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190:這四家公司如何專注自身價值,持續創造與成長?

| |

《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Dear 讀者,

本期週報的迷你主題,聚焦四家公司的故事,分別從技術、品牌設計、社會影響力,帶你一窺這些創新團隊如何專注自身價值與優勢、因應外部時局跟變化,持續成長與持續創造。這幾家公司都是編輯這段時間的研究小新歡(除了 Firefox,Firefox 是老戀人了 🦊),一起來看看吧!

Maxine 
|主題精選|
[中] 被賈伯斯燃燒過的時代

或許是因為蘋果本身就「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 ,只從商業價值(如股價)來探究這間公司,會顯得薄弱。這篇文章選擇從產品、品牌、文化、設計切入,解釋蘋果如何從根本上翻轉人類商業文明。

作者點出蘋果的三大革命性影響:一是 iPhone 作為人類史上最暢銷產品,重塑了商業地景,毋需透過虛無飄渺的股價來製造價值幻象;二是 iPhone 時代的蘋果,跳脫麥金塔陷溺在生產線的拉扯拔河,擺脫傳統商業難搞的生產問題後,得以有更多彈性與空間讓品牌的詮釋力量浮出,在第一線與消費者產生連結;最後,賈伯斯非典型的價值取向(例如相當在意產品設計),也翻轉了幾十年來商學院建構的 MBA 管理文化,其中,前陣子宣布離開蘋果的設計總監 Jonathan Ive 可說是功不可沒。
[英/圖表] Uber 工程演化史:那些年,他們所持續累積的技術經驗

看到一個產品或服務時,你也會好奇它使用了什麼技術、為何使用此技術、以及背後的技術決策嗎?這篇以時間軸 + 圖表的方式呈現,帶大家從 2009 年 Uber 創立之初,回顧這家公司的 stack history。

Uber 經歷了三次所謂的「Big data generation」,皆是為因應公司爆炸的規模化。尤其從 2015 年開始版圖急速擴張(2015 突破一億乘車次數,2016 兩億,2017 直接跳至五億),Uber 接連面臨巨量資料儲存、容量、成本等問題,技術也因此不斷提升。

其他讓編輯覺得特別有趣的,還包括 Uber 為了優化媒合共需兩端所開發的 DISCO(dispatch optimization),以及為了幫司機找出最佳路徑,所研發的 Gurafu 等技術。
[英] Twillio 故事:API is replacing dial tone

Uber app 是如何發送簡訊驗證碼給你的?如果你曾
對背後流程感到好奇,那麼答案就是靠 Twilio 的 API 服務,將語音、SMS 嵌入第三方的 app。編輯開始注意到 Twilio,是因為知名創投 Fred Wilson 曾說過,Twilio 當年的種子輪募資,是他見過最厲害的 pitch 簡報:創辦人暨執行長 Jeff Lawson 說要用五個 API calls 解決電信業複雜又僵化的問題,於是現場 live coding,並跟 Fred Wilson 要電話號碼,30 秒後,電話響起,電信業者角色蕩然無存。

本文由科技部落格 GigaMo 創辦人 Om Malik 所寫。他認為在矽谷瘋狂擴張、求快的氛圍下,Twilio 是少數永保初心的公司,且專注服務其最重要客群——工程師。

讀者有空可以晃一下 Twilio 官網。他們的吉祥物是貓頭鷹,典故來自 Reddit 的一個謎因「如何畫貓頭鷹」——首先畫個圈,然後剩下自己想辦法填滿。Twilio 的團隊文化亦是如此:No instruction book. Figure it out, ship it !
[英] 一個品牌如何進化—— Firefox 的狐狸去哪了?🦊

(編按:Firefox 新 logo 真的長的很漂亮),有人注意到小火狐在 2019 年中改版了嗎?小火狐這次華麗轉變,是因為牠不再只代表 Firefox 瀏覽器(大家第一印象),而是涵蓋了其他如 Firefox Send、Firefox Monitor 跟 Firefox Lockwise 等提倡安全網路環境的服務。

