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過去這一週(11/18 – 11/25),你的動態牆沒有被 Google Gemini 3 Pro 或 Anthropic 新發佈的 Claude Opus 4.5 評測洗版,那你可能正在錯過一場比兩年前 ChatGPT 問世時更隱晦、卻更具破壞力的典範轉移。
在這短短的七天裡,矽谷的競爭主軸突然轉向,巨頭們不再滿足於讓 AI 透過對話框「說話」,而是賦予了它們「雙手」。Google 與 Anthropic 接連展示了讓 AI 具備直接控制游標、點擊視窗、甚至獨立完成程式碼部署的「代理人」能力。這意味著,AI 模型已經從一個需要你不斷輸入指令的「諮詢顧問」,進化為一個可以自行操作軟體工具的「數位員工」。
對於身處第一線的創業者與開發者而言,這已不再是單純的算力競賽,而是一次對現有商業模式的壓力測試,當 AI 開始能像員工一樣操作電腦,「軟體即服務(SaaS)」的定義正在被改寫,許多基於簡單自動化的「工具型新創」可能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與此同時「一人獨角獸」可能真的要開始崛起了。這期讓我們來談談這個有攸關於 2025 年末的技術分水嶺議題。
當 AI 不需要 API 就能操作全世界
過去十年來,網路創業的核心邏輯是「連接」,透過 API 將不同的服務串接起來,或是打造一個更好的 UI 來降低使用門檻。然而,這個邏輯現在已經從根本上被動搖了。
試想一下,你想自動化一個「從 LinkedIn 抓取潛在客戶並填入 Salesforce」的流程,你需要昂貴的 RPA 流程自動化工具,或者等待這兩個平台開放 API。但現在像 Claude 這樣具備視覺理解能力的代理人,它可以像人類一樣「看著」螢幕,移動滑鼠點擊 LinkedIn 的搜尋欄,複製文字,切換視窗,然後貼上到 CRM 系統中。
這對開發者意味著什麼?作為人類與機器溝通的橋樑:「軟體介面」,其重要性正在下降。
如果未來的用戶只需要對著手機說:「幫我規劃下週去東京的行程,並把機票飯店訂好。」而背後的 AI 代理人能夠直接操作 Expedia、Google Maps 和航空公司的網頁完成任務,那麼,那些專門為了「比價」或「整合資訊」而開發的中間層 App,還有存在的價值嗎?這對於新創團隊來說,是一個警訊:如果你的產品價值僅僅是建立在「優化介面」或「當個二房東」之上,那麼你正面臨著賴以為生的技能可能被繞過的風險。因為,你的對手不再是另一家新創,而是用戶手中那個無所不能的 AI 助理。
「套殼」的終局與「服務」的重生
這一年來,投資圈有個熱門詞彙叫「AI Wrapper(套殼應用)」,指的是那些核心技術完全依賴 OpenAI 或 Google API,只是包了一層漂亮皮囊的應用。隨著 Gemini 3 Pro 與 Claude Opus 4.5 展現出強大的原生多模態與執行能力,套殼應用的生存空間已被壓縮至極限。
那這是否意味著創業機會的消失?恰恰相反,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服務即軟體(Service as Software)」的新時代。過去我們賣的是「工具」(例如一個會計軟體),用戶買回去後還得自己學著用。但在 Agentic AI 時代,用戶期待的不再是「好用的會計軟體」,而是「一個能幫我報完稅的 AI 會計師」,這兩者的區別在於「責任的轉移」。
工具型思維是:「我提供鏟子,你自己挖。」,而代理人的思維是:「告訴我要挖多深,我去挖,你驗收。」。這對於開發團隊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轉向。未來的獨角獸可能不再是那些開發出最強大 SaaS 平台的公司,而是那些能最完美地定義並指揮 AI 代理人完成特定垂直領域任務的公司。
例如,你不用再開發一個「協助律師寫狀紙的編輯器」,而是開發一個「專精於智慧財產權訴訟的 AI 代理人」。這其中的護城河,不在於 AI 模型本身(大家都可以租用 Gemini 或 Claude),而在於你如何將「智財權訴訟的標準作業程序(SOP)」轉化為 AI 能理解的 Workflow,以及你擁有多少該領域的私有數據來微調這個代理人的行為。
組織的極小化:一人公司的「軍團化」
