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18:我 12 年來的生產力工具是一份 .txt 檔案

| |

Olá 讀者好~

剛放完三天連假,編輯的心已經飛到一月底農曆新年,準備放肆追劇啦!專精資料視覺化的 Jim Vallandingham,撈出 IMDb 資料集做成影集評分搜尋引擎,以彩色圖表呈現每一季、每一集的評分資料,一眼看出影集有沒有走歪,找長壽影集的時候尤其實用 😌 像是《冰與火之歌》集集神作,最後一季卻慘烈作收,而《六人行》則是一片黃黃綠綠,全部及格以上(溫馨 💛)

雖然搜尋的速度有點慢,但查詢影集評分已經很堪用,如果你很猶豫不決該不該花時間追某部超長劇集,或者想對照自己對特定影集的評價,來玩玩看這個網站吧~

lily


.

[英] 「摩擦」不見得是阻力,適度使用讓使用者更安全

進行介面設計時,應該盡可能「摩擦力」,使用者完成任務的路徑愈短愈好。但有時候適度增加摩擦力是必要的,以避免使用者犯錯、省下彌補或修復損失的成本。在哪種情況下應該置入摩擦力呢?這篇文章舉了五個能夠產生正面效應的摩擦力設計案例。

例如 Gmail 寄信時如果信件內容提及檔案,但按下寄信按鈕時夾帶檔案是空的,它會自動提醒使用者上傳檔案,雖然寄信多了一個步驟,但省下後面重寄的麻煩。此外,網路銀行軟體在消費者出現異常大量消費時的通知作用,多個步驟提供使用者「衝動購物」後冷靜思考的機會。文中還有很多關於摩擦力的資訊跟案例,也指出降低摩擦力有時是遊走在「灰色地帶」,對使用者不見得有益。歡迎讀者參考~
[英] 我白天是 Google 工程師,下班後是創投合夥人

28 歲的 Casey Caruso 在過去三、四年裡,白天擔任 Google 工程師,下班後和週末則是創投的技術顧問和合夥人,每幾週就要在美國東西岸之間飛來飛去。她分享了自己的斜槓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以及大家最好奇的:怎麼辦到?

其實源頭是她入職一週就發現 Google 確實很重視工作和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晚上 7 點只剩她在辦公室,於是乾脆開始學如何做天使投資。比較特別的是,即使她解釋了這套文中介紹的時間管理策略,還是很常被問擁有兩份工作的真實心聲、為什麼要持續這種外人光想就很累的生活?推薦你讀讀她看待工作、生活和學習的觀點⚡️
[中] 黃豆泥/在 Web3 來臨前,回顧 Web1 台灣網路史

延續到今年,Web 3.0 應該都會是熱門話題,本文則梳理 30 年前、 Web 1.0 時代的台灣發生了什麼事,對現在的台灣有哪些啟發。其實台灣的網路可以說是源於社會運動,1991 年獨台會案當事人之一的陳正然,就是後來即將誕生的台灣全球資訊網幕後推手,他形容資訊網路是「窮人的原子彈」,而 22 年前網路泡沫將至時他又是怎麼看的呢?

1994 年華文世界第一個搜尋引擎蕃薯藤上線後,也曾是電商和網路廣告龍頭,但一開始並非商業導向,反而有點像是「傳教」或公益性質。那麼蕃薯藤最後為何會化為塵埃?而 Web 1.0 的故事也激發作者的想像——關於 Web 3.0 在公民行動與非營利領域的應用。(註:作者是麟洋配奪金關鍵得分球那幅爆紅「新時代國旗」的原創者)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40 | 工程師的好朋友:Herman Miller 和辦公椅演化史

你的辦公椅好坐嗎?本集節目中,Julie 跟 Titan 會用有點倒敘的方式,從今日的科技公司辦公室座椅聊起,接著是 Herman Miller 的歷史與 Aeron 椅的設計故事——原本那是一個被遺棄的專案,後來卻成為設計標竿,不僅改變了一部分辦公室文化,更成為生產力的象徵。

