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製作與上架指南

| |

相信大家收聽我們推薦的 podcast,或是我跟同事 Maxine 主持的《星箭廣播》都有一段時間了,你會不會也想要自己製作一檔 podcast 呢?

整個 podcast 製作、上架的工作大概有幾項重點,我會大致拆成六個部分:企劃、準備、錄音、後製、上架和宣傳。

其中會提及幾個部分:

  • 如何決定 podcast 的定位,包含理想的節目長度、進場/轉場音樂可以去哪裡找、podcast 封面視覺要去哪裡尋找
  • 錄音前的準備,例如備稿的技巧、邀請來賓時要注意的事情、目前我們所使用的麥克風與其他音響器材設備的分享
  • 如何選定 podcast hosting(託管)廠商
  • 申請蘋果 Podcasts(就是以前的 iTunes)、Spotify 等平台的上架時,平台審核的重點等

本文的目的是讓讀者對於「製作、上架 podcast」有整體的概念,因此關於 podcast 怎麼行銷、與聽眾互動著墨較少,至於個別的細節,例如設備挑選、音檔剪接技術和軟體操作等等,會稍微提到。

假如你原本就從事內容創作,例如寫作、拍影片或是廣播等工作,也許可以跳過企劃和準備的部分;如果你是工程師,那麼技術問題應該難不倒你,所以要注意的反而是前面的企劃、準備等等;如果你既非內容創作者也不是工程師,就是個有話想說的人,或是單純的 podcast 愛好者,想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怎麼做出來,這篇文章也是為你而寫。

這篇指南的內容主要是來自我製作、主持 podcast(包含《星箭廣播》)的經驗整理,加上先前做的研究,還有一些我從別人身上學來的東西,希望對有意投入 podcast 節目製作的你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你可以點選下面大綱章節,即可閱讀你想要閱讀的段落:

企劃:如何定位自己的 podcast?

設計:Aileen Lin

沒有比企劃更重要的了。很多人認為企劃沒有那麼重要,覺得花那麼多時間研究、紙上談兵,還不如小步快跑、邊做邊改 — — 畢竟這個時代講求的是速度,但「先做再說」這樣的策略是很考驗才華跟運氣的,就像在公路上開快車的人常常得變換車道,匆忙上場的 podcast 大概很快就會面臨調整 — — 而且是涵蓋主題、節目長度、推出頻率、內容形式、視覺,甚至是節目名稱,可能都要一改再改,還可能因此趕跑原有的聽眾。聽眾的時間跟注意力很寶貴,不是自助餐廳裡無限量供應的紫菜湯。一個無法聚焦的節目,怎能寄望聽眾專心聽你說話呢?

而且就實務層面來看,多花幾週規劃,並不會對於推出 podcast 造成決定性的影響。(當然,假若你的節目內容與體育賽事有關,或是聽眾鎖定學生族群,那或許要注意一下推出的時間。)

為什麼要做 podcast?

我認為在開始進行一檔 podcast 節目企劃前,最先要問的是:「為什麼要做 podcast?」你想講的東西,不管是新聞、對談或講故事,可能都有比 podcast — — 也就是聲音 — — 更合適的媒介,有什麼特別的理由要選擇 podcast 嗎?製作 podcast 是給你原有的讀者 / 觀眾,還是要接觸到新的族群?

我們多次推崇的 Ben Thompson,認為聲音很適合搭配文字;¹ John Gruber 說他的 podcast《The Talk Show》是部落格文章的導演剪輯版;² 而 Alphabet 旗下以人工智慧研究聞名的 DeepMind,在他們宣布推出《DeepMind Podcast》的文章寫道:「我們想讓聽眾聽到第一線做研究的人怎麼說。」³

你可以說:「因為人們的注意力都被影像和影片奪去,我們想要用單純一點的聲音作為主打。」「製作 podcast 整體而言要比影片成本更低。」但請一定要想清楚:「為什麼要做 podcast?」

