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191:軟體工程師無法逃避的宿命:持續學習,大量練習

| |

《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本期編輯進入「腦荒」跟「稿荒」的階段,意思是在想要選什麼文時,腦袋當機了。所以,決定再次消費自己私藏的「舊歡」——Stripe 跟 Basecamp——兩家公司。

另外,由於我們 Star Rocket 團隊近期像著魔般開始研究 API(先預告!最新一集《星箭廣播》就專門在聊 API 喔),有熱心的讀者 Email 給我們不少相關文章,例如使用 API 的公司故事。你最近也有看到好文章嗎?歡迎 Email 給編輯 Maxine(maxine@starrocket.io),跟我們一起幫更多讀者找到更實用、又啟發人的文章 💜。 

Maxine 
[英] React 的故事:從 Facebook 出去,繞了 Instagram 一圈後又像野火般燒回來的 React

紅透半邊天的 React,一開始是怎麼出來的?又是如何紅到 Facebook 每個部門都使用,結果被叮嚀「嗨,你們用太多 JavaScript 囉,有時候也是可以回去寫 PHP 啦」?

本文受訪者 Pete Hunt,是當年在 Instagram 被收購後,第一個從 Facebook 派去 Instagram 的「一號員工」。當時 Facebook 全力轉向手機 app,但本就以手機 app 起家的 Instagram 反而需要 web 做 SEO,所以 Pete Hunt 的首要任務就是做我們現在看到的 Instagram web page,並從個人頁面初嚐 React 在 client-side rendering 上的魅力,呈現的結果好 + 快速到不可思議,便在 Pete Hunt 大推下,一路又紅回 React 的「原生地」—— Facebook 廣告團隊。

本篇訪文有些長,但強烈建議閱讀或聽 podcast,因為「幕後故事」相當精彩,而 Pete Hunt 描述 Instagram 收購初期與 Facebook 的關係那段,在 Instagram 共同創辦人於 2018 年雙雙走人後,現在回頭看也是頗讓人心有戚戚焉。
[中] 軟體工程師無法逃避的宿命:持續學習、大量練習

(編按:這篇真是越看壓力越大呢)本文分析,軟體工程是個特殊的行業,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工程師一但斷了學習、沒跟上,可能面臨市場淘汰。但重點不是學技術,而是技能。

編輯們也曾經在這一集的 podcast 中聊到學習這件事。學什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或許是讓自己維持在持續學習的「狀態」。培養學習節奏、彈性跟方法的能力,本身就是種可與時俱進的技能,適用所有產業。

在我們確認持續學習的重要性後,本文依序延伸討論了「如何判斷你有在學習」、以及「要學什麼」,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等問題。其中編輯覺得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是,要學會將所學「內化」(好繞口喔!)
[英] 金流公司 Stripe 為什麼要教員工寫 code?

一間科技公司,技術團隊常常是產品主力,但背後則是龐大的非技術部門做強而有力的後勤後盾。然而,「對技術的熟悉程度」卻常常是雙方相互理解與溝通困難的關鍵因素。為了讓不同背景的員工能更融為一體,以 API 串接金流服務起家的 Stripe,從徵才、組織結構、內部教育訓練,甚至到辦公室座位編排,都精心設計過,刻意打破技術藩籬。

「教員工寫 code,不是要讓大家都變成工程師,而是幫助大家對軟體開發如何運作有更深層的認識,也才能更近一步理解一間科技公司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本文解說 Stripe 為何 + 如何設計課程,以及選擇教什麼。作者平日工作負責 HR,其中寫了一句話讓非技術出身,但沒事硬跑去學 Python(到現在還沒學起來)的編輯頗有共鳴。她說,學寫程式讓她更了解 Stripe 跟整個科技產業的文化、思考與做事方式。
[英] 亞馬遜技術長:AWS 十幾年來的所學到的那些事

亞馬遜技術長 Werner Vogels 在 AWS 十週年時寫下的經驗回顧。從零開始學習建立一個能夠順暢運行、具備安全性、穩定表現,又能應付「規模化」的雲端平台系統,AWS 能分享給技術人與產品人的經驗遠多於這篇文章,但 Werner Vogels 濃縮成最重要 10 點。

