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 Twitter 會是什麼樣子?開源、去中心化的 Mastodon 或許是答案

| |

你想過回到最純淨、沒有廣告的 Facebook 嗎?其實很多人正在嘗試讓社群平台回到以前的樣子。其中一個新興社群平台不但最有冠軍相,還被喻為「精英版的 Twitter」¹ 叫做 App.net,先說結果,它失敗了,有人詬病他不夠親民,一部分是他需要收一個月 50 美元的費用,因為平台沒有廣告收入,只能將成本轉嫁到使用者身上;例外一部分是 App.net 開發者道爾頓・考德威爾(Dalton Caldwell)表明了就是不希望太多人知道,所以一開始的用戶鎖定在科技圈的人士、開發者社群。

考德威爾原本是 Twitter 愛好者,不過當他知道 Twitter 決定用廣告策略取代 Open API 的策略時,代表像他一樣的開發者能自由發揮的空間越來越少,他感到很失望,因此決定要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建立他心目中理想的 Twitter ²,他相信社群平台要從第三方開發者跟使用者角度出發,而且不靠廣告營收也能活下去。然而 App.net 在風光拿到 80 萬美元的第一輪募資後,就不再活躍於媒體版面上了,再有大新聞時已經是作為失敗案例被檢討了,網站目前也已經沒有在運作。還好在這條反 Facebook、Twitter 道路上,App.net 並不孤單,越來越多新興社群媒體橫空出世,這像是一波復興運動,運動參與者做得是無廣告、貼近真實生活圈的社群平台,心裡想著是最嚮往的黃金年代。

殺了一個 App.net,還有千千萬萬個 App.net

其中一個開源社群平台 Mastodon,一推出就成為科技媒體、部落客討論的焦點,還一度因為同時間註冊的人太多暫時關站維修,Mastodon 會成為話題的原因不外乎扯上了幾個熱門的關鍵字:去中心化概念、24 歲年輕創辦人、反 Twitter⋯⋯。該創辦人尤金・羅奇科(Eugen Rochko) 跟 App.net 創辦人一樣,認為 Twitter 的演算法越來越像 Facebook,但他表示自己已經吸取了 App.net 的失敗經驗 ³,不會重蹈覆徹,相較於打造一個像 Twitter 的社群網站,他偏向讓大家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的 Twitter,因此將 Mastodon 的開源碼放在網路上讓大家架設站台(Instance),自己則退居後端,幫助連結起每個站台成為一個大型的網絡。

分散式社群平台其實概念早在之前就已經有了,像是 GNU social 平台就使用了當初全球資訊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制定的 OStatus 協議,讓不同微部落格平台可以彼此交流資訊。Mastodon 則是使用了 ActivityPub 的協定,比起 OStatus 更能保護私訊內容的資訊安全,讓站台與站台之間的使用者可以追蹤、傳訊,或是開發者透過 API 在站台發布內容。

Mastodon 的站台(Instance)都是獨立運作卻又可以互相連結,羅科奇特地用動畫的方式介紹去中心的概念,每個站台也都形塑出自己特別的文化,期能吸引更多用戶加入。圖:YouTube/Mastodon

Mastodon 除了有官方的站台,使用者可以自由架設站台或是登入想參與的站台⁴,進入後會有兩種動態牆可以選擇,一個是你的本地站台時間軸(Local timeline),裡頭會顯示你所在的站台上的社群動態,代表你不會只看到自己追蹤的帳號而已;另一個則是聯盟的時間軸(Federated timeline,或稱為世界的時間軸),顯示你在本地站台上的用戶所追蹤的帳號,所以你的站台的用戶越多,聯盟時間軸顯示的貼文越多。用戶跨站台也可以互相追蹤、傳訊,如果你要 tag 一位用戶,除了標記他的名字後面還需標記他所屬的站台,方式像這樣:@joonian@social.tchncs.de,代表在 @social.tchncs.de 這個站台上的用戶 @joonian,概念有點像 @gmail.com 用戶跟 @hotmail.com 的用戶,雖然兩個人使用不一樣的信箱服務,仍然可以互相傳信。

註冊帳號後就會使用手冊,可以看到一個帳號會有兩個時間軸,一個是本機時間軸(Local Timeline),另一個是站台聯盟的時間軸( Federated Timeline)。圖:擷取自 Mastodon

