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箭廣播》125 集——命運總是會考驗你有沒有備份電腦資料 |節目逐字稿

| |

本文為《星箭廣播》125 集——命運總是會考驗你有沒有備份電腦資料 訪談逐字稿。本集節目介紹與相關連結請到此頁面閱讀。

本集使用說明 & 來賓介紹

Titan:嗨,大家好!歡迎收聽星箭廣播第 125 集,我是主持人 Titan,今天我們星箭廣播的老朋友 Sam,山姆大叔再度來上節目啦!我們先請他跟聽眾打招呼。

Sam:Titan 好,聽眾朋友好,很高興又來到星箭廣播。

Titan:對啊,因為其實 Sam 上一次來上節目已經是在第 34 集的時候,就是 91 集之前,一隔隔很久。

Sam:時光飛逝。

Titan:上次他來上節目的時候,是以他個人的經歷來談在台灣接全球的軟體開發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對於相關議題感興趣的聽眾,可能你是創業者,或是你是開發者,你也可以去找來聽聽看。(《星箭廣播》34 集 —— 在台灣接全球的軟體開發案是怎麼一回事? | Star Rocket Blog

今天請他來上節目要聊什麼呢?我們要聊一個滿實用的議題,就是資料備份。我個人一直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從我有自己的第一台筆記型電腦之後,我就覺得這件事情是蠻重要的。我們過去在談個人的科技產品的使用,談到滿多比較基礎的相關議題,比如我們之前有跟資安顧問公司 DEVCORE 的創辦人 Allen Own 談過密碼的設定,關於大家在上網使用設備的時候,你的密碼到底要怎麼設定,還有背後運作的一些方式。(《星箭廣播》96 集——你的世界比昨天更危險了嗎?給普通人的網路安全手冊(ft. 翁浩正) | Star Rocket Blog

過去我們也有談到過個人的電子產品維修權相關的議題,那一集我們講到一個概念是當你在買一個科技產品的時候,你可能要把維修的成本也算進去,這樣你在估計購買產品要花多少錢的時候,才比較不會失準。我想大家有逛過網路上的論壇,你就會發現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我的 Mac 電腦送修要花這麼多錢,所以這個部分應該要在購買之前,就要先有這個心理準備。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其實產品的製造商應該也要在這方面有很透明的資訊,讓使用者知道你的維修應該會花掉多少錢,或者是隱形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這次要談的備份也是一樣的,我們會聚焦在個人,一般使用者的資料備份這件事情上面,而且這個資料備份的範圍是在電腦使用上,手機我們就先不談了。我們也會把照片整理從今天的節目裡抽掉,我覺得照片的整理跟備份應該是有機會可以在未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題目,至於工作、團隊、公司的資料備份等等,我覺得那也是另外一個議題,因為它涉及到的可靠性、安全性跟權限控管等等,比我們個人使用還要複雜,也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範圍裡面。

會找 Sam 來跟大家聊資料備份議題,其實是因為我大概半年前,在網路上找關於資料備份的資訊,因為我當時突然會很想研究這個議題的原因是,除了重新審視自己電腦的使用狀況之外,當時也覺得我可能要換 M1 的 MacBook Air,所以要幫自己更換設備做一些準備,不管是資料的備份還有資料的轉移等等。加上我過去就常聽到各種資料備份的軟體,像 SuperDuper、CCC(Carbon Copy Cloner)這個軟體,或者是網路類型的備份服務,像 Backblaze,網路圈每年都會看他們針對各家硬碟做的故障率統計報告,很有趣喔,就是看 CGEIT,WD 等等這種硬碟故障的狀況,而且假如你都有在聽一些外國的 Podcast,我覺得你應該有很高機率聽過他們的贊助廣告。

我就開始 Google 看看各種資料備份的方式,結果就找到兩篇文章,一看發現我認識作者,就是 Sam,所以我就開始找他,一直盧 Sam 要不要來上節目聊一下,我覺得你文章寫得蠻完整,我看得懂這樣子,請他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資料備份的經驗,當然他也會在節目裡面跟大家分享一些他身邊發生過的慘痛經驗,像原始碼變不見,我覺得工程師聽到應該會覺得很恐怖。

Sam:對。

Titan:今天的節目大概可以分成幾個部分,第一個當然就是請 Sam 先稍微系統性地談一下資料備份這件事情,有一些觀念上的小地方可以跟大家釐清一下。接著,他就會談到身邊的各種慘痛經驗,我覺得各位聽眾如果是比較擅長使用電腦的朋友,我想你可能也常常有需要幫親朋好友解決他們電腦上使用的問題,這邊就請 Sam 好好的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三個部分 Sam 會跟大家介紹幾個常見的備份工具,而且我們今天不會只有講 Mac,事實上,Sam 使用 Windows 時間是比較長的,所以他也會花蠻多篇幅講 Windows 相關的工具,大家應該不會覺得我們每次都只獨厚蘋果,每次都講 Mac 都講 iPhone。

最後,因為先前 Juile 跟 Liz 聽到我們要聊資料備份的題目,他們就問有沒有給懶人專用的備份方案,假如我超級無敵霹靂懶惰,但我又很想備份,因為我知道資料如果不見會很痛,如果我超級懶,可是我又想要備份,那可以怎麼做?我們會請 Sam 給我們幾個比較簡單、基本的方法,給各位聽眾參考一下。

一點點警語

Sam:講資料備份之前,因為這個是涉及到每個人的資料,特別是資訊從業人員,還有現在因為使用電腦的頻率非常的高,所以每天產生的資料對於每個人的重要性不同,我要特別強調,這是我自己多年下來,試用了一些備份產品,找出一個比較適合我的,不是真正的、正式的公司備份策略,因為如果談到企業的資料保全跟備份,其實涉及的層面相當的廣,不是只有單單能夠把資料救回來這麼簡單,所以我在分享這個經驗的時候,要特別留意不包含企業資料的保全。

備份的工具跟手段有很多,我分享的是我自己用過,長年下來覺得還蠻不錯的,可是每個人對於資料重視的程度,以及資料種類的不同,在使用上會有一些取捨,我是建議大家看到這些備份工具的時候,你可以想想看你工作的內容、工作的情境,哪一些資料備份的工具比較適合你。

再來,備份的策略建議是每隔一段時間檢視一次,通常我自己現在運作不錯的話,大概兩年到三年都不太會去改變,像剛 Titan 提到的 Backblaze,我也是從贊助商,應該是 Marco Arment 那邊開始聽,一直聽一直被洗腦,因為我的 Mac 跟 Windows 都需要備份,一直買到現在已經兩三年。

Titan:他們最近漲價了,每個月 5 美元漲到 7 美元。

Sam:對,老客戶是 6 美元。

Titan:原來還有這樣。我覺得這個一定要講一下,我已經是第二次,因為我比較晚出手,所以遇到漲價這件事。之前我有跟大家分享過 RSS 訂閱管理服務,Feedbin 當年就是 Richard 很早就跟我介紹,我那時候就沒有馬上訂,那時候一個月好像只要 2 美元還是 3 美元,等到我的時候已經 5美元還是 6 美元了,我覺得大家有時候看到一些厲害的產品,或是不錯的服務,可以早一點開始使用,你應該就比較不會遇到這種漲價的痛苦。

Sam:沒錯。

Titan:他們對老客戶也會比較好一點,有些優惠,就有點像是算選股票嗎?我不知道。

Sam:像 RSS 我自己是用 feedly,有一段時間是它要先籌一個款項作未來的開發用,所以我那時候就買快 60 塊美金,是終身的,這輩子就可以不用再付錢了,就可以一直使用,後來那個就變成我主要的 RSS Reader。

