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 10 億美元,哈佛學生創辦的 Zipline 用無人機解決非洲醫療問題

| | ,

美國、中國的電商巨頭都正在研發無人機送貨,2013 年時 Amazon CEO 貝佐斯(Jeff Bezos)就立下五年後要用無人機送貨的目標,但現在看起來,最有可能先實現的是非洲國家。

據《CNBC》報導,目前全世界最大 ¹ 的無人機醫療新創 Zipline 已經在盧安達、迦納等非洲國家用無人機運送血清、疫苗、緊急物資,讓原本一小時半的交通縮短至 15 分鐘,也節省醫療人力資源。今年五月 Techcrunch 報導指出 ²,Zipline 最新一輪投資拿到 1.9 億美元,估值也超過 10 億美元。除了在開發中國家需要無人機運送急難物資,像是在美國的郊區也面臨醫療資源分散的問題;台灣山區每逢暴雨,就容易發生道路坍方,影響救災進度,因此 2019 年也在測試利用無人機運送血清至山區 ³。

我們很難想像有天中午叫外送時餐點不是由外送員親自交到手中,而是無人機出現在眼前,但這對盧安達人民來說一點也不稀奇。非洲有著豐富的地理型態跟極不穩定的氣候,要發展空中運輸系統被公認難度接近封頂,如今在非洲卻有近 2 億人享受到 Zipline 無人機送貨帶來便捷、創新的服務,背後功臣是三位來自哈佛大學的創辦人基南・懷羅貝克(Keenan Wyrobek)、凱勒・雷納度(Keller Rinaudo)和威爾・赫茲勒(Will Hetzler)。

Zipline 無人機落地技術,承襲自 SpaceX 創新精神

一篇文章中提到,無人機的技術難度在於如何在強風、豪雨及低溫的情況保護機體,若不幸遇到空難時,又該如何安全降落⁴,Zipline 沒有前人可以參照,團隊從機身設計、導航系統軟硬體都堅持自己來,發展至今每架無人機可乘載 13 公斤重物資,時速可達 100 公里,不過 Zipline 並非完全從零開始,Rinaudo 表示內部的工程團隊有一部分人來自 SpaceX,因此有火箭研發的知識可應用在開發無人機上,除了技術承襲 Space X 外,也頗有延續其創新的精神。

三位來自哈佛大學的創辦人之一的基南・懷羅貝克(Keenan Wyrobek)。圖:flickr CC BY-NC-ND 2.0

Rinaudo 認為盧安達是非常好的實驗場域,當地的氣候跟地理環境,對任何一家想發展無人機運送的新創都是很大的挑戰,但他們的團隊成功地克服了這點,他們先是透過下載開源的盧安達地形圖(Topographical maps),加上精準的 3D 研究後,用演算法找到最佳路徑,將這些數據預先安裝到無人機的航空系統內,所以每個飛行的路徑都是固定的,這件事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有點無聊,不過 Rinaudo 認為,他們的重點是建立起空中物流,目的是降低成本跟壓低風險,本來就應該是無聊的技術,不用帶給大家驚奇。

講到無人機大多數的人會以為是四軸造型,但 Zipline 無人機長得比較像傳統飛機,只是沒有起降跟助跑的零件,不用架設跑道跟技術人員指導起飛、降落,可說是將人力成本降到最低。Zipline 無人機起飛方式是先裝在類似「投石器」的機器裡被拋到空中,機體內建導航跟自動駕駛系統照著預定路徑前往目的地,全程不必著陸就能送貨,無人機會在指定地面的 9 公尺高空中透過降落傘的方式垂降物資。

遇到不可預測的事故發生時,Zipline 無人機也有自救辦法,每架無人機都有備用的螺旋槳,當主要的螺旋槳發生故障時備用的會自動啟動,如果螺旋槳都失靈還有降落傘會自動打開。Zipline 也提供了類似 Uber Eats 的外送服務,每趟可以跑兩到三個地點,當收到需求後會發出通知告訴收件人還剩幾分鐘將送達指定地點。

無人機醫療運輸背後的科技戰

有些人會以為在非洲做醫療是在做慈善事業,但創辦人之一的 Rinaudo 表示 Zipline 不是「慈善機構」,如果僅僅靠善心人士捐款,就會冒著資金隨時被燒光的風險,只有找到穩定、永續的商業模式,才能達到規模化,Zipline 收入主要來自於將無人機服務賣給各國政府,以及與企業合作開發技術,市場橫跨非洲、美洲、東南亞。Zipline 估值超過 10 億,背後的投資者各個來頭不小,過去有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Google Ventures、已故的 Microsoft 共同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Yahoo 共同創辦人楊致遠等,但市場分析師認為⁵,科技、商業巨頭願意掏錢投資 Zipline 不單是支持公益,而是看見背後的資訊通訊科技發展及商用無人機的未來。

非洲成了企業測試無人機的實驗室

Rinaudo 在之前的受訪時都沒有公佈實際營收多少,但透露光是在非洲經營無人機配送市場規模粗估就有十億美元,因此吸引許多企業紛紛插旗,除了 Zipline 已初具規模,新創 Vayu 也在測試可裝載 1.9 公斤重的無人機在馬達加斯加地區,背後投資者是美國國際開發署跟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另外像 VillageReach 也在剛果偏遠地區運送疫苗,非洲儼然成為「無人機實驗室」。有專家學者因此認為,新創跟科技巨頭利用當地較寬鬆的法規,在測試技術同時罔顧民眾安全。

論創業痛苦指數

創辦人之一的 Rinaudo 表示,大學時熱愛攀岩當他旅遊至各國時,看到未開發國家缺乏資源,不斷思考如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加上本身對機器人等技術充滿熱情,因此投入無人機研發。 Rinaudo 認為許多新創會失敗不是因為沒有錢或是找不到市場,而是創辦人先放棄了,可能不想再承受痛苦,「理想越大,痛苦指數越高。(The bigger the mission, the higher the pain tolerance)」但他直言,創業就是日復一日的痛苦,所以找到目標跟使命是非常重要的。

台灣也有類似的無人機應用,從地貌監測、農藥噴灑到生態觀察及空拍都已經有成功案例,不過大家最期待的可能是未來無人機能否進入都市為大家送餐,這還有待後續觀察。

Zipline 介紹影片

  1. Zipline takes flight in Ghana, making it the world’s largest drone-delivery network
  2. Zipline’s new $190 million funding means it’s the newest billion dollar contender in the game of drones
  3. 飛越海拔一千公尺的使命 — 台灣無人機公司帶「蛇毒血清」 上阿里山
  4. Keller Rinaudo — Building the Sky Ambulance
  5. Africa is becoming a testbed for commercial drone services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32 集——「小海嚴講」:從工程師到總經理,我是怎麼變強的?

為群眾智慧加入 AI,Golden 要挑戰維基百科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