節目主題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當然就是決定主題,而主題跟節目形式、長度與推出頻率等等有緊密關係。舉例來說,如果主題是科技新聞報導,那型式上可以是新聞播報,像科技新聞網站 Techmeme 的《Techmeme Ride Home》,由主持人 Bryan McCallogh 挑選當日幾則重要科技新聞、每週一至週五固定時間推出,每集大約 15–20 分鐘。同樣是科技新聞,如果你想做的是深入探討、分析,可能就無法做到每天推出。另一種常見的形式是兩個主持人每週閒聊當週科技話題,可能很聚焦,也可能談好幾則新聞,偶爾邀請來賓上節目,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比較容易辦到的形式,此時節目長度往往會在一小時左右,超過的也所在多有。

我自己的經驗和觀察顯示,除了新聞播報、演講錄音或課程以外的節目,由單一主持人唱獨角戲的比例很低,通常會是搭檔主持或是邀請來賓上節目,一方面是聽眾比較不會不耐煩,對於製作者本身保持對節目的熱情也頗有幫助。所以最常見的是兩個人,偶爾會有三個人或是更多,但有時候人數過多,聽眾有可能難以分辨每個人的聲音。

節目長度建議

我認為 podcast 沒有所謂的「理想長度」,頂多可以說,一集不要太長,例如超過兩個小時,或是短於五分鐘,但其實市場上也是有些例外,例如單集長度往往超過兩小時的《The Tim Ferriss Show》、《Accidental Tech Podcast》或《 The Talk Show》等等,還有長度超過三、四小時也是家常便飯的《Dan Carlin’s Hardcore History》。

每個市場的聽眾習慣不同,攤開台灣 iTunes 百大節目排行榜,你會發現各種長度都有,短的不到五分鐘,長的則是逼近兩小時,大部分的節目長度則是落在中間。我認為隨著市場成熟,長篇的內容會越來越有空間,一般會認為要觀眾看完一支一小時的 YouTube 影片非常困難,大部分的 YouTuber 也不會把影片做得那麼長,但聽眾對於單集 podcast 長達一小時的接受度可能會令你很吃驚 — — 當然,一部分的原因跟媒體特性有關。

因此,關於節目長度,比較理想的做法可能會是參考市場上的領先者,先抓出一個範圍,製作個幾集,然後觀察聽眾的反應,這個部分需要仰賴數據分析,例如蘋果提供的 Podcast Analytics 服務可以讓你知道使用 Apple Podcasts 的聽眾,有多少比例會聽完你的節目,平均收聽的長度是多久⋯這些將可判斷你該如何調整你的節目長度。

雖然說錄製 podcast 可能不像影片那麼複雜,但每週更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 這當然是來自《星箭廣播》的經驗談。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 podcast 狂人 Bill Simmons 那樣每隔兩、三天就有新內容,有時甚至每天更新!假如沒有充足的資源,追求高頻率可能會導致節目品質快速衰落。有些節目會採取類似電視影集那樣以「季」來設計推出的頻率,每一季的主題會有所不同,例如《Slow Burn》這樣的 podcast。

但不管你是每天更新、每三天更新、每週更新,或是雙週更新,有一件事情蠻重要的,相信也是許多文字、影音創作者經常分享的:要有規律。大部分聽眾之所以會「訂閱」自己喜歡的 podcast,就是期待可以在最新一集推出時收到推播通知。換言之,如果沒有按照預期收到新的節目時,幾次之後,很可能就會從期待變成失望,最後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節目。(畢竟聽眾有大把大把的好節目等著他們去收聽)

音樂

音樂實在不是我的專業,我能建議的是,好的主題曲 / 開場音樂、過場音樂 / 音效以及片尾曲,可以讓聽眾有記憶點 — — 就像聽廣播、看電視劇一樣,有助於聽眾進入狀況(但未必要做得那麼完整,有些節目可能只會以簡短的音效做為開場和過場)。大家可以觀察是不是大多數優秀的節目都有在這方面下功夫,而且極少更換音樂。

如果你囿於預算,不能像《紐約時報》的《The Daily》特別找作曲家製作主題曲,網路上也有各種現成的音樂可以使用,有些還是免費的,例如 YouTube 音效庫,或是用關鍵字 google 一下,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這些音樂要特別注意版權使用,是否需要標明出處等。

