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07:1 倍工程師的特質

| |

Hihi 讀者,

昨天晚上剛好要給朋友 Netflix 家庭方案的帳號密碼,試了一下「Share a secret(分享秘密)」這個服務,輸入訊息內容、點擊產出連結、將連結傳給朋友,對方打開之後,這個網址就立刻失效了。如果你也有什麼機密事物或悄悄話需要分享給其他人,可以試試看 🤫

lily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29 | 放尊重點!你家的掃地機器人本來要上月球 🌕

你有在用掃地機器人或拖地機器人嗎?或者你還不太相信這個圓圓扁扁的傢伙可以承擔打掃家裡的重任?這次《星箭廣播》要來聊聊掃地機器人,特別是 iRobot Roomba 被發明的故事、掃地機器人的運作原理與技術演進。而比起令 Titan 嘖嘖稱奇的技術,其實更有趣的或許是掃地機器人進入你家之後發生的事。

「掃地這樣的瑣事交給機器人。」雖然是很多人的願望,但其實一開始產品的開發並不順利,要說差點難產也不為過。起初不知道該如何為機器人技術尋找商業模式的 iRobot 公司,最終成功地讓機器人從戰場走入家庭(原本一度想讓它登月哩),許多使用者甚至還為掃地機器人取了名字。

[英] 蘋果煉成 M1 Pro 晶片的 30 年旅程

2020 年蘋果宣佈要在兩年內將 Mac從 Intel 平台轉換到自家的 Apple Silicon,而前兩天 50 分鐘的「Unleashed」發表會裡就有整整九分鐘在介紹 M1 Pro 跟 M1 Max 兩款晶片,對於效能的火力展示引發不少討論。長期關注蘋果動向的前微軟高層 Steven Sinofsky 發表了超過 35 則推文,指出蘋果從 Intel 轉換到 M 系列晶片看似是起步於 iPhone,但更早可以追溯到 1991 年的 PowerPC(PPC),這件事也與當年他任職的微軟有關,一些 PC 製造商也想要取得 PPC 授權,讓 Windows NT 在該平台上運作。文中對於個人電腦的市場分析也值得一讀。

Steven Sinofsky 指出蘋果雖因這次不甚成功的平台轉換拖慢 Mac 開發(離 Wintel 陣營越來越遠),但也學到不少課題,例如開發轉換工具、模擬器和編譯器等等。賈伯斯回歸後的 iPod 不僅讓蘋果起死回生,還取得另一次整合軟、硬體的經驗(也開始用 ARM 架構晶片),接著 2005-2006 年這段 Mac 從 PPC 轉換到 Intel 平台的時期,以及隔年的 iPhone,還有 2009 年收購 P.A. Semi 都讓蘋果更有能力回去開發自己的晶片。從當年發表 A 系列晶片到今日 M 系列晶片推出,過程中蘋果也開發出一整個家族的作業系統。(這曾是微軟在 90 年代的未來願景。)也許有些人會覺得 M 系列晶片無法攻佔大眾市場,但 Steven Sinofsky 指出:今天看似超先進的技術以後都會是尋常的東西。第二,以往不曾有品牌做這種巨量又高階的產品,這就好比法拉利也做大眾房車和電動單車,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英] 資料團隊如何創造「文件至上」的文化?

「這個欄位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MRR 在財務報表跟銷售報表對不起來?」本文作者 Prukalpa 身處的數據團隊雖然擴增一倍,生產力卻下降了。她決定重新整頓團隊,建立「文件至上」的文化,凝聚出一套團隊共享的實踐、信念、價值觀與處事方法。

作者根據《哈佛商業評論》設立的文化形塑框架,用三個步驟擬出「文件第一」的文化。第一步,邀請團隊一同決定理想的產出(outcome)應該是什麼模樣;第二,設定可以衡量的目標,以作為良好行為(behaviour)的導引。例如他們使用 5W1H 法則規範資料集記錄元素,包含為什麼建立這個資料集、是誰負責這個資料集等等。第三步則是確立有效(enabler)、無效(blocker)的因素,改進文件框架策略。

如果數據團隊總是在為「確認欄位統一、哪張表由誰負責」疲於奔命,這篇文章提出的「文件第一」或許值得參考~

[英] 不是工作狂也沒關係,1 倍工程師的特質清單

也許軟體工程師都曾聽過「10 倍工程師」,工作成癮,神乎其技,靠自己跟一杯咖啡就能寫出簡潔無瑕的程式碼,求知慾旺盛,對於追求新技術新框架有狂熱的偏執,螢幕永遠處在暗黑模式,鍵盤 i、f、x 鍵壞得特別快⋯⋯