Titan:不過講到終身的方案,我覺得各位聽眾如果看到有興趣的軟體,或者是服務要推出終身方案,我是認為要稍微打聽一下開發者的名聲怎麼樣,他是不是可靠的,因為就我粗淺的了解,有很多 VPN 廠商會說要賣終身的方案,可是這家廠商的 VPN 根本沒有那麼可靠,或者是他跟你保證,你買我們的 VPN 可以看外國的節目、聽外國的音樂,但其實很快他們就被擋掉了,你的錢就等於有一點像是白花了。

Sam:這我也有經驗。

Titan:在看到終身方案的時候,要注意一下。

Sam:對,沒錯。

資料備份的基本概念

Sam:Ok,警語講完了,所以大家要審慎評估自己當下的情境。

資料備份我寬鬆的把它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叫做資料備份本身,它相對的就是系統的備份,那這道備份的話,通常我們都是忽略系統檔,比如以 Windows 來講,像你的 Windows 目錄底下一些動作,Windows本身在安裝一個系統,或者是你買到新的筆電,開機第一次進來時候,那些已經存在於系統裡面的檔案,都不是在我們資料備份的範圍。

相對的另外一種叫做系統備份,以前我在 Windows 的時候會做,大概很多年前了。這幾年我在 Windows 上面,其實基本上我就沒有在做系統備份,我只單做資料備份。在 Mac 上面,因為我自己用 MacBook Pro,所以我在 Mac 會用系統備份,待會後面會介紹到,像我會做 Time Machine、SuperDuper,主要是以這兩大類當做系統備份的一個策略。

另外一種不定位在備份,他比較像是資料同步,比如 Dropbox、Google Drive、OneDrive 這一類,他們的主要功能,強調的不是資料備份本身,而是做不同裝置之間的資料同步,等於是讓你有一個類似外接硬碟,但是這個硬碟是可以資料在不同裝置之間同步的,但是因為它有資料同步,所以你的資料會備份到雲端上面去,某種程度也會幫你把資料保存,也可以被當作是一種異地備份的功能,可是對我來講,我不會把它當作是一個資料備份的手段,所以我把資料備份分成兩大類,資料備份跟系統備份。

剛有提到為什麼我在 Windows 上面不再做系統備份已經有幾年了,主要是因為像我們工作在 Windows 上面的話,如果運氣不好,整個系統壞掉,對我來講就是安裝作業系統,安裝必要的軟體就可以把我的系統還原到可以工作的狀態,接著再把我已經備份在其他地方的資料拉回來,就已經還原到我可以工作的狀態。

Windows 系統備份對我來講,其實不是那麼重要了,額外的好處、優點,以前 Windows 常常讓人詬病的是你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灌一次,系統就會一如往常的順暢運作,但老實說在 Windows 7 到 Windows 10 之後,這種感覺就比較少,我自己個人的感覺,現在也是運氣不錯,所以系統大概用若干年都沒有問題,所以 Windows 上面的系統備份對我來說就不再那麼重要。但是在 Mac 上面,像內建的 Time Machine 本身就已經有系統備份跟資料備份兩種功能,可是待會可以分享一下,我對 Time Machine 資料備份的感覺不是很好。

Titan:好,我也有類似的經驗。

Sam:所以我另外也搭配 SuperDuper,也是系統備份,它對我來講是一種當你的 Mac 掛掉的時候,它備份下來的硬碟是可以開機,然後再透過 Mac 本身外接硬碟開機的方式,所以有了 SuperDuper 我會定期,不是每天做,我會定期可能一週或兩週,它比較重要的點在於我有一份可以開機,備援的 Mac 系統,這是在 Mac 上面做的系統備份。

不過,這邊我想要再花時間談一下,有些骨灰級的玩家在 Windows 上面做系統備份的經驗,像我們早起用到的 Ghost,Ghost 其實是風行一段時間的系統備份,那個時候我還年輕的時候,幾乎會做好幾份的 Ghost 檔,甚至燒成光碟,那個時候不像現在的隨身碟,容量那麼大,燒成光碟然後再寫這是 Windows XP、Windows 95、98 之類的,後來 Ghost 可能是因為沒有持續開發,比較少用。

後來是用 Microsoft 提供的 ImageX 軟體,它是做整台電腦,整個磁碟備份成一個單一檔案,這個東西我有段時間也這麼做,它的成效或是它的 CP 值,我覺得太低了,這也是其中一個我後來不在 Windows 上面做系統備份的原因之一。我覺得老人家應該會有聽過 Ghost,其實還蠻不錯的,風行過一段時間的備份軟體。

講到資料同步,像 Dropbox 這些雲端硬碟,如果硬要把它當作是資料備份的一個策略,我覺得風險蠻高的,因為其實像 Dropbox 來說,它是把你電腦裡面的某一個資料夾,裡面的資料以及它的資料夾,檔案一起備份到它們的雲端,可是就變成你必須要把你覺得重要的資料,放到那個資料夾,才會達到備份的效果,通常以經驗來看,多一步才能完成備份,最終我是認為會失敗,當你覺得某個資料需要還原的時候,你才會發覺當初忘記把那個資料放到像 Dropbox 的資料夾裡面。

對於資料備份,我覺得一個蠻重的點是你要讓每天甚至每個小時的資料備份,隨時隨地的備份沒有感覺,成本要降到非常的低,讓軟體跟服務去幫你做資料備份這件事情,你的資料備份才能夠持續,而且有效。如果還要再加一個手段是自己要去記得做某件事情,你的資料才會獲得備份的話,對我來講這不算一個嚴格的資料備份策略。

Titan:所以 Sam 會覺得假如都不用軟體,手動把資料搬到外接硬碟或是隨身碟,這種對你來說就不叫備份對不對?

Sam:對,嚴格來講它是不完整的備份,備份如果不完整,到時候你還原,要它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痛,因為其實你覺得已經做了,但是沒有收到那個成效。

另外一種備份策略是把 Dropbox 或 Google Drive,像我自己也會這樣做,利用第三方的軟體,像我是用 Arq 把 Dropbox、Google Drive 當作是一個儲存的空間,然後利用 Arq 這個軟體,幫你做本機端所有資料的備份,所以它會幫你整理,然後幫你監控電腦上面有哪些資料的變化,而且還會依照時間,每一次備份的時間都會有 version history,意思是當你要還原的時候,你可以依備份的頻率,那個時間點來還原個別的檔案,像我自己的使用經驗是 Arq 搭配Google Drive 當作 Backblaze 之外的資料備份。所以,資料同步我覺得可以搭配第三方的軟體,然後剛 Titan 好像有介紹到另外一個 CCC,這我沒有用過,但或許可以拿來當作是另外一種備份策略的應用。

Titan:Sam 講得 Arq,等一下 Sam 還會深入跟大家個別介紹,他剛剛提到的幾個軟體,大家名字可以先稍微記一下就好,我們 Show Notes 都會放上這些產品的服務跟連結。

剛剛 Sam 這樣講下來,我大概聽起來是資料的備份可以分成幾個,系統檔案的備份還有資料的備份,資料備份其實我想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你拍的照片、文件、報告,這些東西跟系統本身沒有關係,所以備份通常都會把它分開來。除非你是要做 Sam 有提到,可以拿來開機用的這種備份硬碟,這個等一下也會再講。

我們會在 Show Notes 附上一篇文章,應該是 Backblaze 寫的,在介紹備份方式,跟大家講備份大概分成幾種,比如他們會把備份分成你是資料的備份,或者這是可以備援的開機硬碟,開機硬碟也有分裡面有資料的,還是它只是一個系統可以讓你開機,因為有時候我們電腦壞掉,它單純就只是硬碟故障,並不是整個主機板都壞掉,電腦完全不能使用,如果你的運氣不錯,只是硬碟故障而已,你手邊有可以開機的硬碟備份,是可以馬上去使用的,這個比較不會影響到你的工作,當然速度會比你原本內建的硬碟運作慢一些,大家可以去參考一下 Backblaze 那篇文章。

