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hi 讀者好,
「Open Source Alternative To」目前已收錄超過 250 個開源產品,既能直接搜尋,還能依照分類、授權範圍跟程式語言過濾,每個工具都提供 GitHub 打星數,方便使用者決定要不要進一步試用,我就在上頭發現 Metabase 這個實用的數據視覺化工具,可用來取代 Roam Search 的筆記軟體 Logseq、以及類似 Figma 的設計軟體 Penpot 都在列。當然,你也可以提交開源工具,審核沒問題就會上架了。
開發者也寫了一篇文章說明「為什麼你該考慮開源產品」,免費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活躍的社群、資料擁有權跟安全性都是原因。未來他們也打算開發瀏覽器外掛,在你瀏覽某個明星級商業 SaaS 服務時,開啟外掛就能看到類似的開源版解決方案,大家一起來挖寶吧 🌟
lily
🎁贈書抽獎活動最後一週啦🎁 很謝謝大家這幾週提供的鼓勵和建議,我們都看到囉。
邀請還沒填寫回饋問卷的讀者幫我們把電子報打造成更好的樣子!
[英] 幫助新創從 0 到 1,我在 Stripe、Notion 征戰後學到的 23 件事
Cristina Cordova 在 Pulse(後被 LinkedIn 收購)、Stripe、Notion 等公司草創時加入,以員工的角色參與這些公司從零到一的快速擴張期。她寫下了在這段旅程中自己學到的 23 件事情,範圍涵蓋五個階段,從轉職到科技新創的心理準備、專注產品開發、贏取合作夥伴、建立公司文化到建立團隊,例如訓練自己對技術的理解,閱讀 API 文件,而在每個人都很忙的新創文化裡,向別人「偷學」也是重要技巧;此外她還談到一個常見問題:當你已經為公司定好未來六個月的計畫,但競爭對手突然增加了什麼讓人讚嘆的殺手級功能,你該緊急調整,還是按照原本的步調走呢?
渴望加入新創公司或希望磨練全方位技能的的讀者,這篇文章多少肯定都找得到你能應用的職場技能,先收藏再說 😎
[英] 比較 Mac 跟 Windows 的捲軸設計後,我們決定自己刻
捲軸這個使用電腦時隨處可見的元件,需要手刻嗎?專案軟體公司 Height 比較了 Windows 跟 Mac 的捲軸設計,發現兩者差異很大。為了帶給使用者一致的體驗,他們決定自刻捲軸。既想減少捲軸面積、又要讓使用者意識到捲軸存在,滾動幅度該如何控制?這篇文章提供詳細的考量、解決方式,還有豐富的對照圖,讓你體會原生捲軸跟自刻捲軸到底差在哪裡。文中第一段就展示了 Windows 跟 Mac 的捲軸設計差別,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
[英] Netflix 推薦系統競賽的百萬得獎作品最終沒被採用,是在浪費錢?