但所謂「10 倍工程師」其實只是一種樣態,但這個標籤反倒可能讓人受挫。一群工程師在 GitHub 上募集了「1 倍工程師」可能的特質:會用搜尋引擎、會從 StackOverflow 複製貼上程式碼,有求知慾、很上進但有時候還是會茫然,能夠對隊友表達感謝,意識到自己有騙子症候群,而且很多人都一樣。想為生活而工作、喜愛桌面色彩斑斕,都沒關係!其實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只要常常陷入自我懷疑,執著於不是天才不夠格的讀者,這份清單也許能讓你平靜下來 ✨

[英] 我是「⋯正在輸入」的發明人之一,但我不後悔

你喜歡即時通訊軟體中「⋯正在輸入」的功能嗎?其發明者之一、前微軟工程師 David Auerbach 在 2014 年回顧整件事是怎麼開始的。他參與的第一個專案是 1999 年推出的 MSN Messenger Service,當時即時打字聊天是很新的體驗,但無法像對講機用 over 達成對話狀態上的共識;加上伺服器常常不穩,你以為對方在輸入長篇回覆,結果發現他突然離線了。所以團隊就想:如果能知道對方是否「真的」在回覆你,不是很好嗎?

我發現最有趣的是作者提到「⋯正在輸入」的運作機制,會產生極大流量,卻只有 5% 是使用者實際輸入的內容;而且不像現在多數 app,當時使用者還能選擇要不要關閉提示。

這個功能推出後大受歡迎,很快就被其他通訊軟體複製。他談到「⋯正在輸入」為何造成心理負擔?他覺得問題倒不在於「變得更即時」了。最後,David Auerbach 也懷念以前的打字情境,那他怎麼做呢?

🚀 延伸閱讀:我們之前介紹過 專為 Z 世代設計的超即時通訊 app「Honk」,可以即時看到對方正在輸入的文字,連你自己發訊息也不必按下傳送鍵 ⋯⋯

[中] Iris Chen/產品經理閒聊:外包建置電商網站需要多少錢?

開發一個電商網站需要多少錢?為什麼電商平台開發價差可以這麼大?作者以自身接案做客製化網站的經驗分析影響報價的思考點,非常詳盡,可當作 PM 需求訪談或分析的指南或 check list ✨(註:本文寫於 2018 年)

作者從前台開始一一拆解,包括商品列表、結帳流程、會員註冊、查詢訂單、相關通知信等方面的功能,像是購物車若搭配各種銷售方案外加折價券和不同地區的運費計算就是不同的邏輯複雜度了。後台的開發費用落差則牽涉更多方面,例如商品庫存到行銷方案、報表管理、警示系統等等。她也提醒,另一個會牽涉到開發成本的考量是平台結構能否撐起大量瞬間流量。

[中] Ben Shih/會 Prototyping 的你聽過 Pretotyping 嗎?

研究顯示一年內出現的新產品中,最後失敗收場的機率高達 80%。原因之一是「前提」不正確所以注定失敗(=我們的開始就是個錯誤。就像三色豆的出現一樣 😂)本文介紹的 Pretotyping 就是為了確保只要把產品做出來,就一定會有用戶用——相較於大家較熟悉的 Prototyping,只是 Pretotyping 其中一種實驗方法。

那 Pretotyping 要怎麼用呢?常見的小方法有哪些?(麥當勞曾經嘗試賣義大利麵的做法、Airbnb 的啟發點都用過其中的實驗方法)作者建議,當你有新的 side project 點子時,不妨試試看 Pretotyping 😉

💡 對了,Pretotyping 的起源,是 1980 年代 IBM 那時候想做類 Siri 的技術,結果⋯⋯

[中] Denny/你還想當軟體工程師啊(二)是不是不夠在乎技術了

本文作者 Denny 回顧了自己從獨尊技術、後來意識到自己並不真的那麼熱愛鑽研技術,最後發現真實自我的心路歷程。在這段過程中,他用了一些方式摸索出自己的「使用方法」,坦率面對自己喜歡跟沒那麼喜歡的事物,調節出長遠生涯中最適合自己的技能組合。如果你也正為自己夠不夠格當個「一流工程師」而焦慮,不妨嘗試作者的方法,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Thiago Barletta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 130 集——從商店裡的角落生物變身成實聯制門神:聊聊「條碼」

星箭廣播 131 集——一名 SaaS 購物狂的 10 年告解(ft. Richard)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