其中,編輯認為相當重要的是第一、二點所提的,產品與系統必須要有持續演化的能力。 他舉例,就像飛機要能在不停擺的情況下「空中加油」。東西壞掉、故障、當機,是無可避免的,所以要建立的不是能夠保證能零出錯的系統,而是能容錯,因應異常狀況的彈性。

此外,大家都知道 API 幾乎可說是支撐 AWS 的骨架。 Werner Vogels 也特別提出 API 管理的重要性,尤其 AWS 與一般軟體產品不同,其規模龐大且複雜的結構在運行上重度仰賴「自動化」,因此強化了 API 的地位。
[Podcast]《星箭廣播》ep. 14 「不科技行為」特輯 2:處理雜訊的能力

沒了大數據的推薦,你有把握自己找出好音樂嗎?

由於第 11 集〈在這個數位的年代,那些我們保有的「不科技」行為〉播出後頗受歡迎,甚至有聽眾留言敲碗續集,因此本集節目中,Titan 和 Maxine 要來跟大家聊聊講電話、傳簡訊(你上一次傳「簡訊」是什麼時候?是傳給真人嗎?)、看電影和聽音樂(我們沒有要談聽黑膠的事 XD),以及我們還保有哪些「不科技」的做法。

當然,我們也會聊到新科技、新行為,並在節目中推薦兩本書和一檔 podcast,與數位年代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相關。
[中] NoCode,崛起中的風氣:不會寫程式也能 build

雖然現在人人提倡學寫程式,但同一時間蔚為風氣的概念,卻是 No Code,意即不一定要有技術背景,也可以像 Maker 一樣 build。

NoCode 這個「自造網站」的創辦人就是在「任何人都可以當 Maker」的理念驅使下,利用線上現成資源「徒手拼湊」出這個網站,裡面收納兩百多個網路創業所需的軟體工具,從影片製作、網頁製作、SEO 工具、問卷或電子報套版,應有盡有。有需要找工具的,看這篇就夠惹。
[Podcast] Rework:要有「痛」感,才徵人 —— Basecamp 公司的告白

大家有注意到軟體公司 Basecamp 最近一直在徵人嗎?這是很奇特的現象,因為不怎麼徵人,一直是這間公司 ”Hire When It Hurts“ 的主張,意即,除非真正感到「痛」,如果是可透過調整流程、重新分配資源或責任解決的人力問題,那就不需要盲目徵人,以免陷入資源濫用、無效組織擴張的惡性循環。

Basecamp 一直是很有自我個性的公司,他們的「工作哲學」與矽谷典型作風有很大的落差。

然而去年 11 月,Basecamp 面臨創辦 20 年來最嚴重的系統故障(DHH 為此寫了沈重的一篇道歉文)首次讓該公司感受到「痛」。 這集 podcast 分享了他們痛定思痛,決定開始擴編的心歷路程,以及這段期間他們公開透明的招募過程。
[中] 離開 Apple 的 Jonathan Ive,讓我們重新審視「工業設計」的意義

這篇分享給設計師。對你而言,工業設計是什麼意思?編輯以前錯誤的認知,「設計」重於「生產」,但本文作者回憶他 80 年代負責 Apple 產品時,將尋找「設計人」人才的目光放置傳統的汽車產業,當時設計過 Volkswagen Golf 的設計師  Giorgetto Giugiaro 對他說,他不只設計車款,還設計出用於大量生產這款車的機器設備,建立了生產線,並培訓了人員。

他也說「傳統的個人藝術創作與品味,跟現今科技公司奉為圭臬的「 工業設計」是不一樣的兩回事。」本文雖然談的是硬體設計,但回歸到生產流程的核心概念,也許軟、硬體皆適用。


.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14 集 — — 「不科技行為」特輯 2:處理雜訊的能力

《星箭廣播》15 集 — — API:沒有圖形的介面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