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501:從手機到AI裝置:我們的智慧生活將如何被改寫?

| |

本期觀點|
還記得第一次拿到智慧型手機時的興奮心情嗎?十多年前,許多人在第一次接觸到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時,體驗到原來「世界真的可以裝進口袋裡」。你不再需要背相機就能拍照、不用另外準備一台MP3播放器就能聽音樂、汽車不用裝GPS導航器也能有導航功能,甚至連部分的電腦功能都被整合到手機裡,那真是一場改變日常習慣的革命。
如今,類似的劇情即將再次上演,只是這次的主角,換成「AI裝置」。這是新一代的「有智慧」的硬體,它不再只是被動接受你的指令操作打開App、連上網路、運行一些功能;它是具體「理解你的需求並能主動幫你進行相關規劃與聯繫」的數位助理。這期我們來談談在接下來10年裡,可能會藉由便利與效率,徹底解放人類舊有工作與生活模式的新助理:AI裝置。
繼續閱讀⋯⋯
The future of AI hardware isn’t one device — it’s an entire ecosystem
文章探討 Google 的 AI 硬體戰略,強調 AI 裝置應當構成一個跨裝置、生態系整合的體驗,而非單一的「AI 裝置」。例如 Pixel 手機、智慧手錶、耳機、眼鏡等彼此協作,共同構建「無縫 AI」生活。該策略預期加深平台鎖定與使用者黏性。
Nothing plans to launch ‘first AI‑native devices next year’
Nothing 公司宣布將在明年推出其首批原生 AI 裝置,整合 AI 體驗於硬體之中,不只是裝置搭配 AI。文章探討這一策略如何改變產品定位與用戶互動,以及 Nothing 如何試圖打造更貼近人、算法與硬體融合的體驗。
This is a great AI voice recorder, and it’s totally doomed
文章評測 Plaud NotePin,指出該裝置在錄音、語音轉文字、摘要功能上表現良好,是少數「功能達標」的 AI 裝置。但作者也質疑其是否能在智慧手機功能重疊的時代,獲得足夠使用者價值。
These are the ChatGPT‑powered AI devices that OpenAI might be working on
文章報導 OpenAI 正在規劃的多款 AI 裝置(如眼鏡、語音記錄器、screen‑free 裝置等),討論其可能的設計挑戰、用途定位與目前市場上類似產品的優劣比較。


.

Photo by Possessed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從手機到AI裝置:我們的智慧生活將如何被改寫?

發佈留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