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17:手寫筆記是一門好生意

| |

哈囉讀者:

這是 2021 年最後一期《科技創業週報》,最近在找資料時看到一個有趣的網站想跟各位分享。我們知道網路上有各種奇怪的東西,例如 2005 年時,還是學生的 Alex Tew 為了籌錢繳學費想到了一個點子:設立一個網站,首頁總共有 100 萬個像素(pixel)的廣告版位,每個像素售價一美元(但一次要買一百個像素),全都賣掉的話他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結果才一個月他就賺了超過 25 萬美元,網站成立半年他就把最後一批 1,000 個像素的版位也賣掉。如今這個名為「Million Dollar Homepage」的網站還在,大家可以去看看,簡直有做成 NFT 的潛力。(但 Alex Tew 不保證那些廣告版位連結的安全性,所以最好別亂點。)Alex Tew 後來成為創業者,2012 年創辦了知名的冥想 app「Calm」。

希望疫情趕快結束,大家的 2022 年都比今年更好!💪

Titan


.

[英] 亞馬遜是什麼都賣,Shopify 則是無所不在

本文是《彭博商業周刊》封面故事,主角是 Shopify 與創辦人 Tobi Lütke,作者是知名科技記者 Brad Stone(如果要討論關於 Amazon 的書誰寫的最好,他寫的那兩本八成會出現在決選名單)和他的同事。文章主要聚焦在兩件事:一個與組織內部有關:2020 年,Tobi Lütke 退租了全球七個城市的辦公室,將規模 7,000 人的 Shopify 轉變成完全遠距的公司,還將新聞稿日期那一行的「渥太華,加拿大」改成「網際網路,無所不在」。雖然在徵才上吸引力大增,但遠距工作的問題也相應而生。Tobi Lütke 受訪時會講一些不是很好理解的話,例如把「外骨骼」當動詞:「I know how to exoskeleton my time.」文章也說他喜歡對組織做一些實驗,例如會開啟「上帝模式」,進入員工們的行事曆刪除一些不必要的例行會議。

另一個則是與商業策略有關,在 Aamzon 的強力競爭下,Shopify 面臨是否要涉入、該如何進行更多非軟體面業務的抉擇。2015 年 Amazon 早早將旗下網站建置工具 Webstore 部門放棄,甚至「推薦」客戶們改用 Shopify。當時 Amazon 認為協助小型零售商們建置網站是沒有前景的生意,但其實小型零售商 2020 年的線上銷售總額高達 1,530 億美元。「Shopify 讓我們看起來像傻瓜。」一位前 Amazon 高層說。很快地他們就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在 2017 年重起爐灶要打第二回合。Tobi Lütke 雖然知道這次的挑戰更大,但也對記者說:「我做 Shopify 的這些年,人們持續地低估網際網路到底有多大。」
[英] 「讓任何決定都無關緊要,就是你的領導力」,Linux 的社群維護指南

最近一名有著 12 年技術資歷的網友在 Hacker News 上,表達了自己擔任主管後自信被全面摧毀的焦慮情緒,其中一位網友 Nick Janetakis 分享了 Linux 核心(kernel)管理原則:你能做的,是盡可能「讓任何決定都無關緊要」——意思是在下決策時,無論產生什麼後果,都有挽回的餘地,並且,決策最好小到即使必須承認自己真的犯錯,也能坦然以對。

這份社群管理原則文件的措辭直接而強烈(也許跟開創者 Linus Torvalds 的風格有關),而是具體而微地提出社群管理者如何直視自我、處理自尊、憤怒跟脆弱的步驟——就跟開發者們熟悉的問題解決流程一樣,同時又帶了機智趣味的註解。你可能自命不凡,常常無法壓抑認為其他人都是蠢貨、甚至直接痛罵別人笨蛋的衝動,但也可能優柔寡斷,總是想要討好其他人。這份文件「以兇制兇」,直搗核心,推薦全文閱讀。(但當然,不是標準答案)
[英] 拍照、辨識、自動架站,手寫筆記是一門好生意

手寫在筆記本上的內容,能不能直接變成一個部落格或網站呢?腦中總是充滿各種古怪點子的開發者 Ben Stokes 說,只要可以拍照,就沒問題!他在這篇文章分享了「從紙本到網站」一條龍自助服務的誕生過程。從試驗自己的字跡能不能被辨識,接著用自然語言模型技術 GPT-3 進行拼字檢查,只要這關過得了,生成一個網站就不是難事,那麼這個任務能不能變成一樁小生意呢?答案就在這篇文章裡~

