用是有計劃、有目標、有成效可驗證。

總結:
先把自己練好,再去找投資人。投資人的提問其實是在幫你檢查自己有沒有準備好。現在回頭來看,發現這三題根本是創業者的「基本功檢查題」。你要是能針對這三個問題,講出清楚、具體、有邏輯的答案,說真的,不只是募資比較容易,就算沒錢進來,你自己也會更知道怎麼經營公司。
募資不是比誰比較會說,而是比誰準備得更充分。最後祝你在募資這條路上,越走越順,最終募資成功。

精選推薦

Startup funding: How to start fundraising
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創業募資的各個階段,包括不同的投資人類型(如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公司等)、募資輪次,以及替代性募資選項。內容旨在幫助創業者了解何時開始募資、如何準備,以及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募資途徑。
The founder’s guide to successful startup fundraising
這篇文章分享創業者在募資過程中常見的挑戰與實用建議,包括何時開始募資、如何設定募資金額,以及在吸引資金的同時保持創業初衷。文章中提供了實際案例與專家見解,幫助創業者在募資過程中做出明智決策。
從夢想打造獨角獸到一人公司,Gumroad 創辦人 Sahil Lavingia 不想當連續創業家
Sahil Lavingia 如何從矽谷獨角獸夢回歸本質,打造真正永續的創業哲學。
覺得 Google 被自己的黑魔法玩壞了?你可以嘗試這五個搜尋引擎
探索 5 個不同於 Google 的搜尋引擎,體驗更隱私、安全且個性化的搜尋方式。


.

Photo by Kenny Eliason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科技創業週報 #477:為什麼產品功能再好卻沒有人用? 透過行為設計打造你的成功產品

科技創業週報 #478:投資人最常問的3個陷阱問題,要如何回答才能避免踩雷?

Next

發佈留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