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星箭廣播》111 集——一場數位廣告的次貸危機正在醞釀中?(ft. Richard)訪談逐字稿,為了方便閱讀,內容經過編修。本集節目介紹與相關連結請到此頁面閱讀。
在家工作的副作用
Titan: Hi ,大家好,歡迎收聽星箭廣播第 111 集,我是主持人 Titan 。
今天呢,我們再度邀請到我們節目的老朋友,愛料理的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李致緯 Richard,我們先請 Richard 跟聽眾朋友打招呼。
Richard : Hi ,大家好,又跟大家見面了。
Titan: Richard 最近不是大家都開始在家工作嗎?我想你們公司應該也一樣,那因為有些聽眾可能知道說以前我跟 Richard 都是在 INSIDE 上面寫文章嘛。那當時我們都透過 INSIDE 工作的關係,知道很多關於外國的科技公司、外國的網路公司對遠距工作的一些態度,或者是他們的實際的做法。
我們寫了一些文章跟讀者講,那只是剛好都沒有機會自己親自實施,那我不知道 Richard 你現在這一段時間算不算是真的完全就是遠距?
Richard :是啊,現在是完全遠距…大概從政府公佈三級開始吧,所以現在也將近要兩週了。那的確就像 Titan 講的,這真的是實踐以前在書中看到的各種事情,我覺得現在都還在甜蜜期啦,老實說。
但就我知道,比如說包含我們有一些線上的群組啊,幹嘛的,國外的一些朋友都很好笑,他們就說 : 「啊,你現在才剛開始啦,都嘛覺得很好,再過一陣子之後有你就會開始有各種副作用了。」
比如說像我自己,因為作為團隊這一個 leader 嘛,那還是要關心一下大家的身心靈的狀況,那確實已經有看到一些早期的跡象啦。
比如說上下班時間是很不清的,以前可能我都覺得這個同事好像中午左右才會回神齁,開始比較有一些產出或是一些意見,像是看 Slack 訊息就是最顯而易見的。結果現在發現很多人他確實可能早上七、八點,以前我們認為可能還在通勤的時候,甚至搞不好根本還沒起床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在工作了。
那甚至說他就已經有丟出一些訊息跟大家討論,那甚至也是有些人可能到晚上10點、11點都還在改 code 啊等等的,不是說以前不會有,而是說好像這界線確實是比較散掉了。
對,老實說我覺得長期下來可能會太好,因為我們知道這等於說你就沒有這個界線嘛。
對,所以當然就有一些 Best Practice ,比如你盡量都還是換完衣服再做到電腦桌上面啊,那家裡夠大最好工作的是一個桌子,然後休息的時候去另外一區。
這比較難啦,台北嘛,寸土寸金,我覺得現在都還在蜜月期啦,大家都很喜歡啦。我們其實第一個禮拜結束之後有發員工匿名問卷,就讓大家去填說欸那你覺得感覺怎麼樣?那現在大家都覺得,喔,好棒好棒,沒什麼問題,沒什麼問題。So, let’s see.
Titan:我猜你們的同事們應該比較沒有剛好也遇到學校停課不停學的學生在家裡,對不對?
Richard:對,我覺得你突破盲點了,其實就是年齡層跟家庭的問題啊。
如果說你今天家庭沒辦法那麼 support …不過,確實啦,我們這個年齡層的少數是有一些可能說他是跟男女朋友同居,那你知道嘛,在台北的話同居你也不可能是一人一間房間,那樣很怪,這樣就失去同居的意義了好不好。所以這個情況下,他們可能都要一起都在家裡,要 remote work 的時候就會互相打擾到。
Titan:比如說開會。
Richard:對對,那以前其實我有聽過類似這種案例,他們做國外生意的,男生是 support engineer ,所以他可能半夜都得帶著電腦去 7-ELEVEN 跟人家開會,我覺得這也是滿妙的。
Titan:天啊。
Richard:老外應該想說,欸台灣的這個公司的 supporting 為什麼都在 7-ELEVEN 或是convenient store 上開會,這是因為他怕吵到女朋友。
Titan:你講到一個重點了,就是去 7-ELEVEN ,因為去 7-ELEVEN 八成要用 4G 嘛,那有些狀況,我覺得最近幾年比較明顯就是有些人可能會家裡就不裝 Wi-Fi 嘛,就完全靠 4G 。因為我們 4G 有吃到飽,連網也蠻方便的,速度也不是說慢到哪裡去,可是在連線的穩定度,或者是你剛好你住的地方它的 4G 訊號就比較差。
那平常可能大部分用 Wi-Fi 的時間在公司嘛,那回到家可能就覺得還好。但是時間一拉長,或者是你的工作有涉及到,比如說你要傳輸比較大的檔案,像我們現在在錄 Podcast ,遠距錄完之後會有一個比較大的音檔要下載。這個下載跟你後製完就要上傳,假如你是用 4G 連線的話,對你的壓力來說就很大,連線穩定度還有傳輸的速度其實都會比較慢一點。
Richard:這個確實是一個…會有的問題啦,我覺得大家都還在適應新的常態,而且看起來這個還得有好一陣子。雖然政府現在是沒有公佈說一定接下來是強制性的,包含相信大家在 remote ,其實也都比較屬於企業自主的決定。
但是我覺得…當然嘛,我們總是會覺得資訊產業是可以不受距離限制的,所以這真的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覺得蠻…也學習蠻多的其實。
Titan:那時候我跟 Richard 在做錄音前的一些討論的時候,當然也是線上會議嘛,那 Richard我記得那時候剛連線之後他就說:「欸,你覺得我的聲音聽起來怎麼樣?」然後我就猜到,他用新的麥克風— shure,對不對?
