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產品功能再好卻沒有人用? 透過行為設計打造你的成功產品

| |

破解「產品沒人用」的困境,深入理解使用者行為,別再只追求產品功能清單,使用行為才是造成產品成功的起點與核心驅動力。

身為產品經理的你,當你接下新產品開發任務時,你心中是否也有這樣的想法:「我們的產品要有很多新功能」、「產品功能要很強大」、「產品的用戶體驗要非常好」,對於開發新產品來說,這些設想確實都很重要,但是如果你忽略了一件事情,那麼即使功能再齊全、設計再美觀,也可能最終沒有太多用戶使用,這件事就是:你的產品是否真的能讓用戶「去做你希望他們去做的事?」


歡迎來到行為設計(Behavior Design)的世界

設計行為,不只是設計產品。
傳統產品開發的重心,通常放在市場需求、競品分析、功能清單與交付排程等面向,但這些只回答了「做什麼」。而行為設計則是試圖回答:「使用者要如何被我們設計出來的產品所影響,進而採取行動」。
所以,如果你是產品經理,依據行為設計的根本觀念來看:「你不是在設計產品,你是在設計一個能促使用戶產生特定行為的介入(intervention)」。
現在讓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 你開發了一個閱讀App,真正想要的不是「使用者下載」,而是「每天打開App閱讀10分鐘」。
• 你設計了一款健身穿戴裝置,目的不是讓人買來戴,而是「戴了以後真的每天走路8,000步」。
行為是目標,產品是手段。這就是行為設計的精髓。


為什麼你應該關心行為設計的三大原因

  1. 功能做出來≠人們會使用
    產品上線後沒人用,八成不是因為功能不夠強,而是沒有解決用戶行為的阻力點。
    你可能遇過這種情況:在做用戶研究時,受訪者大都會說:「這個產品很好」,但結果是,上線之後使用率低到不行。這是因為他們真正想說的是:「他們是有需要」,而不是:「他們真的會去使用這個產品」。行為設計正是要幫你縮短這中間的落差。
  2. 行為才是價值的真實落地
    公司不會為了「有人下載App」而賺錢,而是「有人持續使用App、在裡面完成某個轉換行為」。換句話說,產品的商業價值,取決於人有沒有採取你預期的行為。
  3. 從終點出發,讓產品聚焦更清晰
    如果你一開始就明確定義:「我要讓誰,在什麼情境下,採取什麼行為」,你就能更容易決定:
    • 功能應該長怎樣
    • 哪些東西是核心,哪些只是裝飾
    • 該怎麼安排開發優先順序

要如何開始導入行為設計

  1. 定義明確的「目標行為」
    把模糊的產品願景,轉化成具體、可觀察、可衡量的「行為陳述」。以下是幾個範例:
    範例 1
    • ❌ 我們想讓人更健康
    • ✅ 我們想讓35-50歲的用戶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
    範例 2
    • ❌ 讓人更常用App
    • ✅ 讓新註冊用戶在前7天至少打開App 3次
    你必須具體化,不然你永遠不知道你設計的是什麼,也無法衡量是否成功。
  1. 分析行為背後的「促進」與「阻礙」壓力
    使用者通常不是不知道要做,而是「做不了」。可能的原因有:
    • 不知道該怎麼做(資訊不足)
    • 沒有時間做(情境限制)
    • 害怕犯錯(心理壓力)
    • 沒有誘因(缺乏動機)

你要去問用戶:「是什麼阻止了他做不了?」同時也要去找出:「有什麼是可以推他一把的?」
而這些是可以透過「壓力地圖(pressure mapping)」來協助你視覺化這些行為力量。壓力地圖是一種分析工具,用來整理並具象化影響使用者採取行為的各種內外在力量。它將使用者面臨的『促進壓力』(push)與『阻礙壓力』(pull)進行有系統的羅列與對比。
例如,在面對『首次使用App登入』這個行為時,促進壓力可能是簡單的註冊流程、明確的價值呈現;而阻礙壓力可能是註冊表單太長、需要手機驗證但網路不好、或害怕個資外洩。壓力地圖能幫助你更有邏輯地識別問題根源,不再只是憑直覺猜測,並能據此設計出更有針對性的介入措施。

  1. 設計「行為介入」而不是「功能」
    產品設計的重點應該放在:「我可以怎麼幫使用者跨過這個阻礙?」這些介入不一定是技術功能,有可能是:
    • UX的流程調整(減少步驟)
    • 詞語選擇與提示文字
    • 推播的時機與內容
    • 預設值的設計(例如「自動加入提醒」)
    • 小獎勵機制或進度條(即時反饋)
  2. 進行倫理檢查,因為,不是每一種改變都是好事
    當你學會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就有可能「操控」他們做一些未必符合自身利益的事。
    所以請記得這幾個原則:
    • 介入是否透明?使用者是否清楚知道他們正在被影響?
    • 使用者有沒有退出的選項?
    • 你所促進的行為,對他們是否真的有幫助?
  3. 進行驗證與追蹤,讓設計持續變得更有效
    你不是一次就會成功。你需要針對每一個介入做以下這3件事:
    • 設計一個可以測試的假設(A/B test、指標追蹤)
    • 觀察行為是否真的改變
    • 根據資料回饋,調整你的設計

當具備行為設計思維後

你就不會只是拿著產品規格清單,照單執行,而是會:
• 更清楚每個功能存在的「行為目的」
• 更會問問題:「為什麼使用者會卡住?」
• 更會判斷什麼是設計重點:「這能不能幫助用戶跨出第一步?」
也就開始從「任務協調者」,升級為能引導使用者與推動產品邁向成功方向的「行為策略師」。

你要設計的不是畫面,而是行為。
每一個畫面、每一句話、每一個按鈕,都是在為一個目標服務:讓人更容易採取某種行為。
這就是設計產品的真正任務,也是產品經理最有價值的能力之一。
學會行為設計,你就能打造出真正「改變人」的產品。而這種產品,才是真的對用戶有用、能夠真正獲得用戶,也能夠產生影響力。

精選推薦

創業 × AI:下一代創業者的核心思維指南
若想在 AI 時代創業成功,除了掌握先進技術外,更關鍵的是要具備這三種核心思考方式:精準找出目標客戶的痛點、掌握與經營關鍵數據資源、運用 AI 技術確實解決實際問題
Product Development vs. Product Management
這篇文章闡述了產品開發與產品管理之間的區別。文章指出,產品管理關注「做什麼」,而產品開發則關注「如何做」。理解這兩者的差異有助於產品經理更有效地協調戰略規劃與實際執行。
從夢想打造獨角獸到一人公司,Gumroad 創辦人 Sahil Lavingia 不想當連續創業家
Sahil Lavingia 如何從矽谷獨角獸夢回歸本質,打造真正永續的創業哲學。
覺得 Google 被自己的黑魔法玩壞了?你可以嘗試這五個搜尋引擎
探索 5 個不同於 Google 的搜尋引擎,體驗更隱私、安全且個性化的搜尋方式。


.

Photo by Sebastien Bonneval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科技創業週報 #476:AI圖像生成的驚人風暴

科技創業週報 #477:為什麼產品功能再好卻沒有人用? 透過行為設計打造你的成功產品

Next

發佈留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