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193:Slack 為何被稱為超強 pivot?

| |

《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Dear 讀者:

本期發刊後的隔一天是父親節,編輯認識不少已為人父的工程師 + 創業把拔們,先祝福大家過節愉快!颱風天也平安 🌧

Maxine 💬
(吶喊~工程師與設計師,與我分享一篇你最近看的文章,讓我颱風天如果有放假還可以有文章能啃。🐹)
[英] 優秀工程師特質,跟你想像的不一樣

這種類型的文章網路上不少,何謂「優秀」工程師除了見仁見智,也可能因組織文化跟任務需求而有所不同,而本文特別針對「新創環境」所需人才,提出作者多年面試大量工程師後,所歸納出能勝任新創環境的 3 大面向、7 大特質。作者在解釋這些特質時,也反覆點出新創公司之外,企業(或是非草創期新創)可能反向需要的人才特質。工程師讀者可以自我評估看看。

有些特質,例如 debug 的能力、建立工具的能力,看似是技術,但考驗的其實是你如何將這種技術背後所需的邏輯力、判斷力跟彈性,應用在非技術的事物上,進而幫公司找出真正的問題徵點,以及解決方案(可能是非技術)。綜觀下來,作者所講的「優秀」特質,從來不局限於技術。
[Podcast] 市面上科技、趨勢書籍那麼多,該怎麼挑比較好?

如何避免踩到雷?如何不只是追逐排行榜?本集節目中,Titan 跟 Maxine 要跟大家分享他們是怎麼挑選科技相關書籍來讀,並且分享他們的「小撇步」。(當然,這些方法不是僅限於科技相關的圖)。

其中 Maxine 也會跟大家分享原本背景是研究歐盟的她,是怎麼藉由多本科技書籍,慢慢建立自己對矽谷科技圈地景的理解;而 Titan 也會推薦幾本書給想要了解電腦發展史的聽眾。最後,兩位主持人也會分享自己近期關注、閱讀哪些書籍,千萬別錯過本集節目列出來的連結哦(這些書都堆的跟小山一樣高惹 ⛰)
[Podcast] 一次 pivot 成功不稀奇,兩次 pivot 成功經典永流傳

談到公司 pivot,Slack 是個常出現的經典案例。在網路上,也有人把創辦人 Steward Butterfield 稱為超強 “pivoter” 。

在 Slack 之前,Steward Butterfield 另一家廣為人知的公司是 Flickr,但鮮少人知道,期間個別有兩段沒有成功的創業經驗,而且兩次皆為線上遊戲(顯示他們的團隊真的很愛打遊戲)。從第一款失敗的遊戲「硬轉」到圖片分享平台 Flickr,再從第二次失敗的遊戲「硬轉」到雲端協作軟體,並非創辦人想幹嘛就幹嘛,而是高難度的「領導力」,中間涉及的是資遣跟你出入生死的老戰友、解散又重組團隊,以及說服投資人跟團隊再次信任你。

他究竟怎麼辦到的?在這集的《Master of Scale》節目裡, 主持人同時亦是 LinkedIn 創辦人的 Reid Hoffman,透過說故事 + 採訪帶大家剖析「pivot 領導力」。
[中] 談談前端框架

前端框架這麼多,開發者該怎麼選擇?本文並不是要告訴大家哪個最好,相反地,作者 Kuro 藉由回顧網頁技術發展的歷史,從最早的 HTML 開始,談到網頁如何變成應用程式(AJAX 登場!),然後再回來討論前端的任務到底是什麼?(作者認為前端最關鍵的任務是將資料與狀態視覺化。)

接著談到前端框架、函式庫,最後談到 MVC、MVVM 概念。作者認為隨著新的網頁開發問題產生,就會有開發者設計新的技術和工具,所以不見得要抱持「我非得找到大家說那個最強最好用的前端框架,再投入開發」這樣的心態
[英] 這樣的產品改版設計,有哪些可改進的地方?

