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e Zhuo: Facebook 產品設計副總與她的「冒牌者症候群」

| |

有些文章、有些人物你在第一次接觸時不太放在心上,但未來會有某個時刻,你會因為需要而想起。Julie Zhuo 跟她的部落格《The Looking Glass 》就是這樣的存在。我斷斷續續追蹤這號人物好一陣子,最近才突然間開始大量閱讀她的文章,而且覺得內容不只受用,時機點也來的剛剛好。

Julie Zhuo,現任 Facebook 產品設計副總 (VP of Product Design)。她是 Facebook 的元老級成員,2006 年在 22 歲這個青春年華的年紀,以實習生的身份將她的工作初體驗,以及未來超過 10 年的資歷 ¹,交給了這個如今擁有超過上億用戶的社交媒體。

她從 2014 年開始經營部落格,透過 AMA 的方式寫文章回應讀者問題,在網路上相當活躍,同時也在其他媒體上寫過專欄。由於台灣媒體蠻常引用她的文章,所以讀者對她或許不陌生。Julie Zhuo 寫作的主題多半以自身經歷出發,聊產品設計理念、什麼是好的設計師/好主管等。有趣的是,或許因為自己身為職業女性,又再 2014 年成為人母,她在文中跟讀者對話,或是指涉第三人時,常常都是用女性的「她」(She)。

此外,相較於坊間許多硬邦邦、毫無情緒的的商業書或管理學文章,Julie Zhuo 寫作偶爾帶點詩意,同時又很勇於將自己的失敗、弱點,以及心中的焦慮攤在文字陽光下,所以讀起來不只更具啟發性,也多了幾分真誠跟真實感。這或許是為何她的文章頗受歡迎的原因。

然而我一開始對她沒有太大興趣,因為她的部落格清一色是談論產品設計、UI/UX、團隊管理等主題。非相關領域出身的我因此感到興致缺缺,同時加上坊間談論經理人與領導的文章多如牛毛,很難想像有什麼新意。

直到前陣子,適逢歲末跨年,當大家都在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並為明年自己的成長跟職涯設下更好的目標時,我得知她的新書《The Making of Manager》將於 2019 年 3 月出版,才藉著這股奮發向上、期許突破舒適圈的時機點,開始認真看她累積至今超過 100 篇的文章。

礙於篇幅,本文無法一一介紹,也無法毫無遺漏的帶大家一窺 Julie Zhuo 十幾年的 Facebook 工作經驗,但我摘選了她幾篇內容,希望藉此向大家介紹,為什麼 Julie Zhuo 值得關注、她的設計理念為何,又為什麼她很適合談管理。

如果你想快速知道她有哪些文章值得拜讀,可以直接跳到文末。我以「產品設計」、「管理學」、「職涯/自我成長」分門別類,整理了一些延伸閱讀給讀者。

冒牌者症候群

Julie Zhuo 最早引起我注意的文章是「冒牌者症候群群:駕馭假裝的藝術」。文中描述她在國一時架設了人生第一個網站,當時她覺得自己表現得很不錯,大學主修資訊工程似乎也理所當然的學涯。直到發現班上的男同學一個比一個強,別人花三四個小時完成的計算習題,她花了 20 個小時,因此越來越懷疑自己的能力:

自己做得好、做得成功,只是因為幸運吧?大家會不會發現我其實沒什麼本事?我只是冒牌者、假貨?

「冒牌者症候群」(或冒名頂替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高度懷疑、缺乏自信,習慣將成功歸因於運氣,而非自己的努力與能力;這樣的人不只害怕被別人看穿與識破,也不認為自己值得獎勵。嚴重的冒牌者症候群容易造成焦慮的工作表現、完美主義,甚至是憂鬱。

擁有美國史丹佛大學資工系碩士學歷,一路爬到 Facebook 產品設計副總位置的 Julie Zhuo,很難讓人把她與「冒牌者症候群」連想一起。

然而,文中她自白,為了成為團隊的一員、為了迎合嚮往的新創文化與能量,她常常熬夜埋頭寫 code 寫到早上,才能不缺席下班後的同事聚會,才能夠不會被笑 code 寫的不好;為了隨時能跟上話題並表現自己知道很多,就算其實沒太多意見與想法,她也必須隨時豎起耳朵聽同事聊哪些網站很酷、哪種框架很潮 —— 這一切,都是因為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不夠格」。

正在閱讀的讀者,是否偶爾也會為了消弭自我質疑與他人期待,而不停的強迫與壓抑自己?甚至覺得自己不管如何努力,仍然不配與不值?我在看 Julie Zhuo 這篇自白時,也有著強烈的既視感:覺得自己知道的永遠不夠多,很怕哪天有人問了問題答不出來,因此被識破只有這麼點能耐、深怕大家看到你的失敗並嘲笑你能力差…。