Ben Stokes 熱衷於創作各種看似沒用但可愛無敵的「迷你計畫」(tiny project),而且總是一手包辦開發、設計跟宣傳,充滿濃濃的實驗精神。過去我們也推薦過他的 emoji 電子信箱服務 Mailoji。說不定他的各種計畫,也能為你刺激出一些靈感 ⚡️
[英] 換個地方,也換個更好的腦袋:Stripe 營運長的超詳細 Offsite 指南

許多公司會定期舉辦 offsite,除了進行與工作相關的腦力激盪和目標設定,也能把一群人從「小組」變成「團隊」。員工藉由短暫脫離辦公室的繁瑣日常,換個地方換個心情更容易得到靈感。而 offsite 就是 Stripe 營運長 Claire Hughes Johnson 鮮明的管理特色,本文是她這位 offsite 達人的經驗淬鍊,從規劃到執行一條龍的檢核清單和破冰提案都包了,值得收藏🔖

Claire Hughes Johnson 提醒,首先要確定 offsite 的定位是任務或團隊導向,接著釐清每個團隊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很重要,會影響一場 offsite 的重心。(編輯覺得公司舉辦活動或會議的環節安排,也可以參考這份 offsite 工具包😉)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39 | Obsidian 外掛不用裝太多。」如何設計個人知識系統––工具篇(ft. Ernest)

先前我們在 137 集邀請專注室內健身器材軟硬體開發的 PAFERS 派仕科技產品與科技整合總監 Ernest 來跟大家聊聊「如何設計個人知識系統」,當時聚焦設計原則與架構,以及他的「七步驟」作法,本集他將進一步分享使用的工具,包含大家很感興趣的筆記軟體 Obsidian,又或者他怎麼處理電子書的畫線與筆記內容。

節目後半段 Titan 跟 Ernest 會聊到幾個問題,像是如何評估知識系統的運作成效、「跳槽」到另一個新工具的時候舊軟體裡的資料該怎麼辦?他會把紙本筆記數位化嗎?當然,有些聽眾可能也很好奇:到底該花多少時間研究工具?比起研究工具,是不是該把重點放在知識工作本身呢?
[中] jielin designer/產品設計經理與 UI/UX 設計師的 3 點思維衝突

作者從 UI/UX 設計師兼任專案經理,再到現在擔任產品設計經理,在這樣的職涯中體悟到幾個設計與 PM 角色的產品思維差異。他提到職責、在意重點的不同,也會反映在做法差異,像是 PM 需要面對開發時程壓力,所以會「精簡」需求,萃取重點來做;不過設計師往往會在過程中不斷加強、增加產品和功能使用體驗的「完整性」。

後來作者漸漸理解「做的多不如做得對」,並希望他的這三項觀察能讓讀者在轉換期間減少可能產生的判斷錯誤。🙋有讀者也經歷過類似的角色轉換嗎?歡迎回信或在社群上跟我們分享你是怎麼調適的~
[中] 陈皓/我做系統架構的一些原則

作者曾於 Amazon 中國和阿里巴巴任職,目前創業中。他在 20 年軟體開發相關工作裡看到很多公司系統架構和背後的問題,逐漸沈澱出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本文共列出 11 項原則,包括:關注真正的收益而不是技術本身;以應用服務和 API 為視角而非資源和技術;完備性比性能更重要等等。(⚠️作者提醒這些原則適用於相對複雜的業務上)

其中他提到,雖然有公司說是要還技術債,但最後發現欠太多了就開始找理由,變成只想濫用新技術——對此作者有他非常堅持的應對作法。另外,作者也分享對技術的態度,他認為「激進」比起保守有更多好處,而且創新與實用並不衝突。
[中] David Lee/How to step up as a senior engineer. 更進一步:資深工程師如何精進。

脫離菜鳥期後,什麼都會一點之後,反而又開始煩惱到底該往什麼方向鑽研?如果你也很迷惘,iCHEF 工程師 David Lee 分享了幾個建議:多讀、多說、多思考,並且舉了很多站在工程師職涯角度的例子,如何將這些普世建議發揮得更有效。例如,多讀書、汲取前人經驗,避免跳坑,參與規格、設計會議,跟更多跨職能同事交流,多表達建設性意見;最後他也提到要怎麼將這些材料轉化成養分。🌱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Content Pixie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 140 集——工程師的好朋友:Herman Miller 和辦公椅演化史

星箭廣播 141 集——神力搜尋框:解決「這個功能在哪裡?」的介面設計(同場加映好用 App 推薦)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