不過,我當然要提醒一下,因為他們是雲端備份的廠商,他們當然會跟大家推銷其實雲端備份是很不錯的,可靠又便宜,空間也無限等等。

原始碼變不見?各種慘痛經驗分享

Titan:我們大概有一個概念是我們在備份資料的時候,有分系統、個人的資料,再來可不可以開機,另外一個就是雲端同同步不,甚至他還提到一個混合的策略,在我們的電腦裡面裝一個軟體,這個軟體在備份資料的時候,把資料放在你的雲端空間。等一下 Sam 還會繼續跟大家講這些不同軟體的差別,還有他們的使用方式。在那之前,請 Sam 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前面開頭跟大家介紹備份的概念,大家可能覺得聽起來還好,現在就是要讓大家感受一下,如果資料沒有備份好,會發生什麼事情。

Sam:對,就是什麼才叫痛。有痛才會想要談資料備份這件事情,因為我是屬於 IT 從業人員,軟體開發,所以我們每天操作電腦的時間非常的長,整體來講我的運氣還算不錯,有遇過幾次資料遺失的事件,倒是沒有很痛,不過我可以分享一下會發生什麼狀況,我記得以前 SSD 剛起來,慢慢變成主流的時候,我也加入這個工廠,我的電腦上主要的開機就是用 SSD,有一次電腦突然就開不了機,發現是 SSD 出了狀況,我記得當初接收到資訊是 SSD 只要掛掉,通常就表示你的資料是救不回來,不過後來我有去找,還是有機會啦,要看你的 SSD 壞掉的地方是哪裡,是上面的 Flash memory,或是控制晶片都不一樣。

那一次是用了某家廠商的 SSD,有趣的是我拿去送修,他也沒有要幫你修,他就直接換一顆新的給你,可是重點在於我要的是我裡面的資料,你給我一顆新的 SSD 沒有用,那個是第一次經驗。那顆換回來的 SSD,大概用了幾個月又掛掉,回去又換了一個新的給你。

Titan:想知道 SSD 是哪一家廠商的,你們私訊問 Sam 比較好。

Sam:OK,O 開頭的。那時候給我建立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 SSD 很危險,你要有它隨時可能掛掉的這個體悟,以這個為前提做資料備份的策略,那次救回來之後,我也有檢視過我的備份策略,這個已經多年前了,也對我後來資料備份的策略有點影響。

接下來是我們公司發生過的,發生過兩次,這種狀況是工程師存放原始碼的硬碟掛掉了,那個是傳統的硬碟,掛掉當時在做專案,所以是比較緊急的,因為要出產品給客戶,那時用盡了一些我自己可以使用的方式,還是沒辦法救回來,最後是找專業的硬碟資料救援專家,他們真的很厲害,你覺得已經用盡手段都救不回來的東西,他們還是有方法幫你救回來。但是它比較痛的點,第一個還是要時間,而且你不確定能不能救回來你需要的東西。第二個是成本,我記得兩次的花費,每一次單價都是超過一萬,它的計費方式是救回來多少資料去計價,所以那個時候兩次都有救回來必要的資料,也還好啦,因為我們重點是在資料能夠救回來,然後專案也能夠繼續執行,至於為什麼沒有做備份這件事情,是後面要再檢討的。

這裡告訴我們,我覺得工程師,特別是像我們這種資訊從業人員,都有一種誤解,特別是像現在有原始碼控管,像 Git 這類的,可能原始碼是放在 GitHub 上面,然後有個錯覺,這樣就是資料備份,所以就不會出狀況,其實還是我講的,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通常痛的地方就是你本來以為已經有幫你備份好了,但是你要的東西就是沒有被備份到,所以我們那次原始碼的硬碟掛掉,就是花錢找專家幫我們修復就結束了。

另外,像剛剛 Titan 剛剛講的,有時候會收到一些親朋好友的請求,電腦壞掉了,裡面有一個檔案一定要救回來,因為明天就要用這類的場景。有一次是我的親戚,應該是會計資料吧,Excel 檔,據他的描述不知道怎麼樣就打不開了,描述得很籠統,那個檔案對他來講,如果不見、打不開,他就是會很痛,可是那個檔案我看了一下 100k 不到,所以你看的時候,感覺平常不會覺得很在意的檔案,因為某些原因打不開,你就非常非常痛,後來是沒有救回來,因為我用盡手段也還是救不回來,這時候我心裡就會想,是不是要把大雄的書桌帶去,小叮噹那個時光機,回到之前就叫你好好備份,你都不好好備份,那真的來不及,後來他還是熬夜把資料重新建回來。

所以這也是告訴我們,我認為只要你的工作內容涉及到操作電腦,會產生檔案的,你都至少要做一種資料備份,我們後面會談到多重選擇,其實做資料備份,對我來講最重要目的是當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一個或多個選擇,我會把自己定位成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選擇,當我的資料不見的時候,可以因為有做資料備份 A、B、C 三種,在這個情況底下,我可以用 B 方案把資料救回來,對於每天的工作,我就會比較放心,我不用擔心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可能公司所仰賴的資料就不見了,甚至客戶的一些權益受損。

因為有這樣的經驗,你會有體悟到,有痛過你才會知道資料備份的重要,我們後面會談到備份的策略,在這麼多年的歸納下,我發覺像我們一般人在拿到筆記型電腦的時候,它的預設分割,像是 C 槽、D 槽,對資料備份不是那麼友善,你還是要做一些調整,再搭配你的資料備份的策略,這樣子去運作才會讓整個資料備份的涵蓋比較完整。

因為有先前的經驗,所以我發現多數人,他們的系統碟就是他們放資料的地方,那以 Windows 為例,就是 my documents,或是我的使用者目錄底下,甚至你會看到有很多人把資料放在他的 desktop 上密密麻麻的,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實務做法,在做資料備份的時候,像有找我去還原資料的親友,我都會告訴他們,我幫你建一個磁碟槽,然後你的照片、文件就會放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你怎麼樣都不要去刪掉它,當我下一次又接到你的電話的時候,我就會先問電腦掛掉之後,上一次把資料移到那個資料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或者你有沒有照我先前的說明,把資料都放在 D 槽,可以立即判斷我應該要採取怎麼樣的策略,我覺得把系統碟跟資料碟分開放,這蠻重要而且我希望越來越多人有這樣子的習慣。

Titan 的前三部筆電硬碟都壞過

Titan:這邊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備份的經驗,我運氣不錯沒有遇到資料完全不見的狀況,我以前買過三台 MacBook 各種款式,從 2007 年開始,那一台白色塑膠的 Mac,再來是 MacBook Air,第三台是 12 吋比較小的那台,這三台電腦都有經歷過硬碟壞掉的的狀況,前兩台都是在一年內,保固內就壞掉了。

我記得很清楚是因為 2007 年買 MacBook 的時候,那一年就是 iPhone 發表,同年 Mac 有一個作業系統叫 Leopard,也是先做了發表,但實際上好像有往後延才正式的推出,在那一年他們有跟大家介紹一個很重要的備份功能就叫 Time Machine,新的作業系統推出的時候,我就去買了一個外接硬碟,按照蘋果的教學開始備份,電腦大概到 2008 年的夏天,硬碟就壞掉了,但那時候我已經備份好幾個月,也沒有多久,所以我就只是單純去把硬碟換掉,然後把資料再搬回來,就恢復到原本可以工作的狀況,那時我其實在寫一份比較重要的報告,但沒有受到什麼太大的影響,資料都還在。

