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o:跟真的白板一樣好用的線上協作工具

| |

不少新創或是設計團隊會嘗試用「衝刺計畫」(sprint)解決產品開發遇到的難題,一起開會時,主持人可以將大家初步、發散的想法用便利貼黏在白板上,或是用筆自由畫記,可是當會議結束後,紀錄者拍照上傳雲端,再進一步將內容轉成數位化、視覺化,再轉寄給其他人時,過程往往耗時又費力。

雖然線上已經有免費的白板工具,但功能有限使用起來也不夠直覺,想要有實體白板的流暢感同時又能夠線上共享,可以試試看「Miro」,它能讓你隨意畫記、黏貼便利貼以及使用多種模板,白板還能限放大、縮小,讓使用者同時看到整體架構,也能看到專案的細節規劃,相當方便。

叫做線上白板,但不只有白板功能

有些人不喜歡被既有的思考框架限制,喜歡從一無所有的畫布開始發想,但不是所有人都習慣這樣的工作方式,Miro 團隊考慮到許多人習慣是使用 Airtable、試算表、文件等工作方式,因此也提供多種路線圖、便利貼等功能,譬如有心智圖(mind map)、句圖(sentence diagram)、頁面示意圖(wireframe)、使用者故事對照圖(user story mapping)、看板(Kanban)。

Miro」,它能讓你隨意畫記、黏貼便利貼以及使用多種模板,白板還能限放大、縮小。(圖片來源:Miro)

Miro 的創辦人安德烈·胡西德(Andrey Khusid)提到,市面上線上工具大部分只提供單一的功能,但 Miro 整合了這些工具。團隊中如果有設計師、PM、工程師,可能都有各自慣用的管理方式,討論時也需要開啟不同檔案,譬如設計師需要將產品概念圖轉成 pdf 檔給其他人,不能即時修改,但透過 Miro 這些工作者不用切換平台,能同時編輯,也因為白板是無限可以放大跟縮小,團隊也能將專案的流程架構放在上面,局部放大後也可看見所有分工。

先做規劃,不迷失在細節裡

產品設計新創 Crema 分享了他們使用 Miro 的情境,Crema 的團隊會先用 Miro 定好產品開發的架構、流程,而不是馬上切入設計,在 Mrio 白板的右下角也會出現全覽圖,這幫助他們專注在目標上,時時修正方向,也提醒他們不會迷失在細節裡。

設計工具 InVison 也分享了內部團隊使用 Miro 的經驗,當他們開始遠距工作一段時間後,設計團隊跟顧客在白板前共同討論的機會越來越少,發現「失去了過往的能量跟驚喜,」但透過 Miro 大家能整理想法、設立目標,顧客也可以看到設計團隊的規劃,有任何臨時狀況發生也能隨時更新編輯。

在 Mrio 白板的右下角也會出現全覽圖,幫助團隊看到專案的整體規劃。(圖片來源:Miro)

專為團隊打造的共享功能

我的同事 Venetia 在實際使用後 Miro 後發現最大的優勢在於流暢感,Miro 不但能新增許多擴充功能,譬如投影片、計時器、視訊和投票等,以一款多功能的線上軟體來說,運算不會卡住,速度也算很快,另外也有人提到,搭配 iPad 跟觸控筆使用 Miro 時,幾乎沒有延遲,非常接近在白板上畫記的感覺。我們實際操作一遍 Miro 內建的共享螢幕跟通話功能,可以看到對方的游標不會 lag,另外如果共享文件不想讓其他人隨意更動,也能設定是否允許其他人共同編輯或是僅能檢視。

從個人畫布 RealtimeBoard 轉型成團隊白板 Miro

Miro 前身為 RealtimeBoard,創立於 2011 年,當時 RealtimeBorard 只是適合個人使用的白板工具,但他們看到許多人會透過在 RealtimeBoard 分享自己的專案,Andrey Khusid 及團隊開始思考是否能將產品轉型成平台,他們先開放 Miro 的 API 並推出測試版,不到半年發現已經有企業、新創在 Miro 上新增了 200 多個給內部使用的擴充套件,後來他們主動為 JIRA、Slack、Confluence 等多款線上協作工具打造了 Miro 的擴充套件,期待接觸到更多使用者。

Andrey Khusid 認為「當你在打造產品時,永遠無法想像到使用者會遇到什麼問題,及他們如何透過工具解決問題。」為了瞭解團體使用時會遇到的問題,他們刻意將公司調整成遠距的工作模式,模擬工作者使用 Miro 的情境,譬如,Miro 如何協助團隊在非同步工作時,能自由新增想法在既有的內容上。

在 2015 年時,他們從個人使用 RealtimeBoard 轉型成適合多人共享的 Miro,為了推廣軟體,他們先和技術顧問談合作,提供專業版本,因為這些顧問常常會接觸到企業和團隊,需要分享檔案、共同協作,這些顧問也間接介紹了 Miro 給更多人使用。另外他們也打造了屬於 Miro 使用者的社群,當中有個人使用者、顧問、工程師等等,除了彼此討論使用中遇到的狀況,也幫助了許多新創、開發者找到連結的機會。

前身為 RealtimeBoard 的 Miro 出身於俄羅斯,但公司 150 人團隊卻分散在舊金山、加州、阿姆斯特丹等地,現在已有超過 200 萬用戶。Miro 在 2018 年進行 A 輪募資時獲得 Accel Partners 領投 2,5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7.5 億元)。現在 Miro 提供三種以上的方案,如果是使用免費版最多只能編輯三個白板,如果是團體方案則是一個月 8 美元以上(約新台幣 240 元),除了有無限可以使用的白板外,也有更多擴充套件可以使用,以及更完整的遠距功能工具。

當 Miro 決定推出團體訂閱方案時,Andrey Khusid 也發現 Miro 的轉型,也恰好搭上了「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簡稱為 SaaS)的趨勢,其中一位使用者是 UI/UX 背景,他表示過去大家習慣用 Trello、Slack 等工具溝通,但未來像是 Miro 將專案內容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的工具也將越來越多。

線上白板工具除了 Miro 之外,Conceptboard 提供 UI/UX 設計師畫出複雜的分鏡圖及多頁的修正設計圖,能插入影片、聲音等內容;另外還有支援非同步溝通的 Explain Everything,主打能螢幕錄影、錄音以及剪輯的功能,適合團隊協作,如果讀者有其他的使用經驗,也歡迎可以跟我們分享。
__

【參考資料】
Miro’s Andrey Khusid on the art of distributed teamwork

Join us for a Product Management Fireside Chat with the Miro CEO, Andrey Khusid.

Miro 遠距工作開視覺會議的免費強大白板,專案圖解實例教學

Growth of a viral product: backing Miro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科技創業週報 #229:公司技術部落格的經營經驗談

曾被 Slack 收購但以失敗收場,螢幕協作服務 Pop 要捲土重來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