本文是一位 UX 設計師的自我挑戰,受另一位設計師練習改版 Instagram 的啟發,決定來試著幫自己愛用的產品 SoundCloud 串流平台進行改版。編輯認為這篇值得看的原因,在於底下回覆的留言,指出這個改版的幾項缺失:只顧及到使用者跟設計人自己的判斷,並沒有考量到品牌本身的歷史過去改版的原因,以及商業目標

除此之外,作者事前認真做了使用者調查,提出幾個改版想解決的痛點,並引用《鉤癮效應》一書作者 Nir Eyal 的 Hooked 理論,希望加強 habit-forming,提升使用者黏著度,興沖沖改了首頁、搜尋、通知等功能。但編輯看完後,第一個反應是:可是實驗的結果似乎沒有回答到當初欲解決的「痛點」(?)
[英] 你的用戶幾歲,真的決定了他是否消費你的產品嗎?

人物誌(Persona)是進行使用者分析時常見的方法,但本文作者指出,人物誌傾向凸顯用戶的「差異性」,而我們應該更專注於找到用戶的「共同性」。錨未定就盲目尋找關聯性、亂定屬性,只會讓大量豐富但不精確的用戶輪廓資料,成為無用資訊。這時設計師會更不知從何下手。

人們買電鑽不是因為電鑽本身,是為了牆上的洞」,這是編輯每天聽到耳朵快長繭的話(攤手)。

那可以怎麼做?本文作者推薦「故事板」( Storyboard),用以取代人物誌。故事感染力與滲透力強,傳播更廣,能更有效率讓不同的背景的用戶自動吸附上來。而所謂的故事,指的不是虛擬抽象的小說,而是具體的場景,除了外顯的需求,還包括消費者隱藏的需求(遲遲不買的原因是什麼?)。本文從「問對問題」開始,一步步教你如何建構使用者研究,以及你的產品的故事板。
[英] GitHub 第一年的 10 堂課

假設你的任務是要做出一個由電腦控制的槍,能夠精準擊中 50 公尺遠的目標。你的第一種方法是打造一個複雜且精密的系統,讓子彈發射前準確測量風速、溫度、高度等變數;另一種方法是打造簡易但可快速發射,並回傳發射資訊的系統,好讓你快速校正下一次的射擊。你會採取哪種方法?

作者指出,在網路的年代裡,比較好的方法是第二種。你要擊中的目標是你的服務,使用者提出反饋,子彈是 deploy,它最便宜,也是這個階段最不重要的考量。而你的第一年就是使用者進行回饋,好讓你快速校正的時期。

這篇是由 GitHub 共同創辦人 Tom Preston-Werner 寫於 2008 年底的文章,藏在電腦裡兩年多才有勇氣發布出來。文中的觀點現在看多為「老生常談」,但十幾年下來依然適用,而「槍」的譬喻只是他 10 點啟發中的其中一點。(編按:關於 Twitter 的觀察讓編輯覺得  Tom Preston-Werner 有種先知感)。
[英] 今年已過一半,5 個年初讓 Elad Gil 感興趣的市場,你注意到哪些?

本文作者 Elad Gil 待過 Google、Twitter,目前擔任人口基因科技新創 Color Genomics 董事長,除了是一位連續創業者,他也是 2018 年矽谷科技圈暢銷書《High Growth Handbook》的作者。他在本文列出五個今年特別令他感興趣的市場,分別是:1(一)「Devsumer」產品,大家可能聽過「Prosumer」這個詞,「Devsumer」則是「Developer」+「Consumer」;(二)房地產科技; (三)機器學習/AI、晶片與系統;(四)交通與物流;(五)Crypto。另外他還舉了兩個姑且可以稱之為外卡的市場:法務科技 、國防科技。

會推薦這篇文章是因為除了器學習/AI 晶片與系統和 Crypto 之外,其他幾個都是平時比較少被大家關注的領域,而今年已經過了超過一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這幾個領域注意到有趣的新創公司或是科技進展呢?


.

Previous

《星箭廣播》16 集 —— 如何選擇一本書?

《星箭廣播》17 集 ——No Code: 不會寫程式也能打造好用工具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