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44:用 FigJam 打造遠距工作空間的「現場」

| |

Hihi 讀者好,

Programming Font 這個網站收集了 111 種為寫程式碼字型,右側即是一段程式碼,可以快速切換字型觀察效果。另外還能調整字型大小、色彩配置跟程式語言喔!每款字型也都很用心的附上年代跟作者。來挑一款讓自己 coding 時心情更愉悅的字型吧 ✌️

lily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67 | 「你沒辦法控制教室。」疫情兩年半,我們適應遠距教學了嗎?(ft. 豬小草)

我們曾在 75 集〈把大學教室變成網路公司?一名教授的實驗〉邀請社會學者、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Shuwei Huang (a.k.a. 豬小草)來聊聊他怎麼利用數位工具重塑大學教室。這次的主題是關於疫情爆發兩年半以來,他所觀察到的大學教育現場變化。

豬小草會先回顧疫情剛爆發時校園裡大家手忙腳亂的情形,包含老師們怎麼因應、教學型態的變化,以及學生們的上課情形等等,包含他對遠距「防作弊」監控系統的看法⋯⋯ 由於豬小草的小孩分別就讀高中和國小,他也會談到一些身為家長的觀察。節目後半,豬小草會以他課堂上的專題報告為例,分享他幾經摸索之後,所找出比較合適的「混合式」教學配置,還有學生們的反應,其中有些意料之外的狀況,也反映出面對疫情時老師、學生、家長和校方等各個群體面臨的問題。

[中] smalltown/服務總是在半夜出事嗎?——令人不再害怕 On Call 的系統化做法

本文作者以自己加入公司後第一週發生的服務故障事件作為開頭,分享該如何建立 On Call 的機制與文化,涵蓋的議題包含:監控機制、SRE 團隊的編制、On Call 制度、通知設計、處理流程與事後的分析檢討等等,定且提供作者自身的實務經驗做為參考。

以監控機制來說,作者就提醒,監控應該要區分內、外,否則會出現監控資料顯示一切正常,卻渾然不知使用者已無法使用服務的情形。又或者在設計 On Call 制度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讓成員清楚當週由誰負責擔任主要和次要的 On Call 工程師(需要打開班表查詢太慢了)。其他像是事故該如何分類、發生後如何回應,作者也都有分享。

[英] 新創公司浪費錢的三種方式

Y Combinator 三名合夥人 Partners Harj Taggar、Michael Seibel 與 Brad Flora 歸納了幾個早期新創公司常常會燒錢燒錯的地方:招募、行銷與法律諮詢顧問。

在招募上,他們談到高薪聘請大神或低薪找外包,都不會有什麼甜美的結果。高薪聘請科技巨頭 FANNG 工程師或業務等等,期望他們來了就能掃除所有阻礙成長的原因,讓公司飛速躍進。但他們之所以表現亮眼傑出,可能是因為在原本的公司就具備強大的後援,並且很適合那個體系而已。在資源有限的公司裡面,不一定會有同等的效果。至於以資源匱乏為理由找外包呢?這樣的心態也通常不會有什麼讓人滿意的下場。

另外,為什麼會他們會說,曾經聘用公關公司為公司建立口碑或媒體關係的創辦人們,沒有一個不後悔?新創公司該怎麼把錢花在刀口上呢?看完這段 28 分鐘的影片應該會有一點收穫。

[中] Peter Su/產品經理該如何做好利害關係人管理

本文作者 Peter Su 根據 Marty Cagen 整理出幾個關於利害關係人的重點。對產品經理來說,利害關係人最直接的定義是「對產品上線有否決權的一群人」,文內提供了以權力(power)與利益(interest)區分利害關係人的矩陣分析方法,也提到了與利害關係人建立關係的訣竅跟工作模式。

也許不只產品經理,所有需要高度與人協作的工作者,都需要搞定利害關係人。來跟著這篇文章梳理自己的利害關係人吧!

[中] 詹雨安/How to do research with modern note-taking tools?

本文作者為 Heptabase 創辦人詹雨安,他從自己身為產品跟使用者研究的角度,說明他是如何運用這個軟體工具幫助自己達成研究的目的。Heptabase 白板、雙向連結、卡片重複使用等新穎的功能,但如果沒目標、漫無目的的累積筆記,也只能累積零碎的資訊,難以長成對自己有利的知識。

這篇文章完整說明了從資訊到知識在 Heptabase 中發生的過程。從社群中獲取的零散回饋,理解使用者圖像,並且提出問題跟解決方式,要怎麼將大量資訊在白板裡轉換成有價值的知識,是有脈絡可循的,推薦給正在思索如何駕馭筆記軟體的讀者。

(本文有中文版本,點擊進入文章下滑即可閱讀)

[英] 邱慕安/用 FigJam 重建遠距工作空間的「現場」

本文作者、工程師邱慕安分享她怎麼藉由 Figma 在 2021 年推出的協作白板工具 FigJam 設計一個獨特的遠距工作環境。有多年遠距工作經驗的她知道儘管遠距工作很有生產力,自己仍然需要偶爾與人面對面、「充電」一下。2019 年時她住在紐約布魯克林遠距為 GitHub 工作,很多時候都在家,但有時也會參加當地 JavaScript 聚會、跟朋友一起去咖啡店工作,或是到 GitHub 在當地的 co-working space。然而在疫情來襲之後各種實體活動暫時都停止,起先她不以為意,後來發現心理層面其實有受到影響。

搬回台灣後她還是以遠距型態工作,但是很懷念當年在紐約「面對面」的工作場景。她先檢視幾項常見的線上遠距工作環境(例如文字聊天室、語音或視訊等等)有哪些問題,列出一份她認為足以代表「現場」的清單,例如畫面上要有一個即時游標、要有一張當天工作現場的照片、個人的狀態、工作內容、想跟同事分享的連結,還能在休息時間互動⋯⋯ 幾經嘗試之後她跟同事們採用 FigJam,依照她過去在紐約時的經驗,設計出她稱之為「Presence」的協作空間,並且提供「規格」和截圖給讀者參考,編輯讀了之後都很想要嘗試看看。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Tim Gouw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 167 集——Podcast 基本教義派:我才不調兩倍速!(ft. 豬小草)

星箭廣播 168 集——還是不想用滑鼠!🚫🐭(好用工具推薦)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