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á 讀者們好 ⚽️ 「當你正在凝視電腦,電腦也正在凝視你」,聽起來有點 creepy 吧!這禮拜我發現的 Chrome 擴充套件「Glance Back」,就是要你給電腦視角一個機會!安裝這個套件後,每天它就會隨機在你開啟新頁籤時,出其不意地拍下一張你的照片,並且問你一句「你現在正在想什麼?」 其實這不失為在 WFH 生活中,簡單紀錄自己容貌變化跟思考的快速方法;就像前幾年流行過的「1 Second Everyday」app,記錄自己每一天一樣。 Glance Back 的開發者 Maya Man 有特別說明,這些照片都會儲存本機,不會上傳到其他地方;但網頁上收錄了一些公開照片的網友,大家凝視電腦的模樣十分有趣!好奇自己在電腦眼中是什麼樣子的讀者也可以下載玩玩看 👀 🎫 活動情報:Stripe Session 2021 將於 6/16 起跑,這場為期兩週的活動包含 CEO Patrick Collison 在內許多演講可以直接線上同步收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註冊參加 🦸🏼♀️ Liz |
[英] 精算每一分鐘會逼死自己!「鬆弛力」才能讓你更有生產力 在許多公司組織內,「效率」是至高無上的圭臬,時間與資源錙銖必較,一定要充分榨乾每分每秒,甚至聘請專家進行一輪又一輪效率最佳化;身為個人,我們也對效率十分著迷,精算每一天的每一分鐘,以放棄休息時間為榮,為偶發的分心時刻自責。睡眠、疾病跟倦怠是弱點,並將永遠精力旺盛的人奉為偶像。 不過,本文作者(同時也是 The Knowledge Project 主持人 Shane Parrish) 指出「追求徹底的效率是一種迷思」,如果非要精算每一分鐘,把時程排滿,必然會一件又一件被拖延、堆積,如果缺乏間歇性的「鬆弛」時刻,等於剝奪了彈性、敏捷回應任務的能力。 多留點餘裕,可以重新修補那些在時程緊繃時製造的半殘品、或者後退一步,以更寬闊的視野檢視全局,也許就真的從一筆問題重重的交易中抽身而出,或是看到一個光亮的機會。如果工作與生活總是侷促,被排山倒海的任務淹沒,是很難有機會做這些事情的。只有在不汲汲營營於「生產力」的時候,我們才能更有生產力。 |
[中] 鄭婕/遠距訪問實作經驗分享:趨勢科技、阿福管家、Mozilla、凌網科技、PicCollage 研究員實作經驗集合 作者鄭婕是趨勢科技的 UX 研究員,結合阿福管家、Mozilla、凌網科技與 PicCollage 的 UX 研究員,分享各自執行遠距訪問的實作經驗。首先要釐清遠距訪問的好與壞,藉此分析哪些研究型態適合和不適合遠距訪問;接著他們會分享選擇遠距訪談工具的考量,包括光線和 FPS 、軟體帳號的使用等等。 這篇經驗談非常用心和詳實,除了加碼招募海外使用者的注意事項,最後還有遠距訪問前、訪問中的眉角,像是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的應對細節,相信對有遠距訪談需求的讀者一定很有幫助啦😉 |
[英] 當 CEO 是很孤獨的,但輸了更孤獨:我從 Mark Zuckerberg 身上看到的「戰鬥者」特質 Dan Rose 曾在 FaceBook 擔任副總裁 13 年,他回顧自己從 Mark Zuckerberg 身上看到的「戰鬥者」(fighter)特質,同時反映出當 CEO 是很孤獨的,可是一旦輸了會更孤獨或後悔沒有盡力戰鬥爭取勝利。Mark Zuckerberg 的第一次戰鬥是在 2006 年,董事會和經營團隊想說服他以 10 億美元將公司賣給 Yahoo,但他力排眾議堅持不賣,這導致他在創業前 5 年內換掉 3 個 CFO、好幾位產品主管和高層,因為他需要跟可以信任的人並肩作戰。 甚至有一次 Dan Rose 和 Mark Zuckerberg 意見相左,瞞著他自己召開會議討論策略時,收到大老闆寄來 email 警告再這樣就等著被 fire。後面提到 Mark Zuckerberg 某次在有數百名高層參加的大型技術會議上表現失常,滿頭大汗⋯結果他是怎麼面對的呢?(不過這則 Twitter thread 也引發多方討論,可以當作從另一個角度認識 Mark Zuckerberg 囉) |
