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想打造獨角獸到一人公司,Gumroad 創辦人 Sahil Lavingia 不想當連續創業家

| |

頂著人生勝利組光環,他卻不想當典型的矽谷創業模板

19 歲,是一個多數人才剛開始體驗大學生活的青春階段,Sahil Lavingia 卻連番做出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改變一生的決定,包括離開前景一片看好的 Pinterest、婉拒 Brian Armstrong 提出一起打造 Coinbase 雛形的邀約,堅持自己在矽谷闖蕩。不過,或許也不那麼令人意外,畢竟他有「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的恣意底氣。

Sahil Lavingia 14 歲就開始開發 app,前後端都有涉獵,15 歲憑著開發 app 就能養活自己,音樂社交網站 Turntable.fm、文件共享網站 Crate 都出自他手,也被 Pinterest 創辦人 Ben Silbermann 相中,於是他 17 歲從南加大輟學成為 Pinterest 的二號員工,負責打造 iOS app。後來他的角色逐漸從設計師轉向工程師,但他心底最想要做的還是打造產品。2011 年春天,Sahil Lavingia 發了一條推文:「我突然有可以打造出價值十億美金的公司的想法,明天就來做。」結果他熬了一個週末就推出面向創作者的電商新創 Gumroad,不管是一本電子書、一種字體、一個 app 都能賣,賣家只要上傳商品、設定價格並在社群分享連結就好,包辦後端繁瑣流程的 Gumroad 則從每筆交易抽取手續費 。1

當時是 2011 年,Stripe 還沒嶄露頭角,兩年後 Patreon 才會誕生2,Gumroad 一推出後在 Hacker News 受到許多關注,也是這樣吸引到了 Brian Armstrong 的目光。「離職的時候我在想:如果 Pinterest 成為價值 100 億美元的公司,我會不會後悔?」雖然這個答案在八年後他才了然於心,但在 Pinterest 漸入佳境時離開其實對他利大於弊,因為投資人就是看好這種透露出他可能做出一番大事的膽識。

Gumroad 讓創作者販售自己擅長的事物,包括實體或虛擬的作品。
Gumroad 讓創作者販售自己擅長的事物,包括實體或虛擬的作品。(來源:Gumroad )

然而,距離創業 10 年過去,被貼上創業傳奇標籤的 Sahil Lavingia 並沒能把 Gumroad 打造成想像中的獨角獸,曾經高速前進的事業列車嘎然而止,劃出一道深而長的痕跡,他也就此改變對創業的信仰。

「開高走低」的獨角獸之路

2019 年,這篇〈Reflecting on My Failure to Build a Billion-Dollar Company〉在科技圈引起廣大共鳴,正是出自 Sahil Lavingia 八年來的血淚體悟。他說出大批創業者的真心話:我們也想經營像 Gumroad 這樣的「永續企業」,而不是奔向創投懷抱的獨角獸。巧的是同時間,前東家 Pinterest 以 100 億美元的估值上市,當記者問這位放棄股權的元老級員工作何感想,Sahil Lavingia 並沒有那麼雲淡風清,「創辦 Gumroad 還是很值得的,雖然這整個禮拜我可能心情都會很差吧。」差點讓人忘記他才 27 歲而已,這種開高走低的創業故事在矽谷並不罕見,卻也讓 Sahil Lavingia 硬生生褪掉一層皮。

當年 Gumroad 推出後短短兩週,流量就打平 Pinterest 上線 10 個月的表現,Sahil Lavingia 順利從 Chris Sacca、Ron Conway 和 Naval Ravikant 等天使投資人和創投籌到超過 100 萬美元,幾個月後又由知名創投 KPCB 領投募得 700 萬美元,第一年繳出 10 倍成長的亮眼成績單,他當時意氣風發,滿手現金、市場追捧,「公司飆速成長,我們以為之後每年都會一樣。」Sahil Lavingia 回憶。