推薦系統稱得上是 Netflix 最有價值的資產之一,可以先回溯到它在 2006 年起祭出百萬美元獎金舉辦的 Netflix Prize,徵求高手提高影片推薦系統效能且改善 10% 以上,有史以來公開的最大資料集三年內吸引全球上萬人參賽。不過得獎「作品」最終並未被採用,導致多年來不少對 Netflix Prize 的質疑,包括白白浪費了 100 萬,或是公司不想花大錢而利用外部集體智慧獲取技術。
2011~2014 年擔任 Netflix 研究和工程總監的 Xavier Amatriain 有感於至今這些誤解依然存在,他解釋了 Netflix Prize 的價值並不僅止於演算法的創新,最重要的是,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和技術環境之下,這樣的大型演算法競賽其實對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和發展有更深遠的影響。
[Podcast] 星箭廣播 EP153 | 就是不想用滑鼠!Mac 上的兩大 Launcher app:Alfred vs. Raycast
聽眾可能都看過各種「電腦高手」雙手在鍵盤上飛舞的畫面,這集《星箭廣播》Titan 跟 Liz 要跟大家分享兩個 Mac 上面很好用的 launcher app:Alfred 與 Raycast,習慣之後可以大大增進你的工作效率,變成你每次使用 Mac 的起點,原本使用 Alfred 的聽眾也可以認識一下近期討論度很高的新秀 Raycast。PC 跟 Linux 使用者也可以找類似的工具來使用,我們在 show notes 有放一個清單連結。
[英] 跨個國界變平行世界,在俄羅斯跟烏克蘭滑 TikTok 是完全不一樣的光景
兩個相距只有 80 公里的小鎮,從 TikTok 上看到的「現實」卻宛如平行世界。挪威新聞媒體 NRK 製作了虛擬身分,讓全世界體會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接收到的資訊落差有多劇烈。
NRK 開發了兩個 bot,為他們分別安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 IP 以及 19 歲男性的身分,讓他們瀏覽、,差不多滑了三部影片後,結果可想而知,烏克蘭小鎮看到的是被轟炸過後的廢墟殘骸、唱著愛國歌曲的士兵,俄羅斯人看到的則是頭戴粉紅毛帽的快樂中學生以及開心踩水花的小孩。以俄羅斯身分搜尋烏克蘭帳號才剛瀏覽過的影片,也是一片「黑畫面」。
這個專題模擬滑 TikTok 的體驗,製作非常精良,也很詳細地交代他們開發機器人跟試驗演算法的過程。用桌機瀏覽沒問題,但用手機滑更能進入情境哦!
[中] MH/如何舉辦一場產品回顧 / 檢討會 (retrospective)?
如果團隊沒有在跑 scrum,該怎麼進行 retro(回顧會議)呢?擔任 PM 的作者所在公司有進行 retro 的慣例,執行幾次的效果不錯,讀者不妨參考可以如何進行、有哪些要特別注意的事。像是作者的案例中,負責 code review 的工程師、主管與 devop 通常不會參與 retro。
本文詳細介紹 retro 會議的五大環節和進行方式,例如請成員分享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時,這邊先不要急著帶到解法。以及最後如何讓 retro 不淪於形式,讓工作流程和團隊合作越來越順暢。
[中] Yuren Ju/如何組織與吸收知識 — 魔改 Zettelkasten 筆記法
作者 Yuren Ju 認為在所有學習的方式中,一般做最多的是閱讀,但收穫卻是最少的,大多數閱讀過的資訊「就像是沒做好水土保持的水分一樣很快的流失了」。以他個人的經驗而言,不管是遇到問題後的學習或是動手做,轉化成自己擁有的知識比例都蠻高的,為何閱讀沒有同樣效果呢?他認為原因在於缺乏「重新組織」的過程。
針對這個問題,Yuren Ju 分享了他從 Zettelkasten(一般稱為「卡片盒筆記法」)學到的兩步驟方法:擷取與消化,並且分別對應到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與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Yuren Ju 在文章後段分享了他的筆記流程,搭配他所使用的工具(分為擷取、彙整和輸出三種類型)作為說明。他也在文章推薦讀者可以進一步參考《How to Take Smart Notes》這本書。(據說即將推出中文版。)
🎧星箭廣播 137 集——喜歡把問題變複雜的人如何設計個人知識系統(ft. Ernest)
[中] 莫力全/成為 Software Engineer 半年後的小回顧 — 我遇到的困難與反思
作者在成為正職軟體工程師半年之際,回顧這段時間自己的心態改變與成長。像是他原本隸屬於前端,但有機會暫時加入後端協助開發後,出現了什麼技術都想要會、有點「四不像」的狀況;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後,則苦於技術圈「大神文化」環繞帶來的壓力。
他說這半年才感受到與資深開發者最大的差距並不是寫 code 的能力,也想到出社會前的自己目標要一年內成長為 Senior Engineer 的程度是很盲目的,並學習慢慢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如果有身處相同階段或有類似經歷的讀者,或許也可以從本文得到一些共感和鼓勵💪
(文章代表圖:Photo by Hannah Wei on Unsplash)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