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拿到智慧型手機時的興奮心情嗎?十多年前,許多人在第一次接觸到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時,體驗到原來「世界真的可以裝進口袋裡」。你不再需要背相機就能拍照、不用另外準備一台MP3播放器就能聽音樂、汽車不用裝GPS導航器也能有導航功能,甚至連部分的電腦功能都被整合到手機裡,那真是一場改變日常習慣的革命。
如今,類似的劇情即將再次上演,只是這次的主角,換成「AI裝置」。這是新一代的「有智慧」的硬體,它不再只是被動接受你的指令操作打開App、連上網路、運行一些功能;它是具體「理解你的需求並能主動幫你進行相關規劃與聯繫」的數位助理。這期我們來談談在接下來10年裡,可能會藉由便利與效率,徹底解放人類舊有工作與生活模式的新助理:AI裝置。
從「工具」到「助理」:AI裝置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 AI 裝置?簡單來說,AI 裝置就是一種基於人工智慧而設計開發的新一代硬體。它與我們所熟悉的手機、電腦的人機互動方式是完全不同的,AI 裝置不是被動等你輸入指令、點選菜單或是圖標才會有所動作,AI 裝置能主動感知、即時回應,甚至是能提前預測下一步你會需要什麼。
AI 裝置之所以能夠做到主動感知、即時回應與提前預測,主要的關鍵在於以下三個層面:
1.感知能力:藉由高感度麥克風、鏡頭、環境感測器,AI 裝置就像是長了耳朵和眼睛,能夠「聽清楚、看明白、感覺到」你現在所處的周遭環境。
2.運算能力:搭載專屬 AI 晶片,能把複雜的語音、影像、手勢即時轉換成AI 裝置可以理解的訊號,進行判斷與安排相關的步驟,這個處理速度相比過去的AI系統都快上好幾倍。
3.學習能力:AI 裝置能透過機器學習與記憶用戶的習慣與偏好,愈來愈了解使用者。例如,你經常在週一早上開線上會議,AI 裝置就能提前提醒你準備好簡報,甚至是自動調整需要調整的內容。
打個比方來說,傳統的電子裝置比較像「需要你操作的工具」,而 AI 裝置則更像「主動式助理」。電子工具只能被動等待你交代的事情,但 AI 助理會主動觀察、幫你規劃,甚至在你開口前就替你想到。
AI 助理的具體的形式有很多種:
● AI手機:不只是智慧型手機,而是內建 AI代理人,能理解語音、幫你預測行程。
● 穿戴裝置(如智慧眼鏡、耳機):隨時隨地給你即時提醒或翻譯。
● AI PC:自動幫你整理文件、生成簡報,提升工作效率。
● 智慧家居裝置(AI音箱、智慧家電):在你回家前自動開燈、調溫度,像家庭管家。
總體來說,AI 裝置是讓 AI 運算能力與服務從雲端程式,真正的無縫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作息當中。它的存在代表人機互動正在從「你控制它」變成「它理解你」
下一個入口的爭奪戰,誰能掌握?
AI裝置的價值,不只是硬體功能的酷炫,更是全球消費者的「新入口」戰略意義。這就像是十年幾前的iOS 與 Android手機平台之爭,而如今天全球的IT大廠們都在押注這個新入口。例如:
● OpenAI:與 Apple 前設計主管 Jony Ive 合作,正在開發極簡、以語音互動的非穿戴式新型 AI 裝置。
● Apple:把 Apple Intelligence 深入到 iPhone、Mac、AirPods,並傳出 AR 眼鏡計劃,延續「隱私+生態」的路線。
● Google:在 Pixel 手機強化 AI 體驗,並在 Nest 家居和 AR 眼鏡進行測試,把生活場景全面串接。
● Meta:主打 Ray-Ban 智慧眼鏡,強調社交即時互動,並把 AI 助理融入 Quest VR,推動沉浸式生活。
● Amazon:升級 Alexa,從單純語音助理變成「家庭AI管家」。
● Microsoft:押注 AI PC,讓 Copilot 成為筆電與雲端辦公的預設功能。
這些大廠的佈局背後,都是在玩同一場遊戲:不是比誰的硬體規格更強,而是看誰能率先定義「人與AI的互動入口」。因為,銷售硬體不是最終目的,只有「掌握消費者的日常入口」才是具備真正的價值。
AI 裝置的市場需求有多大?
