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是由 Star Rocket 於每週三發送的免費電子報,內容涵蓋創新故事與觀點、產品開發技術與經驗的分享、值得一聽的 Podcast 節目與歷久彌新的經典好文。
每則選文都會加上編輯精心撰寫的引文,非常推薦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是所有對科技產業感興趣的讀者訂閱。(訂閱連結附於文末)
哈囉讀者: 最近好萊塢知名影星喬瑟夫·高登李維(Joseph Gordon-Levitt)在 Facebook 上徵求台灣的美照,以及一人一句「想到台灣,你會想到___」的接龍,並讓大家上傳到他創辦的 hitRECord 網站,宣布這些將成為未來拍片的素材。 我們之前撰文介紹過 hitRECord 這個網站,這個「創作者的 GitHub」讓素人能發起各樣專案,舉凡歌曲、電影、電玩等都能媒合不同領域的人才加入。改變了過去電影製作由一家製片商主導的模式,素人創作者也能從中獲得合理的報酬。這次 Joseph Gordon-Levitt 發起的專案,透過 hitRECord 也讓更多人參與創作,有興趣的讀者也能到網站上看看台灣拍攝計畫的孵育過程。 by 天心 |
只露臉的視訊軟體 Around:能降噪、抗回音,為下個世代的工作模式而生 2017 年 BBC 連線採訪南韓大學 Robert Kelly 教授,討論前南韓總統朴槿惠被彈劾的事件,他的小孩卻在中途闖入房間,雖然影片在網路上爆紅,但工作者可能不見得想碰上這種狀況。現在有一款特別的視訊軟體「Around」強調可以只露出使用者的臉部,還可以去除背景的噪音及去除回音,讓兩台電腦在附近連線時不會有干擾。 Around 在今年獲得約新台幣 1.56 億投資,背後投資者包括 AngelList 創辦人 Naval Ravikant、Product Hunt 的 Ryan Hoover,及 Reddit 創辦人 Alexis Ohanian 等。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70|「阿希英文」特輯 2:關於創投的英文術語 我們常在科技新創相關的新聞讀到類似內容:「某某新創公司完成 5,000 萬美元 B 輪募資,估值 10 億美元,由某某創投領投,其他投資者為⋯⋯」這回《星箭廣播》的來賓程希瑾 Cjin 要來跟大家解釋一下「B 輪」「估值」「領投」到底是什麼意思。Cjin 除了是連續創業家,也在矽谷知名加速器 500 Startups 擔任過 venture partner,目前在 Hustle Fund 擔任 venture partner。 本集節目我們還會聊到創投的組成、他們的「基金」是怎麼來的?我們講基金的「lifecycle」、創投的「thesis」是什麼意思?他們怎麼賺錢?為什麼創投要寫文章、錄 podcast?聽完這一集後,相信大家對於新創公司的籌資過程以及創投怎麼運作多了解一些。我們也會在節目筆記列出幾本參考書。 |
[中] 林士生/邊緣人路過——我是一個硬體產品經理 講到產品經理可能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軟體的」產品經理,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硬體產品經理的差異。作者是以 3D 列印機聞名的台灣新創 FLUX 共同創辦人林士生 Shawn,目前在小米擔任產品經理。他在文中提到硬體開發除了要參考用戶觀點制定行銷策略,還需要考慮到技術門檻、物料供給等。 產品從開發到使用者手中,軟體跟硬體也有極大的差別,軟體只要有頁面讓用戶下載即可使用,但硬體卻需要經過工廠、轉運、倉儲等,其中可能還會面臨海關排查、法規等,過程繁複。本文也提到大部分人可能比較不知道在硬體產品經理中,又有分為需要提出本地化策略的區域性產品經理,還有結合行銷的產品經理等,也讓讀者一覽硬體產品經理的全貌。 |
[英] 介面設計深思題:人與資訊如何共舞? (本文為讀者推薦文章)提到「介面」,讀者心中會浮現什麼畫面呢?是手機螢幕?VR 頭盔裡的影像?還是智慧語音助理?產品設計師 Ehsan Noursalehi 爬梳電子介面的歷史,針對「介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製作成一本迷人的小書,以網頁「介面」呈現出來。無論採用什麼技術,所有介面的目的都是「檢索」、「解碼」、「修改」以及「派送」訊息。設計師應該優先思考「資訊」,接著才是考慮介面如何促進人們與資訊的互動。作者巧妙地將介面比喻為舞蹈,總是隨著時空環境動態改變,大事件如蘋果 1993 年「牛頓」的慘敗與 2007 年以 iPhone 光榮凱旋,小事件如「漢堡選單」(那個三條橫槓的選單圖示,通常位於 app 畫面的左上角或右上角)攻佔 app。介面必須隨時改變姿勢,反覆疊代,不變的是如何以設計將「人」與「資訊」之間的互動做到淋漓盡致。 作者文字淺白,搭配許多實例,各種 GIF 畫龍點睛,導引明確,介面流暢、吸睛但不致造成干擾,從一開始瀏覽就忍不住點擊「下一章」、不知不覺讀完所有內容,同時也對介面產生新的理解。對我來說,作者的確落實他對「介面最重要的任務是乘載資訊」的核心論調(第一章的「資訊傳播機制時間軸」就特別值得一看)。 |
[Podcast] 矽谷知名投資人 Tim Ferriss,採訪超過百位「成功人士」後一年後的反省是什麼? 《一週工作四小時》的作者 Tim Ferriss 時隔十年後推出著作《人生給的答案》時採訪了 140 個各領域的成功人士,包括 Facebook 共同創辦人 Dustin Moskovitz、Dropbox 共同創辦人 Drew Houston 等等,再相隔一年又推出《人生勝利聖經》,同樣採訪了 100 位世界級的專業人士,2017 年他在一檔 podcast 節目《Success! How I Did It》中分享自己從這些人的身上學到了什麼,以及他將成功方法試驗在自己的身上後,實驗結果如何?又帶來什麼改變? 他也在採訪中提到為何當初選擇在 2007、2008 年時跟朋友成立基金,投資早期新創,並在 Twitter、Facebook 、Uber、Shopify 等企業剛起步時就選擇投資或是擔任顧問。另外 Tim Ferris 也提及他曾在年輕時來過台灣短暫停留,甚至有過開設連鎖健身房的念頭,他也在節目中分享自己如何面對失敗、低潮並成為現在的他。 《Star Rocket 科技創業週報》的 Podcast 推薦播放列表 |
[英] 給菜鳥工程師:如果我 22 歲知道這十件事就好 本篇作者 Dan Heller 在矽谷工作二十年,曾經在 Apple 擔任工程師開發 kernel,後來加入新創公司 AppDynamics(2017 年思科以 32 億美元收購),接著再到 Uber 帶團隊,最後又回歸工程師的角色。多年下來,他認為對菜鳥工程師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對產品的「Ownership」。 他在文中寫下 10 個「如果 22 歲知道這些就可以少走錯路」的提醒,這裡列舉其中的幾個:理解公司商業價值,能幫助我們在判斷上更準確;提升寫作技巧,能增加說服力讓團隊合作更順暢;鼓勵大家勇於擔起專案管理的責任 ,搞懂各個專案間的相依性,最好練習安排會議;做軟體開發時要主動,別老是等「大人」告訴你該做什麼;提升自己在組織裡的影響力、建立個人品牌。本文也有被翻譯成中文版供讀者參考。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Vasily Kolod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