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社會展開超過 21 個月的遠距工作,如今後遺症已經全面發酵。作家鱸魚觀察到「一場科技公司史無前例的員工革命」,員工不願再回公司上班,各家總部宣佈回辦公室的日子也一延再延。1 過往人人稱羨的辦公環境毫無一絲煙火氣,畢竟嘗過了自由的滋味、自己也能復刻家庭辦公室後,矽谷這次的抗拒潮其來有自。
i will spend $2500 on a JPEG but i won’t spend $250 on an office chair what is wrong with me
— Meltem Demir◎rs (@Melt_Dem) August 13, 2021
除了螢幕、鍵盤等科技人吃飯的工具,親密接觸八小時的那張椅子也排在購物清單前幾項。2021 年 9 月 Statista 針對各世代居家辦公家具添購計畫調查顯示,近 41% 的千禧世代優先想買的正是辦公椅。2 而說到辦公椅,就很難不提 Herman Miller 和其代表作 Aeron——它不只是矽谷辦公室常駐成員,還乘載了上個世紀的科技史及人機互動之重。
I got an [[aeron]] with the WFH allowance from Google and it’s amazing. pic.twitter.com/VGnUpCzknZ
— Flancia! (@flancian) April 25, 2021
矽谷人的御用座椅,見證網路泡沫起落
一張要價新台幣四、五萬元的辦公椅 Aeron,在許多公司絕對能入列員工福利,對科技巨頭而言則是標配。Facebook 和 Google 等公司在全球各地辦公室都為員工部署了 Aeron 或系出同門的 Embody,從一張張內部照片中望去格外整齊,也加深這張科技人專用座椅的形象標籤。
First look @Facebook‘s new office (9 acres, 400+ trees, #Aeron chairs): http://t.co/wScWswWz2h @curbed #FrankGehry pic.twitter.com/Bxn98VKr10
— Herman Miller (@HermanMiller) March 31, 2015
1994 年出生的 Aeron,至今仍穩坐 Herman Miller 成立百年來最暢銷單品寶座,不只如此,Aeron 還是網路泡沫的目擊證人。當年熱火朝天的網路產業讓公司一間接著一間開,要價超過 1,100 美元的 Aeron 也變成招攬人才的利器 ,可以說 Aeron 象徵 1990 年後期矽谷的科技蓬勃發展,但誰也沒想到幾年後泡沫之際,會淪為堆在牆角和街邊的黯然蕭瑟,2006 年的《紐約客》還緬懷起這張網際網路公司的「王座」(dot-com throne)。3
但比起中國繽紛的共享單車墳場,Aeron 的命運卻大不相同,從冷宮中一路在全球市值百大公司擴張勢力——泡沫前賺進大把鈔票讓 Herman Miller 能夠生存下來,2000 年最後一季的銷量更成長 27.7%,到了 2012 年就賣出超過 700 萬張 Aeron 。不過,Herman Miller 成為人體工學椅龍頭前,其實早在個人電腦革命就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打造出可能是科技史上最重要的一張椅子。
家具和科技強強聯手: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讓人類發揮最佳績效
1968 年 12 月 9 日,被後人公認為現代電腦史的轉捩點。那天,Douglas Engelbart 在舊金山的秋季聯合電腦大會示範如何用電腦作為溝通和協作的互動媒介,並介紹 NLS 系統(oN-Line System),幾乎涵蓋現代個人電腦的基本要素。現代圖形使用者界面(GUI)之父、個人電腦先驅 Alan Kay 覺得他站在聖經的先知面前,這 90 分鐘也成了 「所有演示之母」(Mother of All Demos)。4(後文稱「Demo」)
Barry M. Katz 在《設計聖殿:從 HP、Apple、Amazon、Google 到 Facebook,翻轉創意思維和科技未來的矽谷設計史》提到電腦與設計互相形塑的迷人歷史,而 Herman Miller 的登場更讓我眼睛隨之一亮。
原來鎂光燈焦點之外,那張讓 Engelbart 能一邊操作控制台的椅子,以及「滑鼠之父」稱號背後那史上第一張滑鼠墊,都來自 Herman Miller。「Demo」是第一次把基礎設計研究用於為電腦創造互動的家具的活動之一,媒體歷史學家兼亨利福特博物館通訊及資訊科技部門策展人 Kristen Gallerneaux 在 Herman Miller 刊物《WHY Magazine》撰文〈Mother of Invention〉提到:「如果說 Engelbart 是透過 科技 推動心智發展(他稱之為 bootstrap),那 Herman Miller 就是透過 家具 提升人類智識。」
1960 年代中期,人體工學的研究在矽谷崛起,發跡於密西根州的家具公司 Herman Miller 也獨立出研究部門為新公司,同時 Engelbart 在 Palo Alto 的史丹佛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成立人類智識增益研究中心(Augmented Human Intellect Research Center,ARC)探索提高人類智識的協作工具。