為了符合開源文化中參與、開放、透明的精神,Firefox 動用三組設計團隊,進行三個創意方向—— 火(Fire)、狐狸(Fox)、自由(Free) ——的腦力激盪與探索,其中 Fox 團隊最初版本長的超像 GitLab 😅。Mozilla 這篇文章記錄了新 logo 的改版過程,揭露此次品牌重新詮釋的 design system(colour palette, typeface, shape system 等)—— 每一個選擇都與 Mozilla 主張的開放文化緊密連結,推薦給各位設計師讀者。
‎[Podcast] 《星箭廣播》Ep 13:通往科技未來的路上,邊走邊畫新地圖才是上策

本集節目中,Titan 與 Maxine 從書名出發,除了告訴大家為何要讀《未來地圖》這本書,還會跟大家聊到書中的幾個主題,例如「工作」。過去兩位主持人在《星箭廣播》第二集談到 Tim Ferriss 寫的《人生勝利聖經》時,曾表示中文書名與原文書名《Tools of Titans》有點落差,但是這回的《未來地圖》,卻是個相當貼切、點出本書重要觀念的書名,甚至可能比原文書名《WTF?: What’s the Future and Why It’s Up to Us》更好,而且兩人都很喜歡作者 Tim O’Reilly 提出的「地圖」概念。除了書中四部內容的第一部《用對地圖》,Titan 跟 Maxine 還談到了第四部《未來由我們決定》的一些議題。
[英] 待在 Erlang 圈子 10 年看到的光景:為何 Erlang 社群無法壯大?

作者引用常見的「技術成熟度曲線 (Hype Circle)」理論來描述程式語言的爆紅現象:每當出現一個 killer app,就會有個程式語言受惠,引發「掏金熱」,大家一窩蜂跑去學,該語言社群因此壯大。例如 Ruby on Rails 的「15 分鐘搭建部落格系統」,或是 Go 的 Kubernetes。

奇妙的是,儘管 Erlang 也有過重磅表現,例如早年的 Facebook Chat, Whatsapp, Riak,該社群卻沒有茁壯,且呈現貢獻者數量遠低於用戶的特殊狀況。作者待在 Erlang 圈子十多年,他分析該語言有一個「學習階梯」(aka 門檻),亦即當學習者卡關無法「升級」時便會離開,而老手們由於已習慣在 Erlang 荒蕪的環境裡單兵作業、徒手奮鬥,面對新手常無法適時關切。根據作者觀察,Elixir 的社群也面臨同樣的窘境。
[Podcast] 不同於你想像的 VR 之父—— Jaron Lanier

編輯第一次注意到 Jaron Lanier,是因為 2018 年寫《科技選擇》書評時,同步關注了許多對科技提出警語的重量級人物。其中,出版過多本呼籲大眾注重資安、隱私,不要陷入網路經濟迷思相關書的 Jaron Lanier,可說是重磅人物中的重磅——因為他是業界口中的「VR 之父」。

能夠被人稱為 VR 之父,你可能會覺得他應該像現在滿矽谷跑的菁英,有著 MIT 或史丹佛的學位,但事實上,他的根基卻始於美墨邊境(小時候都跑去墨西哥上課),而且 14 歲不知用了什麼方法(可能是偽造文書 XD)申請進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對,他也沒上高中)。

Jaron Lanier 的人生經驗相當特別,本集 podcast 講述了他如何受到電腦圖形學之父 Ivan Sutherland 啟發,開始對虛擬實境跟 VR 頭戴裝置有了具體的研究。
[中] Raguhn Lee/PressPlay 從 AWS 搬家到 GCP 一年的心得

可能很多公司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公司正在成長,是時候考慮將主機「搬家」了。本文作者是國內訂閱制學習平台 PressPlay 的工程總監,他們自 2018 年中從 AWS 遷移到 GCP 至今大約一年,從最初 AWS 時期只有一台伺服器到後來搬去 GCP 後連 Auto Scaling 都有了,最後讓大家看看調整前後網站效能的改善。作者藉此文回顧、分享過去經驗,輔以伺服器配置圖,可以看出他們在公司成長過程中不同時期的考量點和遭遇的問題。


.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13 集 —— 《未來地圖》

《星箭廣播》14 集 — — 「不科技行為」特輯 2:處理雜訊的能力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