在一篇採訪中羅奇科表示以前是重度的 Twitter 使用者,可是為了跟不同的朋友聊天,常常要在 4、5 個以上的社群網站或即時通訊軟體之間切換,於是他希望能夠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版本的 Twitter,Mastodon 可以說是他理想的 Twitter,所以使用介面也像極了 Twitter,只有發文功能改叫「toot」、貼文的限制字數放寬到 500 字等,比較特別的是沒有廣告投放,所以每篇貼文出現在動態牆上的機會都是一樣的。

去中心化的一體兩面

採用分散式經營社群的設計,主要有三個優點,第一是為了打破社群平台上日漸壯大的同溫層,Mastodon 用戶除了跟本地站台的人交流,也能看看在聯盟時間軸上的用戶平常關注哪些資訊。各別的站台有不一樣的規矩跟習俗,概念有點類似玩線上遊戲時,有些人會架私人伺服器,可以自訂遊戲規矩,玩家也可以回到官方伺服器中遵守既有的玩法;第二、Mastodon 不像 Twitter 會主動推薦你追蹤帳號,其中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減少用戶過度關注 KOL 跟話題人物時會產生的比較心態,不過你仍然可以在本地的時間軸、聯盟的時間軸上接觸到你可能有興趣想追蹤的用戶;第三、用戶不易受到單一事件影響,譬如 Twitter 突然當機或大規模的資料外洩,可能用戶難免受到波及,而 Mastodon 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如果其中一個 instance 發生問題,用戶只要在另一個 instance 上重新登入就可以繼續使用。

在推廣去中心化的概念上,Mastodon 卻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猜猜現在最大的站台是什麼類型?居然是極右派反猶太社群 Gab ⁵,只是每個站台是獨立運作,就算是 Mastodon 官方想要關站 Gab 也沒有辦法,僅能發出官方聲明譴責 Gab 的行為,並努力劃分跟 Gab 的關係,「Mastodon 完全站在 Gab 的對立面,Gab 想要透過平台賺錢,並有許多種族歧視的言論,也違反言論自由。」雖然 Mastodon 作為平台責任歸屬尚不明確,可是相較於第三方支付平台 PayPal、域名註冊及網站代管平台 GoDaddy 都完全不提供 Gab 組織服務;Facebook、Twitter 不只明列不可違反的規定,還會屏蔽相關的內容,這讓人不得不思考,Mastodon 是不是完全不用負責?

一個不想賺錢的競爭者

在幾乎所有人都有手機的世代,社群平台掌握了每個人的行蹤、喜好,生活圈新的互動都在上面,社群平台儼然像是國家的基礎建設,微信在中國更是扮演缺一不可的角色。基礎建設意味著要像水、電、油一樣,使用者只需要付出很低的成本,或是根本免錢就可以使用,但我們可以免費使用 Facebook、Twitter 只是因為他們用廣告作為主要營收來源,廣告是平台想要變現的重要關鍵,能夠吸引廣告公司會注意各個平台的月活躍用戶,並將錢投在內容創造者或直接打廣告,增加用戶黏著度。

作為 Twitter 的競爭對手,羅奇科在受訪時卻曾表示「我做這些不是為了賺大錢,」只希望能夠有足夠的金錢付房租甚至養得起團隊能日常維護 Mastodon,因此他透過訂閱集資平台 Patreon 開出一個月 5,000 美元的集資目標(截至 2019 年 10 月底已有 5,785 美元)以便能支持他全職投入,開發者社群顯然很支持他的想法,其中還有《IT 狂人》(The IT Crowd)的編劇格雷厄姆・萊恩漢(Graham Linehan)及《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的共同創作者丹・哈蒙(Dan Harmon)也加入 Mastodon 的集資計畫。Mastodon 也在上線 6 個月後就有了 150 萬用戶註冊,目前也已有近 355 萬用戶數,目前仍在持續成長中。如果平台想要不靠廣告存活下去,可以選擇訂閱付費、販售服務等策略,但走上群募仍是個比較簡單、輕鬆的方法。Mastodon 讓大家可以自由架設站台,所以當用戶不斷在擴大規模,每個站台仍能獨立運作,羅科奇也不必向外找人力經營每個站台。