根據目前市場上一些具有公信力的機構報告預測數據,可以為我們對 AI 裝置的未來市場規模提供一個較明確的輪廓。
根據 IDC 的報告,2024 年全球具備生成式 AI 能力(即可在裝置端進行生成式運算)的手機出貨量將達 2.342 億支,年成長達 364%。若以這樣的成長率外推,IDC 預估到 2028 年時,生成式 AI 手機出貨量可望達 9.12 億支,這將驅動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達78.4%。
至於穿戴類裝置,以智慧眼鏡為代表,根據 Omdia 的報告,預估 2025 年全球 AI 眼鏡出貨量將達 5百萬支,較 2024 年成長約 158%。而在 2026 年,出貨量有機會突破 1仟萬支,並在 2030 年拉高至約 3仟5百萬支,預估 2025 至 2030 年的 CAGR 約為 47%。
而這些數字背後的推力包括有:AI晶片成本下降、語音與影像辨識突破、雲端與本地混合運算成熟,以及消費者對「智慧生活」的期待。換句話說,這波浪潮不是炒作,而是有實際的需求基礎。
在 AI PC/筆電領域,目前已有許多市場研究提供可參考的數據。以 Canalys 為例,它預測到 2028 年,具備 AI 能力的 PC 出貨量將達 2.05 億台,顯示 AI 技術正快速從利基功能走向主流應用。canalys.com
從市場規模來看,MarketsandMarkets 的報告指出:2025 年全球 AI PC 市場規模預估為 91.23 億美元,到 2031 年可望攀升至 260.4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 19.1%。同時,Grand View Research 則從另一視角估算:2024 年 AI 類 PC 市場約為 51.1 億美元,到 2030 年則有機會達到 281.67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 34.4%。
此外,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的觀察指出:2024 年 AI PC 市場約 25.3 億美元,預計到 2032 年可成長至 128.7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 22.6%。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在出貨量預測方面,IDC 的報告估算出貨量將以每年約 42.1% 的速度成長(2023–2028 年期間)。
Intel 的管理層甚至曾表示,他們認為到了 2026 年,AI PC 可能占整體 PC 市場超過一半,比重甚至可能在 2028 年逼近 80%。福布斯 而 Gartner 的數據也指出,2025 年 AI PC 出貨量預估達 7,780 萬台,佔 PC 市場約 31%;2026 年市佔比有機會上升至 55%。
消費者的選擇困境:便利背後的三大顧慮
AI裝置聽起來很美好,但當消費者真正面臨選擇時,會碰到三大困境:
1.新鮮感 vs 實用性:買早了,可能會買到功能不穩定、應用不足的不成熟產品;買晚了,可能錯過第一波體驗紅利。這和早期買智慧音箱的人很像,功能有限只是被當成是潮流的象徵。
2.生態綁定:一旦選擇了品牌,就等於被生態鎖定。Apple 的生態強大,但換到 Google 會有不便;反之亦然。這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隱性成本。
3.隱私疑慮:AI裝置需要獲得更多的個資才能學習,這也意味著風險升高。雖然 Apple 強調本地運算、Google與 Microsoft 提供加密選項,但真正的安全感,仍取決於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就像坐上自駕車的副駕駛座,你知道它能開,但心裡還在想著:「我真的能把命交給它嗎?」這就是 AI 裝置帶來的矛盾。
產業與社會的影響:金礦與依賴
AI裝置的普及,對產業鏈來說是個巨大機會。
● 供應鏈:台積電、鴻海在 AI 晶片與組裝上需求大增,台灣產業勢必受惠。
● 軟體新創:雖有機會切入應用,但要面對被平台邊緣化的風險。
● 零售與內容:部分服務會被 AI 代理人取代,未來你可能不再下載「翻譯App」,因為 AI 耳機就能即時處理。
對社會來說,AI裝置的雙面效應更值得關注:
● 效率提升:自動化管理生活,釋放人類專注力。
● 過度依賴:若所有判斷都交給 AI,人類會不會變得懶於思考?
● 數位落差:能買得起 AI裝置的人和買不起的人,生活效率差距可能拉大。
這些影響提醒我們,AI裝置不只是科技產品,它也將塑造社會結構。
AI裝置不是手機殺手,但會改變規則
AI裝置在短期內仍然不會取代智慧型手機,因為手機仍是多功能的核心入口。更合理的說法是:AI裝置會逐步「改寫我們使用手機的方式」。想想看,智慧手錶並沒有取代手機,但已經改變了我們檢視健康數據、接收訊息的習慣。AI耳機、AI眼鏡,未來也會用同樣的方式,慢慢改變我們的生活慣性。所以,真正的關鍵不是「AI裝置在什麼時候取代手機」,而是「什麼時候改成先由 AI 替我們做篩選」。
毫無疑問的,AI 裝置的新時代正在加速展開,未來五年,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數位助理化」的場景。問題是,我們準備好把更多生活交給它們了嗎?AI 會不會真的成為我們的「第二大腦」?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值得每個人開始思考。因為新世界的入口,已經在我們眼前打開。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