兩位主持人還會談到辦公椅的歷史:一般認為第一張辦公椅是達爾文為了方便移動、查看標本所打造出來的。而講到辦公椅自然不能不談「久坐」這件事:你一天工作會坐在椅子上幾個小時?運動可以抵消久坐產生的毛病嗎?節目最後,Titan 會分享《關於坐下這件事》書中的一個概念:椅子的歷史並不是一部進化史。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中] 詹雨安/創業筆記(二):在美國開公司的大小事

作者是筆記軟體「Hepta」(原 Meta)共同創辦人,他 2021 年開始創業,並且在 9 月成立公司,本文詳細記錄他使用 Stripe 旗下 Atlas 服務在美國德拉瓦州(Delaware)設立公司(C Corp)的流程,例如費用、申請 EIN(類似台灣的統編)、銀行開戶、購買股份、繳交重要文件等等。

詹雨安認為在兩種情況下創業者必須設立公司:1. 開始要跟大量使用者收費;2. 準備要籌資時。反之則不推薦設立公司。本文提供許多在美國設立公司的流程細節,尤其是關於發行股份、創辦人購買公司股份要注意的重要事項,以及創業者不可不知道的「83(b)」文件,這裡如果出錯,那麼要繳給 IRS(美國國家稅務局)的稅務金額可能會有極大的差別。他還在文末整理了公司開設後在會計、簿記等必要支出的花費大約是多少。
[中] Sheng Pan/UI 設計師與前端工程師的協作

本文作者 Sheng Pan 以一名設計師的角度,分享自己與工程師創造良好協作默契的方法。不同角色處理同一件事時,以共同的符號語言陳述,是協作的第一步;他舉例,「彈跳文字」、「這個方框」這些模糊的描述,很容易造成誤解,工作時盡量使用專業用語如「modal」,避免歧義,

有了共同語言後,設計師也必須理解網頁、App 的運作基礎。作者比喻,就如平面設計師需要了解紙張材質、墨水特性,UI 設計師也得熟悉瀏覽器的特性跟限制,才能盡情揮灑。UI 設計師要怎麼了解技術層面、又有哪些技術層面需要了解、要多精通呢?本文值得剛踏入 UI 領域的設計師閱讀。
[英] 布朗大學電腦科學副教授:駕馭生產力,你只需要開一份純文字檔案

利用各種工具追求高生產力,想必是不少讀者的新年目標。布朗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 Jeff Huang 分享了自己駕馭生產力的方式:過去 12 年來只靠著一份純文字檔案,他讓自己的生活從容不迫。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以純文字文件當成待辦事項清單的使用技巧,像是加上標籤、為類似的活動設定固定詞彙以利未來搜尋,以及如何結合日曆、Email,把時間花得更有意義。

無論使用什麼待辦事項、專案計畫或月曆工具,培養出一套習慣、持之以恆才有意義。除了純文字檔案的使用技巧,本文文末的「例行公事」流程安排,是最值得借鏡的地方,推薦閱讀(與借用 😎)
[中] Blackbing Playground/從零開始建立可靠的前端團隊

本文寫於 2019 年,作者加入新公司後帶領前端技術團隊近一年後回顧這段耕耘的過程,首先要面對的現實是累積了六、七年的技術債,他和團隊第一步便決定開發和執行自動化測試。另外,因為先前開發比較隨性,作者也建立了一些 Pull Request 的規範,還有他很喜歡的 PR sync 週會環節。

過程中還包括調整過時的 UI、改善效能、統一架構、單元測試、CI/CD 和開發新功能、導入敏捷開發流程等等,以及為了降低未來的維護成本,作者也帶著團隊從零開始學著用 react-native 開發 App。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Mikey Harris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 141 集——神力搜尋框:解決「這個功能在哪裡?」的介面設計(同場加映好用 App 推薦)

星箭廣播 142 集——在手機上讀長篇文章有什麼好?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