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哈囉讀者: 最近因緣際會去用了老牌書籤服務 Pinboard,讓我想要回頭思考自己處理資訊的流程,以閱讀網路文章為例,我會想到是不是要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也許是網站、app 或稍後再讀服務)閱讀,這個地方要能提供的排版、畫線或寫筆記(而且要能輸出),最後再把閱讀過後的一些想法或是認為值得保留的文章全文保存,把這些內容納入自己的思考觸角守備範圍。 為什麼我特別在意畫線、筆記能不能方便的輸出帶走,或許跟這句話有關:「筆記應該隨著時間推移產生複利效應(compound interest)。」(來源)歡迎各位讀者來信分享你們的做法,或是在其他地方看到、覺得不錯的流程。 by Titan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66|從《魔球》升級:運用科技力量的《MVP 製造機》(feat. 《Hito 大聯盟》Jacky 李秉昇) 「如果《魔球》是在說如何從沙粒中挑出珍珠,那麼這本書就是在談如何將沙粒打磨成珍珠。」《星箭廣播》這次邀請到《MVP 製造機》譯者,同時也是 podcast《Hito 大聯盟》共同主持人的李秉昇(Jacky)來聊聊高科技如何劇烈地改變棒球⚾️ 這項運動。書中提到的觀念如成長心態、第一性原則也適合運用在棒球以外的領域,而且書中描述球員透過科學原理和科技改變訓練方式以及後續的效果,相信就算你是棒球迷也會喜歡! 《魔球》談的是在球隊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運用進階數據、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的策略打造一支常勝軍;《MVP 製造機》則是聚焦在球員養成和發展,透過科學原理與科技改變訓練方式去提升表現(同樣也是違反傳統觀念),書中強調:秉持成長心態、善用科技輔助,便可提昇運動員的「天花板」 。現役 MLB 投手 Trevor Bauer 是書中的主要案例,可說是當今「科學棒球」代言人。書中對他藉由科技的輔助提升自己的表現,例如開發新球路、增加投球橫移幅度等等的描述非常精彩。我們介紹了幾個書中提到的科技,其中有一些產品在台灣職棒賽場上其實也開始看得到了。 |
[中] Shih-En Chou/Business Analyst 職能要具備什麼? 商業分析師(Business Analyst)可能過往是擔任資料工程師,也可能是從行銷、業務或是 PM,本篇文章作者是 QSearch 的 CEO 周世恩,他從自己擔任社群分析的經驗,拆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商業分析師。他在文中提到,轉職成為商業分析師需要快速累積 Domain Knowledge,但是光靠惡補關鍵字,平常卻沒有累積閱讀資料的習慣,可能還是無法勝任這樣的工作,另外他提到高度的專注力能快速吸收新知,可能因為環境、基因有生理上的限制,儘管讀者可能不同意作者對於影響專注力因素的看法,想瞭解商業分析師工作的讀者還是可以參考。 除了知識上的累積之外,作者提到需要具備敏銳的「數感」能力,因爲分析師需要接觸到各樣的大數據,如果能對量體估算、時間掌握度高,不但能快速拆解專案,也能精準跟客戶回報執行時間。最後作者認為如果商業分析師會寫程式,就能處理更專業的資料,譬如熟悉 SQL 的人能快速銜接使用 BigQuery 來處理大規模的數據。 |
[英] Job Stories:一種側重結果的產品定義框架 (本文是讀者推薦文章)參與過產品設計的讀者也許多少都聽過或應用過人物誌(persona)這個用來具體化目標使用者輪廓的工具。不過 Intercom 產品副總裁 Paul Adams 認為,人物誌通常過度聚焦屬性,忽略使用者真正的目標,反而限縮產品的可能性。Intercom 在「創新用途理論」框架(JTBD)的基礎上,發展了另外一套更簡潔快速的方法「Job Stories」用來描述使用者問題、並在產品開發會議上凝聚團隊共識。