當然市場上也有需要付費的音樂庫如 StoryBlocks、Splice 等等,如果你是剛起步、首次嘗試製作 podcast,又沒有能力自行製作音樂,那麼多花點心思挑選契合節目主題、風格明確的音樂及即可。

視覺

雖說 podcast 是用聽的,但就像唱片的封面,視覺依舊很重要。podcast 封面設計有幾個重點,不僅要與媒體品牌、節目名稱做搭配,還要考慮縮小到手機 podcast app 裡之後依舊能維持美感、封面上節目名稱的字樣是否能夠辨識,或者是當你的節目在 iTunes 首頁、排行榜、搜尋結果等處跟其他節目並列時,視覺上能否脫穎而出。

視覺並不是只有封面設計,如果你有意架設專屬網站、將節目上架到 iTunes 以外的平台,並且在社群網站上宣傳,那麼整體視覺、各種尺寸的 banner、頭像,都是需要考慮的。就我所知,蘋果如果要在 iTunes 上推廣你的 podcast,會直接按照你既有的視覺風格在 iTunes 首頁設置 banner,而且未必會事先與你聯繫。

延伸閱讀:〈如何設計出獨特的 podcast 封面?5 個免費工具與技巧分享〉

準備:寫稿、來賓邀請上的準備

設計:Aileen Lin

這裡的準備主要是指錄音前的準備。錄音前的準備非常重要,做好準備可以讓後製階段的剪接工作事半功倍,反之,則會嚴重影響節目品質,而且不管後面的錄音、後製和宣傳再怎麼好,都救不回一個沒準備好的節目。

講稿準備與談話注意

我想針對題目做功課是不需要解釋的,所以這裡會談一些技術問題。有的人不寫逐字稿,只會準備類似提詞卡的東西,例如 John Gruber 每年在 WWDC 期間準備的現場節目。但也有人會選擇準備逐字稿,或是接近講稿的東西,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你可以鉅細靡遺地寫下要講的東西,確保不會忘記,還可以知道自己大概會講幾分鐘,有利於精準掌握節目長度。而且某種程度上講稿可以算是你為節目做功課時的副產品,未來的節目筆記也可以出自這份稿件。

不過準備講稿時要注意,寫講稿並不是寫作文,那是一份口語化的文件,不是專欄文章,畢竟錄音時你是在「講話」而非「朗讀」,完全仰賴稿子會讓你的節目內容聽起來略顯生硬,所以寫稿的過程中自己試著講幾遍是很重要的。假如你不明白我在說什麼,可以找一集我們推薦的 podcast 或《星箭廣播》,聽個五分鐘,然後再去 Audible 找一本有聲書來聽聽看,你就會明白其中的差異。好消息是,主持節目時講話是否自然、節奏的掌控等等,應該可以隨著錄音次數的增加而漸入佳境。

另外還有一個小細節,如果你做的是談話型節目,做好轉場很重要,不管是用說的或是借助過場音樂,好的轉場會讓你的節目聽起來更自然,而且這會直接影響錄音時主持人和來賓的表現,有時連講出來的內容也會因此不同。(如果你錄完音之後覺得「今天講的真順,也沒有漏掉的」,那八成沒問題。)

來賓安排

假如你的節目有安排來賓,除了安排好錄音時間,事前充分溝通節目會如何進行很重要,例如來賓是否清楚本集節目的主題、是否做好準備、需要排練一下嗎?主持人(們)在何時會與來賓互動⋯⋯ 當然錄製 podcast 的樂趣一部分也在於臨場發揮,偶爾即興的表演也能為節目加分,但做好準備總是不會錯的。

如果你們的節目是透過網路錄音,那務必預先確認對方的軟、硬體、連線狀況,以及對方錄音時的環境狀況,最好能夠事先連線進行錄音測試。最重要的是預留時間,來賓很有可能臨時無法錄音,如果短時間內可以補錄當然是再好不過,但至少要做到即便對方無法參與錄音,你的節目也不會因此開天窗。