後來一次,那時候已經在工作了,也是一樣資料都在,只是電腦要送修,那時候大概是 2013 年吧,就先用 iPad 代替工作的機器,那時候算很早了,大概撐了兩天,其實經驗並不是很好,但還好反正電腦後來回來,資料也都還在。經過這幾次經驗之後,我認為應該是經過一次啦,你大概就會記起教訓,這個東西很重要一定要記得備份。後來就開始有像 Dropbox 雲端同步的功能,或者是也有雲端備份的服務,開始我也會比較注意這些事情,所以在聽 Podcast 的時候就開始注意這些廣告,不然其實你都會跳過。

Sam:而且 Backblaze 的廣告那時候還蠻頻繁地,剛好我們在聽的那幾個。

備份策略

Titan:經驗的部分我們分享差不多,希望大家不要遇到。接下來我們請 Sam 跟大家分享,他怎麼訂立自己資料備份的策略。

Sam:前面有談到我在 Windows 上面主要做資料的備份,系統備份我就沒有做。資料備份其實就跟買保險有點像,最好不要出問題,但很重要的一點是當你不幸遇到問題的時候,你要有選擇,或是你要有應對的方法來減輕那個痛點,因為也有救援其他親友電腦的經驗,通常只能講千金難買早知道,Windows 系統備份後來放棄之後,改做資料備份的理由之一是今天有提到,還原 Windows 的系統對我來講是利大於弊,當我遇到 Windows 系統掛掉的時候,我在意的不是系統能不能開機或系統本身,而是我的資料是不是已經有做過備份,往好的方面想是這個系統掛掉,我可以換一個好的硬體,或我可以把系統一些以前用不到的軟體,利用這次重新整理、安裝好、清掉。

再來,在 Windows 上面單做資料備份,我的硬碟規劃有幾個,第一個是系統碟,Windows 系統開機,通常是 C 槽,是我放一些軟體安裝主要的區塊,因為現在都是用 SSD,SSD 我會買兩顆以上,所以你的系統碟會放在一顆 SSD 上。另外就是資料碟,資料碟我現在是混搭一個 SSD 跟一個傳統的 hard disk,SSD 會放工作用的,像原始碼文件這些資料,傳統的硬碟那邊我會放一些比較大型的檔案,比如 Virtual machine、video,這些大型的檔案,所以我現在大概會有 3~4 個磁碟槽,分別擺放不同種類的資料,在更早之前,我還蠻玩瘋狂的,我會把 C、D、E、F、G、H、I、J 個別放,比如這是圖片,這是影片這樣子放,但後來發覺這個成本太高了。

為什麼要分資料跟系統碟是因為像我在用 Backblaze 會加入一些規則,把我認為不需要備份的資料排除掉,以大型檔案為例,Virtual machine 的一些硬碟都是好幾 G,甚至十幾 G,這些東西我就會刻意把它從 Backblaze routine 的備份拿掉,用其他方式來備份這些不見的話還是會痛,但是我不希望利用 Backblaze 的方式備份,那個檔案實在是太大,會影響你整體 Backblaze 備份的效能,我覺得資料備份的時候,要考量的是磁碟槽的安排。

Titan:我補充一下,剛剛 Sam 講的 Backblaze 備份從平常 routine 的備份移除,是因為  Backblaze 運作方式就有一點像 Dropbox,會每個小時去掃描硬碟裡面出現的一些變化,只要你有刪除、新增檔案,讓這個硬碟有新的狀態,他都會進行所謂差異性的備份,把資料上傳到 Backblaze server 那邊去加密,然後備份下來,他等於是一直在你的電腦背景運作。

我猜對 Sam 來說,一方面是因為檔案很大,他就必須要花更多的是時間上傳,而且大家知道我們台灣的網路環境,即便你是用很高速的網路,上傳的速率還是比不過下載的速度,通常還是會慢一些,可能還是大家在談我們台灣 ISP 提供的服務裡面,比較會詬病的地方,上下行的速度沒有對稱。

Sam:對,沒錯。像 Backblaze 強調的是備份空間無限,確實像 Titan 講的,我在意的不是備份的空間,因為那個對 Backblaze 來講,它不會去計算,在意的是花費在備份這些大型檔案的時間,會影響到你真正希望備份的那些檔案。再來就是系統效能,雖然 Backblaze 整體用下來,我覺得它的效能對我每天工作的影響是整個用下來最低的,幾乎無感,它就自動自發的做一些份內的工作。

剛剛有提到資料備份的話,我自己的經驗是利用不同的磁碟槽在 Windows 上面把它分開,依照檔案大小以及其他的,看你自己資料的屬性來做分類,當你做完這樣子的分類,有一個重點是我剛一直強調的要無感,你做完這些設定之後,每天,甚至每小時,你都會知道它會幫你把你要的資料備份到比如 Backblaze、iCloud、Arq ,或是備份到我的 Google Drive,在同一台電腦上面需要那麼多備份的工具,或者是備份機制,對我來講是必要的,因為我的工作內容是資料是公司每天很重要的資產,我這邊一直講公司,其實是我自己的個人電腦。同樣的,同人們都會請他們去做相對應的資料備份。

還有一個我自己沒有在用,但是我會讓我的親友做的,請他至少買一個外接硬碟,現在蠻多外接硬碟會附備份軟體,利用這個隨附的備份軟體,我會請他每個禮拜至少把外接硬碟接上他的電腦,然後設定時間,它自動就會完成一次的資料備份到硬碟上,等待我下一次要開始找他的時候,他就可以拿出來,至少有一個選擇的餘地,我認為這離我定義的資料備份的完整性還有一段距離,但一般的使用者能夠做到這種程度應該算不錯了。

因為我的工作內容以 Windows 平台為主,但是在一般的生活,上網、看電影之類的,還是有MacBook Pro 來當作平常的使用,MacBook Pro 的話一樣,我剛講 Backblaze 跟 Arq,兩個平台都有支援,Mac 也有支援,不過在 Mac 平台上,我會多用一個叫做 SuperDuper 的系統備份的策略,它是屬於固定時間我會把我的硬碟每個禮拜或兩個禮拜,整個拿出來做一次 SuperDuper 的這個差異性備份,必要的時候再拿出來使用。

Titan:我這邊補充一下,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些關於備份策略的資訊,像有一種備份策略叫三二一,你的資料要有三個 copies,包含原本的原始資料,總共要有三份,這是三。二除了你原本的資料以外,另外兩份備份的資料要用不同的媒介去儲存,這種兩種不同的媒介,通常指的一個是硬碟,另外一種是磁帶,因為對大型的組織、公司來說,磁帶備份還是相對來說可靠的,可以存放非常久的方式。大家去看資料要存放很久,像之前 GitHub 的程式碼要放去北極保存,不是放硬碟,是用膠捲的方式,這可能比較跟我們一般直覺得想像是不一樣的,但二的部分就是你存放的媒介要不同。那一是一定要有一個異地的備援,通常他們會把磁帶的備份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可能不同的建築物,不同的地點。

但是最近幾年,也是有人重新回過頭來檢視這個三二一的策略,認為可能是需要做一些調整,改成像三二一一零,或者是四三二等等的策略,有幾個比較簡單的是對消費者來說,Backblaze 這種雲端的備份,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就等於是完成一個異地的備援,而且像 Backblaze 或者是 Dropbox、Google Drive 這種雲端儲存相關服務的公司,他們自己本身一定也會有備份,我認為這個大概是現階段我們比較不需要擔心的地方,通常你只要東西上雲端,也應該會有一個備份,這個廠商只要是商譽比較好的,應該都會自己做好這部份的工作。

