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哈囉讀者: 話說每年編輯都很期待愚人節的到來。並不是特別想整人,而是覺得這個節日常常能激發大家的想像力,甚至有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愚人節玩笑,最後還真的付諸事實。一如科幻小說能夠影響科技發展的方向,愚人節玩笑其實也或多或少讓大家擺脫現實的束縛,對日常生活有更瘋狂的想像。 但由於疫情的緣故,包含每年都很ㄎ一ㄤ的 Google 就已宣布今年不會有愚人節玩笑,以專心應對疫情的發展。不曉得今年或者在過去這段期間,讀者們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愚人節玩笑嗎,歡迎來信跟編輯分享:matt@starrocket.io by Matt |
[英] 第一個 Slack 產品經理如何處理質化的使用者回饋 本文作者 Kenneth Berger 是 Slack 的第一位產品經理。在這篇文章裡,Berger 分享了他從 Slack 的快速成長中,如何逐步理解、找出並排序,隱藏在大量使用者資料中的洞見進而優化產品,並談到幾項他認為產品經理與創辦人們需要具備的思維模式。 其中 Berger 分享到他們在 Slack 創業初期時,雖然從流量、留存率等量化的使用者資料中,很容易能找出一些改進產品的觀察。但是在處理質化的使用者回饋上,一開始卻不知如何下手:因為不同規模團隊在使用 Slack 上會面對不同的問題。而他們是如何解決這個處境的?Berger 在本文的後半段有很詳盡的分享。 |
[英] MS-DOS 之父怎麼跟菜鳥工程師談寫程式 菜鳥工程師和資深工程師對於「怎麼才是好的程式碼?」,往往會有天差地遠的見解,而這也是開發者圈熱議的話題之一。現任職於 Facebook 負責程式語言設計,過去曾在 Microsoft 負責 C# 語言設計的軟體工程師 Eric Lippert,在這篇文章中分享到他 26 年前在微軟實習時,MS-DOS 之父Tim Paterson 如何向他逐一解釋 Visual Basic 中的「InStr」函式的程式碼,要用乍看比較複雜甚至有更多 bugs 的寫法。 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老鳥 Paterson 在寫程式的時候,會以軟硬體的綜效來思考(尤其受限於當時的硬體限制)。他也比較懂得判斷程式實際上應用的狀況,而非設想出不切實際的用法,反而在寫出「完美的程式碼」時,犧牲了效能。 |
[中] AirPods 不只可以聽音樂跟 Podcast,這 5 種 app 讓你聽文章或雜誌 如果在通勤或是中午休息時看到一篇長篇的文章時,你可能會習慣把文章放到「稍後再讀」的 app,但之後還會再讀嗎?或許可以試試看用「聽」的,通勤、做家事時都能一邊吸收。這次我們介紹了給幾款機器或是真人朗讀的 app,還有一些是專人幫你朗讀文章的 podcast 節目。 我們也在文末提到幾個支援中文朗讀的台灣新聞網站,不曉得大家有使用過嗎? |
[中] Joannie Huang/關於「科技教育」,我還想說⋯⋯ 我們曾在〈《星箭廣播》48 集:學生只用過手機,要怎麼教他們寫程式?一名國中老師的經驗分享〉訪問到開發者、程式教育者 Joannie Huang。在本文中,Joannie 則進一步針對 108 課綱的科技素養以及程式教育等相關議題,分享她的更多見解。 對於已經是家長的讀者,Joannie 文中提到「數位能力的落差」如何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而家長們又能怎麼做來幫助孩子;若像編輯一樣對程式有興趣,想進一步培養自己科技素養的讀者,編輯覺得也可以參考 Joannie 所分享的程式教育的「理想教學模式/心態」,並應用到自我學習的過程中。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49|「新媒體是個語意不明的詞。」專訪《讀+ READr》總編輯簡信昌 過去《星箭廣播》曾經幾次觸及到「媒體」相關的話題,這次我們邀請到《鏡傳媒》技術長、《讀+ READr》總編輯簡信昌,過去他還在科技公司工作時就很積極用工程師的方式參與開源社群、關心公共議題,後來他加入新聞媒體,這位「工程師總編輯」怎麼看待媒體?一起來聽聽他怎麼說。 「基本上,我們希望所有的題目都會有足夠的數據來支撐你的理論。」「2018 年 11 月九合一選舉完,隔天就有一家媒體出了一篇報導說,高雄有一個計程車司機換了賓士作為他載客的車子。對我來講就會覺得非常奇怪,作為一個讀者,為什麼我要看這個題目?所以高雄現在是所有計程車司機都換成賓士了嗎?」 |
[英] 當第三方 cookies 成為眾矢之的,漸進式網頁 App 為何受池魚之殃 在〈Glide:讓程式麻瓜只用 Google 試算表就能做 App〉中,我們曾介紹過 Glide 這款漸進式網頁 App(PWA),用戶無需下載 App,直接利用瀏覽器就能使用應用服務的新工具。而在眾多的 PWA 之中,有一種甚至讓用戶能直接儲存資料在瀏覽器,無需上傳到 App 的伺服器。 但日前 Apple 為了保護用戶隱私所做的瀏覽器更新,不僅限制了第三方 cookies,也增加第三方網頁在瀏覽器留存資料的時限,想當然耳也對上述的 PWA 帶來巨大影響。本文作者 Andrade Garzia 在文中分享了他認為 PWA 對現代使用者所帶來的眾多好處(保障用戶隱私、業餘開發者無須擔心後端的問題),以及蘋果這樣的作法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 |
[英] 前 Google+ 團隊成員現身說法,談 Google+ 的失敗緣由與可能的轉機 Podcast 製作公司 Rocketship.fm 最近製播新一季的節目,本系列的節目聚焦在幾個失敗的公司與產品的故事,包含影視娛樂供應商 Blockbuster、生鮮電商 Webvan,以及編輯所推薦的這集,在談論 Google 在 2011 年所推出,並在去年停止服務的社群網站 Google+。 節目中除了探究在網路巨頭 Google 的強力支援之下,Google+ 為什麼仍無法打敗 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網站的地位(原因之一,正是 Google 用各種手段強迫使用者加入 Google+,造成用戶反感),節目更訪問到當時負責 Google+ 的設計師 Morgan Knutson,聊聊他認為 Google+ 在產品的願景或目標上若做出哪些改變,就有機會與這些社群網站並駕齊驅。 🎧《Star Rocket 科技創業週報》的 Podcast 推薦播放列表,可以透過常用的 podcast 播放器直接訂閱! |
[中] Mimin/Google 的 UX Engineer 在做什麼?如何成為 UX Engineer? 在 Google 內部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職務是使用者經驗工程師(UX engineer),簡單來說他的工作就是既要做 UX 也寫程式。在一般的公司裡,設計師跟工程師合作常常雙方需要來回確認設計、功能是否可以被開發出來。但 UX 工程師同時具備兩個領域的知識,因此知道如何做好 UX,也知道軟體工程的原則,時常能幫助團隊的不同成員解決問題。 本文作者 Mimin 現為 Google 使用者經驗工程師,在文中也分享到他認為想要成為使用者經驗工程師的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功有哪些?而哪些人又特別適合挑戰這個職位?(譬如前端工程師,或者懂程式的 UX 設計師就非常適合)在文末也討論到這項職位的缺點,以及許多人常會對這工作抱持的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