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也有過這種畫面:半夜打開筆電,切換三個比價網站、四個航空公司官網,再加上 IG 收藏的美食清單,試著把所有資訊拼起來。結果行程還沒排完,你已經感到疲倦。如今,Google 全球正式推出的 AI 機票優惠比價工具,把這個老問題變成一個新的開始,讓旅遊規畫的流程,正在從「查資料」變成「跟助理聊天」。
旅遊資訊將不散落在十幾個頁面之中,AI 會自動整理、推薦、甚至幫你草擬初步行程。於是,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題:「AI 真的能當作是旅遊助理嗎?」,這期我們用旅客的視角來談談這件事。
AI 讓旅遊搜尋擁有「理解能力」
Google 最近推出了 AI 機票優惠比價工具,把旅遊搜尋帶到了另一個階段。你不用像往常那樣,輸入「台北 → 東京」、「2/14–2/20」、「直飛」。你可以直接說:「我想找個在日本便宜又適合泡湯的地方,三月底出發。」
此時,AI 就會自動解析你的條件:時段、預算、旅遊風格,甚至是旅程氛圍,並且回傳一份整理好的「建議目的地+機票價格」資料。
這一步的關鍵並不在於比價,而是「理解你想幹嘛」。Google 說,這是把旅遊搜尋升級成「旅遊決策助理」,這背後仰賴的技術有:
● 機票即時資料庫
● 大語言模型的意圖判讀
● AI 推薦算法
● 全球市場動態的比對
●多語言理解能力(目前支援 60+ 語言、200+ 國家)
也就是說,你看到的,將不再只是一份最低價格的搜尋結果,而是一份「經過理解,量身定制的合理建議」。這對我們來說,差別很簡單:我們不必再做資料整理師,只要當旅程決策者即可。
AI 旅遊助理的功能,從比價走向「旅程草稿」的擴展
而這次 Google 的 AI 旅遊功能更新,除了看機票,還能透過 Search AI Mode,讓你在側邊欄看到一些有價值的資訊,例如:
● 一份自動生成的行程雛形
● 建議航班
● 飯店選擇範圍
● 餐廳選項
● 根據評價與地圖整理的活動提案
你可以像修改 Google 文件那樣,調整內容、補充需求、刪掉不喜歡的建議。從此,旅程規劃開始變成一份你和 AI 共同編輯的「策劃文件」。這對我們來說,這意味着:
● 我們不用再在十幾個頁面之間來回切換。
● 我們只要跟 AI 說清楚預算和注意事項,AI 會自己調整。
AI 旅遊助理到底是不是空想?
其實近兩年來不只是 Google,整個產業都在快速推動「AI 旅遊助理」的可行性。例如:
● TravelAgent:由 LLM 支援的完整行程規畫系統
它能解析旅客偏好、建立記憶、生成完整多日行程的 AI。在「合理性、完整性、個人化」三大指標上,已經很接近人工規畫的品質水準。
● TraveLLaMA:能看懂圖片與地圖的 AI 助理
這是把多模態能力(字+圖像)引入旅遊規畫的研究。例如,給 AI 看一張京都街景照,它能推薦附近景點、餐廳、甚至最佳動線。
● 全球旅客意願趨勢
根據 Accenture 近期的全球旅遊調查顯示,超過五成旅客已經願意讓 AI 參與規畫或預訂整趟旅程。這份涵蓋多國消費者的調查指出,旅客對 AI 的接受度快速升高,包括 57% 的受訪者希望擁有一個能跨品牌協助處理所有需求的 AI 助手,並且有愈來愈多人把生成式 AI 當作搜尋靈感、安排行程與預訂項目的主要工具。換句話說,AI 不只是在協助旅遊,而是正逐漸被視為一種「委託式旅遊代理人」。
這些訊號都指向同一件事:AI 擔任旅遊助理,不只可行,而且正在發生。
AI 旅遊助理對我們真的實用嗎?
