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30:透視番茄醬和椰子水的「瓶蓋」機關

| |

Hihi 讀者好,

放個假回來待辦清單滿出來了嗎?如果 to-do list 變成一張張實體的任務明細怎麼樣?工程師 Andrew Schmelyun 在 GitHub 有很多 side project,因為常常收到 issue,但要嘛淹沒在信箱很難找或忘了加進待辦事項裡,結果他去餐廳取餐外帶的時候,那台印出餐點明細的機器讓他靈光一閃:「不如我也搞一台來印 issue?」

結果他複製成功啦!只要 repo 收到新的 issue 就會自動列印出一張明細,他詳細介紹了整個實作流程,也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這算是一種「不科技」的管理待辦事項作法嗎?🤔😂

Julie


.

🎁贈書抽獎活動持續進行中🎁很謝謝大家這兩週提供的鼓勵和建議,我們都看到囉。
也邀請還沒填寫回饋問卷的讀者幫我們把電子報打造成更好的樣子!

[英] 30 年前我寫了一封電郵給比爾蓋茲,18 分鐘後他回信了

這是一篇 1994 年的文章,《紐約客》作者 John Seabrook 用電子郵件寫信給當時已是首富的比爾蓋茲,18 分鐘後他收到了回信,兩人從此展開兩個多月的電子郵件通訊。對記者來說這是個新奇的體驗,寫電子郵件時見不到對方,他甚至懷疑自己是在跟助理、或者搞不好是智慧型助理在回信的。

記者真實呈現兩人的「對話紀錄」。記者對電郵溝通陌生,還在拿捏措辭、研究禮儀,但比爾蓋茲則不太講究這些細節,不在乎拼字,開頭不先打招呼、信末不署名、而是放個「&」表示請回信。兩人從有點雞同鴨講、摸索試探、到後來話題愈來愈深入,兩個月後,見到這位「首富網友」的互動是什麼樣子呢?


[英] 設計債如何評估?

設計債是什麼?為什麼要評估設計債?設計師 Alicja Suska 說明,設計債可能會引發許多不必要的重工、導致團隊運作速度遲鈍,甚至破壞使用者對產品的信任,而「辨識」設計債是還債的第一步。

作者將設計債分成 UX、營運以及視覺三種,各自有不同的測量方式。質化用以理解設計債形成原因,量化則用來追蹤進度、計算影響幅度。作者列舉了許多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團隊訪談、找使用者或客戶訪問,當他們說出「這版本是不是有點舊啊」的評論,都可能是債務的訊號。


[英] 工程師的三種職涯:一人公司、IC 與管理各有哪些好處與壞處?

從事軟體開發 40 年的 John Arundel,將軟體工程師的職涯比喻成飛行,先決定降落地點,才能幫助自己導航,降低失速或墜落的風險。軟體工程師大概有三種目的地:獨立開發者、資深 IC,以及管理職,不同的人格特質可能適合不同的目的地,而這幾種職涯既有優點,也有令人討厭的事物,了解三種職涯的差異,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例如,一人公司看似自由,但得處理法律、業務、稅務等等行政問題;想專心琢磨技術、不用花太多心思開會,IC(獨立貢獻者)是理想的路徑,找到一名同樣資深 IC 的「導師」可能相對重要。而在作者眼中,「管理」很難,比寫程式困難多了,人際互動、心理學都是需要涉獵的領域。作者強調,重要的不是計畫,而是「開始計畫」,這篇文章也許會是很好的飛行起點 ✈️。

🦸‍♀️ 對「IC」發展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參考我們的部落格文章〈Individual Contributor:工程師不當帶人主管的職涯選擇〉


[中] Chris Kang/如何快速上手資料科學專案流程全攻略?(上)

作者回顧自學資料科學時並非有系統地學習,很常看不懂為什麼這個步驟要做這件事?為什麼 Code 這麼寫?對流程的認知都來自於自己的歸納而覺得獨立執行專案是可望而不可及。因此他以本文釐清一般資料科學專案的基礎框架或流程,這也是作者目前最熟悉的工作流程。

