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哈囉讀者: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這款最近在 Switch 很火熱的遊戲,應該有不少讀者朋友有在玩吧!XD 編輯雖然也有台 Switch 主機,但最近比較期待的是預計於今年五月發售的《最後生還者二部曲》(The Last of Us Part II)。 不過編輯最近讀到遊戲媒體《Kotaku》的報導,提到《最後生還者二部曲》的開發團隊、以細節著稱的頑皮狗工作室,一直以來都有嚴重的加班問題,在這次的開發過程裡也不例外。讀完文章後,不禁覺得怎麼在追求產品的完美,跟健康的工作環境間取得平衡,似乎是許多(遊戲)公司永恆的難題啊(嘆) by Matt |
[英/簡中] Facebook 不發展雲端服務的原因 包含 Alphabet、Amazon、Microsoft、IBM 在內的大型科技公司,很常在打造出支應現有業務的技術基礎建設之後,將這些基礎建設以雲端服務的方式推出並收費。但是 Facebook 同樣在全球有十多個資料中心,也開發出像是 GraphQL、React、PyTorch 等造福開發者的新技術,為什麼 Facebook 仍未跟隨前輩們的腳步,踏入雲端服務的市場? 本文作者 Kevin Xu 曾任分散式資料庫新創 PingCAP 的總經理,他在文章中指出, Facebook 很可能因為銷售雲端服務與現有以廣告為核心的業務性質不相符,加上社會大眾對 Facebook 在處理資料隱私上的不良紀錄,導致他們遲遲未投入雲端服務的市場裡。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48|學生只用過手機,要怎麼教他們寫程式?一名國中老師的經驗分享 我們在《星箭廣播》33 集〈科技素養,是在哈囉?〉曾經簡短談到「程式教育」,這次我們有機會邀請到一位長期參與程式教育推廣的特別來賓 Joannie Huang,請她來跟大家聊聊程式教育。Joannie 曾經在國中擔任電腦資訊代課老師,也曾經在校園外開設程式課程,學生年齡從小學到高中都有。 這一集的節目將分為三個部分,包含 Joannie 在宜蘭礁溪國中電腦資訊課擔任代課老師的第一手觀察;她在校園以外的教學經驗,其中包含怎麼透過繪本教導國小學生程式的概念;最後,也從她在體制內外的程式教育的經歷作延伸,聊聊程式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她作為一名工程師,又怎麼看待程式教育這件事。 |
[中] Vince MingPu Shao/高效設計 UI 狀態、以及無痛與工程師溝通的 FSM 表格 如何有效處理 UI 狀態的變化,一直都是許多設計師在與工程師溝通的痛點。雖然 Flowchart 跟 Wireframe 能協助團隊釐清程式的運作邏輯與所該呈現的樣貌,但事實上透過 UI 呈現的各種狀態(預設、成功、失敗⋯⋯),很難完全透過這兩種圖表呈現,而且很容易產生誤解或解釋不完全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設計師 Vince 建議設計師能利用「有限狀態機」 (Finite state machine / FSM)的表格,詳列出所有可能的狀態、該狀態下能執行的事件,以及執行事件後會發生的結果,不僅能大幅降低溝通成本,也協助設計師以工程思維釐清各種因果關係。Vince 強調,這套工具其實也適用於任何與資料無關的 UI 組件。 |
[英] 這份完整的學習手冊,讓你自學成為獨當一面的軟體工程師 這份文件是由現任職 Amazon 的 John Washam 整理而成。當初他會想要製作這份文件,是因為發現自學網頁開發的他,其實並不具備成為 Google 的工程師的電腦知識。在經過連續幾個月,每天 8-12 個小時的自學之後,雖然最後沒應徵上 Google,但也成功加入 Amazon 擔任軟體工程師。 這份文件就是他將過去的學習經驗所彙整出的學習手冊,詳列出成為軟體工程師,所需學習的電腦知識(如演算法、資料結構等)與可運用的學習資源(網站或書本)。更傳授學習電腦知識與練習解題的心法,以及準備履歷與面試的技巧。即便已是工程師的讀者,編輯認為你也能從中獲得不少收穫。雖然本文也有簡體中文的版本,但編輯發現到有些許錯字,建議大家可以中英對照著一起閱讀。 |
