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正在扼殺你的創意,解藥可能只是一句話

| |

過去兩年裡,生成式 AI 的浪潮席捲全球,大多數企業在使用這個新技術時,都聚焦於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問題:「如何讓 AI 更快、更準-確地執行我們的指令?」我們投入資源,訓練員工成為「提示詞工程師」,追求可預測、可量化、標準化的完美產出。然而,這條追求極致效率的道路,也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困境:高效率的平庸。
我們來看看這些的例子:AI 助理在三秒內寫出的行銷郵件,語法完美、格式工整,卻像一杯溫開水,無法在收件匣的汪洋中激起一絲漣漪,更遑論打動人心;AI 規劃的年度市場方案,數據詳實、邏輯嚴謹,涵蓋了所有標準流程,卻缺少那個足以顛覆賽局的顛覆性洞見。我們教會了 AI 如何精準地遵循規則、模仿最佳範例,卻在無意中,讓它忘記了如何探索未知的邊界發揮新創意。這期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如何不讓AI淪為沒有創意的「最佳答案影印機」。

探索多元可能的思維轉變
如果你一直把 AI 當成一個指令工具,叫它做東、做西,久了你就會發現,它好像從一個什麼都懂的「聰明夥伴」,慢慢變成了一台只會印出標準答案的「影印機」。 AI 很會整理它已經學會的舊知識,但如果你不特別要求,它很難自己想出一個從來沒人想過的點子。 我們這樣用 AI,就像一塊田地一直種一樣的作物,土地的養分(也就是 AI 的創造力)會慢慢被耗光。這對公司來說是一個看不見的危機:雖然公司不會馬上出問題,但會慢慢失去創造新東西的能力,最後只能跟著別人走,變成一個沒有特色的普通公司。
那麼,解藥在哪裡?
最近,史丹佛大學與Google的一項合作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 AI 互動模式。關鍵就在於「換個問法」,從「索取結果」轉變為「探索過程」。

這不只是單純把問題改得更長,而是從根本上改變提問的「思考方式」。以下是幾個具體場景的例子:
【場景一:產品命名】
● 舊問法:「請為一款新的筆記軟體想 10 個名字。」
● 新問法: 「請扮演三位不同的專家:一位是品牌策略師、一位是資深文案、一位是 Z 世代的社群達人。請這三位專家分別為一款主打『簡潔、高效』的筆記軟體提出 5 個名字,並解釋他們的命名邏輯與考量。」
【場景二:行銷策略】
● 舊問法:「為我們的新款耳機寫一篇社群貼文。」
● 新問法:「針對我們『主打降噪功能的商務耳機』,請提出三種完全不同的社群貼文風格:第一種是專業科技媒體的評測風格;第二種是幽默風趣的短劇腳本;第三種是能引發情感共鳴的故事。請分別寫出文案,並說明各自的優缺點與適合的目標客群。」
【場景三:內部腦力激盪】
● 舊問法:「如何提升我們 App 的用戶活躍度?」
● 新問法:「關於『提升 App 用戶活躍度』,請提出 5 個解決方案。其中一個必須是傳統的、最穩妥的方法;一個需要用到最新技術;一個是成本最低的;一個是反直覺、違反常理的;最後一個是看似天馬行空、執行起來可能很荒謬的瘋狂點子。請一一闡述。」
這個從「索取結果」到「窺探過程」的微小轉變,帶來了驚人的結果:AI 產出的內容多樣性與創造力,瞬間提升了超過一倍。那些被演算法基於機率而隱藏的、更大膽、更奇特的「次要選項」得以重見天日。

這項發現的震撼之處,並不在於演算法的突破,而在於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策略洞察:AI 創造力的瓶頸,從來不在模型本身,而在於我們與它互動的思考與提問方式。再過去我們一直把 AI 當成一個神奇的潘朵拉盒子,只想從中取出完美的「成品」。但現在我們要打開它,觀察裡面那些仍不確定的「半成品」,並從中挖掘出很大機率被 AI 自己拒絕拋棄的創新性想法。

這樣的改變對企業意味著什麼?
當我們開始擁抱這種新思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將隨之改變。
1. 競爭優勢的來源正在轉移:
從模型到提問。過去,AI 的競爭力體現在算力、數據與模型大小。然而,隨著頂尖模型逐漸普及化,技術的優勢正在被快速拉平。未來,真正的競爭優勢,將體現在你「提問的品質」與「對話的深度」上。當所有企業都用著相同的模型時,誰能使用更精準的提問角度、更具策略性的思考架構,引導 AI 走向更有獨特價值的探索路徑,誰就能建立起一條難以被模仿的「思考力護城河」。
2. 企業的投資焦點應該改變:
從硬體到腦力。與其持續投入鉅資,追逐下一個「更強大0.1%」的模型,企業不如將資源投注於培養團隊的「策略性提問能力」。這項能力在不久的未來將不再是少數工程師的專利,而是行銷、策略、研發、甚至高階管理層都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企業應該著手建立自己的「高效提問智庫」,將那些能夠激發 AI 產生超凡洞見的表述方式、對話框架,有系統性地管理保存,進而成為企業的智慧資產。
3. 「創造力」首次變得可以管理與量測
傳統上,創意被視為靈光乍現的藝術,難以預測、難以量化。但這種新的互動模式,可以讓 AI 的創意光譜變得清晰可調。你可以明確要求它在「安全穩定」與「大膽冒險」兩個極端之間進行切換。這意味著,企業首次可以將「創造力」納入風險管理的範疇。根據不同的業務場景(例如:內部腦力激盪 vs. 對外品牌宣傳),來設定不同的創意產出邊界,讓創新不再是失控的賭注,而是可控的策略佈局。

從今天起,改變你的提問
當一句話就能釋放 AI 被壓抑的巨大潛能時,建議企業與個人應該重新審視整個公司的 AI 導入路線圖,同時,明確意識到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領導與管理能力的問題。
現在,我們應該問自己:「我們是否有設計出哪些獨特的提問模型?我們是如何引導 AI 說出它不敢說的話?」。
此刻,我們正站在一個關鍵的時代轉折點:是要繼續訓練 AI 成為一個更順從、更高效的執行者,讓企業陷入舒適的平庸?還是要學會引導它、挑戰它,將它提升為一個充滿驚喜與洞見的共創夥伴?這個選擇,將決定你所在的企業與你個人,將在這個 AI 時代裡,成為規則的追隨者,還是新價值的定義者。
最後再次提醒:未來不是屬於那些擁有最強 AI 資源的公司,而是屬於那些最懂得如何與 AI 深度對話、共同思考創造的公司,而這場人與AI的對話,現在正才要開始,快搭上車吧。


.

Photo by Tim Witzdam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科技創業週報 #503:AI 也會「被說服」?從一句恭維話,我們窺見了人工智慧的脆弱心智

發佈留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