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週報 #312:你訂閱疲勞了嗎?

| |

Hiya 讀者好,

不知道未來哪一天有沒有可能在 Metaverse 裡跟大家打招呼? 👋 《華爾街日報》記者 Joanna Stern 做了一個實驗,戴著 VR 頭盔 24 小時,預先體驗 Metaverse 浸泡一整天的感受。她去夜店玩、看喜劇表演、逛 NFT 藝廊、開了好幾場會,還旅行到馬丘比丘跟羊駝一起吃早餐(只是,為何 Metaverse 裡的動物有四條腿,但人類只有上半身?影片 5:45 有答案。)當然,她也會分享 24 小時戴著頭盔的結論。

編輯幾年前也曾經用 Oculus Rift 玩攀岩遊戲,還真的手痛腿痠很擬真。你玩過 VR 嗎?感覺如何?或者你對 Metaverse 有什麼想像?歡迎你回信跟我們分享 😎

lily


.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34 | 想成為很有故事的人嗎?你可以做個硬體專案(ft. CutiePi 專案發起人 Penk)

過去《星箭廣播》常常跟大家聊到各式各樣好玩的產品或專案,這次我們邀請到以 Raspberry Pi 為基礎所開發的觸控式平板電腦「CutiePi」 發起人、工程師 Penk,從東京連線跟我們聊聊他的專案,以及動手做的「黑客精神」。

為什麼一名軟體工程師會想做開源的硬體專案呢?為什麼現在要做一個以 Raspberry Pi 為基礎的觸控式平板電腦?而且還有提把!以及完全遠距的跨國團隊是怎麼開發這樣的業餘專案。而也是這個硬體專案,讓 Penk 説:「這一兩年的經驗,已經讓我成為很有故事的人了。」令 Penk「經驗值」大增的主要原因,聽眾們或多或少曾聽聞,甚至在業界親身感受過,就是今年的「供應鏈大混亂」也讓 Penk 說出:「我現在對任何只要能出貨的實體商品都充滿了敬意。」XD
[英] 三個也許可以「跳過」使用者研究的時機

「我們這次可以不做使用者研究嗎?」在崇尚從使用者身上找痛點、挖慾望的 UX 產業裡面,這個問題似乎有點無厘頭。不過產品設計師 Taylor Palmer 認為,這問題可以重塑成「什麼時候可以跳過使用者研究?」在文中他提供了三個可以跳過研究步驟的情境,例如判斷是否有充足的二手資料能夠佐證假設,或是,當前這個專案是不是推出快速解決方案、直接上線測試比較適合?能夠在恰當的時機,辨識出該採納、或該捨棄前期研究,是設計師的必備技能。

作者也是每年都會針對設計師調查愛用工具的 UXtools 共同創辦人。他們的網站上除了有文章、Podacst 內容以外,還有豐富的 UX 工具調查報告跟資料庫、以及任務情境測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英] 我從哈薩克買了 300 個 emoji 網域名稱推出的 email 服務

全端工程師 Ben Stokes 今年二月推出 emoji email 位址服務 Mailoji(像是 ben@⭐),沒想到在 TikTok 非常受歡迎,他甚至還請日本配音演員為產品宣傳影片獻聲,讓他一周內賺到 1000 美元(截至 9 月底 ARR 已經達到 1.3 萬美元)。

起初他只是出於好奇先買了 📪.ws,後來想如果可以用在 email 會滿可愛的 ,結果就開始碰到一連串困難。而且在這之前,其實他都還沒有打造產品的念頭,直到他成功從哈薩克買下第一個 emoji domain⋯⋯最後 Ben 說,不可否認 emoji 域名目前仍有其劣勢,但他認為這還是很好玩的嘗試,而且 tech 本來也應該更有趣。

💡猜猜看,最熱賣 top 3 除了 @💻 還有哪些 emoji?
[英] 建立開發者社群,用論壇比 Slack/Discord 更好

開發者 Dan Moore 奉勸想要經營開發者社群的人,如果只能選一種方法,那麼「論壇」(forum)是比 Slack 或 Discord 更好的選擇。他說,如果一開始你只是想要迅速地從幾個人身上得到一些意見回饋,那麼 IM 可能很適合,然而一旦社群規模擴大,採用 IM 類型的解決方案會遇到六個主要的問題,像是即時訊息式的內容與訊息數量限制會影響這個社群的「記憶」(例如訊息數量限制會導致社群過去的討論紀錄消失)、Google 無法索引聊天室裡的內容導致社群流失長尾/長青型的內容、IM 工具往往欠缺夠好的社群管理功能等等。

