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189:人死後誰來維護專案?及早寫遺書,別讓你的專案成為孤兒

| |

《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哈囉讀者~<3 

週報選文至今,不知道讀者你會不會好奇我們都是如何選文的?(好奇的話歡迎敲碗回覆信給我們,推坑編輯團隊分享各自挑文章的經驗)。但本期的「編輯引言」想跟大家聊聊幾個月選文下來所發現小困擾:為什麼台灣自產的文章好像比較少?

記得 2018 年撰文介紹 Stack Overflow 創辦人 Jeol Spolsky 時注意到《約耳談軟體》 的群眾外包翻譯計畫,當時覺得很震撼(hen 偉大!)。類似的活動還有「薇姬的房間」(女性維基百科條目編譯)也很啟發人。如何借眾人之力持續創造出屬於更貼近我們語言、文化跟在地經驗的內容資產,讓更多台灣科技人投入寫作與創作行列,算是最近編輯 M 在思考的小議題。

Maxine (不多廢話,快來看選文 ↓↓↓ )
[英] 人死後,誰來維護專案?及早寫遺書,別讓你的專案成為孤兒

Jim Weirich 是 Ruby 圈的重要開發者,開創了許多工具,然而有天他過世了,在沒有移轉擁有權的情況下,由其他貢獻者提出的 PR 或開的 issue 便沒有人批准與回應,導致專案成為所謂的「孤兒專案」。

開源文化下軟體之間的「相依性」(例如軟體 A 使用技術 B),也加劇了若某一軟體維護中斷,其他建立在其技術上的軟體產品會出現更新困難、相容性降低甚至無法持續開發,以及資安漏洞的困境。

因 Jim Weirich 案例發現問題嚴重性的工程師 Justin Searls 試著接手前者的專案,卻發現 GitHub 也沒有因應「孤兒專案」擁有權移轉的政策。孤兒專案因 Jim Weirich 的開發地位跟對 Ruby 圈影響而受到矚目,開源社群才開始思考一直以來欠缺的預防措施,但在此之前,有多少小眾但極具價值的專案被迫荒廢?
[英] API 浪潮下一同崛起的「開發者體驗」(DX),你可以如何改善?

本文作者幫大家讀完了〈2019 API 報告〉,並以「開發者體驗」(Developer Experience; DX)切入解釋,如果你在開發 API,或你的公司以 API 作為核心業務,為什麼需要加倍顧好 DX。

文章擷取了報告幾點關鍵數據,包含客戶/開發者使用 API 的三大原因,以及他們認為 API 應該要有的六項特點,其中與 DX 最直接相關的就是「API 易用性」、「清楚的文件」、「程式碼容易維護」。根據調查,倘若首次 API 服務體驗不好,有 34% 的回覆者指出會永久轉用其他 API 服務(大家也太殘忍了…)
[英] 貢獻者公約:當個有禮貌的開源人

來聊聊更多開源社群的文化與現況。

記得 2018 年編輯 M 在進行開源文件的繁中翻譯時(到現在都還沒有翻完…跪 😰),注意到原文件不斷提醒人們在貢獻技術之餘,也要協力讓開源社群變的更友善、溫暖,讓每位參與貢獻的人都能感受到被歡迎跟被尊重(到底平常是多可怕…?!)

這篇文章講述這幾年開源社群一份重要規章——《貢獻者公約》(Contributor Covenant),由 Ruby 圈資深開發者 Caroline Ada Ehmke 發起,原因是她過去太常目睹或親身經歷惡意的言語攻擊。

如果讀者你也是開發者,或少聽聞過最惡名昭彰的案例就是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有趣的是,他曾於 2013 年向 Wired 雜誌表明要求人要有禮並尊重他人是 bullsh*t,但他在 2018 年慎重公開檢討自己攻擊性言語後,Linux 社群也隨即採用了《貢獻者公約》。而在 Ruby on Rails 作者 DHH 公開支持後,該公約也開始受到重視。你的專案呢?
鱸魚/「矽谷叢林」三部曲 : 住在高速公路上的人

想像一下,如果你開車行經高速公路交流道,發現路肩旁草地滿地是帳篷的景象。講到矽谷,我們會先想到創新,而不是遊民,但本文作者依自己在矽谷當地的所見所聞,寫成得這篇《「矽谷叢林」三部曲》,值得一讀。

26,000,這個數字既非矽谷新創公司的數量,也不是特斯拉一個月的電動車出貨量,而是矽谷三大城市(舊金山、奧克蘭、聖荷西)無家可歸的遊民數量,他們不僅在橋下、街道、溪邊紮營,甚至還冒險到高速公路邊搭起帳棚。「矽谷最擅長的就是解決問題。但遊民不是科技問題,所以矽谷就只好一直背負著它。」作者在文末寫道。
Wastemobile/這才是我推薦 Kobo 的理由

「假如我買電子書的平台倒了,那些書還能看嗎?」答案與數位版權管理(DRM)有關,市面上主流平台銷售的電子書都有這個機制(當然,有些出版社/作者可能會選擇出版所謂 DRM free 的書籍,但並非主流做法),而先前微軟關閉電子書服務,即便是全額退費加上補償金,還是再度引發了「買來電子書是我的書嗎?」這樣的討論。

電子書有許多令讀者難以拒絕的許多優點,但是對於電子書權利的疑慮,本文建議讀者選擇對電子書採取「通用型 DRM」的平台,因為這樣即便原本的平台消失,買來的書還是有機會在其他軟體繼續閱讀。
|Podcast 推薦|
《星箭廣播》Episode 12: 那個被稱為「奇蹟」的黃色機器

本集節目中,Titan 跟 Maxine 分享了近期新發掘、有趣的科技事物。平常不怎麼玩遊戲的兩位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個別關注了一些特別的小遊戲,一個是故事設計有點ㄎ一尢、但寓意深遠的 Donut County,另一個則是由老牌獨立 Mac 軟體公司 Panic 開發的硬體產品:配備「黑白螢幕」的掌上型遊戲主機「Playdate」 — — 你沒看錯,螢幕是黑白的,而且還沒有背光,但是這個東西有一個曲柄(crank)!
‎Behind The Tech: 專訪史丹佛大學人工智慧學院負責人李飛飛

最近編輯 M 迷上聽微軟技術長 Kevin Scott 主持的《Behind the Tech》,幾集聽下來發現節目的錄音與製作品質高,內容深入淺出。

本集的主角是史丹佛大學人工智慧學院(HAI)負責人之一的李飛飛,分享她求學階段從對物理學的熱愛,以及對生物的「智慧」感到驚奇,一路深耕到神經網路跟現在的人工智慧。

其中令編輯 M 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與團隊在 2007 展開的研究項目 ImageNet,被視為機器學習發展的「重啟」,因為在此之前,機器學習的實驗多仰賴概率模型,而非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大數據」。

但她與團隊從網路上搜集超過 1,500 萬筆圖像,以此訓練機器,進一步推廣了如今你我耳熟能詳的「非監督式學習」跟「強化學習」。


.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12 集 — — 那個被稱為「奇蹟」的黃色機器

《星箭廣播》13 集 —— 《未來地圖》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