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217:從後端轉前端的 10 點觀察

| |

《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哈囉讀者:

漫長的年假結束了,在返回工作崗位的同時,也請多多關注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俗稱武漢肺炎)的疫情發展與防疫資訊。

若跟編輯一樣通勤上班的讀者,也別忘了配戴口罩與勤洗手,以保障自己、家人與同事們的健康喔~

by Matt
[中] 以 3D 列印挑戰傳統製程,Relativity 要在火星上製造火箭

SpaceX 的可回收火箭是太空產業的一大進步。但火箭新創 Relativity Space 則要挑戰太空產業未曾做過的創舉:用 3D 列印製造整支火箭。Relativity Space 希望能透過 3D 列印大幅改善傳統製程,將原需耗時數年打造的火箭,未來可能在 60 天內就完成。他們更企圖要利用 3D 列印的優勢,成為首間在火星上製造火箭的企業。

他們的企圖心已獲得網路女王 Mary Meeker 的 Bond Capital 等知名創投的支持,至今募得 1.86 億美元的資金。也與 NASA 簽署合約,獲得能測試、製造與發射火箭的權利與相關設施。也有人看好 Relativity Space 能成為太空界的 AWS:協助中小型企業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取得登上太空的基礎建設。
[中] Yuren Ju/開放源碼授權概觀

各位讀者不知道在面對開源專案時,會不會有以下的困擾:在 GitHub 上面找到合適的開源專案,卻不知道如何使用才是合乎規範的?或者是想開發自己的開源專案,卻被 MIT、BSD、Apache 2.0 等不同類型的開源授權弄得暈頭轉向?

這篇文章就以工程師的角度來分析與解釋不同類型的開源授權,並透過「使用開源專案、修改開源專案以及釋出開源專案」這三個面向,來看各個授權方式的不同之處。
[英] 從後端轉前端,工程師的親身觀察分享

在還沒有踏進科技產業前,其實編輯我是分不清楚前端後端工程師的差別的(被毆)。但隨著對相關知識越來越有掌握,並自己跳下去寫過一段時間程式之後,也就逐漸對前後端的差異有所理解。因此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就覺得挺有趣的:究竟轉換職位後的工程師,是怎麼看待前後端的差異的呢?

作者 Sonny Recio 在文中提出 10 點比較 :其中最核心的差異在於前端更為使用者中心(custome-centric),所以他所提出的比較,也多是跟使用者體驗與介面設計相關,以及相關聯的技術觀念轉變。而在文末的回覆裡也有其他讀者提到,他認為後端與前端最大的不同處,是執行方式會從同步變成非同步。大家若有更多的觀察,也歡迎寫信來與編輯討論~
[podcast] 星箭廣播 EP40|量化人生:監視自己的資料狂們

在科技的世界裡,數字和各種量化指標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農曆新年才剛結束,有些聽眾或許早就規劃好新的個人年度目標,例如運動、改善生活作息、學習計畫、閱讀清單、出國旅遊,或是財務相關等等,也同時想好了各種衡量進度、成效的指標。

這種「量化生活」的行為,如果稍微往前推進,甚至做到一個比較極端的程度,會是什麼樣子?本集《星箭廣播》Titan 要跟大家分享三個在某種層面上來說屬於極端量化自我的案例,他們分別是資訊設計師 Nicholas Felton、知名科學家 Stephen Wolfram 和一位學者 Deb Roy。
[英] 不想錯過 2020 年新創圈熱門焦點?聽聽天使投資人 Daniel Gross 的預測

曾是 Y Combinator 合夥人的 Daniel Gross,也是 Figma、Coinbase 及 Notion 等公司的天使投資人。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 11 點他認為 2020 年在新創圈值得注意的趨勢或創業主題。

其中不僅包含我們曾討論到的 No-Code,也提到他發現最近碰到的許多新創團隊,只是想跟風(Dabblers) No Code 議題,而非對這市場有深刻的看法。此外他也看好像是企業搜尋(Enterprise Search)、隱私工具、開發者工具以及關注氣候暖化議題等新創,有機會在 2020 年開始嶄露頭角。
[英] 創投 Tomasz Tunguz 對 2020 年的五項預測

之前的週報,我們介紹到 Fred Wilson 這位很愛預測未來的創投,以及他對 2020 年所做的預測。而本期週報我們再來推薦一篇創投預測未來的文章,是由 Redpoint Ventures 的 Tomasz Tunguz 所寫,他曾在 Google 擔任產品經理,也曾領投 Looker(於 2019 年被 Google 收購)、Dremio 和 Chorus.ai 等公司。

相較於 Daniel Gross 的預測較聚焦在創業的趨勢與主題,Tunguz 的 5 點預測則專注在新創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編輯覺得最值得玩味的是他認為今年將會有越來越多新創跟隨 Slack 或 Spotify 的腳步,不選擇 IPO 而採取直接上市的模式在證交所交易,因為他們其實較不需新一輪的資金。而他其他的四點預測,則歡迎點入文中閱讀。
[中] Milo Chen/創新研發工程師的 40 年進化

看完了上面兩篇對 2020 年新創與科技圈的預測,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呢?編輯最後想推薦的這篇文章,則是從工程師的角度出發討論科技創新的未來。

「(創新研發工程師)需要一些時代的嗅覺,並且是個持續堅持的快速學習者,能願意先比他人主動投資於未來,搶先培養需要的新技能,這個就是創新研發工程師面臨的挑戰。」作者在文中提出他的觀察認為,目前的科技業是由超巨大科技資本(如微軟、蘋果、Alphabet)以及相對較小的資本所組成。而後者是使用著巨大科技資本的基礎,去進行創新。接著作者也進一步討論創新研發工程師在未來的價值何在,以及他對未來二十年的科技「創新」方式做預測。
[podcast] The Information 記者談串流平台大爆發,對影視產業的未來影響

過去在〈第一手消息看這裡!科技人必讀的新聞網站〉,我們曾介紹到《The Information》 這個由《華爾街日報》科技線出身的媒體人 Jessica Lessin 所創辦的付費媒體。而他們所經營的 podcast《The Information’s 411》,則會邀請到記者來分享他們最近所關注的科技公司與議題。

而不知道大家年假期間,是否也跟編輯一樣在瘋狂追劇呢?XD 本週要應景推薦的這集 podcast,是採訪到《The Information》主跑媒體線的記者 Jessica Toonkel,來聊聊當 Disney 和華納媒體(WarnerMedia)等媒體娛樂公司都瘋狂投入串流影音服務時,電影這種媒體形式,對業者與觀眾的意義將會有什麼改變?而她所訪問到的從業人員又有什麼獨特的看法?


.

Previous

如何在火星上製造火箭?Relativity 認為 3D 列印是最佳解答

《星箭廣播》41 集 ——Hey Siri:虛擬語音助理與永生機器人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