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36:一位工程師的「無線」環境血淚史

| |

Hihi 讀者們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使用電子閱讀器讀書的習慣?編輯最近大量用手機跟平板閱讀小說,但就跟串流平台一樣,常常不確定電影或影集是在哪個平台播放,同一本電子書也不是每個平台都有上架,偶爾得分開搜尋,有點麻煩。

台灣電子書搜尋」這個網站,統合了包括 Amazon、Readmoo、Kobo、博客來在內的九間電子書城,一次列出書籍搜尋結果,還兼具比價功能,對書蟲來說真是如獲至寶! 👩‍🏫

lily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58 | 「怕.jpg」Titan 踏出舒適圈聊 VTuber(ft. Cjin & Mia)

不知道各位聽眾平時有在追 VTuber 的直播嗎?還是你跟 Titan 一樣其實不太了解這個從 2016 年起快速發展的文化?這次兩位來賓 Cjin 和 Mia 要帶領 Titan 踏出舒適圈,認識 VTuber,或者大家說的「V 圈」文化。本集節目大致可以分成幾個部分,除了 VTuber 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歷史之外,Mia 在節目中也會介紹一些有特色的 VTuber,Cjin 則是會在節目上分享她對家中的青少女 follow V 圈的文化觀察,Titan 則是不意外地對 VTuber 背後的科技感到好奇。
[中] Hsuan/UX theatre 是什麼?或許你、我都曾經參與「演出」

這幾年「設計思考」已成為不少人琅琅上口的方法學,但如果只是套用理論,可能只是在演一場自我感覺良好的戲,本文作者 Hsuan 引用加拿大設計師 Tanya Snookn 對這種狀況的精妙比喻:UX 劇場(UX theatre)。像是只靠角色扮演卻沒接觸過真正的使用者,或者自以為很懂使用者、只在產品上線前進行使用者測試,都是 UX 劇場的症狀,以為自己正在實踐設計思考,實際上卻離使用者愈來愈遠。
這篇文章除了提出很多設計師共同經歷的現象與原因,也提出了降低「UX 劇場」發生頻率的三個建議,正在跟著團隊「演戲」卻徒勞無功的讀者,也許能夠採用。
[英] 別讓開發者不開心,15 個 API 設計技巧

運用 API 開發程式應該是很多人再熟悉不過的工作任務,API 的品質好壞是程式開發順利與否的關鍵。如果今天輪到你要設計 API 給其他開發者使用,有沒有什麼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呢?

軟體工程師 Ronald Blüthl 分享了 15 個各種語言都通用的 API 設計技巧,例如,徹底做好 API 版本控制,避免使用不同版本時相互干擾。文中每個技巧都附有範例,API 設計初心者不妨參考看看。
[英] 從設計師變主管,我遇到的三個挫折以及攻克之道

作者 Ami Vora 最近接任 WhatsApp 設計主管職,過去她可以全神貫注地沉浸在產品設計的世界裡,現在卻幾乎得把全部心力用於處理人事問題。這段旅程不如想像中美好,她分享了當主管後遇到的三個問題,以及自己摸索出來的克服之道。

她提到,自己過去對產品有自己的掌控權,但現在要學著多給同事嘗試的自由,從失敗中學習。另外一點,工程師、設計師也許都能感同身受的是:得到回饋的週期變得很漫長,畢竟,不若寫程式上線立刻可以從數據中探測表現,主管要面對的是「人」,人與人之間需要更多時間相互理解,也不容易衡量好壞,而她的破解之道也很有意思,需要大量與人相處的讀者,不妨試試她的作法!
[中] 何宇軒/文字媒體如何推 podcast?《報導者》劉致昕:建立生產流程、品牌形象要一致

本文是一場座談會的紀錄,其中《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分享了《報導者》當初在推出 podcast 前的準備工作,以及他對文字媒體跨足 podcast 的一些看法。

從《報導者》事前的問卷中他們發現,原來填寫問卷的人不一定都有在讀《報導者》,有些人是「想看但沒時間看」,所以希望可以用聽的;他們也發現想聽 podcast 的人比《報導者》原有讀者的年齡層更低,這些人對《報導者》的 podcast 期待是不一樣的。他也提到在跨媒介的時候,要注意「品牌能否做到一致」,同一家媒體不能在跨平台之後像是變了個人,這很考驗團隊的橫向溝通,還有工作量的問題。劉致昕也提到,他並不覺得長篇文字專題只有一部分做成 podcast 是很可惜的事情。
[中] Conner/提問的價值

「我請你來就是要解決問題的!」在職場上我們可能都會遇到常常提出一籮筐問題或抱怨,對解決問題卻束手無策的同事,又或者自己就是那個人。這樣看似「麻煩製造者」的角色,有時卻可能是頭腦最清醒的人。

本文作者 Connor 指出「提問」有時比「解決」更有價值。只靠過去的經驗或理論框架來試圖破解前所未有的複雜情況時,也許會自尋死路。他也談到如何鼓勵同事將「抱怨」轉化成有建設性的問題,團隊中又要怎麼培養凝鍊問題的文化,不陷入速效思考的陷阱裡?
[英] 一位工程師的「無線」環境血淚史

你曾經因為無線網路或藍牙裝置的延遲問題感到很痛苦嗎?本文作者 Ben 是一位工程師,他聲稱自己原本非常討厭各種線材,是個「反線材十字軍」(anti-wire crusader),但自從因為視訊會議的延遲問題開始研究起 Wi-Fi 和藍牙等無線技術之後,他變節了,你可以在文章裡看到兩張佈滿線材的工作桌照片。他調查後發現,無線網路有問題,原因往往跟你的網路供應商無關,而是出在裝置或軟體身上。Ben 也分享了一些調查方法,有相同困擾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他最近也有在 Twitter 上補充

以無線網路來說,除了常見的干擾和訊號死角外,造成網路延遲的兇手可能是電腦裡的軟體,有些程式會定時(例如每 60 秒)進入「polling mode」,要求網卡去掃描鄰近無線網路,此時你的電腦就會花比較多時間去「聽」附近無線網路分享器的訊號,影響原本在進行的資料傳輸。Ben 指出,這類問題不會導致網路完全斷線,也因此你不會立刻察覺,而且很難找出問題根源,甚至連「怎樣算是正常運作」都無法確定。你可以在文章中感受到那種工程師渴望工具可以如預期般運作卻不可得的挫折感。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Arthur Lambillotte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 159 集——工程師,你的 1:1 會議都怎麼談?(ft. vgod & 🐶)|節目逐字稿

星箭廣播 160 集——「每件工具都可以是一把榔頭。」(ft. Penk)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