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196:如何當個失敗的工程師

| |

《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哈囉讀者:

本期編輯要來跳樓。大。放。送。囉!過去幾個月,為了讀者現在正在看的、爆裂燒腦的《科技創業週報》,每期固定推薦一個 podcast,編輯每天利用通勤時間海撈各種國外與工程師、設計師、產品開發相關的節目。

某天深夜暮然回首,發現居然也累積數十檔 podcast 了呢!當然不能只有自己耳朵炸掉,要炸大家一起炸,於是決定花所剩不多的腦細胞,整理並公開出來:「Podcast Awesome List」。

最後謝謝上期有讀者貼心回信給我們,謝謝你的支持 <3

by Maxine  
[中] Nick Lin/如何讓自己成為失敗的軟體工程師

成為功成名就、功夫高深的工程師不容易,與其如此,不如大家來學習當個失敗的工程師吧(誤)。本文提及了幾個失敗工程師的特質以及實際而且搞笑的例子,各位工程師們,你中了幾項?(先自首偽編輯 Venetia 應該是我全都中哈哈哈。)
[中] 2019 年親自用耳朵聽過的 Podcast Awesome List

本文是上述〈Awesome List on Podcast〉的使用指南。

除了主題分類、簡介跟評分,讀者可以從這份 Airtable 清單中獲得以下其他資訊:主持人、節目形式、節目狀態(有無更新)、建議收聽語速、節目是獨立製作還是公司旗下產品、節目是否有廣告贊助、節目是否支援 Show notes/逐字稿/章節選擇、節目官網與聯繫方式、有無電子報、有無 Slack 群組…等。

如果你有想推薦的節目,或希望編輯們多做介紹的,歡迎丟訊息給我們喔!
[Podcast]《星箭廣播》Ep.19:不願面對的真相,我們付費訂閱了哪些東西?

主持人 Titan 雖然有用 Google Sheets 整理每月固定支出,例如筆記軟體、有聲書、付費媒體,但就是越訂越不敢面對殘酷的開銷事實啊!

這集 Titan 跟 Maxine 會分享自己不願面對哪些真相,訂了哪些數位服務,也會分享自己的訂閱策略、例如怎麼決定是否要付費?要付多久?哪些還在觀望中?常常容易被推坑的讀者,想要學會保住荷包一定要聽這集~
[英] Figma 如何建立自己的設計團隊

如果你是設計主管,該如何在不破壞原有文化的情況下建立一個設計團隊?

本文寫於 2018 年的年底,可線上協作的介面設計工具 Figma 在 2017 年時還只有一位全職設計師跟工程師團隊配合做核心產品,一年之後他們有八位設計師,各個都是高手。過去他們徵聘新人時面臨了幾個困難:對新設計師的期待含糊不清、面試問題不一致、對於候選人的評選討論不聚焦等等。Figma 設計主管 Noah Levin 在本文分享了他們的流程,以及一套三階段方法工具(當然也用上了 Figma 自家的產品),以解決前述的幾個問題。
[英] 如何看懂醜小鴨:資料即服務(DaaS)的爆發力

市面上關於 SaaS 的討論非常多,一間 SaaS 公司的好壞也因此容易評估,相形之下,資料即服務(DaaS)的公司就像池塘裡的「醜小鴨」,因利潤在初期不明顯,不容易吸引 A 或 B 輪投資,沒長成天鵝前讓人難以評估。但作者 Auren Hoffman (本身為 SafeGraph 這家地理空間資料服務公司執行長)直言,DaaS 是個複利的生意,且通常是贏家全拿,也有低價競爭的本錢。

本文適合給所有想了解「資料」感興趣的讀者,文中作者詳細說明了一間 DaaS 公司的三大業務支柱(獲取資料、資料集處理、面向客戶的資料產品),以及商模跟營運樣貌。
[中 ] 沈辰禧/ 資料分析師的上海 PayPal 面試心得

「用一個炫砲的演算法做個分類模型,對於分析為導向的崗位,肯定是行不通的。」

日前資料分析師沈辰禧在網上分享了他去上海 PayPal 的面試心得。編輯會注意到他,是對他曾經線上開課、教商業世界中的資料分析頗有印象。本文他就自己的經歷提出要應徵資料分析工作的面試策略。其中,程式的能力像是使用何種套件或 Library,他認為是有過實務經驗應該具備的基礎功。

反之,如何將技術落實在公司的商業流程,才是應徵者要去思考怎麼在面試中凸顯與強調自身優勢跟實際經驗的。
[英] 你的「一對一」溝通還不夠尷尬嗎?用錯方法囉!

本文是編輯在 Facebook Developer Circle 的社團上看到 Clement 大大分享的,由 Facebook 工程暨產品副總 Mark Rabkin 所撰寫,談的是新創團隊常見的管理文化—— 1:1(One-on-One),中文譯作一對一。由於編輯自己也受惠很多,於是選了這篇分享給讀者。

大家往往因爲怕尷尬而避談自己的感受、情緒、不安或真正遇到的困難,但作者認為,如果不感到尷尬,就無法充分發揮 1:1 直接且私密的對話關係。 他因此認為,刻意創造尷尬是必要的,1:1 不該浪費在談論你可以公開在會議、Slack 群組上討論的事情
[英] WeWork 上市爭議:是房地產公司還是創新的「空間即服務」?

前兩週編輯的 Twitter 因 WeWork 上市小小炸開,所以關注起這齣上市申請案(470 億估值),從中意外又長知識了:比方說,第一次認識到「空間即服務」(Place as Service, PaaS)這個新詞。

本文是由住在台北的知名科技部落客 Ben Thompson 所寫,試圖用 AWS 的案例——提供運算、儲存及資料庫,幫助企業免去前期自己建構基礎設施的成本,也提供一間企業在成長與擴張時更彈性、更低成本的隨需服務——以此分析 WeWork 近年在全球快速擴張辦公室版圖的野心,以及所謂「空間即服務」的商業模式。

有趣的是,許多人看完這篇後認為 Ben Thompson 看好 WeWork 並認同目前的投資盛況,但他卻在發文後隔天四處於 Twitter 上滅火,澄清說文末其實要投資人看清風險。
[Podcast] 科技巨人的國度

這是 Vox 與 Recode 發行的一系列 podcast,一共五季,分別要研究、探討科技五巨頭「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 和 Google 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不管是好是壞。

第一季的主題是 Amazon,由追蹤報導 Amazon 超過六年的 Recode 記者 Jason Del Rey 擔任主持人,他採訪各方人士(包含 Amazon 主管),帶聽眾回顧 Amazon 崛起的過程,內容包含知名的 Amazon Prime 開發過程、由 Alexa 驅動的智慧家居產品線、這家根本不打算獲利的公司如何說服華爾街?當一座 Amazon 物流倉庫進駐,會對當地社區帶來什麼影響?倉庫搬離時,又會帶走什麼?這家往往被視為極有遠見、關注長期策略的公司固然極為成功,為何在某些方面,例如人工智慧領域,又被批評顯得短視?


.

Previous

《星箭廣播》19 集 —— 不願面對的真相:我們付費訂閱了哪些東西?

《星箭廣播》第 20 集 —— 不在乎曾經擁有,只在乎隨時取用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