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277:「加兩行 code 為什麼要花兩天?」

| |

Hiya 各位讀者:

每次聽 podcast 時,如果發現特別有趣或「就是這樣,真的說到心坎了!」的一段話,常常想分享給朋友,或是儲存下來稍後回味時,卻因為卡在需要調整音頻段落而放棄。

最近發現一個名叫 thatpart 的 App 把保存 podcast 特定段落的流程變簡單,只要把想分享的聲音段落擷圖傳到 app 裡面,程式會自動辨識圖像中的 podcast 名稱、集數與段落,只要稍作調整,就可以一鍵把你覺得最精彩、最精華的部分傳播出去囉!(thatpart 目前只有 iOS 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試試看。)

不過要多下載一個 app、多一道手續的確還是有點麻煩,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成為 podcast 播放器的內建功能,或者演化成更簡練的步驟呢? 🧐

by Liz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99 | 矽谷、創投與 19 世紀的捕鯨業

我們常常看到「某某新創公司由某家創投領投幾百萬或幾千萬美元 A 輪投資」這類的新聞,為什麼會有人想要投入龐大資金在風險這麼高的新創公司身上呢?創投的機制到底是怎麼來的?或許我們可以從 19 世紀美國的捕鯨業找到線索。

本集《星箭廣播》Titan 跟 Cjin 要聊聊一本書《VC: An American History》(本書還沒有繁體中文版,書名或許可暫譯為《創投:一段美國歷史》),作者是哈佛商學院教授 Tom Nicholas,他在書中探討了創投(venture capital)的起源與發展,一起來看看這股推動今日矽谷科技公司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如何成形的吧。
[英]「聲音」這個媒體未來的機會所在

本文主要分析聲音這個媒體的市場機會,有許多值得一看的圖表。作者 Matthew Ball 是一位創投,長期關注影音娛樂相關的科技議題。文章一開始先回顧音樂受到科技演進的種種影響,例如歌曲/專輯的長度(受到載體的影響)、曲名的長度(越長、越難唸的名字在小螢幕、智慧喇叭流行的年代會比較吃虧)⋯⋯ 甚至受歡迎的音樂類型,而且技術的演變還會影響商業模式。例如串流音樂商業模式盛行後,暢銷金曲越短,理論上聽眾就可以重播比較多次,連帶影響到權利金多寡。

然而,「聲音」在「錢景」方面過去幾十年來的成長很有限,在 2000 年到達高峰約 500 億美元後甚至還滑落,至今仍與高峰期有大約 1/4 的差距,而影視與電玩產業規模則分別超過 2,000 億與 1,000 億美元。Matthew Ball 指出聲音內容中的音樂雖然在類型上有許多演變,整體而言並未像影視或電玩遊戲那樣經歷擴張或重構的劇烈變化,數量成長情形(儘管已是史上新高)也比不上另外兩大媒體。作者認為,比起用新技術去呈現舊內容,聲音市場應該關注如何解放新內容的潛力,例如線上音樂會、聲音社交等等,才能與其他媒體競爭更多消費者投入的時間。
[英] 從 700 減到 25 ,Google 地圖的色彩精簡之旅

你能夠辨識得出來 Google Maps 總共有哪些顏色嗎?從街道到建築,從海洋到苔原,Google 可取得的人文與自然地景元素愈來愈多,要將真實世界豐富多元樣貌,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數位介面,勢必要經過一番取捨。Google Maps 團隊成員分享了他們如何將地圖從最多 700 多種色彩,精簡成 25 種主配色的過程。

在這篇訪談紀錄中,Google 設計師表示,地圖改版的兩大目標是符合「無障礙規範」,讓所有人都能享受 Google Maps 帶來的便利性;另外,還要符合 Google Material 設計指南,加強迭代效率,並讓 Google 地圖更融入 Google 產品家族的調性。文章裡面展示了幾張 Before & After 的對照,現在就去感受問世已經超過 15 年的 Google 地圖,在色彩上的演進吧!
[英] 使用者故事已過時,改用「任務」表達更明確

「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是軟體開發過程中常見的功能描述方式,用以協助軟體開發團隊開發出更符合期待的功能與體驗。不過,專案管理軟體 Linear 則有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發展於 20 年前的使用者故事已經過時,用功能時,使用者故事反而累贅,而從體驗層次來看,又太單薄。