錄音:場所環境、麥克風選用與錄製技巧

設計:Aileen Lin

場所建議

錄音可以分成兩個重點,一個是人的表現,另一個則是設備和環境的表現。人的表現高度仰賴事前準備,加上一點臨場發揮。

至於錄音設備和環境,房地產界好像有這麼一句話:「地點、地點、地點。」我想 podcast 錄音也是。在沒有回音而且隔音良好的場所,就算收音的麥克風只是中低價位的產品,經過一些簡單的後製也能得到不錯的效果。

麥克風與其他設備選用

有聽過《星箭廣播》第 10 集的朋友可能已經知道,我們目前使用的是 Blue Yeti 麥克風,不過還是要請大家自行去研究應該要選用電容式麥克風(condenser microphone)還是動圈式麥克風(dynamic microphone),前者較為靈敏,但也因此容易收到環境音或是各種細微的聲音,後者的價格通常較低一些,也比較適合在條件沒那麼好的環境中錄音。另外,也不要忘了為麥克風加上防噴罩,以免錄音時產生的氣音或爆音,這類型的聲音很難靠後製完全處理掉,而使用麥克風懸臂輔以防震架,也可以有效減少各種震動對錄音的影響。

關於麥克風選用和使用,可以參考〈9 個關於入門麥克風收音的小知識〉〈[錄音設備知識] 怎麼選擇麥克風:電容式 or 動圈式?〉這兩篇文章。如果想要知道各種器材的特性和評價,例如比較麥克風的收音效果、錄音介面的優缺點等等,我推薦這兩個頻道:

假如你要使用 USB 麥克風,可以直接用筆電或 iPad 錄音,但假如你使用 XLR 端子連接麥克風,那就要透過錄音介面(audio interface),常見的有 Focusrite Scarlett 或 PreSonus Studio 系列,或是帶有錄音介面功能的手持錄音裝置,例如 Zoom 或是 Tascam 的產品。

另外,除了錄製節目內容,也請記得錄製一段環境音,因為後製時有可能會用到。我們的做法是在開始錄音之後、開口講話之前錄製環境音。

遠端錄音技巧

假如你跟另一位主持人或是來賓是透過網路連線錄音,最好是各自錄下自己那一軌的聲音再來後製,而不是把你們的聲音錄在同一軌。以 Skype 來說,你們應該各自錄下自己的聲音(注意,此時應該雙方都要使用耳機收聽),同時也錄下 Skype 的對話作為備用。這種遠距離分軌錄音,也有網路應用程式可用,例如 Zencastr

最後要提醒的當然是:記得按下錄音鍵,並且把檢查是否按下錄音鍵納入工作流程。(我們曾經有過慘痛的教訓。)除了原本的錄音設備,最好還要用另一組設備,也許是你的手機或是錄音筆錄下備用的音檔,即便錄音品質比較差,也比出意外時後悔來的好。

更多關於器材的推薦,推薦大家可以去搜尋一下你喜歡的 podcast 作者是否有分享過他們使用的設備,像 Tim Ferriss 就有把他使用的軟硬體列在網站上(我怎麼知道?因為他的書《 人生勝利聖經》有寫 XD),或是直接寫信去問他們,也可以參考這份 2019 年 The Podcast Host 做的問卷調查

後製:剪輯軟體與調整項目

設計:Aileen Lin

剪輯注意事項與常見軟體

聲音是 podcast 內容傳遞的媒介,其品質會直接影響到使用者體驗,在聽眾還沒意識到你的內容有多好之前,他們就會先注意到聲音的品質 — — 聲音是否清晰?背景聲 / 噪音會不會影響收聽?段落之間或是過場前後音樂與內容是否聲音大小不一致?尤其是聲音忽大忽小的問題,如果有人習慣在收聽 podcast 時空出雙手做家事、運動或入睡前收聽等等,聽眾們不會想要頻頻調整音量的,他們會退訂、改聽別人的節目。此時建議你在後製時,要注意音量(響度),不要落差太多。