Richard:對。
Titan:他的麥克風就很好啊,看起來比我的好。
Richard:欸,是嗎?
Titan:我覺得這個滿重要的喔,在遠距會議的時候,你的聲音聽起來怎麼樣?
因為我之前有在 Twitter 上面轉發過別人的推文喔,就是大概是在去年的時2020年的時候,其實外國就開始必須要遠距了嘛。
就有一些人分享他們怎麼在語音或視訊會議的時候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比較好,有人就分享說他可能只買了一個大概台幣大概兩千塊左右的麥克風,然後透過一些軟體,像 Audio Hijack 這樣的軟體去除噪音,或者是在 EQ 上面做一些調整,所以讓他聲音聽起來非常好聽。
那這個方法我會把連結放在 Show Notes ,有興趣的聽眾可以去找來研究看看,讓你開會的時候聲音變得更好聽。
Richard:這邊想稍微補充一下喔,為什麼會有這麥克風的原因。其實是剛好前幾集的星箭廣播有找到 Google 的 DevRel 開發者關係的 Eric 上官,那因為本人呢也是受到他的照顧喔。
我有在他的 program 裡面,是 Google 的 Develop Expert ,那在去年的 covid 的疫情的情況下面的話 Google 也很慷慨的決定說,欸那可以給大家一些補助對自己的這樣子的設備做一個升級。
這邊想分享的不是說 Google 好棒棒啊,有補助。而是說他們在升級的建議裡面,它就是有一筆預算,那大家可以決定要買什麼。
他們裡面其實有建議,就是如果你也剛開始要遠端工作,那想讓自己專業一點,很多人會覺得說那你要買一個 WebCam ,畫面比較銳利,那後來發現其實不是。他們有做國外的一些調查,會去影響到就是說人家覺得你厲不厲害真不專業的,其實是你的麥克風的音質,所以說也有點 echo 一下剛剛 Titan 講的。其實也不用到買很好的啦,講更直接的,你只要讓你的麥克風接近你的嘴巴就效果會好很多。可是因為如果你直接用筆電,或是你一般耳機你有沒有去注意這個問題。
很好笑,像我們現在最近開始開會,那就發現很多人的耳機是用電競耳機,通常電競耳機老實講效果都不錯,因為電競耳機可以拉一條那個,它就是那種耳罩式的嘛,然後可以拉一條線出來,那那個線放在嘴巴旁邊,你只要稍微調一下其實音質都不錯。
反而一般我們可能用 iPhone 內送的那種線的,那你線在飄來飄去啊,你的麥克風不見得會對在你的嘴巴,所以其實就會有一個落差,我覺得滿有意思的。Titan: Richard 你剛剛有講到 IPhone 的送的那個有線耳機,它不是有個耳麥嘛,你剛剛說它會搖來搖去嘛,所以有時候收音會比較差。
我有時候在捷運上有看到有人會把那個線用一種很特別方式把它綁起來,貼在自己的下巴。
Subprime Attention Crisis 注意力次貸危機
Titan:那我們正式進入今天的主題喔,今天我們要來跟大家談一本書,書名叫做《Subprime Attention Crisis Advertising and the Time Bomb at the Heart of the Internet》,直接翻譯的話就可以說是《Subprime Attention Crisis》注意力的次貸風暴,也許可以這樣說。
那副標就在講他認為網際網路現在有一個未爆彈嘛,來源就是數位廣告這件事情。那我一開始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在2020年的10月的時候,在 Twitter 上面看到一個推友 West Mobile ,我之前好像也有提過他,他發了一個推文喔,說到 Wired 雜誌,連線雜誌介紹這本書,他覺得把廣告科技類比成2007年的次貸危機是滿有意思的,所以我那時候就有記住這件事情,那等到那本書出版之後,我就先去 Audible ,找了有聲書來聽。
那這本書的篇幅不長,大概不到200頁吧,如果你是買紙本書的話;有聲書大概只有四個小時左右,所以不算特別長。
那這本書的封面,現在如果你在聽 Podcast 的人,你就拿起你的手機,你會看到星箭廣播的Podcast 封面已經變成這本書的封面。
