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283:Google UX 工程師現身說法

| |

嗨嗨讀者好,

大家小時候有玩過俄羅斯方塊嗎?每次方塊落下之前的加速總是讓我手忙腳亂,順利把方塊組合起來、消除得分霎那間的滿足感又無法自拔! 

最近聽了台灣 podcast 節目《遊戲業障重》聊俄羅斯方塊這款史上第二暢銷遊戲的故事。原來這是一位俄羅斯天才公務員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因為上班太無聊發明出來的,結果不僅在同事間造成轟動,甚至以盜版形式輾轉流傳到歐洲、美國,荼毒了大家的生產力,全世界都開始(偷偷地)玩起俄羅斯方塊,成為感染全球的電子毒品——而當時可是美蘇冷戰時期啊!

如果你對俄羅斯方塊的起源、創意、進化跟版權大戰有興趣,推薦給你~ 

Liz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05 | 是創投也是創新者們:泡沫化後的新世紀創投趨勢

不知道你聽過《星箭廣播》99 集〈矽谷、創投與 19 世紀的捕鯨業〉和 103 集〈從此之後這裡叫矽谷:八個叛徒、三家創投,與數不完的新創公司〉了嗎?這兩集我們在談哈佛商學院教授 Tom Nicholas 寫的書《VC: An American History》,講的是創投發展史。這一次 Titan 跟 Cjin 要來聊聊「現在」,也就是書中比較少著墨的創投發展趨勢。

我們會跟大家介紹三個過去十幾年來很具有代表性的創投機構:Y Combinator、a16z 與 AngelList,他們分別在創業投資的標準化、創投工作內容的多元化,以及創業投資的民主化等方面有許多創新之舉,引領了當代的創投潮流。這集還有一個有趣的話題:a16z 辦公室裡的「圖書館」。最後 Cjin 也會很快地帶大家了解一下最近幾年的創投趨勢。
[中] 詹雨安 / My Vision: A Forgotten History(我的願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作者詹雨安是「Project Meta」的創辦人,本文其實是他分享創業願景系列文的其中一篇,介紹了 Douglas Engelbart、Ted Nelson 和 Alan kay 三位活躍於 1960、1970 年代,被認為是電腦界的先驅人物 ,除了回顧、說明他們當年提出的願景,同時檢視今日我們所處的現況。幾十年過去,他們的願景後來雖然沒有實現,但啟發了非常多人(最有名的可能是賈伯斯,近期則是 Notion 的創辦人 Ivan Zhao)。本文同時有英文版和中文版,中文版在後半段。

「Douglas Engelbart 希望用計算機來幫助成年人合作、集體解決困難的問題;Ted Nelson 希望用計算機來幫助創作者打造一個開放(openness)且多元(pluralism)的出版世界;Alan Kay 則希望用計算機幫助人類創造更強大的表達形式來模擬與理解不同的系統,進而掀起人類史上第二次的思想和教育革命。」作者認為他們的願景在過去難以實現,但今日已經變得可行,他也在文末預告,未來將會進一步撰文跟大家說明他所構思的新一代網際網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我們也同樣推薦作者其他的系列文章。
[英] iOS、Android App 設計規範十步驟無痛轉移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既有的 iOS app 轉譯為符合 Android 設計規範的 app 呢?Google Material Design 官方部落格近期推出一篇說明指南,只要遵循十個步驟,就能有效率地設計出同時符合兩種系統規範的 App。作者建議先畫出原有版本的使用者流程圖,標記出 Android 可能會遇到的差異點,接著就能開始一步一步按照指南,將元件、模組置換為 Android 形式。

透過這篇從做中學的解說,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 iOS、Android 在導覽架構、頁面階層的不同,也很適合正在摸索 App 設計規範的新手設計師觀摩。
把知識從殿堂中解放出來,Internet Archive 要當人類文明的檔案管理員

「無論人類創造了什麼知識,通通都要拷貝一份!」

位於舊金山教堂內的網際網路檔案館,25 年來辛勤地備份人類文明,至今已收錄超過 4000 億個網頁、千百萬本圖書、 黑膠唱片與軟體。這一切始於 25 年前,數位圖書館員 Brewster Kahle 將自己共同創辦的網站監測工具 Alexa 賣給亞馬遜之後,創立了 Internet Archive。他希望發揚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理念,讓「普及所有知識」的願望透過網路成真。