至於後製的工具選擇不少,除了常見的 Adobe Audition 之外,免費的還有跨平台的 Audacity 或 macOS 內建的 GarageBand,網路上的工具也越來越多,例如 Auphoic,或者像 Descript 這樣更具野心,強調可以把編輯 podcast 做到像修改 Google Docs 那樣的工具(Well,你可以想見他們還不支援中文)。

輸出音檔建議

除了做剪接之外,包含《星箭廣播》,不少 podcast 會加入片頭和過場的音樂,講究一點的還會有片尾曲和音效等等,如果是廣播劇類型的,那就更不用說了。但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注意不同段落間的音量是否一致,並且在後製時用不同的耳機或喇叭聽聽看聲音的品質。關於輸出的音檔格式,比較常看到的建議是單聲道、位元率 64–96kb/s、取樣率 44.1KHz 的 MP3 音檔。

設置章節

podcast 除了音檔剪接和混音等後製工作,還有一項比較特別的,是設置「章節」。章節功能除了可以快速跳到特定段落(雖然 podcast 製作人可能比較希望節目被聽完),也可以讓聽眾快速掌握單及內容的概要。

《星箭廣播》設置章節的工具是 Podcast Chapters,或是你也可以選用 Marco Arment 開發的 Forecast,後者目前還是 beta 版。另外,我們介紹的兩個工具,都可以在特定章節插入代替節目封面的圖片,例如我們在《星箭廣播》12 集〈那個被稱為「奇蹟」的黃色機器〉,在講到 Panic 打造的掌上型遊戲主機「Playdate」的段落時,你會在 podcast app 播放畫面看到原本的《星箭廣播》封面變成 Playdate 的照片。

可以在特定章節插入代替節目封面的圖片

另外一個我們經常呼籲聽眾去使用的功能是節目筆記(show notes),好處不外乎是讓聽眾可以方便尋找主持人在節目裡提到的資訊跟各種連結,也可以在收聽節目前就先知道這集大概會有哪些內容。如果前面提到的準備工作有做,那麼其實節目筆記也是水到渠成,不必花太多功夫製作,又能增加自己 podcast 節目對聽眾的實用性、提升收聽體驗,而且目前大部分的 podcast app 都支援顯示節目筆記,所以為何不做呢?不過要注意的是,目前有些 app 在顯示超連結和文字分段方面(精確一點來說是 HTML)會有問題,例如 Spotify,未來應該會有所改善。

上架:hosting 挑選與上架程序

設計:Aileen Lin

雖然 Spotify 正在積極攻佔 podcast 市場,目前蘋果仍是市場上的主流平台,絕大多數公開、免費的節目上面都找得到,大部分我們用來收聽 podcast 的 app,也是抓取蘋果 Podcasts 的目錄。(當然,有些是例外,例如 Spotify。)因此,能否在該平台上架,決定了你的 podcast 能不能被大多數的聽眾所發掘。想了解蘋果 Podcasts 申請上架程序的讀者,可以參考他們詳細的說明。他們也有影片教學資源

講到上架,很多人可能會先想到 iTunes,但其實在申請上架之前,你要先找到地方「放」podcast 音檔。關於 podcast hosting 服務商的挑選,各位可以參考我們的文章〈製作 Podcast 的關鍵環節 — — 10 家 Hosting 服務商推薦〉,除了談到幾個挑選的指標外,還推薦了 10 個不錯的 podcast hosting 服務。

推薦閱讀:〈製作 Podcast 的關鍵環節——10 家 Hosting 服務商推薦〉

蘋果審核 pocast 的重點有幾個,首先務必先準備好節目的 RSS feed,這是由你選定的 podcast hosting 服務商提供,其他如節目製作單位、分類、分級、網站連結等資料,也都可以先在平台上設定。準備好 RSS feed 之後,可按照蘋果的教學進行測試,沒問題之後就可以送審。除了蘋果 podcasts,許多 podcast hosting 服務也提供一鍵申請 Spotify 上架,讀者可多加留意。

要在各平台上架,除了搞清楚規則、按照規矩申請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預留足夠的時間,才能搭配自己的上架計畫。以蘋果 iTunes 來說,他們的文件顯示最多需要五個工作天進行審核。

