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79:企業擁抱 ChatGPT 技術要知道的 10 個 QA

| |

哈囉讀者,

在生成式創作這股大浪潮中,有些人試著激起一些非主流的小水花。使用者體驗設計師 Allen Hsu 製作了一系列「Not By AI」網站徽章,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作品,至少有 90% 是靠自己產生,他便鼓勵你以連結方式放上這個徽章。當然,這只是由他個人發起的小小運動,不具法律效力,一切自由心證。

那麼,如果是你自己,會怎麼認定人工與工人的創作成分百分比呢?歡迎跟我們分享。


.

[中] 企業擁抱 ChatGPT 技術要知道的 10 個 QA

由於牽涉到資訊安全和商業機密等重要議題,企業在考慮採用 GPT 技術時需要更謹慎地思考。這篇文章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提供了十個常見問題的解答,以協助企業做出明智的決策。

其中包括 token 的計費方式和嵌入式模型(embedding)等方面的簡單解釋。此外,企業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能否將模型下載到本地部署,以及企業上傳的資料是否也會被用作訓練資料等,這些問題也有明瞭的解答。

[英] 機器學習揭露 GitHub 上的假星星

GitHub 打星數也有假的嗎?提供機器學習解決方案的公司 Dagster,訪查專賣假星的黑市。一分錢一分貨,有些假星擺明就是隨便,背後的空殼帳號一下子就被 GitHub 自動清空,這些假星星也跟著消失。

不過,辨識假帳號的挑戰就在於,有些帳號的個人簡介看起來很正常,也有豐盛的貢獻紀錄,甚至一直頻繁活動,這些帳號難以辨識真假。於是他們再進一步以自家技術辨識,判斷帳號背後進行的各項活動,是否具有類似模式。本文有技術偵探般的推敲過程,很有意思,推薦給讀者。

[中] 黃哲斌/2023 天下數位轉型報告:一本雜誌為什麼需要 AI 與 MarTech?

《天下雜誌》近日出版 2023 年度的數位轉型報告,紀錄 2020 年疫情以來,該組織針對數位轉型所採取的實際行動,像是建立遠端作業流程、開發 AI 語音新聞、以及從「產品思維」轉向「使用者思維」,不僅吸引更多新會員加入,也提升了活躍會員參與度。

但轉型化的挑戰永無止盡,營收來源多元化、培養多工跨領域人才,都是未來努力的方向。本文除了講述《天下》的策略,也援引很多國外媒體經營研究的數據資料,對數位媒體內容相關產業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

[英] 網站「警示」元件的三種形式

設計師 Steve Dennis 在設計系統時,發現自己被「警示(alert)」這個元件搞瘋了,小小一個彈窗,要考慮多種可能性:從螢幕哪邊彈出?使用者能夠關閉嗎?上頭的文字應該有標題嗎?還是只需要說明就好?還是兩者都要?彈窗裡面可以有連結嗎?應該要有幾種按鈕?該自動消失嗎?

而這些問題導致「警示」的設計變得臃腫雜亂、不堪使用,於是他們將警告元件拆分成三種模式:Toast、Callout 和 Notification,本文詳細說明了這三者的觸發時機、設計跟使用情境。曾經遇到類似困擾的讀者不妨參考看看。

如何進化自學能力?後端工程師 Mosky 的人體實驗

🔧🔧 好文回顧 🔧🔧

To-do list 跟工作流程都是專心前的準備,但在啟動工作的那瞬間,要如何順暢的進入專注模式?談到這 Mosky 眼睛一亮,分享了對她啟發頗大的「心流理論」,「自己給自己一個挑戰。平常這個工作要 1 個小時,我有沒有辦法在 5 分鐘內搞定?這樣挑戰馬上就來了:難道 Mosky 5 分鐘搞不定嗎?」

當然,給自己挑戰也需要經過設計,不是隨便拉高目標就相信可以辦到,「我自己會更深刻點,考慮人類的極限,我大腦的速度最快可以多快完成,我就會朝這個目標前進。」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DeepMind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科技創業週報 #378:我的六個 ChatGPT 助手

科技創業週報 #380:「盡職調查」的 100 個檢查項目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