例如其中的「進行資料 EDA」是作者當初學得最痛苦的部份,他也對此歸納初學者能依循的步驟;並以自己踩過一堆坑的經驗分享,行業經驗或直覺在選擇特徵(Feature)時比想像中重要很多,所以像建立觀察假說也是他學最久、一開始最容易迷失的環節,並搭配實例說明如何突破。剛開始接觸、想初步理解資料科學專案與流程的讀者,不妨參考這篇了解比較明確的學習路線~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52 | 考驗你聽 Podcast 的極限

我們在《星箭廣播》148 集向大家推薦了五檔「不那麼科技」的 podcast,這次要再推薦七檔「不那麼科技」的節目(三個英文、四個中文節目),類型從生活、語言、科學、閱讀、文化到歷史都有,其中有一檔可說是挑戰一般人收聽習慣的「極限」,快來聽聽看有沒有你喜歡的吧,也許會有新發現!▶️

[英] 我們幫番茄醬、椰子水的「瓶蓋」做了精密的 CT 掃描

番茄醬、椰子水、Sriracha(是拉差香甜辣椒醬)這三種不同形式的塑膠瓶蓋原來暗藏這麼多設計巧思!幫它們拍了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瓶蓋朝下放也不會流得到處都是、又能保持內容物每次取出都是新鮮的,這背後需要極為精密的計算和技術。隨著網頁捲動疊合的一張張掃描影像,清楚呈現我們轉動瓶蓋的幾秒之間觸動多少機關。

看不過癮的話,《SCAN OF THE MONTH》團隊集結著迷於電腦斷層(CT)掃描技術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每月會推出不同主題的「透視」分析,目前除了瓶蓋,還有樂高人偶、AirPods、Game Boy 和拍立得相機的介紹都很有趣~你也可以提供團隊掃描物件的建議,說不定有機會被採納哦😉


[中] 陳翊翧/Coding interview 就是刷很多題目,然後面試時直接上場解題? 不是喔,這邊結構化了平時刷題練習、面試流程的技巧、注意事項與範例

作者陳翊翧分享自己在英國找工作進行 coding interview 時的經驗,有一次她拿到題目之後覺得自己會寫,於是就直接完成,沒想到得到的回應卻是「感覺面試者沒有想跟面試官溝通」,因而理解到原來 coding interview 並不是只有解題而已。

本文將 coding interview 分成平時練習、面試前和實際面試流程並逐步拆解說明。例如平時練習時如果卡住一小時,則參考解答,不需要「非自己解出來不可」;實際面試時拿到問題後除了理解題目、與面試官溝通確認題目,可以更進一步詢問幫助釐清題目的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把面試官「當作合作同事」去解釋你的思路與選擇解法的考量⋯⋯ 作者也建議平時可練習解題時不用 auto-completion 和 syntax highlight,因為有些公司面試時並不提供面試者使用 IDE 或編輯器。


[中] 推出第 59 款 app 終於初嚐爆紅滋味,獨立開發者 David Smith 只是貫徹著同一套方法論

iOS 14 推出後,你應該看過大家在社群上曬出各種風格的 iPhone 桌面,多數或許都可以歸功於 Widgetsmith 這個 app——不僅能讓使用者客製化 widget 外觀和動態顯示規則,也能自由更換 app icon。但一手打造 Widgetsmith 的開發者 David Smith 初次面對爆紅的一連串副作用,感到特別手足無措。

看似一戰成名,不過往回看 David Smith 全職擔任 iOS 獨立開發者 12 年的歲月裡,他從決定踏進這行都有其策略,經營獨立開發者事業的核心原則也始終如一。在這條跌跌撞撞卻仍熱愛開發的路上,他不只寫入肌肉記憶,還印證了一個人走得快,也有機會走得遠。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Matt Heaton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 153 集——就是不想用滑鼠!Mac 上的兩大 Launcher app:Alfred vs. Raycast

星箭廣播 154 集——連載再開!從程式設計之道走向軟體工程師的修煉與成長(ft. vgod)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