如果說前面所談的是對於商業模式的挑戰,那麼上週的技術突破,則是對於「創業過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賦能。在 2024 年以前,要打造一個完整的網路服務,你至少需要一個前端、一個後端、一個設計師,可能還需要一個運維(DevOps)。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創業需要「找夥伴」。但在 2025 年底的今天,隨著 AI 能寫 Code、能除錯、甚至能自行操作 AWS 控制台進行部署,「技術實作」的邊際成本正在趨近於零。這賦予了創辦人一種新的身分:從「執行者」轉變為「指揮官」。
現在的你,可以是一人公司,但你的身後站著一支由 AI 組成的虛擬軍團。你可以指派一個 Agent 負責監控伺服器日誌,另一個 Agent 負責回覆初級客服信件,再一個 Agent 負責每天掃描競爭對手的價格變動並生成報告。
這對資源有限的新創是巨大的利多。你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快速驗證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過去需要三個月開發的功能,現在可能只需要三天:你花一天寫 Prompt 定義架構,AI 花兩天寫完並測試。
然而,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當執行力不再是稀缺資源,「決策力」與「品味」就成了決勝關鍵。當每個人都能用 AI 快速產出 App 時,為什麼用戶要用你的?答案回歸到你對使用者痛點的理解深度,以及你對產品細節的極致追求,這些是目前 AI 還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領域。
如何在巨人的腳印下生存?
面對 Google 與 Anthropic 掀起的這場「代理人戰爭」,新創團隊該如何自處?以下有三個建議給你參考:
1. 深耕「最後一哩路」的髒活(Do the Dirty Work):通用型 AI(如 Gemini)雖然強大,但在面對高度在地化、碎片化的場景時仍顯笨拙。例如「整合台灣各家傳產工廠的非標準化訂單格式」,或是「處理台灣繁複的醫療法規文件」。這些巨頭看不上眼、數據又髒又亂的領域,正是 Agentic AI 最難攻破、卻也是你最有機會建立壁壘的地方。不要做通用的助理,要做特定領域的專家。
2. 從賣「軟體席次」轉向賣「工作成果」:重新思考你的定價模式。如果你的 AI 能替客戶省下一個員工的人力,你就不該只收一個月 10 美元的訂閱費。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更傾向於「按成果付費(Outcome-based pricing)」。例如:成功幫客戶追回一筆帳款,抽取 X% 的佣金。這將迫使你的產品必須真的產生價值,而不只是讓客戶「感覺有用」。
3. 建立「人類信任」的介面:在 AI 生成內容氾濫的時代,「真實性」將成為奢侈品。如果你的服務涉及高風險決策(如醫療、法律、大額投資),請務必保留「人類專家介入」的機制。你的價值在於:你利用 AI 處理了 99% 的資訊,但你(或你的專家團隊)為最後那 1% 的判斷背書。這種信任感是 AI 在短期內無法模仿的。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對於那些習慣於複製貼上、缺乏洞察力的人來說,這確實是寒冬將至。因為平庸的工作,AI 將會做得比你好,還可能比你更便宜。但對於那些真正擁有 Domain Know-how、充滿創意且行動力極強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黃金時代開端。你不再受限於找不到工程師,不再受限於繁瑣的行政流程。你也許依然在車庫裡創業,但你手中的工具,已經足以撼動摩天大樓。
所以,別只顧著讚嘆 AI 的新功能,或者恐懼它取代你的工作。現在就打開你的電腦,不是去跟 AI 聊天,而是去指揮它,讓它成為你創業路上的第一號員工。未來的獨角獸,或許就誕生在懂得如何與「代理人」共舞的你我之中。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