這種策略大概用在個人身上也是可以的,你的資料要有分,除了原本正在 working,你正在使用的這份資料之外,至少要有兩個備份,一個可能是雲端,一個可能就是你放在家裡的外接硬碟,外接硬碟還可以再分,我只是做資料的備份,不能開機或者是剛剛有提到是可以開機  bootable 的這種 Hard Drive,你可以在硬碟壞掉的時候,立刻、馬上去使用,讓你的工作影響降到最低的這種狀況,這個過程你可能要注意剛剛 Sam 有講,備份最好是可以無痛,命運會有很多考驗,會讓你忘記備份。

Sam:而且是一定會發生。

Titan:我覺得有一個方法還不錯,是我個人使用,給大家參考一下,因為我自己習慣使用筆記型電腦,我回到家之後會外接一個螢幕,外接之後,通常因為 MacBook 現在背部的設計,都需要用轉接頭,但我們回家之後,通常電腦要接上電源,所以我的計畫是讓這個接上電源的時候,所有轉接頭上面都接好我的硬碟,接上去之後,我的硬碟有加密,所以就會叫你輸入密碼,等你輸入完之後,Time Machine 這種備份的工作就會自己進行,等於我只要接上電源就好,之後的硬碟會自己接上來,這樣就比較簡單,因為你把接口縮小到只有一個,你的電腦總是有需要充電的時候吧,所以接上去之後,它就會開始跑。

如果你大膽一點,你不把硬碟做加密的話,它的確就會開始自動掛載,備份就會開始跑了,當然我覺得這是比較不好的方法,還是有加密可能會好一點,但是我覺得某種程度來說,轉接頭的好處反而在這個地方有顯現出來,我只要一個接口就好了,其他就是本來已經接好的,你只要接上去就好了,我覺得這個是意外不錯的方法,比起以前大家想像中,筆電要有好多個 IO,你要全部插滿,如果筆電不提供這些接口,你反而會覺得製造商是不是要坑我錢,讓我去買轉接頭,但反過來講好處是你只要做一次就好,你不用把所有的東西都接上去。

常見的雲端備份服務 Backblaze

Titan:談完這種資料備份的策略,接下來就請 Sam 個別跟大家談一下剛剛我們提到的這些軟體,這一段講完之後,我們會請 Sam 提供給懶人備份的一些建議。

Sam:其實我覺得在挑選備份工具的時候,或是在解釋你備份策略的時候,最重要考量的重點還是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它是怎麼做還原,備份是為了要還原,如果你沒有辦法還原的話,備份其實都是白做,這個觀念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個工具或服務,還原資料的方式多多少少有些不一樣的地方,我先從 Backblaze 開始談起,Backblaze 它是每個月單機付費的方式,早期是一個月 5 美金,現在漲價到 7 美金,算了一下大概不到 200 塊台幣,對我來說這個投資報酬率還蠻高的,它備份功能的設計是利用在你的電腦上面安裝一個 Backblaze 的 control 的 program 控制軟體,然後它會在背景執行,資料備份到他們的伺服器上面去,第一次你在做整體備份的時候,會看你的電腦資料多寡計算會花多少時間。

我印像很深刻是第一次使用 Backblaze 是在 Mac 上面,我是 512GB 的 MacBook Pro,那次跑了至少三個小時,因為我 MacBook 會帶來帶去,網路有時候會中斷,所以它在完成第一次備份的時間相對會比較長,會建議要使用 Backblaze 的話,排個時間讓它好好地把第一次備份做完,等於是你的資料有一份在 Backblaze 的伺服器上面。

Titan:我看 Backblaze 網站說明,他們說有可能第一次上傳會花好幾個禮拜,甚至一個月的時間,看你的資料量多大,剛剛 Sam 有提供一個參考數據,他的硬碟是 512GB,大家可以估計一下,你的硬碟如果比這個還要大,要花的時間可能就更長一點,如果你是用筆電,然後你可能有時候會帶來帶去沒有網路連線,再來是可能家裡的網路速度也會有很明顯的影響。

Sam:對,以 Backblaze 來講,因為它現在是我主力的備份策略之一,當第一次做完之後,基本上他就開始做所謂的差異化備份,他大概每個小時或者是更短的時間,看你資料變動的程度,當你的資料備份到伺服器上面去的時候,預設會保留 30 天,過去的 30天 裡面的資料,每次備份都有一個版本幫你保留下來,在這一個月內,你如果要還原到特定一天的資料檔案的時候,是可以拉得出來的,它也提供一個付費升級的方案,你可以把 30天額外付費成一年,或者是永遠,視你資料重要的程度來決定你是不是要額外付費。

這邊有一點要特別留意的是使用上面如果你的電腦是長期處於關閉的狀態,你可能有兩台電腦,那一台是主力,另外一台可能是備用的,備用的事實上還是你工作用的電腦,所以別說你出國旅遊,然後第二台電腦沒有帶出去,一直沒有連線,它們現在的策略是會把最後一次備份的資料保留 60 天,直到下一次那台電腦跟它們的 server 連線之後,再做一次檢查,再做一次備份。我自己的話,因為我有換過電腦,所以我會把換下來,退役的那台電腦的資料保留大概六個月或一年,確保我已經不需要它了,我就會把 license 回收。

Backblaze 還有一個好處是每週會寄送 back up summary 的 e-mail 給你,某種程度提醒你,你工作中,正式的這個電腦是不是資料完整備份的狀態,先前有提到備份就是要無痛,可是你就希望能夠被提醒,其實是有做的,不會到時候真的出問題之後,才發覺其實上一次備份已經是三個月前。

Titan:我看你提供的截圖上面有一個部分有顯示你其中一台電腦,因為 Backblaze 會顯示你選擇要備份的容量大概是多大,實際上已經跑完的備份,大概是多少,通常理想狀況當然兩邊數字要一樣,Backblaze 確實有把你選擇要備份的資料,完全備份到它們的 server,但是我看 Sam 你的截圖,有一個地方選擇跟備份之間數字不太一樣,這個意思是不是代表那一週的備份是還沒有備份完的。

Sam:對,有可能,它的那個分母跟我的編譯是它現在檢查到這台電腦上面應該要被備份的資料的容量有多少,實際上備份已經放到它們 server 上面的是多少,Titan 講得沒錯,照理說這邊應該要盡量相等,可是因為我們電腦在使用的過程當中,會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包括網路的原因,某種程度會不一致,這個對我來講其實是蠻正常的,最終還是會把必要的檔案備份上去。

剛剛講到 Backblaze 備份,最重要的是還原的手段,Backblaze 還原的手段還蠻多,我自己曾經操作過,因為有一個特殊需求是透過手機,iPhone的 Backblaze 的 app,我在外面我不是在電腦前面,因為有些原因所以我必須要把這個檔案寄給另外的人,我就利用那個手機的 app,把那個檔案找出來,利用手機的分享功能傳送出去,所以這可以透過手機做個別檔案的還原,你也可以透過 Web, 他有一個 Web 介面,可以拉出一個有點類似 Windows 上面的檔案總管,有一個樹狀的結構,備份的時候的樹狀結構,再搭配時間,你可以拉剛剛有提到的大概 30 天中的任何一天,去把你想要的資料還原回來。

另外,它們有提供一個叫做實體的 USB 的 Flash drive,隨身碟的還原機制,這個是要付費的,有兩個容量可以選擇,一個是 USB 的 hub,最高可以到 8TB,USB Flash drive 大概是 1000 terabyte,會從應該是美國寄實體的 USB 隨身碟給你,裡面會包含備份在它們伺服器上面的資料,或者你說指定的資料,有一個比較特別的點是雖然你要額外付費,請他們寄這個過來,可是如果你是在 30 天之內,資料已經獲得了,這個隨身碟已經不需要了,把它寄回去的話,你額外付費的金額,會全額的退費給你,比如你花美金 99,然後 USB 隨身碟在 30 天內寄回,他就會退你 99 美金,以這個角度來講,你是可以接近免費還原所有的資料。