Mastodon 透過訂閱集資平台 Patreon 開出一個月 5,000 美元的集資目標,現已達標。圖:擷取自 Patreon

社群平台向使用者收費的概念仍然不是普世價值,雖然 App.net 失敗收場,仍阻止不了 Mastodon 或其他像是 Diaspora(分散式社群平台)、Ello(無廣告社群平台)這些立志不靠廣告作為營利模式的社群平台出現,因為真正稀少的不再是獲取資訊的管道,而是如何得到有用、真實的知識。在第一支 iPhone 問世以前,甚至 Facebook 創辦人都還在唸書時,媒體、發話權存在少數人手中,社會普遍存在著資訊不對等的現象,然而現在資訊量爆炸、真假新聞難分,我們的注意力被嚴重剝奪,因此不難想像,為了減少生活中的垃圾資訊,已經有人願意付出一點代價,也有人嘗試將他變成一門生意。

沒有限制不等於保障言論自由

以目前的使用人數來說,Mastodon 想要取代 Twitter 可能言過其實,不過我們絕對樂見一個新的挑戰者願意站出來為了理想的網路社群奮戰。現在仍有許多人不看好的原因在於 Mastodon 的審查機制模糊,Facebook、Twitter 為了消弭惡意留言攻擊、假新聞而下足苦功,日前 Twitter 收購了 Fabula AI 透過機器學習辨別假新聞,但 Mastodon 僅列出社群不可違反的規矩,只靠道德勸說約束力完全不夠。筆者自己在註冊官方站台後就在動態牆上看到許多兒童不宜、內容也不雅觀的貼文,如果用戶有社交潔癖可能會非常難接受,用戶對這類帳號頂多隱藏或封鎖,無法提出檢舉或任何更強制、有效遏制的方法,因此編輯自己在使用 Mastodon 上的體驗可說留下很差的第一印象,若審查機制不改善,也不看好未來能吸引更多人加入。

Mastodon 只能訂下希望用戶一起遵守的規矩,道德勸說的約束力對平台來說完全不夠。圖:擷取自 Mastodon

德國在 2017 年時立法通過《社群網路強制法》(NetzDG)⁶ 規定超過 200 萬用戶的社群媒體平台像是 Facebook、Twitter 在收到用戶檢舉內容有不當的疑慮,要在 24 小時內暫時屏蔽或下架違法內容。在今年 2019 年 7 月時,Facebook 就曾違反該法被裁罰 220 萬美元。顯示大眾漸漸對網路資安的意識越來越高,當平台的用戶數達一定規模時,也須擔起監督的責任,未來 Mastodon 用戶數增加,朝著成為下一個時代的 Twitter 目標邁進,勢必要在言論自由跟審查機制之間找到平衡。

長毛象有機會再度成為地表霸主?

雖然 Mastodon 被一部分的人期待有天能取代 Twitter,但照目前的 Mastodon 還不到 400 萬的用戶數跟 Twitter 3 億多用戶相比仍然差太多。單一用戶要號召整個朋友圈一起搬家到新的社群,顯然也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同溫層以及時下話題決定了用戶參與社群活動的深度。Mastodon 如何吸引自帶流量的用戶加入成為內容主力,擴大目前還是小眾的市場也許是下一步,不可否認像川普(Donald Trump)這樣的大砲型話題人物,或是一句話就能讓 Snapchat 股價下跌的名媛凱莉詹娜(Kylie Jenner),在社群上能自造議題,也常是人們戒不掉 Twitter 的原因;另外 Mastodon 能不能吸引更多群眾募資也是關鍵,當在征討 Facebook、Twitter 的路上越來越多人加入時,社群支持的力量會被分散,考驗 Mastodon 能不能以開源為初衷,維持乾淨無污染的社群。

最初羅奇科取名 Mastodon(長毛象)的原因,單純因為他喜歡的一個搖滾樂團也叫 Mastodon,但查了一下這個曾經稱霸地球表面的長毛象,在大約於公元前 1700 年滅絕,科學界普遍認為是冰河期結束後氣候與環境劇變,讓長毛象難以適應環境,現在這隻小長毛象,所身處的網路服務環境也正在發生劇烈變化,未來是否會持續長大還是適應不良走向滅絕,都還有待後續觀察。


  1. 〈The Great App.net Mistake〉
  2. 〈What Twitter could have been〉
  3. 〈Mastodon.social is an open-source Twitter competitor that’s growing like crazy〉
  4. 〈架設你自己的 mastodon instance〉
  5. 〈The Nazi-Free Alternative to Twitter Is Now Home to the Biggest Far Right Social Network〉
  6. 〈強化社群媒體平台責任立法 德國給全世界上了一課〉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29 集——你會寫「筆記的筆記」嗎?談資訊整理心法

科技創業週報 #206:Shopify CEO 的創業故事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