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253:年過 30 轉職軟體工程師之路

| |


.

哈囉讀者:這次想跟大家分享兩個新聞,Apple 宣布將在 10/13 舉辦 Apple Event「Hi, Speed」,傳聞將會發布支援 5G 的 iPhone 12 並搭載 A14 晶片。有趣的是 Apple 發布了一張 4 個金環的圖片,知名的科技部落客 Marques Brownlee 猜測是不是暗示新 iPhone 將有 4 個鏡頭。

另外 Instagram 為了慶祝 10 歲推出換 icon 的功能,不知道有沒有懷念「經典 2」拍立得設計的讀者也換回來了呢?XD

by 天心
[Podcast] 星箭廣播 EP76 | 吼!跟上古神獸聊部落格和 Podcast

稱自己「上古神獸」的豬小草從 2000 年攻讀博士班時就開始寫部落格,後來在 podcast 剛興起沒多久也開始錄製節目。這集《星箭廣播》要請他來分享寫部落格的經驗、對學術圈人士寫部落格的觀察,以及他是怎麼接觸、運用 podcast 這個媒介。以 podcast 為例,不知道各位聽眾有沒有過以下經驗:看到一個很棒的講座資訊,但偏偏那個時間無法參加。當初 Podcast 興起的年代還沒有今日這般便利的直播技術,因此豬小草就想,何不將演講錄音製作成 podcast?後來豬小草有一段時間就帶著麥克風到處去錄音,甚至到今日也把 podcast 融入大學裡的教學工作。

我們在《星箭廣播》第 75 集邀請了社會學家、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黃書緯(豬小草)來跟大家談談他是怎麼在設計課程和授課過程中使用我們收悉的網路科技,提升各方課堂參與者的體驗,甚至還能保留每一學期課程的資料作為他個人的教學資料庫。還沒聽過的朋友趕快去找來聽吧。
Muze:打破對話框泡泡,把聊天變成即興圖文創作

在第 246 期科技創業週刊中我們提過一款通訊軟體「Muze」,它消滅了常見的對話框泡泡只留下空白的背景,讓使用者像在 Google Docs 上聊天一樣可以隨處輸入文字、貼圖、GIF 檔等。編輯使用後發現 Muze 更像是一種共同創作的工具,使用者可以複製貼上每個文字框、插畫、貼圖,讓聊天記錄就像是創作一樣。其實過去也有類似 Muze 的產品,New Hive 是一個架站工具提供拖拉放的方式讓人自由設計網站格式,其創辦人當時希望推動「Slow Media」運動,他希望讓人享受在創作而非快速、大量複製 GIF,但目前 New Hive 已停止服務,不過 Muze 的出現似乎也繼承了類似 New Hive 當初的精神。
[英] Spotify 創辦人兼 CEO 談時間管理:管理者花太少時間思考,把開會與「有生產力」混為一談

《The Observer Effect》前陣子採訪了 Spotify 共同創辦人兼 CEO Daniel Ek,談到的議題非常廣泛,從他典型的一天怎麼過、時間管理、開會、管理策略、學習新事物、演算法、領導⋯⋯ 例如他每天早上都會固定花時間散步,並且花 30-60 分鐘閱讀,然後在早上 10:30 開始工作,他認為散步同時是也他最佳的思考時間。

Daniel Ek 的管理風格強調授權,同時會將自己一天中的時間空出很大一部分讓同事們「找他」,因此他的會議安排的並不多,除了旅行期間以外,他說自己通常一天只有 3-4 個會議,會議前會使用 Google Docs 這類工具事先交流意見,而他認為好的會議應該要具備三個要素:「事前」就明確知道會有什麼樣的預期結果、(最好)「事前」就知道(做決定時)有哪些「選項」,以及會議時與會者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角色。「如果會議是用來確保大家『getting on the same page.』而不是聚焦於討論會議主題,那就是浪費時間。」他說。
[英] Dropbox、GitHub 等 25 個創業者分享:怎麼知道找到 PMF?

怎麼找到 PMF (Product Market Fit,產品市場媒合度)可能存在許多種看法,但很少人問「怎麼知道找到 PMF?」Lenny Rachitsky 曾經創辦過旅遊資訊新創之後賣給 Airbab 並在 Airbnb 擔任成長經理,他透過訪問跟收集資料,整理了 Dropbox、Netflix、GitHub、Robinhood 等 25 個創辦人找到 PMF 時的心得,希望讓大家在打造產品時有更多可參考的對象。

這些「中了!」的時刻非常多種,譬如 Robinhood 共同創辦人 Vlad Tenev 分享當時網站還沒有媒體宣傳,但有一天他醒來發現網站上居有 600 個活躍使用者,他甚至將這一刻截圖下來作為紀念。Lenny Rachitsky 在整理時發現有一半的新創其實在推出產品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找到 PMF,像是 Netflix 等了 18 個月、Airbnb 則等了兩年⋯⋯。
[英] 負責展開、收合的「手風琴」圖示,怎麼設計比較好?

(本文為讀者推薦)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留意過網站中代表展開、收合內容的圖示(icon)?它經常出現在常見問題區塊(FAQ)或是選單主次項目。使用者體驗顧問公司 NNG 針對這個圖像做了使用者研究,針對插入記號(看起來像是向下的箭號)、加號(+)、向右的箭號(>)以及特殊款式的純圖示、圖示與文字標籤並存的組合,測試使用者觸控的區域以及對於不同圖示的期待。

研究中有個有趣的發現:在圖示與文字並存時,有時候兩者代表不同的功能,例如觸控「圖示」是展開收合,而文字是連到新頁面,但多數使用者並不會有這樣的認知。至於哪個圖示與文字的組合讓使用者最毫不猶豫的點擊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這份報告。
[中] Steven Chang /年過三十最深刻的一步:轉職軟體工程師探索心智的深山

年過三十、工作資歷累積八年也成為主管,本文作者 Steven Chang 卻決定在這個時刻決定轉換跑道,從工地主任成為全職工程師。

Steven Chang 在還沒踏入工程界前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程式教育,一次受到前輩自學程式語言的激勵後也決定利用下班時間從 Ruby on Rails 入門學習寫程式。他分享了自學時遇到的瓶頸,譬如沒有定下明確學習目標、摸索網站排版時也花了許多時間,但他透過參加線下聚會跟善用網路工具改進了學習的方法,最後他也分享實現自己的夢想雖然還有許多需要面對的問題,但轉職給了他新的動力迎接每一天。


.

Previous

《星箭廣播》77 集——「不適合我們的科技」特輯 2:Notion 不是我們的菜

《星箭廣播》78 集——網路誕生前,這群人已經夢想過 iPhone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