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16:資深工程師的非典型求職旅程

| |

Hihi 讀者們好 👋

設計出易用、好用、用得爽快的產品,是「人本設計」的原則。但長期來說,產品到底對世界、對社群、對環境會帶來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常常因為太抽象而被擱置。前陣子我發現了一組美國西雅圖設計公司 Artefact 設計的一組 12 張「塔羅牌」,模擬了一些 情境,引導人們思考 產品產生的正負面效應。

像是「醜聞(Scandal)」這張牌提出了「自己的設計有可能會因爲出了什麼岔子上頭條」的詰問,「摯友(BFF)」則是要你思考「自己的設計,是會讓友誼關係變得更糟、還是變得更好?」 這些卡片設計精緻,提問真實而有趣,下次也許可以試看看,印出這 12 張塔羅牌,邀請團隊一起「占卜」產品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

lily


.

[英]《2022 年消費者趨勢》:Z 世代認為自己在「線上」時間已多過「線下」

資深科技與商業記者 Dan Frommer 在個人媒體《The New Consumer》發表了一份近 80 頁的《2022 年消費者趨勢》報告,針對超過 3,000 名美國消費者進行調查,範圍涵蓋零售、消費習慣、就業、室內健身與加密貨幣等幾個領域,並且將大多數結果分成四組,以 Z 世代、千禧世代、X 世代和年紀更長的族群來呈現。作者認為:2020 年整個社會受到疫情劇烈衝擊,但是到了 2021 年人們看來已經適應,調查結果也顯示人們認為現在是換工作的好時機。(報告是免費的,但需要註冊。)

將 2021 年零售和休閒娛樂(Retail and recreation mobility)與疫情前比較,從年初大減 20%、30% 以上到現在只略低 5%,但幾個大都會地區的辦公室仍只有半滿甚至更低的狀態,近九成受訪者認為在科技與產業特性允許的情況下,他們有權利選擇遠距工作。報告裡還有大量關於不同世代的有趣數據:Z 世代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在「線上」的時間多過在「線下」,就連跟親近的好友見面,Z 世代與千禧世代傾向線下見面的比例(六成)也比 X 世代(八成)低許多;Z 世代與千禧世代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遊戲玩家。針對「性別是流動的嗎?」這個問題,Z 世代與千禧世代皆有超過三成同意、超過四成不同意,以及近 1/4 表示「不清楚這個問題的意思」。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38 | 我很「邊緣」但我很好用:電腦裡的 Menu Bar 設計(同場加映 app 推薦)

平常你在使用 Mac 的時候,有注意到最上面那一排 menu bar(選單列)嗎?(Windows 的話應該是應用程式視窗裡的「功能表列」)Titan 跟 Julie 想聊聊 macOS menu bar 的設計,以及各種讓你控制、客製化 menu bar 的 app。

我們會先從最近台灣剛開賣的新款 MacBook Pro 聊起,它的「瀏海」設計從發表會前就引發高度關注:滑鼠游標遇到瀏海會怎麼樣?menu bar 左邊的選項跟右邊的 icon 們會不會打架?我可以把瀏海隱藏起來嗎?Menu bar 的設計特別在哪?它對使用者的意義是什麼?macOS 的選單列設計比起 Windows 的功能表列好在哪裡?為什麼只是幾個 pixel 的差別,就會讓使用體驗變得很不一樣?
[英] PM 的五個技術養成之道

在軟體團隊裡,產品經理通常扮演掌握全局的角色,也許不用非常熟稔技術、無需真正參與開發,但如果對技術一竅不通,還是可能會影響到工作。本文作者 Justin Gage 在開發者平台 Retool 工作,他提供了五個 PM 應該具備的技術基本功,每個基本功都有實例解說,並且解釋學習這些事物為何重要、能夠在 PM 工作上發揮什麼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學習。

像是公司的技術棧(tech stack),包含程式語言、基礎架構(Infra),以及組建(build)跟部署流程 ,都是一定要了解的。 此外,培養對 codebase 的敏銳度、怎麼閱讀簡單的程式碼、提交 Pull Request ,有了這些認知基礎,對任務優先順序的調動安排能夠更加游刃有餘,如果你對技術概念很模糊,這篇文章或許可以帶來一些具體的學習動機與方向。
[英] 精神不濟時,維持低度生產力的幾個建議