冒牌者症候這篇文章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不只在於它說中了許多人的內心陰影,以及在職場上的焦慮跟假裝,同時也是因為像 Julie Zhuo 這樣一位已爬上高位、光鮮亮麗的典範,能夠如此不怕丟臉的坦白自己的弱點跟恐懼,讓人有加倍感同身受與被理解的感覺。

文中她提出了三個解方,讀者不妨有意識的練習看看:

  1. 拋掉負面解讀:研究指出,冒名頂替症候群者對事情的解讀,常常是非理性的恐懼感多於事實。如果你覺得正面思考很困難,心中總是有許多負面情緒,那就乾脆停止臆測、不要解讀了!倘若心中還是有很多疑慮,那就開口問吧。問問題,有時不僅能把攪亂的毛線球一條條抽開,問完問題的感覺也常是令人意外的雨過天晴。
  2. 專注在優點上,而非放大缺點:缺點有時往往是你的優點。
  3. 敞開心胸找人談論你的不安:向他人坦承自己的不安與弱點,也是給他人理解與幫助你的機會。
(來源:截自 Julie Zhuo 官網)

摸索產品設計理念

此外,Julie Zhuo 的冒名頂替症候群還來自於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她不是科班出身的設計人,在進入 Facebook 之前沒有任何產品設計經驗。

她開始工作時,Facebook 也還是名符其實的「新創」公司 —— 沒有健全的設計團隊與制度,也沒有主管帶人 —— 她做中學、學中做,像無頭蒼蠅一樣自己摸索出一條沒有前人開闢的路。 同時礙於新創公司「快」的特性,幾乎也沒有太多時間慢慢耕耘知識、技巧。這些限制,都讓她在 Facebook 的頭幾年處處感覺自己像是個隨時會被戳破真面目的冒牌者。

那一位沒有設計經驗的人,為什麼選擇產品設計?

在〈為什麼設計?〉一文中,她回憶大學時曾看過由設計評論家諾曼( Don Norman) 撰寫的《設計的心理學:人性化的產品設計如何改變世界》(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書中講述了一個關於日常生活的設計小細節:

如果你看到一個有 U 型把手的門,但上面標示「推」,你會拉?還是推?

可能有一半的人會照著指示選擇「推」,但另一半的人可能會照著 U 型把手的設計,直覺性的選擇「拉」。Julie Zhuo 察覺一旦設計與人預期的使用功能跟方法不符,人往往會困惑、不解,甚至惱怒,將責任歸咎為自己為什麼不先看清楚指示。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出在人,而出在設計錯誤。

「諾曼門」讓她開始思考設計背後的邏輯與目的。設計不再只是一種美學的體現,或是視覺上的自我滿足,而是擁有更高層次的價值與目的:在試圖解決問題。

設計,就是刻意創造出我們要的結果(To design is to be intentional about the outcome we want)

只要你是在計畫、建構、打造,你就是在設計的人(We who plan and construct and build, we are all designers.)

(來源:Kelly Sikkema

何為設計?Julie Zhuo 曾畫了三個淺顯易懂的圖解。其中,「產品設計師終極金字塔」一圖,畫出了她認為設計之於產品設計師,應該有什麼目的與價值。

圖中,最底層的是「有多少人覺得我的設計很美」,接續往上的是「人們覺得我的產品容易使用」、「人們覺得我的產品有用」,最後在頂端的是「我設計的產品可以賺錢,讓我做出更多更有用的產品」。

將設計抽離單純的視覺饗宴,把重心拉回產品本身,視設計為產品實用性的體現,同時思考所設計產品之商業價值… 這或許是為什麼 Julie Zhuo 能從沒有設計背景的菜鳥,一路爬升到現在主導 Facebook 動態消息(News Feed)設計的副總吧。

學當管理者

但很快的,她又面臨了另一個冒牌者恐懼:管理。

2009 年 Facebook 的產品設計團隊有了雛形,她成為該部門的經理,畢業才短短三年,就接下了管理職。她所帶領的團隊多元,多數為設計師,但也有 UI 工程師、研究員等。2012 年,她再次晉升成產品設計總監(Director of Product Design),開始管理中階主管。

學習當管理者不容易,尤其是她自己連被管理的經驗都不足,遑論去領導人。在摸索了幾年後,她執起筆,決定為自己這些年的歷練開啟一場部落格馬拉松。她堅持每週一篇,從初期還有點害羞、不敢曝露真實身份的匿名發文(甚至自己跑去 Reddit 上推文),到後來以本尊身份開始分享自己在 Facebook 的點點滴滴。

