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06:Netflix 影片「預覽圖」的設計秘密

| |

Hi 讀者好,

你滿 18 歲了嗎?請上傳駕照驗證身分。想要事件真相嗎?請輸入信用卡號碼。想繼續取得更多訊息嗎?請提供視網膜或指紋解鎖。

這是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設計的小遊戲,揣想如果網路被極權控制、或因各種因素導致資訊不再共享、而形成一座座分裂的孤島時,人們上網可能會遇到的極端狀況。這個小遊戲表達了他們對於網路可能不再開放而自由的強烈擔憂。你覺得 25 年後,網路資訊會以什麼方式回應你?歡迎你回信跟編輯分享~

lily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28 | 一個全新的筆記軟體與一本半世紀前的報告(ft. 詹雨安)

我們在上一集邀請 Project Meta 創辦人詹雨安(Alan)來聊聊他們最近正在全力開發的新型態筆記軟體「Meta」。這次 Alan 會更進一步談到 Doug Engelbart 與 Alan Kay 等電腦界先驅人物是如何影響他設計 Meta,還會談到 Doug Engelbart 1962 年出版的重要著作《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A Conceptual Framework》(增強人類智力:一個概念性框架)是如何對他個人和 Meta 的設計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仍在測試階段的 Meta,Alan 與團隊會透過視訊與螢幕共享的方式,一對一跟使用者進行訪談、介紹 Meta 如何使用。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方式?又有何收穫呢?未來商業模式會怎麼發展?Alan 為 Meta 擘畫的藍圖其實不只是筆記軟體,想知道更多(包含怎麼 onboarding、試用 Meta)的聽眾,趕快按下播放鍵 ▶️
[英] 這樣標記「無障礙」:鍵盤行為、語義標籤的文件說明技巧

本文作者資深產品設計師 Elise Livingston 分享了標記網頁無障礙元素(accessibility)的方法,主要著重於鍵盤行為以及讓輔助科技能夠識別的語義標籤(semantic labels)。首先,頁面上所有互動元素如超連結、按鈕、提示都應可以使用鍵盤達成目的,設計師需要檢查順序、評估整體體驗跟紀錄自定義的鍵盤行為;第二部分詳細說明 components 的類型(type)、標籤(label)、狀態(state)與值(value)的標記細節,文中也有豐富的圖解範例。
[英] 雜訊,以及消除雜訊的一場競合:動態牆之死

曾於 a16z 擔任合夥人的科技評論家 Benedict Evans,最近回顧了他在 2018 年時探討的 Facebook動態牆(NewsFeed)致命缺陷。他認為動態牆是 Facebook 為使用者呈現的內容樣本(sample),但這一切只來自使用者與貼文是否產生互動,而且 Facebook 一方面得想辦法推送新奇有趣的東西,同時又要避免心生厭煩,如果對內容膩了,Facebook 又得重新組合演算法。作者以 Google 搜尋作為對照,雖然 Google 也必須運用各種指標對使用者展示最準確的前 10 個結果,但使用者是「主動」告知 Google 自己的意圖,搜尋結果只要有幾個是有用的,即使其他不那麼準確,對使用者來說都夠了;但 Facebook 只能仰賴使用者發出的被動訊號,而這些訊號是不穩固的,導致產製端跟接收端對浮動搖擺的演算法都無所適從,他為這個矛盾的現象下了精闢註解:「Facebook 對成長的努力,有一半是在鼓勵人們製造更多雜訊,另外一半則負責過濾這些雜訊。」

這篇文章提到,雖然人們現在似乎正在遠離它,以私密社群軟體、限時動態降低內容跟社交負荷,但他認為,人們對演算法的厭倦可能只是每個社群軟體成長的必經歷程,一但超載,終究還是需要某種方式組合資訊,但單以時間序列,可能也不會是解決方法。
[中] Anne Hsiao/網路產業如何搜尋與追蹤競爭者? 10 招競品分析實用工具與技巧大公開!

競爭者分析是產品經理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然而,在還不熟悉產品的情況下,怎麼進行競爭者分析?作者 Anne Hsiao 分享了十個實用工具,例如在 Google 上搜尋時可以使用「site:」明確定義特定網站裡的內容,或以「relate:」讓 Google 建議相關產品。而在競爭者明知已確的情況下,要怎麼隨時接收競爭者動態?這篇文章不但對產品經理,希望更精確地過濾資訊、限縮範圍的讀者應該也能發現一些新技巧。

🧠 如果你不確定要不要進行競爭者研究,可以參考作者另外一篇文章《產品經理該如何做競品分析研究?你應該要具備的基本思維!》
[英] Netflix 怎麼設計出千變萬化的影片海報?