這篇文章在 Hacker News 上引發不少開發者的共鳴,有近 700 則留言,也有關於論壇該怎麼經營的延伸討論,以及一些開發者對於使用 IM 的各種困擾。作者也在 Twitter 上發問:「身為一名開發者,尋求協助時你會選擇:
1. 論壇/discourse/非同步 
2. Slack/Discord/同步 
3. 其他」

你贊成哪個方案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連結裡看看結果。
[中] 令人成癮的手機閱讀體驗,Matter 打造文字降噪新浪潮

在科技新聞聚焦 Metaverse 與加密貨幣塑造的華麗未來時,文字領域的改進與創新其實也很熱鬧,從 Substack、Ghost 等平台為獨立作家開啟便利的收費機制,Obsidian、Roam Research 等軟體掀起筆記新浪潮。這篇文章想介紹的 Matter,則想重新打造閱讀工具,並且建立以追蹤作者為核心的內容發現體驗。

在 Matter 建築出的空間裡面閱讀長文是件令人上癮的事,而且還有自然的語音朗讀文章功能,劃線、註記當然也不能少。推薦給通勤時刻喜歡用手機或平板聆聽資訊、閱讀文章的讀者嘗試 😌
[英] 《魷魚遊戲》17 天破 1.1 億點閱怎麼都沒當機?Netflix 是這樣應付大流量的

現在時不時就有網站大當機,但像前陣子全球瘋《魷魚遊戲》,Netflix 是怎麼安全下莊的呢?本文用白話文揭開 Open Connect 的面紗,也是 Netflix 幾乎從不掛掉的原因。

Netflix 十年來在 Open Connect 砸了十億美金,透過和在地網路服務商(ISP)合作和部署設備,最高宗旨就是不管網路多爛都要確保最好的觀影體驗,所以 Netflix 每部作品都有三份不同品質的版本會被送到 server,視網路狀況隨時無縫接軌,並做到讓使用者幾乎「無感」。

那麼當熱門作品出現時,Open Connect 的兩種伺服器有什麼樣的重責大任?而且 Netflix 預測哪部作品會爆紅的準確度,是怎麼和 Open Connect 有高度連動影響?
[中] 陳和謙/當你想外包寫個程式,要如何保護自己?

現任北榮家醫科住院醫師第三年的作者,最近接下總醫師,得負責重新設計體檢系統,包括構思需求並畫需求介面圖等等,所以請教在外包公司數年的朋友該怎麼和外包人員溝通,算是工程師的教誨筆記 😉

他點出外包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兩個陷阱——需求不明確、後續難維護。那要怎麼避免呢?本文提供給和作者一樣同為外行人的讀者,了解如何避免花錢卻買到沒有安全交付的程式。
[中] 黃哲斌/從 Disney+ 到新聞 app:訂閱經濟及其疲勞

最近 Disney+ 在台灣正式上架,你訂閱了嗎?在萬物皆走向訂閱制的時代裡,消費者雖然也愈來愈習慣每月為健身活動、餐飲外送、內容資訊等等服務支出,根據調查,平均每個美國人訂閱了 17 個項目。然而,畢竟精力跟財力通常有限,美國人也逐漸出現「訂閱疲乏」現象,影音串流平台成長趨緩,人們在平台間跳槽,訂閱新平台前先退訂舊平台,獲取跟留存都是挑戰。

本文作者黃哲斌針對新聞媒體解除「訂閱疲勞」,提供了關於爭取新訂戶、提升續訂率」以及塑造價值感三種舒緩藥方,國外媒體做了哪些努力,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把自己的服務留在帳單裡?


.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Brianna Santellan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
Previous

星箭廣播 135 集——購物頻道特輯:「我也是有預算概念的好嗎?」(ft. 馬力歐)

星箭廣播 136 集——買書不讀錯了嗎?「囤書症」患者和他們的網路書櫃逃難記

Next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