疲倦、低潮,不順心的時刻,最佳方式也許是直接躺平休息,但如果迫在眉睫的任務需要執行,作者 Milosz Danczak 提供了一些卡關期維持低度生產力的建議。像是關閉通知、拆分任務、利用圖表輔助釐清思緒、避免多工作業(multitasking),都是常見的作法。

作者還提到一些特別的方式,像如果執行某些動作需要花時間等待,可以設定暫時的快捷鍵,讓自己可以秒速回神是關鍵。另外,工作一段區間後最好能夠定時休息,回顧剛剛做了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畢竟精神不好的時候,特別容易從原有的目標迷失,利用休息時間自問自答,可以幫助自己扣回主題。本文還有許多實用的小方法,無論什麼工作都可以參考。

✍️ 如果你也有一些低潮期的工作技巧,歡迎你直接回信跟我們分享 🐢
[英] 在台灣找全球遠距工作,資深工程師的非典型求職之旅

本文作者邱慕安在 GitHub 工作長達七年,最近她重返尋覓工作的旅程,在這篇文章中,她詳細記錄了自己在社群裡釋出即將重新投入工作的訊息、拿到 offer 與收到做出最後決定的「非典型」求職過程。她談到自己挑選公司的基本門檻,包括 規模大小、產品類型、全球遠端與職位類型,也談到了薪資協商的心態。

而在收到多個理想 offer、每個都有獨特優勢讓人左右為難之際,邱慕安用了一個饒富創意的方法做出最後抉擇——主動「試用」公司,實際參與團隊工作,觀察潛在同事們的做事風格; 同時加入更高層次的考量,例如自主權、異步溝通文化以及公司的多元與包容性政策實施情況。本文描述了許多在台灣比較少被討論的求職面向,讀了以後肯定會對「找工作」會有一番不一樣的體悟 🦉✨

🎧《星箭廣播》90 集––「在 GitHub 工作就是一個加入『邪教』的歷程。」(ft. 邱慕安)
[中] Diona/設計研究做完了,然後呢?做這三件事讓設計研究發揮影響力

公司對設計研究的結果興趣缺缺、設計研究的報告做完都沒人在看、不然就是研究發表時大家說好棒棒但後續發無聲卡⋯⋯身為產品設計師、UI/UX設計師或設計研究員,在做設計研究時也遇到過這些痛苦的話,這篇推薦給你增加自信,也幫助設計對產品或組織發揮影響力🌟

作者在 Facebook 擔任產品設計師,常常要自己下海當研究員,她從中學到溝通和研究發表的技巧,包括簡報怎麼開頭、發表後續一兩個月值得你花點時間跟進的方法(例如「置入性行銷」)等等。畢竟做設計研究就是希望大家對特定議題有新的認知之後,真的能把研究結果拿來應用在產品或服務上呀!
[中] 它可能是個人電腦史上最重要的一張椅子:Herman Miller 和科技怎麼共同演化的?

說到辦公椅或人體工學椅,很難不提 Herman Miller 和他們家的代表作 Aeron。1994 年推出的 Aeron 不僅象徵 1990 年後期矽谷的蓬勃發展,它還見證過網路泡沫,到現在也是全世界最暢銷的辦公椅。但其實 Herman Miller 早在 50 多年前就參與了個人電腦革命,更打造出可能是科技史上最重要的一張椅子。

在這段電腦和設計互相形塑的迷人歷史裡,家具和科技怎麼強強聯手,讓人類發揮最佳績效?「坐姿」是如何催化技術發展的?人體工學椅拯救科技人的下背痛、提升了生產力,但太舒適導致的久坐也曾在矽谷掀起「反 Aeron」浪潮,那辦公椅的未來又會是什麼樣子?
[中] Sam Huang/如何確保系統開發失敗

作者是忻旅科技(RevtelTech)及奕果雲端資訊(EcultureTech)的共同創辦人和技術長,他在軟體開發職涯中碰過不少鬼故事,也見識過各種奇醜無比的「失事」原因。所以這次他換個角度來想,如果自己刻意要搞砸合作案時可能會有哪些原則呢?

像是「開局即終局,直上 production」、盡量多開會討論確保大家不會走偏、追求 bug free 等等,應該也會有你覺得特別熟悉的 😂 這些保證系統開發失敗的原則,也算是作者為自己劃下邊界,避免踩線。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 139 集——「Obsidian 外掛不用裝太多。」如何設計個人知識系統––工具篇(ft. Ernest)

星箭廣播 140 集——工程師的好朋友:Herman Miller 和辦公椅演化史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