再強調一點,這些還原的手段,你在檢視要採取哪些備份服務的時候,你要先看的。他們講的這些還原的手段,對你來講是不是符合你的期待,包刮時間,包括額外的費用,這些成本。

Titan:所以 Backblaze 在寄送硬碟,寄送隨身碟的這個策略,其實很明顯並不是要透過這個還原的手段去賺你的錢,他基本上就是免費提供這個服務,你先付的費用就是押金,這是一點。

另外一個是剛剛有講到大小,硬碟最大到 8TB,我們知道如果你從網路上要下載一個 8TB 的檔案,要下載非常久,而且中間不能斷線,這個概念蠻有趣的,它跟備份比較沒有關係,是我們在做資料的傳輸,當那個資料大到某個程度的時候,其實把硬碟寄過來會比較快,這是很有趣的地方。所以我之前好像看應該是 AWS,他們有一年發表會說他們有移動式的 server,就直接用卡車把那個 server 直接載過來,那個檔案顯然比 8TB 還要大非常多,但這時候如果你是要用不管是多快的網路,以現今的技術來說,可能都是相對比較沒有效力的方法。

Sam:沒錯。Backblaze 後來有額外追加一個服務叫做 B2 的 Cloud Storage,這個有點像是Google Drive、Dropbox 或是 Amazon 的一些 Cloud Storage 類似的,在還原的時候,其實也可以選擇把你的資料還原到 B2 的 Storage 上面,再做後續的處理。但是,這個我個人沒有使用,因為 B2 是要另外付費的,在 Backblaze 的本業之外,他們每年會做硬碟使用的報告,這個行之有年,而且是每年還蠻多人關注的重點,因為他們使用硬碟的量非常非常的大,所以他們整個數據拉出來看,對我來講哪一個牌子的硬碟整體表現是比較好的,我記得沒錯的話,過去幾年應該是 Hitachi 的硬碟表現整體來說是比較好的,某種程度這可以當作是你購買硬碟的一種參考。

Titan:對,蠻實際的。

當年的泰國水患與硬碟短缺

Sam:對,這也帶到好像在 2012 年吧,我記得有一次好像是泰國,因為泰國當時是生產硬碟很大的一個區塊,因為水患的關係,所以硬碟供貨很不穩,所以那段時間硬碟的價格飆升很快,但是對 Backblaze 來講,硬碟是他們每天可能淘汰率 Burning rate 非常非常高,那個時候他們出動幾乎所有員工在美國各地去搜刮已經在賣場上面的硬碟,那時候有幾個點我覺得還蠻有趣,他們先去買外接硬碟,一般來講,我們買內接式的硬碟,裸裝的那種是比較便宜,可是在那個情況的底下,在賣場上面的那些外接式硬碟,買過來之後把外殼拆掉,丟掉,然後拿出裡面的硬碟,這個方式可以應付當時因為水患供貨不穩,導致的價格飛漲。

然後他們買到,全國各地去到買到,已經被賣場的人員認出來,所以當時是有限購,一個人可能只能買兩個,或是買多少個。後來就是被排除在外,所以又去想其他的方式,有一次他們 CEO 的朋友在線上購物看到可以買那種 3TB 的硬碟,他就一直刷,有點類似人工的這種,固定時間去下單,我記得他的描述是有這樣兩三天,每天都有卡車會載硬碟到那位朋友家去下貨,然後那個 CEO 有一天就開卡車去,把那些東西載到他們公司去,算一算,那個卡車上面硬碟的價格,有一點大過他那一台車子本身,你就可以想像那時候硬碟的飛漲是很誇張的。

還有一個我覺得還蠻有趣的是他們叫做 Storage Pod,這是什麼東西呢?他們的機房,自己設計的,可以放非常多顆硬碟的一個主機,然後把它有點類似 open source,是硬體的 open source,任何人只要照他們的這個設計,然後去買相對應的硬體,就可以做出一台 Backblaze 他們的機房在使用的備份主機。這對於比較 hard cord 的人來講,可以自己去試著做做看,當作自家用的備份工具,也是蠻不錯的。

我現在有兩台,先前是有三台電腦,都是用 Backblaze 備份好幾年,補充說明 Backblaze 運作的效能,我在 Mac 跟 Windows 都有安裝,基本上使用 Backblaze 的備份軟體這幾年下來,我沒有明顯感受到他對於我每天工作的效能有特別的影響,我沒有實際上去做過量測,整體來說 CPU 不會使用率很高,或是會讓你的電腦 lag,不過這是個人的使用題體驗,我的感覺是這樣子。

可以結合各種雲端空間的 Arq

Sam:接下來是 Arq,Arq 也支援 Windows 跟 Mac,它有兩種付費方式,第一種是買斷,我是用買斷的方式是 79.99 美金,另外一種是 Arq Premium,是提供 1TB 的雲端空間,等於是固定一個週期的一個費用,一年 59.99 美金,會提供你雲端的空間,跟你可以使用它的軟體。我是沒有用它的空間,我是自己搭配我買的 Google Drive 空間,然後用 Arq 備份電腦上面的資料。

它的還原方式是利用 Arq 本身這套軟體的介面拉出來,也是一個樹狀的結構,讓你去選擇要還原哪個時間點的資料,Arq 對我來講運作的時候,使用的資源是相較於 Backblaze 還要高一些,所以 Arq 我設定的頻率大概是一天一次,它不會每一個小時都做,Arq 的話我個人還蠻推薦的,我也是聽 podcast 的贊助才知道有 Arq 這個備份軟體,然後就買下來。

Titan:我覺得 podcast 廣告有時候效果異常的好。

Sam:他的 TA 好像很準,你會聽 podcast 而且聽這個節目的,就很容易被推坑。

在 Windows 上面,我的策略大概就是 Backblaze、Arq,Arq 還會備份到 NAS,因為它支援 NAS 備份,這是我目前使用下來感覺還不錯的。

Time Machine

Sam:Mac 上面的話,我同樣也會用到 Backblaze 跟 Arq,額外會加上 Mac 的 Time Machine,我現在用的是 2014 年的 MacBook Pro,現在的策略是會備份到外接硬碟跟 Synology NAS。

老實說 Time Machine 這個功能用起來,要備份的時候,我覺得相較於 Backblaze 跟 Arq 來講,它比較沉重,像我昨天做完整個備份之後,今天再做一次備份,照理說它可能是差異備份,可是你會發現它在做的備份容量,又是 10 幾 GB,可是我昨天到今天根本沒有動到那麼多,隔一天就要吃掉好幾隻雞,受不了!這胃口相當驚人。我對 Time Machine 的備份會做,但是頻率不那麼高,甚至有時候會刻意停掉,做備份到 NAS 上面,那真的會耗費相當長的時間。

Titan:雖然 Time Machine 的備份是強調差異化備份,但不知道為何有時候還是會吃掉很大的容量,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Time Machine 的備份機制是這樣,會每個小時幫你備份,一天內的每個小時幫你備份,比一天還要長的時間,超過一天的備份,也就是一週下來,他會幫你每天保留一個備份。再來,等我到一個月,就是比一週還要長,那就是每一週會有留一個備份,如果你去看蘋果的網頁說明,中文翻譯翻的比較差一點,可能看原文你會比較清楚它講得備份的意思是什麼。

我自己覺得比較有趣的地方,是我自己用過 Time Machine 還原資料還有轉移電腦的資料蠻多次,後來才知道其實 Time Machine 也有做一個本機端的快照備份,這個在 Windows 上面應該也是有類似的機制,我們會在 Show Notes 放一個連結,大家可以去看。(在 Mac 上使用「時光機」備份檔案 – Apple 支援