要談到實用性,得先看「你是哪種旅客」,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場景。
1. 想出國但還沒決定去哪的類型
你可能只是想:
● 想找個溫暖地方休息四天
● 想找便宜的歐洲機票
● 想找適合親子、不太累的行程
此時,AI 能發揮的價值就很高。因為它能:
● 根據預算建議目的地
● 根據氣候與旺季避開擁擠區
● 根據旅遊風格自動挑選行程
因為,你不用已經知道「去哪」才能開始規畫。你只要知道並向 AI 說清楚:「想要什麼樣的旅行感覺」即可。
2. 「商務+度假」的組合型旅客
比如說,你正好要去東京開會兩天,所以想順便去距離最近的地方泡湯。
此時,AI 能做到:
● 把你的商務地點加入路線
● 依照交通時間推薦合適的延伸目的地
● 排出行程建議
對於常出差的人來說,這比事先人工上網搜尋做功課,要快太多了。
3. 如果你已經是超熟練、喜歡自己比價的旅客
AI 所提供的這些邊際價值,對於你來說可能會低一些,因為,你可能:
● 已經知道常看哪些航空公司
● 熟悉廉價航空規則
● 習慣自己掌控一切
這時時,雖然你可以不用完全依賴 AI自行規劃,但是,你還是可以把它當作是額外輔助的參考。
AI 要好用,還得進化成「懂你」的系統
目前,AI 助理要落地,還有幾個現實問題需要面對與解決。
1. 語境差異:AI 要懂台灣人的描述方式
例如:
● 「我要住離地鐵五分鐘的地方」
● 「不要太多陸客」
● 「要吃得到鹽酥雞」
這些描述可能需要有本地語境模型才能更好理解。
2. 旅遊偏好多元,AI 需長期學習
例如:親子旅遊、銀髮族旅遊、戶外旅遊、文化旅遊……等等,AI 若沒有偏好資料,可能會很難精準理解這些需求的差異。
3. 建立信任需要時間
對於精打細算的台灣旅客來說,可能早已經養成:
● 多通路比價
● 自己查安全資訊
● 自己確認細節
想要讓你「放心」把旅程交給 AI,平台得花時間讓模型更透明,讓建議更可靠。
4. 法規與隱私問題不可忽視
由於旅遊資訊涉及個資問題,包括:旅遊紀錄、家庭成員資料、護照資訊、信用卡資訊、個人健康與日常偏好資訊。AI 對這類資料的處理方式若不透明、無法取信於大眾,你自然會傾向保持距離。
當 AI 開始「建議」你,誰該負責任?
雖然 AI 旅遊助理很方便,但還是有幾件事情需要防備。
1. 目前 AI 的建議可能仍然不夠全面
例如,旅遊 AI 可能會忽略當時當地的季節或天氣、給出不合理的移動距離建議、忘記核對關於簽證的要求與限制、可能會把「不存在」的店家列進行程裡。
2. 過度依賴 AI 可能會失去「旅遊判斷力」
AI 可以幫你想好一切,但這不代表這就適合你的需求想法。
3. 責任界線模糊
如果 AI 建議是有錯誤的,比如:飛機時間看錯、地圖距離不符、建議的活動已經結束。
這些規劃失誤的責任,是該由 AI 平台?旅遊平台?還是我們自己負?這也是旅遊業接下來需面對與思考的議題。
現在可以怎麼用 AI 助理
如果你是旅客:
● 先把 AI 當作「靈感搜尋引擎」
● 用 AI 找主題、預算、目的地
● 再用傳統比價工具確認真實價格
● 最終再做一次人工檢查
這樣你能節省大量時間,又不會把風險交給 AI。
如果你是旅遊平台、飯店或是線上旅行代理商:
● 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整合 AI 的推薦服務
● AI 不只可以用來處理「對外」的事,還可以用來提升內部客服效率
● 長期來看,AI 能讓你升級成為「旅客的規畫夥伴」
● 最適合下手的方向是:建立旅遊偏好模型、本地化語境模型、即時價格整合能力
● 你願意讓 AI 接管多少?
AI 的角色正在從「搜尋工具」進化成「旅遊助理」。它能理解你的語句,能推薦航班,能草擬行程,甚至能跟你對話調整內容。但關於旅遊這件事,最終能決定還是只有你,所以,讓我們問問自己:
● 你願意把旅程的哪一部份交給 AI?
● 你要讓它當你的「助手」,還是「共同規畫者」?
● 你希望旅遊的是驚喜來自人類的直覺,還是 AI 的計算?
最後,當 AI 開始參與你的旅程時,你也就開始重新定義「旅行的意義」。現在先來聽聽由陳綺貞所演唱的《旅行的意義》,再讓 AI 開始排你的行程如何?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