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 2025 年的辦公室或是倉庫場景,你會發現企業的生產力已經不再只是依靠人力,而是改由人、演算法與機器人共同組成。有人把這個現象稱爲「AI 自動化浪潮」,也有人說是「數據驅動的生產力重組」。但無論是什麼,場景都是一致的:AI 不再只是技術選項,而是企業成長的核心策略,而這個改變正是因爲有數據在後面推波助瀾。
根據資誠近期的分析指出,具備高階 AI 技能的員工,在同一職位上平均可以拿到約 56% 的薪資溢價;而在受 AI 影響最深的產業,在 2018 到 2024 年之間,每位員工帶來的營收成長約 27%,遠高於影響最小產業的 8.5%。這些數字告訴我們:AI 在職場上,不只是替代低價值的任務,它同時也在重新分配「職務價值」。這期我們來談談有了 AI 之後,職務價值可能會如何被重塑。
回顧幾年前,世界經濟論壇在 2020 年的《未來就業報告 2020》中,就曾預估到 2025 年全球大約 8,500 萬個工作可能被淘汰/轉換,同時約有 9,700 萬個新職位將被創造。
而在後續的《未來就業報告 2025》中(資料至 2030 年展望),WEF 預估至 2030 年期間,全球約 9,200 萬個現有職位將被替代或消失,但約有 1.70 億個(170 million)新職位會被創造,最終在此期間淨新增約 7,800 萬個職位,即約佔當前就業總量的 7%。
當我們回望世界經濟論壇那串看似冷靜的數字,「8,500 萬個職位消失、9,700 萬個新職位誕生」其實那並不是單純的統計數字,而是清楚的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文明的更換期,舊的勞動型態逐漸消散,新的智慧秩序正在生成。
機器確實會取代人,但更精確地說,它取代的是「舊的做事方式」;人類留下的是那部分無法被預測、無法被量化的創造力與判斷力。被替代的職位消失得快,新職位誕生得慢,於是我們活在一段名為「過渡」的時間差裡。那些願意提早學會與 AI 共舞的人,將從恐懼的一端走向機會的彼岸。
AI 不會奪走工作的意義,反而逼我們重新定義它。未來的工作不再是一份職位說明書,而是一連串能與機器協作、能創造差異的任務。對企業來說,這是一次結構性的再設計;對個人而言,這是一場心智的升級。在這場人與機器共同書寫的未來裡,唯一不會被取代的,是懂得不斷重塑自己的人。
為什麼領導人不應該只把 AI 當成「省錢工具」
現在幾乎所有公司都在投資 AI。根據多家顧問公司調查,有超過八成企業在過去一年增加了 AI 的投入(勤業眾信的報告甚至指出,接近 85% 的企業加大投資)。但問題是花了這麼多錢,成果卻沒有跟上。
這說明一件事:AI 不是花錢就能見效的東西。如果只是買工具、裝系統,AI 充其量只是「成本中心」,不會帶來真正的競爭力。關鍵在於,企業是否把 AI 變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這需要從最高層開始思考,由 CEO 帶頭,重新整合資料、流程和組織運作,讓 AI 不只是幫忙節省人力或提高效率,而是能真正改變產品的設計方式、顧客的體驗,以及公司進入市場的整體策略。
換句話說,當 AI 不只是工具,而是企業思考與行動的中樞時,價值才會真正被放大。在實際運作中,最有成效的 AI 應用,往往不是「讓一台機器手臂自動工作」這麼簡單,而是把「機器人」和「流程改造」一起做。
以倉儲和物流為例最清楚。從早期 Amazon 使用的 Kiva 機器人系統,到現在許多設備商推出的新方案,導入機器人後的共同成果通常是:
● 揀貨或移動的時間大幅縮短
● 出錯率降低
● 處理量明顯增加
根據多份市場報告的數據顯示,這些改善的幅度大約在 30% 到 50% 之間,視導入規模與整合程度而定。這也說明一件事:如果企業想在成本與效率上取得長期優勢,就不能只買幾台機器,而要把自動化當成整體供應鏈策略的一部分。真正的競爭力,不是靠一個設備提升一點點,而是整個流程重新設計後帶來的系統性突破。
導入 AI 並不是「失業的開始」,而是工作被重新分配的過程。