它的意思是蘋果會自己在系統裡面,去設計它需要的空間,只要你的硬碟還有夠多,它沒有講得很明確,如果還有夠多的空間,它就會幫你做本機的快照,但是這些快照所使用的空間,對於蘋果來說是隨時可以刪掉,挪出來讓你儲存現在需要的資料空間,它並沒有辦法保證一定會存到多少的備份。

我的經驗是有一次在使用 Drafts 這個文字處理的軟體,有一次更新之後出現一個比較麻煩的 bug,我在 Drafts 上面輸入一段文字之後,如果離開這個軟體的視窗,我沒有關掉喔,假如我去 Safari copy 一些資料過來,要回過頭貼到 Drafts 上面,我就赫然發現,我剛打的那段文字不見了,當然第一時間我就回報給開發者,可是對我來說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對我來說 Drafts 等於已經不能用了,我就有點困擾,因為這個軟體是用 Mac App Store 去下載的,沒辦法還原到舊的版本,而且在這個時候,我的硬碟,我的 Time Machine 備份,遭遇之前 Sam 的問題,檔案太大沒有辦法備份,甚至連自己刪掉過去舊的備份空出來的空間,都會告訴你沒有辦法備份,對我來說這是 Time Machine 一個很有問題的地方,因為 Time Machine 的設計就是比較傻瓜,所以你幾乎也沒辦法做任何控制,除非你想要把這個硬碟都刪掉,再重新備份一次。

那時候我沒有辦法還原舊版 Drafts,我就突發奇想,直接進入 Time Machine 看看,不接外接硬碟直接點,然後我就發現可以,可以回復,我會這樣想也不是沒有原因,蘋果也是從某一次作業系統開始,宣稱一些文件會幫你做版本的紀錄,所以只要是有支援這個設計的軟體,包含蘋果內建的像 Notes,或者是預覽程式 Pages 這種文書軟體,都可以做這種不同版本的備份,你可以還原到前一個小時、前一天、上一次開啟,甚至最初檔案的備份。

我就想那應用程式不知道可不可以,我就去 Finder 把 Time Machine 打開發現可以,我真的可以還原到上禮拜的備份,即便我沒有做外接硬碟 Time Machine 的備份,我的本機都還是可以使用,所以我就愉快地把這個版本換到舊的版本繼續使用,然後一邊等待開發者把這個 bug 修復。

Sam:救援成功。

Titan:對,跟大家分享一下。

SuperDuper、CCC

Sam:在 Mac 上面,我還有使用 SuperDuper 的系統備份軟體,也是一樣 podcast 的贊助推坑。

Titan:真的假的?!也是喔!

Sam:這個好像是 Marco Arment 那邊聽來的,一樣買來做整顆硬碟的備份,我是有真實的體驗到它的還原,它是可以開機的硬碟,整體來說它做的差異化備份,比 Time Machine 就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講,比較可靠而且比較快,它會明確告訴你這次備份會花多少空間,花多久時間,在進行當中都很清楚有 log 可以看。現在的一個授權是 27.95 美金,我已經買了好幾年,這中間不管版本的升級,或者是作業系統的升級,都沒有額外的付費,所以還蠻划算的。

它的備份策略有蠻多種的,除了做差異化備份,有一個叫做 smart copy,真正的技術細節我不是很清楚,不過也是可以達到短時間,而且減少使用空間的功能,就我目前最新的了解,因為我的 Mac 還沒有升級到最新的版本,所以它 Big Sur 版本好像還在 beta 版的樣子,這點要特別留意。我在 Mac 上會定期拿出兩顆硬碟給 SuperDuper 做交換使用,在 Time Machine 的系統備份之外,還有用到 SuperDuper,整體來講我是比較信賴 SuperDuper 更勝於 Time Machine。

Titan:像 SuperDuper 其實也是很老牌,它是 2004 年就推出的產品,我們剛剛前面有提到另外一個叫 CCC(Carbon Copy Cloner) 這個軟體,也是 Mac 上的備份軟體,它更早一點,它是 2002 就有的東西,看它的 Wiki 上面是寫一開始是用 Apple Script 去寫,因為當時的 Mac 系統還沒有這種 cloning 的 utility 軟體可以使用,所以就做了這個 CCC,我並沒有用過 CCC 跟 SuperDuper,不過剛剛 Sam 有講到一個重點,SuperDuper 在網頁有說明 Big Sur 的部分是還在 beta 當中,CCC 是強調已經支援 Big Sur。

功能上我認為應該是跟 SuperDuper 差不多,但細節上我不清楚,聽眾朋友如果有使用 CCC 的經驗,歡迎你跟我們分享,如果更好的話,你還可以幫我們比較一下 CCC 跟 SuperDuper 主要差別是什麼,相信剛剛聽 Sam 這樣講下來,他對資料備份是很謹慎的,資料備份對你來說如果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你應該也要有一個直覺,如果要用 beta 的軟體去備份,是妥當的嗎?我們在使用 beta 的軟體當然會有一種快感,因為是用最新、最炫的技術產品,但是它的可靠度恐怕也都是要打一個折扣的。

Sam:對,這個我要補充說明,像我會用 Arq 加上 Google Drive 來備份,Arq 的各個版本演進,我有刻意在新版本之後,去試試看在舊版本備份下來的資料,能不能在新版本做還原,再強調一次,備份是為了要做還原,當你在評估備份工具的時候,最好去操作看看還原的方式是怎麼樣,要花多少時間,是不是夠可靠。

Arq 來講的話,現在是 Arq 7,我是從 Arq 4 還是 Arq 5 開始使用,這幾次版本的演進過程當中,都還沒看到、還沒遇到舊版本的資料備份沒有辦法還原的情況。我可以拉到 2014 甚至更早之前備份下來的資料。

資料同步不等於備份

Sam:在資料同步,就是 Dropbox,Dropbox 其實我有在用,包括 Google Drive 我也有在用,Dropbox 我不是用它備份的功能,但它確實是有資料備份,而且強調它們支援 file history,你同步到 Dropbox 雲端的資料,它可以幫你做版本的記錄,跟 Backblaze 差不多的是你可以付費去延長資料保存的時間。

對我來講 Dropbox 要當作資料備份的工具,還有幾個缺點,沒有辦法當作正式資料備份的策略之一,第一個它的價格跟 Backblaze 比較起來不算便宜,Backblaze 的一個賣點就是沒有空間限制,可是 Dropbox 會有空間的限制,所以沒有辦法備份一台電腦幾個 TB,甚至幾百 GB 的資料。

再來是需要人工把資料放到 Dropbox 的資料夾,沒有搭配像 Arq 這樣的第三方軟體,我拿 Dropbox 用的是它資料同步的功能,可以在不同裝置之間,手機、電腦之間去做資料同步,而不是備份功能,備份只是一個額外帶過來的好處。再強調一點,Backblaze 專門做資料備份,不像 Dropbox 本業是資料同步,那不太一樣。我知道有些使用者會把 Dropbox 當作主要備份策略,我這邊的看法一直都不太一樣。

更早之前用過先前提到的 Ghost,還有一個台灣開發的叫做 Clonezilla 再生龍的一個軟體,它還有持續開發,我前幾天還看到有新版本推出,我在古早之前有用過一次,那個時候還在光碟機的時期,我是有把 Clonezilla 燒成可以開機的 live CD,可以幫你把不管是 Mac、Windows 備份成獨立的檔案,之後再利用它來做還原,不過現在也沒有在使用。