當時,Herman Miller 正著手開發新型辦公家具,找來一批心理學家、建築師、設計師等專家,於 1964 年推出第一代活動辦公室,由隔板、書架、各種高度的辦公桌、文件系統、桌面區域及照明等組成,根據每個人和任務靈活安排,但銷售慘淡,所以研究總監 Robert Propst 自己出馬,他大量吸收並運用行為心理學家、人類學家、數學家的研究成果,推出第二代活動辦公室(Action Office 2),是世界上第一個模組化的辦公空間系統。
「人體就像多數系統一樣,把整體視為一組互動組件而不是各自獨立的組件時,最能提升系統效能。」Engelbart 在構思和裝配實驗室時一樣重視實體、心理和社交因素,這和 Robert Propst 所見略同,他們都對硬體本身不感興趣,而是關注如何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讓人類發揮最佳績效。
我們甚至可以用稍微有詩意的方式來說:Douglas Engelbart 是在發明互動設計,Robert Propst 則是為互動發明設計。
—— Barry M. Katz 在《設計聖殿:從 HP、Apple、Amazon、Google 到 Facebook,翻轉創意思維和科技未來的矽谷設計史》 如此評論。
或許是英雄惜英雄,雖然專業領域不同但兩人的交情匪淺,所以 Engelbart 找上 Herman Miller,希望他們幫忙設計 SRI 的新辦公室和「Demo」用的家具。Action Office 2 的共同設計師 Jack Kelley 被 Robert Propst 指派扛下這個任務,他也成了「Demo」背後的低調推手。巧的是,Action Office 2 和「Demo」發生在同一年,甚至比後者還更早一些問世。
坐在哪、怎麼坐?所有演示之母的幕後英雄,翻開人機互動的新頁
Jack Kelley 回顧這段旅程時說到,當時「家具公司只能任由科技擺佈,科技根本不在乎你是怎麼工作的」。因為「用電腦工作的人並不太關心人體需要的設計,那群電腦 geek(極客) 專注在怎麼建造簡化的系統,科技只是讓他們更容易繞過電腦使用者的需求。」5 所以他一開始到 SRI 時盡量搜集資訊並評估需求,以及釐清 Engelbart 到底想用這台電腦做什麼。
他在採訪中回憶,那時候鍵盤不是獨立的部件,還屬於電腦外殼的一部分,這也是他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原來使用者不能期待顯示螢幕回應自己,必須主動對機器做出反應。Jack Kelley 希望改變這件事,於是 SRI 團隊應他要求拆出鍵盤,這就更接近我們現在熟悉的個人電腦樣態了。
後來,Jack Kelley 設計出可拆卸、可自由移動的多合一控制台,中間嵌入 IBM Selectric 鍵盤、左邊是長得像鋼琴琴鍵的五鍵鍵盤組,右邊是三鍵滑鼠。但因為桌面是塑膠製成,使用感受並不舒適,而且滑鼠放在上面會滑動而難以被準確追踪,所以他在控制台右側鋪上 Naugahyde 這種合成材料製成的滑鼠墊,這也是全世界第一張滑鼠墊。
當時人體工學雖然還沒成為家具業的流行趨勢,但 Jack Kelley 正在研究的「working vectors 」就是要把上班族一天中各種身體姿勢納入設計考量。剛好 Englebart 也喜歡用各種姿勢工作,從站到坐或翹起腳來放鬆,Jack Kelley 得為控制台設計出適用不同姿勢的情境。他選了 Herman Miller 製造、出自 20 世紀最有影響力設計師夫婦 Charles & Ray Eames 的 Shell Chair(貝殼椅)和控制台連接,也能傾斜和旋轉,全世界就那麼一張。6
The “mother of all demos” was as much about the chair as it was about the computer https://t.co/LFmulivx6D
— Quartz (@qz) December 12, 2018
另外,「Demo」也採用 Action Office 2 的面板系統,借助攝影機和燈光直接拍攝「Demo」內容,就像 Charles Eames 曾說:「只要一個或多個事物被有意識的組合在一起,讓它們能夠比單獨存在時達到更好的目的,這就是一種設計。」7 汲取行動辦公室的精髓加上 Herman Miller 的特製座椅和滑鼠墊,讓 NLS 一舉跨出人對科技的好奇心,進入不同生活和工作場景的核心。
不只如此,NLS 的創新還包括重視使用者體驗——Jack Kelley 把螢幕和控制台從機器拆分出來,所以設計的重點目標也從「能容納所有的硬體裝置」轉變為提升使用者的舒適度。Kristen Gallerneaux 點出這背後的時代意義:個人電腦連上工作站的創新,加上 SRI 和 Herman Miller 團隊對人機和空間互動的敏銳觀察,讓我們早在上世紀 60 年代就預見現代的工作方式。特別是使用者體驗和家具設計碰撞的火花,不僅幫助 NLS 的介面創新 ,還大幅提升了技術的易用性和使用者友善程度。
如果說 Eames 夫婦著眼於運用科技改善坐姿,那 Jack Kelley 和 Engelbart 則體現更好的坐姿會如何催化科技發展。
—— 〈Mother of Invention〉,Kristen Gallerneaux
乘坐體驗太舒適的辦公椅,對科技工作者是福還是禍?