她的「管理文」因為相當精闢,常被台灣媒體引用。例如 2013 年她發佈〈管理者宣言〉(A Manager’s Manifesto),列出 10 點管理者必須隨時提醒自己的箴言;隔年,她拋出大問題 —— 什麼是管理?你真的想當管理者嗎?—— 並列出了兩份清單,讓或許曾經腦袋中閃過想當管理者的讀者們自我檢視,自己究竟是不適合;2016 年又再度寫了兩大篇文章,講述她摸索出來的管理學心得。

(來源:Collision Conf;CC BY 2.0)

這些文章海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則未受台灣媒體關注:〈管理比你資深的人〉(Managing More Experienced People)。

她回憶,才出社會三年的她擔任管理職,很快地發現自己跟同年齡的同事相處自然,但面對擁有深厚經歷的資深設計師,自己卻顯得綁手綁腳 —— 冒牌者的恐懼再次襲來。她將這份憂慮告訴她老公,她老公反問:

你覺得波特(Usain Bolt)的教練比他跑得還快嗎?

有著「閃電」稱號的牙買加短跑選手尤賽恩・波特,據說是地表跑得最快的男人,100 公尺只花 9.58 秒。而他的教練米爾斯(Glen Mills),雖然小時夢想成為短跑選手,但卻發現自己跑不快,於是轉戰當教練,以另一種方式貢獻專業、展現對體育的熱情。

同理,當個好的產品設計主管,不代表你要是最優秀的設計師;當個好的工程師主管、CTO,不代表你要是技術最好的工程師。

在這篇文章中,她寫下了五點自我提醒:

  1. 不要假裝完美。因為假裝什麼都懂而不敢發問、不敢討論,才會讓團隊錯失一起協力解決問題的機會。
  2. 資深員工的資深,正式你向他們學習的最佳機會。
  3. 你毋需事事自己來,你只需要確保事情能夠完成,打造能做出最優秀成果的環境與團隊。
  4. 主管亦是團隊的一員,如果你不理解哪種設計才是好的,開口去問、去提議,或引導夥伴給予回饋。
  5. 主管是整個團隊的總和。就算自己不是最強的設計人,但好的主管能在腦中刻畫最優秀產品的樣貌,也能判斷優秀的人才,並為團隊帶進對的資源,導出最好的結果。

「不要假裝完美」似乎就是 Julie Zhuo 時時將自己拉離冒名頂替症候群的提醒。

(來源:截自 Julie Zhuo 官網)

此外,有段箴言摘自另外一篇文章,我覺得相當受用:

你永遠無法全面掌控事情的發展。因為好的成果是多人單點決定的副產品。最終這些單點決定會像總和般,帶領組織往對的方向走。( Great results are the byproduct of many people making individual decisions that collectively result in an organisation mov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You will never be able to fully control the how. 

在本文的一開頭,我說自己是在歲末迎新的這個季節才開始認真閱讀 Julie Zhuo 的部落格,而且覺得內容不只受用,時機點也來的剛剛好。

在看她的「管理文」時,我常覺得這並不只是當主管或領導才需要培養的能力。由於管理涉及人,因此任何有團隊與夥伴的工作者,都可以從這些管理哲學中學習如何透過溝通讓隊友發揮最大價值。

或許,管理學從來就不只是當主管才需要思考的事,而是在職場中找到與部門夥伴交流互動的哲學。不僅是處裡社交關係的方法,更是對自己工作與生活節奏的一種管理吧。

有問題想問 Julie Zhuo 嗎?發個 Email 給她吧!

你有問題想要問 Julie Zhuo 嗎?你希望她能分享什麼經驗,來協助你的設計或管理工作變得更好嗎?有的話寫封信給她吧,她或許會把她答案寫成一篇部落格文章。

Julie Zhuo 從 2014 年開始寫部落格。一開始,她只是想要寫給自己。她想要透過把腦中所想的事物文字化,假裝好像在對世界大聲講話,藉此去探索跟強化自己的信念。但過去幾年,隨著位子越爬越高,同時已為人母,她感受到身上責任越來越大。於是在 2017 年,寫滿四週年之際,發了篇文章為接下來的寫作設立了新願景 —— 她想要為讀者而寫。

我想她還是會繼續寫關於設計、管理學及職涯等事,但在此之外,她會透過讀者寄至 <ask at juliezhuo dot com> 的問題,嘗試寫出更多別人(而非她)實際碰到的問題。

所以,如果你有想問的問題,就發封信給她吧!


Julie Zhuo 的 Top 文章清單

產品設計

當個好主管

職涯與自我成長

[1] 10 年的年資非小數字,過去許多媒體報導(包括 LinkedIn 的報告)皆指出,矽谷科技公司的人員流動率(turnover rate)就像晚餐時段熱門餐廳的翻桌率一樣高;員工平均只會待在 Facebook 2.02 年,之後就會離開。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為何 Medium 寫作者應該考慮成立 Publication?

科技創業週報: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