[英] Zapier、N26 與 Buffer,各個產業進行軟體重構的經驗談 隨著公司的持續成長以及整體商業環境的變遷,進行軟體重構可說是每間公司必經的成長之痛。由金流新創 Stripe 發行的科技雙月刊《Increment》,其最新一期聚焦在軟體架構(Software Architecture)的主題,而本文則訪問到四間分屬不同產業的公司來分享各自軟體重構的經驗。 其中提供自動化工具服務的 Zapier 的 CTO Bryan Helmig 提到,當初選擇進行重構,是為了能讓用戶更強大、能建立多步驟的自動化工具,但這也意味著得在維持既有服務同時,針對原先的系統架構與產品核心進行天翻地覆的討論與調整。當 Helmig 回首這次的軟體重構,他認為:「好的系統架構不僅要為產品當下的需求建立穩固的基礎,也必須保有足夠的靈活度以支持未來的各種變動。」 |
[中] Steff Yang/從零到一的產品開發思維:那些 Engaged.AI 做對與做錯的事情 因應產品位於不同的生命週期,產品經理的職能也會因而有所變化,也會面臨不同的挑戰與困難。本文作者 Steff Yang 是 Instagram 數據分析工具新創 Engaged.AI 的 PM。 在文中,他分享在過去這段期間,他們的產品從 Problem/Solution Fit 進入到 Product/Market Fit 的階段,在產品目標跟產品經理職能的轉變。也無私分享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在這過程中所犯下的種種錯誤,以及如何彌補錯誤和從中學到的教訓。他在文末也提到:「每個成功的產品有著各種適應這個市場的方法,但是失敗的產品的原因都大同小異。」 |
[英] a16z 共同創辦人:面對動盪時期或安穩時期,CEO 需使用不同的管理思維 持續延燒的疫情已為人類的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也讓許多公司因此面臨危急存亡之秋。a16z 的共同創辦人 Ben Horowitz 在 2011 年寫下的這篇經典文章,將公司經營用戰爭來類比:擁有優勢穩定發展的時候,就一如無戰事的年代,公司能聚焦在擴展市場與強化優勢;但面對生死存亡的威脅時,無論是商場上的強烈競爭,或是大環境的改變,就等同進入戰爭時期,需要採取非常手段才能生存。 在本文中,Ben Horowitz 以蘋果的 Steve Jobs,Google 的 Eric Schmidt 與 Larry Page,以及 Intel 的 Andy Grove 等人的實際案例,討論他認為在這兩種環境下,CEO 應具備的管理思維以及經營原則。 |
[podcast] IKEA 的 UX 領導人,談如何設計智慧家電,以及設計領域的未來 由 UI/UX 設計師 Patricia Reiners 所主持的 podcast《Future of UX》,日前邀請到知名家具品牌 IKEA 的 UX 領導人 Bilgi Karan 來分享他們如何進行智慧家電的 UX 研究與設計?他認為哪些新興的科技,可能為智慧家電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以及當科技逐漸拓展到視覺之外的領域,UX 設計又會有什麼變化。 編輯認為訪談中提到一點很有趣:當被問到在設計智慧家電時,IKEA 是否也會建立像 Design System 這種幫助團隊同步設計元素的文件時,Bilgi Karan 表示目前在智慧家電的設計上,他們比較常遵循從過去開發經驗中所得出的幾項原則。例如他在訪問中提到的「電扶梯原則」,就要求智慧家電的設計必須像電扶梯,在沒電時,仍能提供最基本的樓梯功能。而非一沒電時就毫無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