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251:PM 們,你的 A/B testing 真的做對了嗎?

| |


.

哈囉讀者:

Netflix 最近一部新片《智能社會》(The Social Dilemma)其中談到「如果你沒花錢買商品,你就是商品。」我們以為免費使用 Google、Facebook 不用付費很方便,但其實演算法會根據我們的資料、習慣推播相關影片、廣告,讓我們對科技產品上癮,甚至改變我們的習慣。編輯在看時也不斷回想自己使用 Facebook、YouTube,也已經習慣系統自動播放相關影片。《智能社會》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前 Google 設計倫理學家 Tristan Harris,我們曾經撰文介紹過他,他談到那些大型的科技公司用了什麼「魔法」,讓我們想戒也戒不掉 3C 產品。

by 天心
[Podcast] 星箭廣播 EP74 | 開放原始碼跟我有關嗎?我們可以怎麼參與開源社群?(ft. 愛料理共同創辦人 Richard)

這次《星箭廣播》再度邀請到 iCook 愛料理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李致緯(Richard)來上節目,跟大家聊聊「開源」相關的話題:為什麼企業要參與開放原始碼?新創公司可以怎麼參與開源社群?沒技術背景的聽眾也不用擔心,既然是聊「開放原始碼」,節目一開始 Richard 會先解釋什麼是「原始碼」、它是用來做什麼的?一般我們下載 app 取得的檔案是什麼?接著 Richard 會談到當初怎麼接觸、參與開源社群,他說一開始「免費」絕對是很大的誘因,但也提醒大家不要把「開源」跟「免費」混為一談。

那麼開源對企業或新創公司又有什麼好處,值得追求商業利益的組織參積極與?除了淺談以開源為基礎的商業模式,Richard 還會分享 iCook 愛料理是怎麼參與開源社群。他認為工程師在貢獻程式碼之餘,還可以學到如何與全球各地的工程師協作,學習種種「眉角」,某種程度來說甚至有點「在職訓練」的效果。
[中] Lucas Hsieh/A/B testing 你真的做對了嗎?產品開發團隊必懂的五大方法論

當 PM 跟團隊開發了新功能,如何知道實驗結果跟方法的因果關係?除了跟同期時段比較外,還存在許多外部因素,譬如季節性活動、演算法改變等,這些因素可能會造成團隊無法證實因果關係。本文作者是 AsiaYo 產品長 Lucas Hsieh 拆解內部 A/B testing 的測試,並建議實驗的假設,除了功能面的改善外,也應從使用者的行為心理出發,譬如「頁面如何加強急迫感,讓使用者產生訂房壓力?」而不只是「按鈕變成紅色,是否會增加轉換率?」本文留言處也有網友針對文章的統計方法提出建議,提供給各位讀者參考。
[英] https 是怎麼運作的?(漫畫)

HTTPS 是「超文本傳輸安全協定」的縮寫,一看就是個技術類型名詞,對吧?但本文(其實是一篇連環漫畫)作者、DNS 服務商「dnsimple」企圖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讀者了解到底這個攸關你我上網安全性的通訊協定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人應該也可以看得懂。這一系列漫畫的第一篇是「為什麼我們要有 https?」,從三個主因說明起,分別是隱私(privacy)、完整性(integrity)和身份識別(identification),搭配簡明的舉例說明,相信大家可以一路讀完!💪
[英] 不喜歡開源程式碼,怎麼 code review?紅帽工程師分享 10 個要訣

只是在討論程式碼怎麼改善,怎麼吵起來了?一位 Red Hat 的軟體工程師 David Lioyd 發現,有時 code review 太過主觀或是刻薄,常常讓開源程式碼的維護者不太想要修改,甚至有時跟其他人在網路上激烈爭論。他建議大家,提出 code review 的建議時,不需要特別強調或誇飾,譬如「做了 X 會破壞整個效能」「這麼明顯的錯誤⋯⋯」「為什麼你不這樣做就好?」只要直接點出問題即可。他也建議如果遇到專案太大,沒有時間做 review,除了忽略或是拒絕處理,更好的做法是建議對方分割成小部分。David Lioyd 認為其實 code reivew 應該要很簡潔、客觀,掌握要點也能省去額外的爭論。
[英] Nvidia 的 Arm 整合之夢

本文作者是科技部落客 Ben Thompson,他少見地先以股價作為切入點分析 Nvidia 收購 Arm,指出軟銀當年收購 Arm 可說是個糟糕的投資,而近年股價表現強勁的 Nvidia 以股票加現金約 400 億美元收購(四年前市值跟自己相近的)Arm 在財務則是聰明之舉。不過本文的重點在後面,Ben Thompson 先說明了 Nvidia 與 Arm 的商業模式,再接著從策略面探討 Nvidia 收購 Arm,文中可以看得出來 Ben Thompson 對於這次收購有點懷疑,儘管 Nvidia 聲稱可以將自己的 IP 包進 Arm 的授權模式,但 Ben 認為收購案將導致 Arm 在業界的「中立性」(neutrality)消失,而且他並不相信 Nvidia 會改變原本做生意的方式。不過呢,Ben Thompson 最後還是仔細地分析了黃仁勳在投資人會議中針對「為何要買 Arm?」疑問的答案,無論你是否相信黃仁勳的願景,本文值得一讀。
[英] 面對技術債,Uber 如何用一年的時間更新 app?

面對早期擴張留下的技術債,Uber 曾在 2017 年下定決心更新 app。Uber 在官方部落格上分享,他們如何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找到問題,並用一年的時間 rewrite,其中面對到什麼壓力及如何做決定。Uber 特別提到這是許多司機賴以維生的工具,更新 app 幾乎不允許任何錯誤,但業務越來越多元有了新的計價方式,app 新增功能,使用起來卻越來越複雜。重新設計 UI 時卻犯了錯誤,沒有考慮到工作流程、忽略司機的使用體驗,反而是將 UI 功能拆成許多部份交給不同的團隊開發,因此介面有評分按鈕、付費按鈕,還有一個包含所有功能的 home 鍵,他們記取前面的失敗經驗後,又重新打造了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 app。最後 Uber 也強調,他們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工程師不要太快下結論,認為「migrations 沒用,rewrites 就能解決所有事情。」透過拆解實際案例,讓大家看見重新打造 app 需要考慮的層面深度,包含組織、商業跟技術等等環節都缺一不可。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Science in HD on Unsplash

Previous

《星箭廣播》75 集——把大學教室變成網路公司?一名教授的實驗

求職被拒絕超過 30 次,原本不想創業的 Daniel Kan 最後打造出自駕車獨角獸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