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哈囉讀者:不知道大家看過上週推出的德國影集《闇》(Dark)第三季(也是最後一季)了嗎?編輯看到腦袋都快燒掉了,Netflix 印度的 Twitter 帳號還開玩笑說:看 Dark 看累了嗎?可以先去做一些比較輕鬆的事休息一下,例如解解微分方程或是計算太陽的質量。🌞 說真的,編輯很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 Dark 的網站,做得很棒,在手機上使用也沒問題。或許是因為自知劇情很複雜,網站採用一種巧妙的設計,配合時間軸圖表協助觀眾理解劇情與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你可以先選擇自己看到哪一集,網站就會給你剛剛好、不爆雷的解說。而且在進入網站前你會先看到他們的 cookies 政策:無論你來自哪個時空,我們都會使用 cookies 提供你超維(extradimensional)的體驗。😂 by Titan |
[英] 使用者介面裡的光學效果:一份圖解指南 邊長 400 像素(pixel)的正方形跟直徑 400 像素的圓形,我們感受到的視覺重量可能不同,乍看之下正方形會比圓形更「重」,原因在於人眼對高度、寬度的敏銳度不同。「完形心理學」解釋了這個視覺法則,因此許多設計師會根據這個法則,微調圖形的尺寸,讓視覺達到平衡。本文作者 Slava Shestopalov 是一位資深 UX 設計師,他在這篇文章中比較多種圖形、字型的視覺效果,幫助字型設計師、視覺設計師掌握完形心理學的應用技巧,製作出易懂的設計。網路上也有設計師將本文翻譯成中文。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62 | 聊聊 Spotify 跟 Podcast(這集原本應該要很短!) 我們在錄製第 61 集時聊了一下 Spotify 與 podcast 市場,後來 |
[中] Anne Hsiao / 產品上線規劃:分階段釋出網路產品的實作流程與工具 曾任產品/專案經理的作者 Anne Hsiao 從個別產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的角度,說明該如何針對「已在目標市場中穩定發展的網路產品」新功能、開發流程改動來做產品上線規劃,以及團隊進行階段性釋出的實作方法、使用工具與相關細節。Anne Hsiao 分別說明分階段產品開發與受眾測試的方法論與實作方法,以受眾測試來說,例如在不同階段該如何挑選產品測試的受眾、適用的時機為何,並且如何針對受眾的反應作出調整。作者指出,在訂定產品目標的同時就應該開始規劃產品上線策略,而非等到上線前才開始思考。 |
[Podcast] 兩位蘋果高層談 WWDC 2020 Keynote 沒講到的東西 部落客 John Gruber 最近幾年都會在 WWDC 期間舉行現場節目採訪蘋果公司的高層,這次由於疫情關係改以視訊方式進行。兩位來賓資深軟體工程副總 Craig Federighi 和產品行銷副總 Greg Joswiak 談到的主題範圍非常廣,也回答了一些原本因為 Keynote 內容緊湊而沒講到的東西。除了 podcast,John Gruber 也將訪談影片放在 YouTube。 本集節目談到的話題包括:App Store、Mac、Catalyst、macOS 11 Big Sur、Apple Silicon、虛擬化技術、iPadOS 14、iOS 14 和隱私權(例如支援 Homekit 的家用監視器會怎麼加密)等等。舉例來說,兩位蘋果高層再次強調 Mac 的重要性,算是對於大家發現新版 macOS 在視覺設計越來越像 iPadOS 的回應;Craig Federighi 也提到開發者在技術選擇上的一些問題;當然,假如你對於這次蘋果宣布未來 Mac 使用的 CPU 將從 Intel 改為自家的 Apple Silicon 很感興趣,也可以聽聽看這一集。 🎧《Star Rocket 科技創業週報》的 Podcast 推薦播放列表 |
[英] 選單、隱喻、材質:使用者介面設計的里程碑 本文來自讀者推薦。作者 Boris Müller 教授爬梳了使用者介面設計簡史,列舉許多經典的案例,輔以豐富的圖片說明 30 年來介面設計創新如何疊加、進化、突破,並且成為形塑文化的產物。從 NLS 在 1968 年即提出的檔案組織、視訊會議等構想,到後來更為人所知的 Xerox Star、Apple Macintosh / macOS,中間還有將擬物化設計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軟體合成器 ReBirth、數位音樂工作站(DAW)軟體 Reason,接著來到我們更熟悉的 iOS,還有令人惋惜的 app Path,以及 iA Writer、Things 3 這些令人用起來會感到很愉快的 app。 除了想像、期待未來的介面,推薦本文的讀者表示她也很喜歡探索過去,很想再次體驗 Nokia 3310、初代 iPhone,甚至操作影響蘋果深遠的 Xerox Star 或第一款電子表格軟體,相信會是很新奇而且具有啟發性的經驗。今天我們熟悉的電腦圖示、手勢操作、拖曳輸入,一切都是有脈絡可循,而不是某位天才設計師憑空創造而來。但要回顧、使用這些系統,大概只能期待博物館展覽了吧。 |
[英] 工程師靠 GitHub Sponsor 賺得比正職還多,可能嗎? 有可能,本文作者、工程師 Caleb Porzio 寫了一篇文章分享他怎麼做到的。原本他在一家叫 Tighten 的公司擔任工程師,年薪九萬美元,離職後一邊接案一邊做自己感興趣的專案「Livewire」——一個 Laravel 的 full stack 框架,可加快網站開發速度,年收入變成不到三萬美元。在這段時間裡一直有使用者跟他說何不開個 Patreon 讓大家贊助,但 Caleb Porzio 一直覺得沒多少人會贊助,何必麻煩——直到他看到 GitHub Sponsor。 從 2019 年 12 月收到第一筆贊助之後,到 Caleb Porzio 發表文章的 6 月,GitHub 預估他每個月收到的贊助超過 9 千美元,總收入已經超過 10 萬美元。Caleb Porzio 在本文將收入增加的過程分為三階段:1. 憑專案本身讓熱心的使用者贊助 2. 開始做一些只對贊助人開放的加值內容(一個軟體),一旦贊助金額達到某個目標後就開源 3. 錄製教學影片,一開始的幾支基礎影片對所有人開放,接著加入只有贊助者可以看的內容,並且對他們開放示範影片的程式碼(最後會有一個用他的 Livewire 課程程式碼打造出來的 web app)。Caleb Porzio 還提供了五點建議給有意效法的工程師,其中一個意見很反直覺:不要把最低贊助金額設得太低,例如一個月 1–5 美元,他的做法是:一個月 9 美元。 |
Photo by othree on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