最後,別忘了留意、分析各平台的數據。除了 podcast hosting 廠商提供的數據,別忘了到蘋果的 Podcast Analytics 追蹤數據,假如你發現兩者之間的數據有落差,我們在先前的文章裡有做了簡單的解釋。

宣傳

設計:Aileen Lin

雖然我把宣傳排在最後,但其實這項工作應該在企劃階段就啟動,畢竟你的聽眾是誰、節目主題、節目形式和推出頻率等等,很大的程度已經決定了你的宣傳方向和行銷管道。

光是 podcast 媒體形式本身,就有可能是你在宣傳節目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如何跟聽眾說明 podcast 是什麼?⁴ 以台灣來說,我們有必要在節目推出前先跟聽眾介紹什麼是 podcast、該怎麼收聽⋯⋯ 請務必呼籲聽眾使用 app「訂閱」節目,好消息是,或許因為「網紅」經濟的發展,人們多半已經了解訂閱是怎麼一回事。

誠如 Ben Thompson 所言,藉由聲音傳遞的 podcast,雖然在擴散力上遠不及文字,但聲音和文字結合起來,卻是絕佳的搭配。我想國內最好的案例就是《科技島讀》,藉由免費的 podcast 吸引聽眾訂閱需付費的文字內容,達到兩者彼此帶動的效果。

節目推出後,除了在 iTunes 上架,各位也可以思考還有哪些已經聚集大量潛在聽眾的平台可以推廣,例如 YouTube,或是在台灣也有不少人使用的 SoundCloud,這些平台的使用者雖然不像 iTunes podcasts 那麼精準,但平時流量龐大,隨時有很多人在上面逛,若你的節目主題精準、SEO 也做得不錯,被這種「自然流量」發現的機率也會比較高。另外,像 Spotify 這樣在台灣有一定數量使用者,又剛好正準備大力推廣 podcast 媒體的平台,⁵ 也是非常值得考慮的對象。

但就如我在文章開頭所提到,本文不會在行銷上著墨太多,(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宣傳」而不是更高層次的「行銷」。)因此這邊要請比我更厲害的高手來補充了 XD

結語

其實今日製作 podcast 需要的最低限度設備已經變得很簡單,只需要一部能上網的筆電,誇張一點連筆電也不用,靠口袋裡的智慧型手機即可,有的人只要錄音完上傳就完成了一集 podcast。但我想大家都知道,很多時候這樣是不夠的。

我認為要做出夠水準的 podcast,好的企劃影響最深,包含上架和宣傳工作其實都應該在這個階段就規劃好,其次是錄音前的準備,有好的內容,就算錄音品質差一點(太差可不行,聽眾勢必無法接受),也可算是有水準的作品。錄音部分則要仰賴預算,我們雖然也在文章裡跟大家介紹了預算有限的做法,但最重要的還是錄音場所和收音設備,這兩項沒有搞定,無論後製再怎麼努力,能補救的都很有限。

其實最後還有一個部分,就是持續調整。不管是依照創作者個人的意志或根據市場反應設計出來的節目,應該都是動態的,有時候很可能是製作節目的目的改變了,或是聽眾的反應指出新方向,又或者工具上的進步,都可能促成我們調整 podcast。不過呢,在這之前,先試著把作品上架吧,然後穩定、持續地製作,才有機會走到「調整」階段。

以上是我從製作《星箭廣播》學到的東西,希望哪怕只是一點也好,可以對想要製作 podcast 的讀者有幫助,也歡迎大家一起分享討論製作、經營 podcast 的經驗。

延伸閱讀


  1. The Future of Podcasting
  2. John Gruber 在《The Talk Show》的 iTunes 頁面這樣介紹自己的節目:「The director’s commentary track for Daring Fireball.」
  3. 〈Welcome to the DeepMind podcast〉
  4. 對於電子舞曲音樂(EDM)愛好者而言,「podcast」的意思與我們在文章提到的 podcast 並不相同。
  5. Audio-First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26 集 — — App 特輯 3:討人厭的推播通知(以及一些聰明設計)

科技創業週報 #203:程式想寫得好又快,你需要遵守這些紀律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