Titan:我以前知道 Time Machine 的好處之後,只要有朋友來問我相關問題,我就會推薦他們這樣做,你就備份資料,以我熟悉的 Time Machine 來說,它就有這個內建的功能,就買一顆外接硬碟接上去就可以用。但有一部分的人跟我說,他的資料全部都已經在雲端上面,他認為重要的資料都已經放上,他不覺得有需要做這種資料的備份,Sam 你對於這樣子的做法有什麼看法嗎?我們聽你前面這樣講下來,很明顯你是比較反對這種做法的。

Sam:對,沒錯。這邊的關鍵點是我認為資料已經都備份到 Dropbox 上面,以這個為出發點,這個認知在實務上面,自己經驗來講會有落差,你認為已經把重要的資料備份到 Dropbox,可是真正在執行的時候,你要看時間點拉長的話,我認為只要要干預的備份策略,都是不完整的備份策略。真正遇到狀況的時候,你才會發現漏了這個,漏了那個,你要的檔案,莫非定律就是一定會在那個沒有備份的地方。

有些人可能覺得說他有經驗,也透過 Dropbox 也因為有備份到,所以他可以還原。當然這很 OK,這沒有錯,可是我我們要把這個戰線拉長,備份就是要持續的,不能說我只要備份這一年,我這一年沒事就好,如果你的 Dropbox 都要手工去做這件事情的話,我相信很多時候是會漏掉那個最重要的,你想要的檔案沒有備份到,這是我對 Dropbox 當做備份的主要策略,或是唯一策略不是很認同的一個點。

再來,像 Dropbox 免費的方案好像是 5GB 吧?我如果記得沒錯是 5GB,對於像我們這種資訊從業人員來講,其實沒有很大,這個 5GB 可能還要跟你的照片競爭,很快就會不夠用。對我來講就是幾點,第一要人工干預的備份,都不是好的備份策略,再來是這個產品它的重點,它本身就不是在強調備份,它不像 Backblaze 是把備份這件事情做到最好,軟體的設計初衷就是在做資料備份。

另外一個是我自己的感覺,Dropbox 初期不管是同步的速度,或者是這個軟體的運作都比較輕量,它等於是把同步這件事情做到非常非常好,後面慢慢有些策略上的調整,額外加上的一些功能,甚至有一度我本來 Dropbox 都是電腦開機之後就自動啟動,我把它改成不要自動啟動,因為實在是太 heavy ,我實在是受不了,多加了一些我認為都不是 Dropbox 應該要做好的事情,這也是其中我覺得把它當做資料備份蠻大的風險。

Titan:對,剛剛 Sam 講到我很有同感的一件事情,Dropbox 這個軟體本身越來越肥大,越來越佔用電腦資源,而且我做的事情跟 Sam 一模一樣,本來都是預設開機在背景執行,後來都關掉,只有在需要的時候再打開,甚至中間有一度改版改的很糟糕,做了一個類似像電腦檔案總管,或是 Finder 的介面,所以在開啟 Dropbox 的時候,會自動跳出這個視窗,希望你直接在它的視窗操作那些檔案的搬移等等。

這讓我非常的不高興,首先我根本就沒有同意要讓你這樣做,我不需要你取代檔案總管。再來,我也不需要你增加這些,就像 Sam 講的我們不需要的功能,這件事情在外國,應該在同一個時期,引發很多的討論,包括我們剛剛一直講到的那個名字 Marco Arment,他也是很重砲的在在抨擊這件事情。我想這也是大家在使用軟體的偏好不同,造成的喜好不同,像我跟 Sam 可能就真的不喜歡這種風格的產品運作方式。

有懶人備份法嗎?

Titan:節目的最後,我們請 Sam 分享,或是說回答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真的很懶人,低成本備份資料的方式。

Sam:要說低成本會有,但如果要追求免費的話,我覺得我很難給出一個完全免費,而且可靠的資料備份方案,對我來講,基本款要有一個異地的備份方案,這個異地是要離多遠呢?至少要你的電腦之外,一個實體的硬碟裝置,如果你從 C 備份到 D 槽,同一台電腦上面,這個完全不是備份,你至少要有一個這樣子的備份策略,買一台外接硬碟看它隨附的軟體有沒有利用手工的方式接上去,讓那個軟體自動去運作。

可是你看我們會想到一再重複的 Backblaze 這個軟體,它現在月費是 7塊錢美金,而且是沒有容量限制,當然還有隱私,或是資料存放在別人的 server 這種考量的話,如果直接不計較的話,一個月 200 台幣,一年可能壓到大概 2000 塊台幣下,這個備份的選擇,對一般來講就算是懶人,而且成本算蠻低的,你也不用去維護那個實體的裝置,有一個服務在背景不斷的,而且很可靠的幫你備份資料。

如果你重視自己資料的話,什麼叫重視自己資料,我補充說明,今天這台電腦假設不能開機,又要能夠繼續你手邊的工作,然後你恢復到手邊進行的工作的成本有多高,用這個角度去思考,就會體會到資料備份值得你去付出某種程度的成本來達到目的。

Titan:Sam 的建議大概分成兩種,第一種就是你去買一個外接硬碟,不管透過作業系統或者是外接硬碟廠提供的備份資料的軟體,缺點可能就兩個吧,第一個就是你必須手動去接上這個硬碟做定期的備份,另外一個缺點是這個硬碟本身終究是一個會壞掉的東西,所以可能你必須固定的時間內,更新你的外接硬碟,或者是你用不同的外接硬碟備份資料,用這種方式去避免外接硬碟本身,參考的資料,可以看我們剛講的 Backblaze 這個硬碟可靠度的資料,做硬碟的挑選。

另外一種是用雲端的方式,用 Backblaze 或是其他類似服務的備份方案,這種方式的優點大概就是像剛剛 Sam 講的,它的價格已經算比較便宜了,可能沒有容量的限制。缺點大概就是當你在還原,跟第一次備份的時間可能是比較長,如果只是要還原部分資料,大概比較不會有這個困擾,可是如果你要把這台電腦上 500GB、1TB 的資料還原的話,單純靠網路連線可能真的會花非常長的時間,你可能就必須仰賴他們寄硬碟回來,這個可能也要考慮一下。

另外一點是關於資料的存放,很不幸的,因為科技一直在發展,我們手邊的資料型態跟它的重要性也是在不停的變化,上一次跟 Jedi 在講我們聽力的資料,最近不管是穿戴式裝置還是你的手機,對個人健康資料的記錄是越來越多,這種等級的資料我想應該不用多說是很重要,而且是有高度隱私的問題在上面,我們在做這方面資料的保存,我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應該也要跟一般的文件區分,或者是你的音樂、影片做一點區分。

像我們上次談到的是聽力的資料,甚至可能還有你自己,包含我們最近很熱門的疫苗有沒有接種過,接種哪一個品牌的疫苗,這種資料以後也有可能變成很普遍存在於我們手機或是電腦裡面的資料。我只是想要提醒大家,這個資料的型態跟它重要性的演變是很多的,我想保留這些記錄對某些人來說應該還是有它的價值在,既然你認定它有價值,應該要好好想一下怎麼去保留、備份這些資料。

Sam:完全同意。

Titan:很高興今天 Sam 再度來上我們節目,不知道他下次來會是什麼時候?

Sam:謝謝,謝謝 Titan。

Titan:我們今天就跟大家聊到這邊,我們下一集見,Byebye。

Sam:Byebye。

(文章代表圖來源:Photo by benjamin lehman on Unsplash

本文為《星箭廣播》125 集——命運總是會考驗你有沒有備份電腦資料 訪談逐字稿。本集節目介紹與相關連結請到此頁面閱讀。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Individual Contributor:工程師不當帶人主管的職涯選擇

星箭廣播 132 集——你可以接受把書橫放嗎?聊聊我們怎麼整理書櫃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