但是 2014 年底,成長開始停滯,迎來新年的 Gumroad 的 B 輪募資屢屢碰壁,接下來 9 個月的背水一戰將決定公司能否重獲投資人青睞,結果仍未達標。於是投資人建議他解散公司,這對他個人來說也是最好的選擇,不過是又一次華麗轉身,「但我很快發現創投其實沒有特別看好我的公司,那也是我開始考慮裁員的時候。」權衡之下,他毅然選擇無論如何先讓公司活下去,20 人的團隊只留下 5 人,Gumroad 的窘境被 《TechCrunch》率先揭露,當初被捧得多高就摔得多重,也逼退一些失去信心的創作者。

摘掉曾夢想 IPO 的目標,回歸創業初心

Sahil Lavingia 咬牙苦撐,降低成本之外集中火力優化服務,2016 年中 Gumroad 終於止損,卻也在員工紛紛求去後成了一人公司。那段時間他踽踽獨行,沒有告訴任何人公司的情況,連媽媽也一無所知。Sahil Lavingia 在 2017 年帶著五個行李箱離開舊金山,「我想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我需要新的刺激。」當同齡人剛踏出校園,他卻走過血淋淋的戰場,來到陌生的猶他州刮骨療毒,專心繪畫和寫小說,這段沉潛時光也喚醒他創辦 Gumroad 的初衷——對打造東西的那份熱愛。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ahil Lavingia(@shlpaints)分享的貼文


(Sahil Lavingia 這幅 2018 年的油畫作品《Hay Bales》 還獲得 Midway Plein air competition Amateur division 首獎。)

因此,當 2017 年 KPCB 提出以 1 美元的價格把持股賣回給 Sahil Lavingia 時,他發現這或許是重新開始的契機,Gumroad 不需要再困於員工和投資人利益的枷鎖,就能專注在使用者——創作者身上。後來他沒再聘用正職員工,許多維護工作甚至是 Gumroad 的核心使用者負責。

文章中他還大方剖白:「這麼多年來我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是建立一家價值 10 億美元的公司,現在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可怕的目標。」探究形塑他對成功根深蒂固的觀念,則其來有自:Sahil Lavingia 的父母從印度移民到紐約生下他,而他高中畢業前的 12 年都在新加坡長大,錄取大學後才又踏上美國。除了星國的拚搏氛圍影響深遠,他在《Wired》專訪解釋,比爾蓋茲就是美國夢和科技的縮影,所以他認為這位世界首富成為自己的典範亦並非巧合。

「我不想當連續創業家。」重新定義成敗,創業信仰 2.0 變成極簡主義

Gumroad 滿一歲時, Sahil Lavingia 發表了當時計畫要寫的書《Building A Billion Dollar Company》第一章,後來這本書當然隨著這段跌宕的創業旅程胎死腹中。如今,他的第一本書終於要在 2021 年底出版,名稱卻是《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HOW GREAT FOUNDERS DO MORE WITH LESS》,分享怎麼拒絕會帶來失敗的投資、零工經濟和遠距工作趨勢下的管理方法、產品開發和公司獲利的心法。

因為曾經陷入打造獨角獸的執念泥淖,好不容易爬了出來,想法也不同於往昔了。他在 podcast《The Knowledge Project》感嘆,公司永遠是創辦人自己的責任,創投掏錢並不是來幫你「解決」問題的,何況投資人隨時都忙著在找下一間有價值十億美金潛力的公司。「這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早點領悟的道理。」這些年來,Basecamp 創辦人 Jason Fried 眼中的 Sahil Lavingia 深諳減法的智慧,「他清楚哪些事不要做或不去跟風,剩下的才是真正有用和重要的。」

因此 2019 年的那篇文章名為內省(reflect),卻看得出沈穩和自信,「雖然我失敗了,但我也有其他很多成功的部分。」Sahil Lavingia 卸下以往的包袱,腳步顯得輕盈許多。除了 2018 年 4 月開始 Gumroad 首創每個月在 Twitter 公開財務狀況,2021 年 3 月,Sahil Lavingia 又躍上媒體版面——他以類似群募的方式為 Gumroad 籌資,最少 100 美元、最多 1000 美元,不到一天就吸引七千多名「投資人」,還有一千多人候補,其中更有兩千多人都是使用 Gumroad 的創作者,總共募到 600 萬美元。

