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Medium 寫作者應該考慮成立 Publication?

| |

更新:我們目前已經將文章從 Medium 上移至 Star Rocket 的官方部落格,詳細原因歡迎閱讀《我們把文章搬到自己架設的網站了!從內容編輯、行銷與工程師觀點告訴你為何我們這麼做》,另外也歡迎你使用 RSS 訂閱或者是訂閱我們的創新創業週報,我們會同步推送我們寫的科技觀點與他站優質好文給你。

Hi,各位 Star Rocket 的讀者,感謝你們過去一段時間的支持,我們最近在 Medium 成立了 Publication — 名字就叫做《Star Rocket》,歡迎大家到這裡來追蹤(follow)我們。沒有意外的話,大家以後會比較少看到這個帳號發表文章。

除了呼籲大家來追蹤我們的 Publication,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享為何我們要成立 Publication — — 儘管它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希望能作為各位在 Medium 寫作的參考,也歡迎各位在本文底下留言分享你的經驗與看法。

更好看的版面

首先最明顯的應該就是排版設計,Publication 可以做一些客製化(雖然不多),例如刊頭的圖片、Logo 和排版等等,個人帳號則否,而且個人帳號的「Profile」分頁底下只能以一個個區塊呈現每一篇文章,看起來略顯單調,提供的資訊量也較少。

Publication 的版型可以客製化,提供的資訊與功能也比個人帳號的頁面更多。

功能更加適合我們

更重要的是,從此之後我們的文章作者圖像都不會只是 Star Rocket 的 logo,而是作者本人的帳號,一來大家可以更清楚作者是誰,還可以直接 follow 你喜歡的作者,第一時間收到新文章的推播通知。甚至,未來如果你的 Publication 想要邀稿,或是與三五好友一起寫共筆部落格,作者只需要按幾個鍵,就可以把文章送到 Publication 等候編輯審核、刊登。

對三創育成基金會編輯部而言,使用個人帳號還有另外一個問題 — — 在個人的名稱、簡介與追蹤數據之下,除了「Profile」,其他像是「Claps」(鼓掌)、「Highlights」(畫線註記)跟「Responses」(留言)對大部分讀者來說可能都不是很重要。但是 Publication 的設計就不同了,他們提供了一個對讀者來說更具價值的功能:分頁(tab)。

這些非個人的組織,他們 Medium 帳號底下的「Claps」、「Highlights」對讀者的意義不大,因為這個帳號不會被拿來像個人帳號般使用。

分頁功能

Medium 在 Publication 刊頭底下提供了「分頁」(tab)功能,除了可以用 tag 來分類文章之外,也可以設定為專題頁面或是舊文列表等等,最多可以設置 7 個分頁。我們目前的用法是作為簡易的文章分類,有「人物專訪」、「產品故事」、「人物故事」、「好書共讀」與「星箭日誌」,方便讀者選擇,也可以一眼就看出來我們大概都寫哪些東西。當然,不管是分頁的運用或是分類,未來也有可能再做一些調整。

想看我們的專訪文章嗎?直接點「人物專訪」分頁即可。

假如是以個人身份在 Medium 寫作,可以善用 Publication 的分頁功能放置公告、策劃系列文章,甚至外連網址。(分頁可以放一個外連網址。)

提供額外數據:閱讀時間

好吧,Medium 在提供數據方面比起其他可以使用 Google Analytics 追蹤的平台陽春許多(well,對很多人來說比較像是「少得可憐」),這可能跟創辦人 Evan Williams 的理念有關,我們暫時不談。儘管如此,Publication 相較於個人帳號還有一項蠻實用的數據:閱讀時間。¹比起流量,我們更在意每篇文章被讀完的比例,以及閱讀時間是否有增加。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請各位到 Publication 追蹤我們,主要原因還是出自於 Publication 的一些限制。

一來我們以個人帳戶累積的 follower 並不能自動轉移到 publication,二來,Publication 在設計上並未刻意凸顯 follower 數量,後台也沒有這一項數據的統計(例如隨時間變化的成長情形)。要看一個 publication 有多少追蹤數量,必須點開 publication 首頁右下角的「Latest Stories」才會看到數字。

以上這些原因,讓我們認為,即便是一個人在 Medium 上寫作,也可以考慮使用 Publication 功能,提升讀者的體驗。

最後,歡迎各位來追蹤 Star Rocket 的 Medium Publication,讓我們一起在創新創業的冒險道路上前行。


  1. 題外話,我們注意到最近 Medium 可以針對中文文章做閱讀時間的推估了。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巨人與他們用的工具:《人生勝利聖經》

Julie Zhuo: Facebook 產品設計副總與她的「冒牌者症候群」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