原本隨生命短暫的網頁,或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圖書館中被束之高閣的文物,都在 Internet Archive 重現生機,成為記者、研究者以及數位偵探形塑新知的基礎,也許就連外星人想要探索人類文明,也一定要來這裡考古一番。👽
[英] 12 年燒光千萬美元,Flow 承認輸給 Asana 的慘痛教訓

有網路圈波克夏海瑟威之稱的 Tiny Capital 旗下有設計社群平台 Dribbble、社群平台管理工具 Buffer 與共享待辦事項管理工具 Flow 等等,其共同創辦人 Andrew Wilkinson 前陣子自剖 Flow 的昔日光彩早已回不去了,真的失敗了。

文字很好讀也有豐富的現場感💣第一顆未爆彈,是他自己不停掏錢但仍趕不上公司的燒錢速度之快,而故事在 Asana 登場後出現關鍵轉折⋯⋯ Flow 又犯了哪些錯從 ARR 300 萬走到現在僅 90 萬美元的局面?最後 Andrew Wilkinson 總結 10 個關於經營和產品的慘痛教訓,像是「別拿刀對抗槍」。你對哪一條最有感?(對了,他還點名當時打造 Flow 是受到最近炎上🔥的 Basecamp 啟發,DHH 特地撰文回應 XD)
[中] 黃敬群/Re: [問卦] 原來上 ptt 可以學 linux 操作..

成大資工教授黃敬群(大家應該更熟悉他的網路代號 jserv)在 PTT 上寫了一篇堪稱史料的 BBS 技術回顧長文,生動呈現 90 年代台灣資訊人才對 BBS 發展的貢獻,尤其陳昇瑋博士(網路代號 Xshadow)更是其中引領風騷的佼佼者。

今天我們熟悉的上下左右選單切換介面、聊天室與水球功能,以及各式快速鍵(例如代表離開編輯器環境的 ctrl-x),都是源自當時的眾多高手逐步自更早以前的版本修改而成。本篇內容十分硬派,並附有大量參考資料,對 BBS 技術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要先收藏起來,下次滑批踢踢時可要好好感謝這些前輩 🙂
[中] Mimin/Google 的 UX Engineer( 使用者經驗工程師 )在做什麼?如何成為 UX Engineer?

Mimin 以前是做過後端、web 前端和全端的軟體工程師,也考慮過是否轉職當 UX 設計師,後來成為 Google 的 UX engineer,剛好結合過去經驗和對使用者經驗的興趣,Mimin 說自己真是太幸福了!不過也是有陰暗面(?)的啦,像是同事或主管不太不知道怎麼「用」UX engineer、設計和工程相關的會議都得參加⋯⋯

在 Google,UX engineer 又分成 Design lens 和 Eng lens 兩種職位,實際上差在哪呢?想成為 UX engineer 要注意什麼?怎麼知道自己適不適合?面試流程又是如何呢?相信這篇能讓你更了解這個「既做 UX 也寫程式」的特別職位~(其他讀者的留言和作者回覆也值得一看哦 😉)
[中] Anne Hsiao/身為團隊第一個 PM 好難!我的辛酸血淚史與生存之道

Anne Hsiao 在多間軟體和網路公司負責過產品工作,職稱橫跨產品經理、專案經理、產品行銷,而且加入時都是團隊第一個或唯一的全職產品負責人。這時會遇到很多挑戰,像是前三個月都在幫忙救火和補文件、覺得難以成長、很孤獨等等,作者也以過來人經驗提供建議,幫你各個擊破 ⚡️

從另一個角度看,擔任第一位 PM 也是很難得的經驗,不過 Anne 提醒,新手非常不適合這個角色,如果真的被公司錄取了,也得思考其他團隊成員的背景與能力大概在哪邊。那理想上,怎麼樣的人適合加入還沒有 PM 的團隊,當打頭陣的第一人呢?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UX Store on Unsplash

Previous

《星箭廣播》106 集——五星推爆!聊聊生活中的評分系統 ⭐️⭐️⭐️⭐️⭐️(新角色登場!)

《星箭廣播》107 集––希望我們的第二大腦都不會太遲緩:聊聊學習生產力工具(ft. 財報狗林威宇)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