有趣的是他和投資人這個角色之間的糾結,Sahil Lavingia 嚐過創投現實冷暖,自稱「討厭 VC 的 VC」,但他從創業以來自己也投資過 30 家新創,包括 Clubhouse、Lambda School 和 Figma,2020 年還和 AngelList 合作為早期新創推出 500 萬美元的滾動基金(Rolling Fund)。走過這遭的他更專注於創造價值,明白不一定要以盈利或估值才能創造最大的影響力,所以除了親自投資和出書,他也開設相關課程,希望讓創業信仰 2.0「極簡主義」幫更多創辦人打造並成功發展出合適規模的事業。

還記得 Sahil Lavingia 低潮時期投入油畫嗎?這讓他學會培養耐心,並享受過程中的樂趣和嶄新的視角,「當我開始畫了三個小時,我的目標就只是為了畫得更好,而不像期待投資能帶來財務上的報酬。」油畫既耗時又無法複製規模,和科技的一切恰恰相反,但就像他 2013 年在 Medium 的第一篇文章〈It can’t just be “better.”〉所說,「你不能指望你的產品做『比較好』就會贏⋯⋯但有很多方法會看到改變,你只需要為它奮鬥,勇往直前。」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ahil Lavingia(@shlpaints)分享的貼文


(他另外經營 Instagram 帳號 @shlpaints 不定期分享自己的油畫作品。)

2012 年,Sahil Lavingia 接受《Entrepreneur》採訪時提到自己最欣賞的創業者是 Cory Levy,特別是他沒有因為投資人追捧而目眩神迷的那份本真,如今他將邁入而立之年,兜兜轉轉了一大圈,選擇繼續守好 Gumroad。就算這個公司沒有十億美元的估值,但他堅持信念的那份心志才是在「創投錢淹腳目」的此刻最難能可貴的吧。

最後我精選他涉獵範圍很廣的書單推薦如下,主要分成五大類,其中一部分還是他自己也創作的科幻小說:
一、創業、經營管理:
– 《Tribal Leadership: Leveraging Natural Groups to Build a Thriving Organization》
–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 《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High Output Management)
– 《The PayPal Wars: Battles with eBay, the Media, the Mafia, and the Rest of Planet Earth》
–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 《Anything You Want: 40 Lessons for a New Kind of Entrepreneur》
二、自我成長:
– 《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
–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Remembering Everything》
– 《Born to Run: A Hidden Tribe, Superathletes, and the Greatest Race the World Has Never Seen》
三、自傳:
– Jay-Z 的《Decoded (SPIEGEL & GRAU) 》
– 《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
四、其他:
– 《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 《The Social Animal: The Hidden Sources of Love, Character, and Achievement》
– 《This Explains Everything: Deep, Beautiful, and Elegant Theories of How the World Works》
五、科幻小說:
– 「科幻三巨頭」之一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Foundation)系列三部曲
– 《Ishmael:A Novel》
– 《銀河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 《黑暗元素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
– 《沙丘》(Dune)
完整書單可以參考這篇
資料來源:
1. Pinterest’s employee No. 2 left before his equity vested—here’s what he says of the decision that cost him millions
2. A Pencil Inspired This 19-Year-Old To Quit Pinterest And Start His Own Company
3. He Wanted a Unicorn. He Got … a Sustainable Business
4. From Bubble to Bubble
5.Sahil Lavingia: Observing the Present [The Knowledge Project Ep. #98]

  1. 自從 iOS 14 開放自訂 app 圖示,越來越多設計師在 Gumroad 販售自己的創作,也有台灣的賣家使用,像大塊文化董事長兼作家郝明義和經營 YouTube 頻道「NiceChord 好和弦」的鋼琴家官大為就在 Gumroad 販售電子書和音樂作品。 
  2. Gumroad 甚至是 Stripe 還沒正式上線前就使用 beta 版的客戶,Stripe 共同創辦人兼 CEO Patrick Collison 去年也在推特上感謝 Sahil Lavingia 提供很多有用的回饋。 

(文章代表圖:TechCrunch via Flickr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科技創業週報 #293:當 FB 和 IG 產品開發經驗成了我創業的包袱

《星箭廣播》117 集——在「旅行」中重新發現世界:一個猜地圖遊戲與兩個追尋過去的人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