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264:Spotify 創辦人談自我成長

| |


.

哈囉讀者:

UXTOOLS 最近公布了 2020 設計工具問卷調查結果,4,000 位設計從業人員提供了他們的意見,其中我們之前分享過好用的線上協作工具「Miro」「Whimsical」也上榜了!Miro 的使用量在今年有顯著的成長,也是設計師最常用來進行腦內風暴的工具。Whimsical 則拿到 4 星比平均值 3.5 顆星還要高。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人的工作模式改變,這類型的遠端協作、視訊工具也被更多人注意到,Miro、Whimsical 各有各自的擁護者,我們也將兩款軟體的介紹文章放在文內,提供讀者參考,還沒試用過的讀者不妨試用看看,說不定能符合目前的需求 😄

By 天心


[Podcast] 星箭廣播 EP87 | 10 億個世界:Instagram 的「無濾鏡」創業故事
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張 Instagram 照片是在何時拍攝的嗎?是否也套了一個令照片增色不少的濾鏡(filter)呢?到了 2020 年,你比較常發照片還是玩限時動態呢?今年是 Instagram 10 週年,這次《星箭廣播》Titan 跟 Cjin 要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超級 app 背後的創業故事。

[英] 19 歲募到上億…一個失敗獨角獸的「成功」啟示
「我以為 Gumroad 會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並 IPO,擁有數百名員工…但這一切都沒發生。」Pinterest 第二名員工 Sahil Lavingia 在 2011 年離職,創立電商新創 Gumroad,提供創意工作者在線上賣電子書、字型、圖庫等數位產品,今年九月營收近 82 萬美元 ,同比增長 77%,雖然現在看來營運穩定,但它從巔峰摔落後脫胎換骨的血淚史更具意義。 創業的隔年 Sahil Lavingia 才 19 歲,已經募到超過 800 萬美元,也有了三名員工,Gumroad 開始快速成長,眼看離他十億目標的越來越近,為何後來不得不裁掉 75%的員工、一度只剩下他自己運作公司?他怎麼擺脫「失敗」陰影?Sahil Lavingia 在創業八年後回顧這段過程做對了什麼、又想錯了什麼?他自剖一直以來覺得只有公司價值達到十億美元才算成功,但走過這一遭,他對衡量成功的標準已經不一樣了。在追捧獨角獸的光環與熱潮之外,這位年輕創業家的心路轉折很值得大家一讀。

[podcast] Spotify 創辦人談自我成長、習慣培養、思維方式
前陣子的週報中,我們推薦了一篇 Spotify CEO 兼創辦人 Daniel Ek 的訪問,他談到自己每天早上都會固定花時間散步,並且花 30-60 分鐘閱讀等時間管理與領導哲學的 know-how;這次他在知名作家 Tim Ferriss 專訪節目中更深度挖掘他的價值觀、閱讀帶來的影響(他很喜歡看名人傳記),以及心智模型的建立。 Daniel Ek 提到他出身工人階級家庭,不過父母給予他很大的心理安全感,這讓他能放心探索,一直保有好奇心,也由此討論到他觀察到歐洲與美國的文化差異,在 Spotify 的組織文化中如何被彰顯出來。除了思維方式、習慣培養(他減重成功瘦了 18 公斤!),他也回顧擔任一位 CEO 的學習之路,能夠提供領導者一些借鏡。

《Star Rocket 科技創業週報》的 Podcast 推薦播放列表

[文章回顧] 會打字就會用:Whimsical 讓你免費畫流程圖、心智圖,還能線上協作
「Whimsical」是一款易懂好上手、操作流暢又適合團體協作的線上工具,能讓人快速畫出流程圖、用便利貼記下想法。Whimsical 提供經典的 4 種模板:開發網站、app 會用到的線框稿、便利貼、心智圖、流程圖除了適合個人使用外,也很適合團隊在開會時可以腦力激盪。

[文章回顧] Miro:跟真的白板一樣好用的線上協作工具
「Miro」是一款線上協作的白板,可以黏便利貼、畫樹狀圖、做看板管理,但比起 Whimsical 更多功能,包括可以多人視訊通話,也串連 200 個應用程式像是 JIRA、Slack、Confluence 等。

[中] Bevis/前進 UI/UX 的敲門磚:如何打造具用戶思維的作品集
什麼樣的 UI/UX 作品集才算符合標準、甚至超越期待呢?除了打算進入 UI/UX 產業的人,整理作品集這件事,對於想持續在該領域精進的設計師也是有效檢視目前所學、回顧過往經驗的好方法。 Bevis 先談組織作品集的脈絡和方法,像是運用 Google 提出的敏捷式設計 (Design Sprint)中的 HMW 釐清在專案中真正的問題,並以作品集實例分析怎麼從研究、分析、設計方案、商業影響四大層面呈現,完整闡述解決問題的過程。Bevis 最後也強調作品集的關鍵是如何透過使用者研究抽絲剝繭、梳理問題,而非著重於好看的設計手法。希望這篇能為正在準備年後轉職的你獲取面試入場券,也推薦想為自己的 2020 做個總結的讀者參考~

[中] Iris Chen/ AI 時代的數位產品經理-與資料科學家合作的10個關鍵
如果你是要透過演算法實驗或調整提供更佳產品體驗的 PM ,該如何和 AI 領域的工程師合作呢?一般數位產品經理通常透過 wireframe、UI spec.、Flowchart 等等具體闡述功能需求,但當產品與演算法相關就比較少會是類似的調整,和工程師溝通的注意事項更不同,例如:如何開需求?Eyeball test 的重點?面對這類非網站或 app 的產品,怎麼發揮 PM 價值並獲得團隊認可? 這篇內容是作者汲取自資深 PM Anadem 在 Product Tank Taipei 談擔任 KKBOX 的 PM 時與資料科學家合作打造個人化音樂串流體驗(他也有 Yahoo!、LINE 的產品開發經驗),結合 Iris 本身數位產品經理經驗的分享。如果想轉為資料數據型產品經理,文中也會寫到該如何準備哦。

[中] 林立秦/Together & In Cloud is not Collaboration(?) | 聊聊多人編輯這把雙面刃
多人協作雖然能讓團隊討論更加及時、迭代更加快速,但這也像是跟室友一起在同個房間生活一樣,其他人能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搬動你的東西、元件,團隊中的每個人就像是與你共同居住的室友。 作者林立秦是一位前端工程師及設計師,他認為雖然多人協作很方便但背後需要有機制跟規定,否則反而會增加設計師額外整頓設計稿的時間。作者也提供正在考慮轉換工具的團隊一些建議,譬如留意編輯權限的收回,及怎麼保留的過去共同編輯的歷史紀錄等。


.

Previous

《星箭廣播》88 集——購物頻道特輯 3:Titan 與群眾募資之友馬力歐 2020 年買了什麼?

回報進度好煩!Linear 要讓團隊專注在更重要的工作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