根據統計,使用者只會瀏覽 Netflix app 大約 90 秒,沒發現想看的影片就會離開,其中超過八成的時間都是在看影片海報,目光停留在每張影片海報的時間只有 1.8 秒。這些海報是影響使用者決定要不要看一部影片的最大原因,也因此 Netflix 針對全球超過兩億的訂戶設計了千變萬化的客製化海報,他們怎麼做?

這個過程首先要做 aesthetic visual analysis(AVA,美學視覺分析),將一部影片的所有影格都抓出來(一小時影片約有八萬六千張影格) ,在每個影格標記各種 metadata,例如顯著性(Saliency)、亮度、對比、裸露程度、膚色等等,依據這些影格的視覺、脈絡(如拍攝角度)和構圖要素去「打分數」,再為這些影格排名,找出最有可能吸引使用者點擊的畫面製作成海報。Netflix 也會用使用機器學習技術,根據你最近的觀影紀錄去呈現出海報的特質(請參考連結推文)。Netflix 也發現:畫面超過三個人的海報通常表現比較差,而有時凸顯反派角色的海報表現很好。

有趣的是,作者認為最近爆紅的《魷魚遊戲》其海報設計似乎就跟前述原則有所出入。
[中] Mike Pan/那些使用者教我的事:來聊聊 B2B 產品的產品探索在做些什麼事

iCHEF 產品經理 Mike Pan 分享產品探索階段的三大要點,以及蒐集到的素材如何在後續產品規劃階段中持續發揮作用。他解釋,以餐飲業而言,服務型態(內用、外帶、外送、用餐前或後結帳)、餐點類型和店家採用的科技服務(訂位系統、餐券平台、無接觸點餐、支付選項、集點)會產生非常多種交互作用,這就反映在訂單分布狀況或營運流程的極大差異。(想想有些店家擺滿機器和螢幕的結帳櫃檯👀)而 B2B 的產品也要面對櫃檯人員、管理者、消費者不同的價值訴求,對此作者提到比起訪談,有個方法能更好了解他們和系統的互動情況。

Mike 強調產品探索取得的素材很好用,包括和設計師、工程師溝通時、對行銷和業務也都有加分。另外,因為餐飲是非常生活化的產業,所以也提供很多練習機會給準備好的 PM 們。(他說副作用大概是常不自覺進入產品探索模式,一言不合就訪談店家、用餐都在「吃碗裡看碗外」😂)
[英] 我每天在 VR 工作 8-10 小時的心得:舒服,對生產力和效率也加分

連續兩年半、每天在 VR 沈浸式辦公 8~10 小時是怎麼樣的體驗?乍看文章描述就像科幻場景,但作者的工作並非 VR 領域,只是一般寫程式和系統開發相關,他從 2019 年 4 月以來卻已經在 VR 辦公約 4,500 個小時,絕對排得上全球排名前幾的 VR 使用者。他分享用 VR 工作對身心和生產力帶來哪些好處,以及為何自己如此熱衷於打造理想 VR 辦公空間?

他首先介紹 VR 工作環境——辦公室沒有任何外人看得到的螢幕,由 VR 工作軟體 Immersed 產生虛擬螢幕再透過 WiFi 傳送到 VR 頭盔(雖然有附截圖,但作者強調就連影片都無法傳達這種視覺體驗的壯闊感);他不用辦公桌,只需要一個鍵盤和滑鼠,並採取「坐在地板」和站立式的混合配置。他特別提到舒適度:一整天身體和視線都在移動所以筋骨不容易僵硬、眼睛也不像盯著螢幕那樣疲勞,而且對視覺環境的全權掌控「就像為眼睛戴上降噪耳機」。(他的描述實在太夢幻,我就不劇透啦🤫)

作者除了補充 VR 辦公的其他幾個優點,也提醒仍有缺點,且並非適用所有人。不過總的來說,他對 VR 技術的發展是滿樂觀的,也很滿意現在的工作狀態,會繼續擔任「全職」VR 工作者。
[中] 劉芸均/我在 Google Ads 做 UX Research Contractor 的體驗

作者回顧她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在 Google Ads 擔任 UX Research Contractor,雖然不是正式員工,而且在加入 Google Ads 前對廣告業的理解幾乎是零,不過到後來已經能訪談大公司行銷主管、提出對產品的建議並回答 Google PM 們的問題,她發現自己一年來最大的成長之一就是累積許多領域知識。

她也分享了工作日常裡的研究方法和流程,以及相比上一間任職的中小型公司才剛引進 UX Research,對剛起步、還沒工作經驗的她來說,在大公司做 UXR 有什麼特別之處?最後是她在 Google 擔任非正式員工的心得——整體而言非常正面,不過現實是較難轉正職,以及身處正式員工之間而產生了冒牌者症候群。


.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文章代表圖:Netflix

Previous

星箭廣播 129 集——放尊重點!你家的掃地機器人本來要上月球

星箭廣播 130 集——從商店裡的角落生物變身成實聯制門神:聊聊「條碼」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