然而,「Demo」過去數十年,人們運用科技工作的方式已開始超越 NLS 的想像,辦公椅的使用者體驗逐步提升卻變成了一種罪。美國人體工學先驅 Niels Diffrient 曾說「坐着」是一種妥協的姿勢,「因為在人類的自然行為中,站立、行走或躺臥才是我們發揮最好的狀態,很多疾病其實都是坐著的副作用。」Aeron 雖然不是害我們久坐成疾的兇手,但和許多以它為榜樣的人體工學椅一起,不免得為久坐造成的傷害背負罵名,這多少也透露出員工對近代組織管理上追求工作效率和高生產力的反動。
所以《Slate》在 2012 年點出一波「反 Aeron」風潮,很大一部份又是先從矽谷流行起來的——包括站立式辦公桌、甚至是結合跑步機功能的辦公桌,還有提倡坐在健身/瑜珈球上辦公等等。但著有《關於坐下這件事》一書的微物史和建築系學者 Witold Rybczynski 在《The Atlantic》採訪中提到,他不認為現在就是站立式辦公桌的時代,就像邱吉爾和海明威都是站立型工作者,而時尚界也會流行復古一樣,站或坐著工作並沒有一定的趨勢可循。
我們對於辦公室該是開放還是隔間的爭論已經不陌生,但連辦公椅都反映了工作文化的需求。1980 年代的美國辦公室裡,管理階層坐的是高椅背和用料舒適的昂貴「董事長椅」、中階員工坐的是有扶手的辦公椅,菜鳥員工則只能坐更簡陋的椅子,但過去 20 年,提供三種尺寸選購的 Aeron 化身辦公室政治的民主化運動推手,宣示著職場人人平等無特權。Witold Rybczynski 認為,Aeron 就像是對階層制度的一種反抗,也是它創造的時代價值。
那麼辦公椅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知名科幻小說作家 Bruce Sterling,也是“Cyberpunk”(賽博龐克或電馭叛客)一詞發明人之一,他在 2000 年試過 Aeron 和另外兩把人體工學椅,從這場尋椅之旅體悟出數位時代下,人、椅子和科技的三角關係。8 有趣的是,他認為如果椅子被重新定義為電腦的「外部裝置」(Peripheral),那合理來說,下一階段椅子就能直接連接電腦。「想像一下,這把夠聰明的人體工學椅啟動後,可以隨時自動調整以符合你的需求。」
20 年前,Bruce Sterling 描繪的世界是我們將拋開椅子背後的權力,而追尋椅子本身蘊含的力量;20 年後,辦公室逐步匿跡於後疫情世代,辦公椅可能有天也會消失在 metaverse 中。當身體的軀殼不再囿於桌椅和螢幕之間,靈魂與思想就能被解放嗎?我開始有點期待。
更多 Herman Miller 的歷史與 Aeron 椅的設計故事👉星箭廣播 140 集——工程師的好朋友:Herman Miller 和辦公椅演化史
【註】:標題的「共同演化」(Co-Evolution)是 Douglas Engelbart 發覺人類和工具之間存在相互演化的關係。他認為有必要透過加速共同演化,增強人類的集體智識,並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資料來源:
- Mother of Invention
-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Aeron Chair
- The 5,000-Year History of the Chair
- Tech Support
- The “mother of all demos” was as much about the chair as it was about the computer
- 覆水難收的遠端工作:史無前例的員工抗拒潮 ↩
- Home office plans per generation U.S. 2021 ↩
- Remembering the Dot-Com Throne ↩
- 視窗、超文本、電腦圖像、命令行、視訊會議,滑鼠、文字處理,動態檔案連結、版本控制和實時協作編輯器等在當時前所未見的全新技術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NLS 在 1970 年代早期催生了全錄(Xerox)帕羅奧多研究中心的類似研究項目,在 1980-90 年代,其底層技術影響了蘋果 Macintosh 作業系統和微軟 Windows 的圖形用戶界面。 ↩
- The “mother of all demos” was as much about the chair as it was about the computer ↩
- Jack Kelley 在訪談中說,畢竟「Demo」的 16 年後 Macintosh 推出,滑鼠才進入商用市場,如果當年那張唯一的貝殼椅原型投入量產,成本太高了也沒有人會買。 ↩
- Eames Shell Chair Family ↩
- The Hot Seat ↩
(文章代表圖:Herman Miller)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