Linear 團隊以「任務(tasks)」全面取代使用者故事,同時也分享了幾個原則性規範,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每個 tasks 一定要包含可被定義的產出(outcome),無論是一段程式碼、一個互動,或者一個可被採取行動。如果沒有具體的產出,表示它是一個未臻成熟的點子,或是一段靈光乍現的對話,等待被淬煉。如果你正在尋找比使用者故事更快、更有效的描述形式,不妨嘗試 Linear 的替代方案。
[英]「不是才加兩行程式碼嗎,為什麼要花兩天?」

PM 或工程師可能遇過老闆或客戶提五花八門的需求,最可怕的是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很快就可以處理好了吧?」有超過 20 年開發經驗的工程師 Matt Lacey 於是點出「為什麼改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程式碼要花兩天啊?」這種看似合理的提問,背後存在什麼樣的謬誤。

而面對類似的質疑,有太多原因要解釋了,作者就列出七個,像是:問題回報時對如何重現的描述模糊不清;要花時間先搞懂 bug 牽涉到的那些不熟悉、很少使用的功能;為了不只治標更治本而下的功夫,才最耗時間和心力⋯⋯ 應該有你看了也超有感的吧 XD 最後作者還寫了句肺腑之言「不得不重複修一樣的 bug,比修 bug 來得更痛苦」😢
[中] Linchi Lin/打開設計師之眼 — 為什麼你就是看不出 1 Pixel 的差異

前端工程師與設計師是否曾為「1 pixel」的差異產生摩擦呢?工程師切出來的網頁版面,有時就是無法完美吻合設計稿,有時也許只差一丁點,對視覺敏銳的設計師來說,可是芒刺在背。

前端工程師 Linchi 介紹了三個科學方法:直接疊合網頁切版結果與 UI 圖稿、網頁元件屬性標記工具,以及紀錄產品迭代變化,讓比對流程自動化。現在就來試試看這些工具,朝著無痛合作的目標邁進吧!
[中] Taylor Fang/《報導者開放實驗室》:不重新發明輪子!一個「通用型新聞敘事元件庫」的實踐之路

運用各種素材的多媒體專題藉由多元的敘事手法,讓資訊有更豐富的表現形式,但如此客製化真的有必要嗎?獨立媒體《報導者》工程師方泰鈞(Taylor Fang)與團隊面對「量身打造」的痛點,另闢出一條值得向前開展的路。

因為這些多媒體專題通常從零開始規劃,再收斂出需製作的配件(圖表、插畫、互動區塊……),但幾乎無法「回收再利用」、也缺乏友善的編輯界面、修改文字都得透過工程師手動完成,且針對回饋的改進也很有限。《報導者》以軟體開發領域 「別重新發明輪子(Do not reinvent the wheel)」 原則發想,聚焦在開發可重複使用、將故事說得更好的新聞敘事網頁元件,更進一步做到通用、迭代和開放。也期望在台灣的媒體看到更多嘗試~
[中] Shandy Tsai /管理顧問公司的產品提案架構 Product Consulting Proposal

BCG Digital Ventures 為全球前三大管理顧問公司 BCG 底下的數位產品開發部門,作者 Shandy 公開在紐約辦公室擔任 Experience Designer 的工作內容,有別於一般常見的數位產品開發和傳統顧問公司,她除了使用者體驗的創新,還得在短時間了解保險、能源、醫療、金融等產業的相關知識、全面評估產品可行性及發展策略,也要和客戶一起合作發想產品提案。

文章對產品提案的基本架構有很詳細的介紹,其中「進入市場策略」和「投資孵化計畫」是大部分設計師較少接觸到的,Shandy 也是進入管顧公司後才開始學習。她分享在設計能力上不像在甲方產品公司能學到最新或更深的技術,但會得到「廣度」並磨練溝通技巧。她也說團隊內部常形容,每次專案就像是談一場戀愛⋯⋯。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Ryan Snaadt on Unsplash

Previous

《星箭廣播》100 集——就是一個創業紀錄片的概念(ft. 林宜儒)

《星箭廣播》101 集——聊聊好玩的聲音科技:「聲音」終於要開始追趕文字和影像了嗎?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