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293:當 FB 和 IG 產品開發經驗成了我創業的包袱

| |

Hello 讀者好,

智慧榨汁機 Juicero 、社交機器人 Jibo、百元電腦 OLPC、行動冰箱 Coolest Cooler,當然還有最惡名昭彰的 Theranos 一滴血騙局,不知道你對這些曾經號稱顛覆世界、高調募資卻名不符實的產品,還有沒有印象?

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團體 MSCHF 為這五個產品建造了一座數位靈堂,記載它們的一生起落,Theranos 創辦人 Elizabeth Holmes 還成了守護天使。想回顧這些「經典之作」的讀者,可以到這座靈堂參觀👼

Liz


.

[Podcast] 找不到 PMF?傳奇創投 Benchmark 共同創辦人:別急著改產品,先換市場

Andy Rachleff 是矽谷傳奇創投 Benchmark 共同創辦人,率先提出「Product Market Fit(PMF)」概念。他建議創業者,如果一開始沒有找到 PMF,別急著改產品,先思考有沒有找對市場。根據他的經驗,創業者若想打造真正的大公司,往往會觀察科技的反曲點,藉由新技術開發出新類型的產品,之後再去面對找市場的挑戰,而非先觀察市場需求之後再去開發解決方案。當然,他也提醒「先做產品,再找市場」是高風險、高報酬的做法。

這集 podcast 是Andy Rachleff 接受同樣具有創業者/創投身份的 Kevin Rose 採訪,2004 年他從創投工作退休後在史丹佛大學教創業,2011 年時創辦了 FinTech 公司「Wealthfront」,打造他稱為「會自動駕駛的錢」(self-driving money)。他在節目中提出許多反直覺的見解,很有意思。節目前半段談創投與創業,後半段談 Wealthfront,對於 FinTech 與投資相關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聽聽看這一集。

 🎧 Star Rocket 科技創業週報推薦列表
[英] 簡化文件第一步:去掉「簡單」這個字

專攻出版軟體的公司 General Products 整理了幾種技術文件常見的冗言贅語,例如強調「只要這麼做,就能無痛解決」。冗言贅語不但影響易讀性,不斷陳述使用某種方法做某件事有多「簡單」,甚至可能打擊閱讀者的信心。何況,如果做一件事情需要先閱讀文件,其實代表一點也不簡單。

本文建議,諸如「簡單」、「直接」、「無痛」、「只要」等字眼能省則省,文末還提供了一段作者為 Ruby on Rails 「Calling the Mailer」為例編修的前後對照。如果你也需要撰寫文件,不妨參考文章內的做法,修剪出簡潔、貼切、更容易閱讀的語言。
[中] m157q 譯/回答的智慧

我們在週報與 Podcast 中分享過不少關於「如何提問」的內容,其實「回答」也有對應的心態與方法。台灣軟體工程師 m157q 翻譯了一篇由 Stripe 軟體工程師 Julia Evans 撰寫的文章,就提供了豐富的回答技巧。比方說,回答者可以藉由反問釐清問題,或者指出文件特定章節,協助提問者更快更有效的搜集正確資訊。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提問方已經做過功課的情況下。

問答其實是溝通的過程,回答也許也能幫助自己成為更好的提問者。本文的原則不只適用工程師,推薦給所有想提升「回答的智慧」的讀者 💡
[英] Dropbox 公開工程師職涯架構,讓成長之路變得有跡可循

Dropbox 最近公開了工程師職涯架構(Engineering Career Framework),詳細而具體地描述了軟體工程部門每個職位與層級對應的能力要求。Dropbox 強調,無論哪種崗位、哪種層級,最關鍵的錨定點都是「影響力(impact)」。以機器學習工程師為例,能將技術活用到產品上只是基本責任,能不能與同事流暢協作、或是處理緊急狀況的表現都是考量重點。

Dropbox 說明,這份文件讓工程師展望自己若希望前往更資深的位階,需要發揮什麼樣的影響力,最重要的是讓晉升標準透明化,降低偏見與不確定性。即使不在 Dropbox 工作,這份文件也很值得個人能力的觀摩;而公司管理階層或許也能參考這個框架,擬定讓團隊成員有所依循的成長架構。

在 Dropbox 工作多年的 vgod 也分享了這份文件對他的實用價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一併參考。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15 | 獨立萬歲!一個人的媒體王國

你有訂閱付費電子報嗎?前陣子 Julie 寫了〈明星記者單飛中:值得科技人訂閱的六份 #Substack 電子報〉,本集《星箭廣播》要來跟大家聊聊最近科技記者發行獨立電子報的風潮。Julie 會先談文章裡「單飛記者」們各自電子報的特色,跟 Titan 聊聊到底讀這些電子報跟一般的科技新聞有何不同。

接著兩人會聊到平台問題,除了 Substack(他們可不是只有做電子報系統),還有知名的科技部落客 Ben Thompson 前陣子公開、號稱是「給創作者的企業軟體」:Passport。被 Substack 創辦人視為典範的 Ben Thompson,對於創作者生涯發展的態度是什麼?聊到科技媒體的話題,當然還有 a16z 最近上線的媒體「Future」,創投來做科技媒體會有什麼問題?最後,我們當然要來面對那個問題:這麼多內容,預算有限的我該怎麼訂閱?
[英] 開發者都在哪裡?230 萬個 GitHub 帳號透露的有趣現象

在 Flipboard 工作的軟體工程師 Ben Frederickson 撈出 2018 年過去 7 年裡有公開活動、共 1500 萬個 GitHub 帳號,當中有 230 萬個帳號檔案有列出所在地,他把這些資料做成視覺化地圖,從人口和 GDP 的維度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如果依照「GitHub 帳號數量/每百萬人」排名,冰島的人均開發者數量是全球第一,且前五名都是北歐國家;而一個國家的 GDP 和開發者數量有更明顯的關聯,從中東石油國和前蘇聯國家的數據來看尤其如此。另外他也發現,灣區雖然是軟體開發重鎮,但實際上住在灣區的開發者並沒有想像中得多。
[中] Jocelin Ho/Prod/Eng mindset shift: From 500M to 500 DAU

台灣新創 Cooby 共同創辦人兼 CTO 何婕(Jocelin Ho)曾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擔任 Tech Lead 開發產品五年半,去年底回台創業,最近分享她從日活躍用戶 5 億到現在 500 的心態調適,要從對大科技公司給過她的訓練愛恨交織說起——完整的系統性學習讓 Jocelin 能把之前經驗複製進現在的開發流程,但很多理所當然的習慣卻也成了最大的包袱。

一開始打造產品 Jocelin 就碰到問題:要訂什麼目標?根本還沒有產品,數字怎麼訂才合理?要花多少時間、做到什麼程度才能推出 MVP?一樣可以用數據來判定使用者喜不喜歡嗎?她花半年才發現以前練的各種招式在創業時毫無用武之地,後來才逐步找出「矇眼打怪」的 3 個實戰心法,相信許多創業者看了都會很有共鳴。

(謝謝 Firstory 共同創辦人兼 CEO 于子軒熱情推薦這篇,這不就來了嗎😉 )


.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Lorenzo Fattò Offidani on Unsplash

Previous

《星箭廣播》116 集——「小」是他們故意的:傳奇創投 Benchmark

從夢想打造獨角獸到一人公司,Gumroad 創辦人 Sahil Lavingia 不想當連續創業家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