對多數人來說,第一個反應是擔心:「AI 會不會取代我?」事實上,答案並非非黑即白。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顯示,雖然許多工作會受到自動化影響,但同時也會產生新的職位與全新的任務。
根據資誠的分析,那些最容易受到 AI 影響的行業,反而在近幾年持續有職缺成長。雇主不再只是找「能做原本工作」的人,而是希望找到「懂 AI 工具、能與系統協作」的人才。這讓具備 AI 技能的員工,薪資反而上漲。換句話說,被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重複的工作方式。需要判斷力、創意和溝通能力的職位,反而變得更有價值。
在醫療領域,這個變化尤其明顯。手術機器人與 AI 影像輔助技術,讓一些高難度手術變得更安全、更精準;同時,AI 筆記或紀錄工具能幫臨床人員省下大量行政時間。研究顯示,AI 工具可讓醫療紀錄的撰寫時間減少約 20% 到 30%,使醫師與護理師能把更多時間投入病患照護與判斷。
關鍵在於,這些進步不是靠「換掉人力」達成的,而是靠「AI 工具與工作流程的協同」。AI 不只是自動化,更像是一位能分攤任務、加快節奏的新同事。真正的挑戰,不是擔心失業,而是學會如何在新的任務分工中找到自己的新價值。
倫理、法規、治理:讓 AI 的透明度能真正落地
當企業開始讓 AI 參與決策時,「能否說清楚 AI 為什麼這樣判斷」就變得非常重要。可解釋性與公平性再只是研究者的討論題,而是關係到公司治理與法律責任的核心問題。
根據資誠與勤業眾信等研究,越來越多企業在招募、信用評估、醫療診斷等關鍵場景中使用 AI,而這些應用若沒有建立完善的治理機制,就可能帶來偏見與風險。
這意味著企業必須:
● 清楚記錄並可稽核資料來源
● 定期測試 AI 是否有偏見
持續監控模型的運作結果,尤其當資料涉及個人醫療資訊或員工績效時,更要符合 GDPR 等國際隱私法規。
同時,全球也正加速推動更嚴格的 AI 法規,例如歐盟的AI 法案與美國 FTC 的監管準則,都要求企業對 AI 的決策過程負起透明與可追溯的責任。
對企業而言,AI 的倫理與合規不應被視為成本,而是信任的投資。能夠公開說明自己如何使用 AI、如何避免偏見、如何保護個資的企業,將在未來的市場中,贏得使用者、員工與監管機構的信任。這不只是「遵守規定」,而是建立一個能讓 AI 負責任運作的商業基礎。
用戶體驗:AI 普及的最後一哩
AI 的真正價值,最後都要由「人」來決定。過去,許多 AI 工具需要工程師才能操作;現在,它們被重新設計成人人都能上手的界面。這個轉變讓更多員工能把 AI 視為合作夥伴,而不是一個難以理解的「黑盒」。
這也改變了職場的基本能力。從寫出清楚有效的提示詞,到懂得判讀 AI 給出的分析結果,「如何與 AI 對話」正在成為新的工作常識。
根據資誠的研究,具備 AI 應用能力的人,其薪資往往比同職位的平均水準更高。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會寫程式,而是因為他們懂得用 AI 提升產出、優化決策、加快工作節奏。
換句話說,AI 的普及不只是技術革命,而是一場使用者體驗的革命。當每個人都能自然地與 AI 互動,企業才能真正跨過那條「最後一哩」,讓智慧從技術層走進日常工作,變成生產力的日常語言。
這場浪潮正在改寫工作的樣貌,它把「任務」拆成更細的碎片,也重新定義了「價值」的分配。從各項數據可以看出,AI 不只是幫企業省錢的工具,更是一部重新分配生產力與薪資結構的機器。
當企業能夠把 AI 與流程優化、人才培育、組織治理整合在一起時,它就會變成推動獲利的新引擎;但若只是孤立地導入技術,而沒有改變工作方式,AI 反而可能成為一筆看不見成效的支出。
根據資誠、勤業眾信與世界經濟論壇等研究的共同觀察,AI 的成效並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公式。不同產業、導入的深度,以及企業在倫理與治理上的成熟度,都是決定成果落差的關鍵。
最終,AI 帶來的不是一場取代的戰爭,而是一場價值的重整,那些能把技術變成組織智慧的人,將成為新經濟裡的核心角色。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