[英] 「醉後資深工程師」的工作經驗分享 這是一篇條列式的 Reddit 貼文,作者是一位有 10 年經驗的工程師,工作主要是資料工程,他似乎是一邊喝酒一邊寫的,結果在 ExperiencedDevs 板得到近一萬的 up vote,也許有些工程師讀者可以領略此文的醍醐味。 本文涵蓋範圍蠻廣的,從職涯發展、與主管相處、工作方式、程式語言、技術偏好到科技公司生態等等。由於反應熱烈,作者又加碼在留言處分享更多經驗談。以下摘錄幾點: ●發展職涯的最好方法是換公司 ●不一定要在公司裡交朋友 ●一開始我迷戀於技術、寫程式和電腦科學,現在不了 ●好的程式碼資淺工程師也看得懂,偉大的程式碼則是連資工系新生也能理解 ●最被低估的工程師技能是寫文件,我甚至願意付 1,000 美元上課學寫文件 ●有能力寫一個好的(改動程式碼)提案也很重要 ●測試很重要,但 TDD 根本是邪教 ●主管的權力比你想像的小很多,「A 主管怎麼不火掉 B 同事?」那是因為他辦不到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11 | 一場數位廣告的次貸危機正在醞釀中?(ft. Richard) 你還記得 2007 年的美國次級房貸危機以及隨後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嗎?現在有人主張:支撐網際網路發展至今的數位廣告,正在醞釀一場次貸危機。 這次《星箭廣播》再度邀請 iCook 愛料理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李致緯 Richard 擔任特別來賓,來跟大家聊聊一本書:《Subprime Attention Crisis: Advertising and the Time Bomb at the Heart of the Internet》(注意力次貸危機:廣告與網際網路心臟地帶的定時炸彈)。本書作者、曾在 Google 領導人工智慧全球公共政策研究的 Tim Hwang 認為,數位廣告產業正面臨一場「注意力次貸風暴」。他警告,正在不斷膨脹的數位化廣告泡沫一旦破滅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
[中] Miula/科技巨頭進軍熱情經濟,獨立創作者的黃金時代來臨了嗎?| 科技巨頭解碼#61 「創作者經濟」醞釀了幾年,終於將在今年大爆發了嗎?《科技巨頭解碼》作者 Miula 寫了一篇長文,解釋了驅動「創作者經濟」的三個原因:其一,創作者生態系趨於成熟,在 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網站養了一群粉絲,接著到 Substack、Patreon 等平台工具建立收費制。其二,消費者不再信任大眾媒體,自己認同或信任的「個人觀點」反而更受青睞。其三,消費者願意為稀缺的優質內容付費。 Miula 也以偶像團體比喻,即使身為團體中最紅的藝人,能夠獲得的利益受制於團體結構與產業環節綑綁,實際獲得的報酬與自己的付出脫鉤,因此常是拆夥的結局。專欄作者也一樣,現在其實已經不再需要靠著媒體版面曝光,而可以利用便捷的工具打造單飛之路。 這篇文章也分析了今年推出付費服務的社群媒體 Twitter 以及看似正在等待機會的 Facebook 的各自盤算,以及為何他認為 Substack 並不會被取代 ?最後,Miula 也提醒,除了創作之外,營運事業的能力要跟著升級,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已經置身在這波浪潮的創作者、或躍躍欲試的讀者,別錯過這篇深度剖析 🕶️ |
[英] 除了寫程式之外,資深工程師在職場打滾還要會哪些事? 本文作者 Camille Fournier 由 tech lead 一路走到 CTO,曾寫過《經理人之道:技術領袖航向成長與改變的參考指南》 (The Manager’s Path: A Guide for Tech Leaders Navigating Growth and Change)這本受歡迎的技術職涯寶典。 這份清單則點出資深工程師在寫程式以外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如何讓其他工程師傾聽你的想法而不讓他們覺得有壓迫感?反之,也要讓自己在聽其他工程師的想法時不會有負面情緒干擾。另外像是:怎麼讓主管願意討論他們不理解的技術,同時你能不翻白眼或讓他們覺得自己很蠢;怎麼說服管理層投資重要的技術專案等等共 23 項。Camille Fournier 認為這不僅限於資深工程師,也適用於各種資歷的技術人。不知道你對哪幾項最有感呢? |
[中] Ayden Tiao/你的產品正在無限滾動 Infinite scrolling 嗎? 讀者逛到「無限滾動」的網頁,也就是底部沒有盡頭,會不斷自動載入內容的網頁時,會有不適的感受嗎?例如 Pinterest、Twitter、Facebook 都是吐出內容,要使用者滑到天荒地老的類型;另外有時候想到 Footer 找資訊,卻受制於無限滾動永遠滑不到,這種情況讓人極度困擾 🤯不過 Ayden Tiao 指出,有時「無限滾動」網頁會造成一些設計問題,例如容易造成使用者上癮,而且也常違反無障礙規範,對仰賴輔助科技進入下一頁的身障者來說很不友善。 最實際的問題層面在於因為無限滾動造成的物件位移,不但造成使用者返回前頁時分神,也可能影響 Google 網站使用體驗核心中的頁面穩定性。Ayden 在本文中也提供了兩個「無限滾動」的替代方案,而且他提出,其實並不是所有情境都適合這種設計。想要改善體驗的讀者來這篇文章一探究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