這套方法側重描繪人們遇到的實際狀況,以及在該狀況下,他們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簡單來說,Job Stories 是由三部分架構而成: > [ When __________ ] [ I want to __________ ] [So I can __________ ]> 在__________時(遇到什麼狀況),我想要______(想要怎麼做),所以我能夠______(達成什麼結果) 乍看之下,Job Stories 跟敏捷開發常用的 User Stories 相仿,不過 User Stories 的形式以工程為導向,注重描寫功能的開發與實踐,Job Stories 則偏向勾勒消費者與其動機。跟人物誌比起來,Job Stories 沒有屬性的侷限,似乎也更貼近真實、連貫的情境描述,如果你在創建人物誌時遇到瓶頸,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Job Stories 框架。 |
[Podcast] 深度閱讀 vs. 數位思考:科技怎麼改變我們的大腦? 今年是《網路讓我們變笨?》(The Shallows)這本書出版十週年,Vox 創辦人、總編輯 Ezra Klein 訪問了作者 Nicolas Carr。該書可說是由 Nicolas Carr 2008 年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Google 讓我們變笨?)發展而來,當時 iPhone 才剛上市一年。該書聚焦於探討數位與網路科技是如何改變人類的思考與閱讀(還有大腦)——Well,從原文書名大家應該可以看出作者的結論 XDEzra Klein 說當年自己拒絕讀那本書,因為他覺得:「哪有?網路明明就讓我更聰明、知道更多事情。」但現在他的想法已經變了(也讀了那本十週年紀念版)。 兩個人在節目中從知名的學者 Marshall McLuhan 提出的論點「長期下來,媒介(Medium)所乘載的內容對我們的思考和行動影響不會比媒介本身更大。」開始談起,接著談到深度閱讀、網路文章裡的連結對閱讀的影響等等。Nicolas Carr 表示,「閱讀」是需要練習的,而且你無法假手他人,但今日網路與手機讓大家練習這項技能的時間變少了,連帶影響了人們的「專心」能力,最後連思考模式都被改變。 🎧《Star Rocket 科技創業週報》的 Podcast 推薦播放列表 |
[中]Trantor Liu/如何透過最小可行產品(MVP)測試創業想法 許多新創、開發者會透過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測試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如何設定出最佳 MVP?線上履歷平台 Cakeresume 創辦人劉君羿分享自己如何透過 MVP 測試不斷改良產品,將原本簡單的線上履歷編輯器,成長為十萬多名使用者多求職平台。 劉君羿在內文中提到,在實行 MVP 測試時,首先要先清楚問題核心。他舉例,過去花了大量的時間架設二手網路書店的網站,但如果重新釐清目標「讓二手書商可以將大量二手書上架到網站上」那他只需要先做一個快速上架工具即可,實作的困難度也會大幅降低。他也在文中分享實際操作 MVP 時該注意的重點,譬如如何釐清問題、善用著陸頁,及如何取得使用者回饋等,並提醒開發者在驗證的階段,需要接受不完美的產品,因為重點在於快速推出產品獲得回饋,不必拘泥細節。 |
[英] Google 資深員工告訴你,怎麼面試 PM? 一位經驗豐富的面試官,招募 PM 時會考慮什麼樣背景、有什麼特質或是具備哪些技能嗎?本文作者 Ken Norton 在 2006 年時加入 Google,面試過 100 多位工程師,當他轉職成為 PM 後將過去的經驗應用在面試 PM,也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累積的心得。他提到自己偏向選擇會寫程式的 PM,並有擔任過 PM 的經驗,因為他發現一些轉職成為 PM 的工程師習慣自己解決技術問題,過多干涉工程師的職責,反而造成流程混亂。 雖然這篇文章寫於 2005 年,不過許多觀點也仍然適用於現在的 PM 職位,在這篇文章滿十週年時,作者又寫了一篇來回應許多讀者對文章上的回饋,這十年間的產生了跟以往不一樣的想法,譬如他提到這十年來具備設計能力的 PM 事實上跟會寫程式對產品開發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力。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Marten Newhall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