我看這本書的封面是覺得很有趣的,那時候第一眼看到,它就是仿造一個現在大家上網普遍會看到的頁面,比如說最上面有一個 banner ,叫你要下載一個 App。
那接下來下一個版位,也是 banner ,叫你免費試用一個服務,然後右邊就會有兩個側邊欄的廣告,一個是 More clicks for your business !就是對你的商業,對你的 business 有更多的點擊。
那另外一個呢,就是待售的廣告版位,上面都寫 SALE ,然後左邊就是書名標題 Subprime Attention Crisis ,還有作者 Tim Hwang 的名字。
那接下來是,我想也是大家很熟悉的蓋版廣告,跟你講上面放的是這本書的副標,最下面呢就是現在大家最近兩、三年上網也很熟悉,會看到網站會問你說你願不願意接受我們的 cookies 的政策,你要選同意或者是不同意這樣子。
好,所以其實這本書的封面它就是有點像在模擬我們現在上網看到的網頁,尤其是你用手機打開來看,把網頁載入之後,可以看到的有用的資訊實在是非常少,而且市面上現在有很多工具在幫你清除掉這些廣告。
那 Richard 你大概是什麼時候知道這本書?
Richard:我大概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在 Adtech 產業圈裡面就有看到這本書的一些消息。但實際上因為這幾個月大家都在忙 iOS、IDFA、iOS 14.5有一個追蹤的阻擋,那到今年年底可能 Google Chrome 的一些第三方 cookie 的相關阻擋的事情,大家手忙腳亂啦。
所以這時候有一個像預言家一般的人跳出來說,欸你們廣告產業有一些問題啊,大家老實講並沒有花那麼多心思去注意啦,不過當然是有一些些討論是有的。
Titan:這本書的主題就是如同我前面提到的,是把使用者的注意力與數位廣告拿來跟2007年的次貸危機,乃至於後來因為連鎖反應喔,在2008年產生的金融海嘯,這種全球性的經濟重大危機作為一個對比,並且他認為喔,其實今天的數位廣告在各方面來看都跟當年那一場災難有點像。
我們可以怎麼說?有 87 分像嗎?
就是很像。
Richard:八十七分像。
本集使用說明
Titan:作者認為喔,現在的數位廣告就像金融業一樣,尤其是程式化交易的廣告,他認為我們正在面臨一個注意力的次貸危機。
這一集節目呢我們會把它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我們會先來跟大家算是回顧,還有檢視一下從以前網際網路的廣告到現在大家比較常見的廣告的模式。
那為什麼找 Richard 來呢?
我那時候其實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欸,我如果要找一位來賓,要找誰比較好?
那當然大家如果有聽 Richard 來上我們節目,第一集,在講怎麼當一個好的新創公司的 CTO 的時候,那一集 Richard 就有跟大家講說他最近在投入數位廣告的工作。
最近幾年都是在專注在做這件事情,所謂的 Martech ,剛剛 Richard 有跟大家說嘛,他是在Martech 圈先看到這本書的討論的,所以我想他應該是一個很適合的人選,來跟大家聊這本書。
我想在第一集會先跟大家聊數位廣告這件事情,第二集呢就會順著這本書的結構去跟大家談說為什麼有所謂的注意力次貸危機,以及這個泡沫是怎麼樣膨脹,他未來有可能或是說什麼樣的狀況有可能這個泡沫會爆掉,然後會造成什麼影響。
那最後我跟 Richard 會稍微聊一下說,照他這樣講,廣告這件事情跟我們正在使用的網際網路未來的發展會是什麼樣的狀況,我們到時候會有一個小小的討論。
那在我們進入討論之前,我也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 Tim Hwang 。他其實算是政策研究員,如果大家去他的 LinkedIn 上面看的話,會看到他的學經歷,他的學歷滿好的喔,他是哈佛大學畢業,加州柏克萊的法學院。
他的工作呢大多都是策略、政策研究有相關,那曾經在 Imgur 跟 Google 等網路科技公司服務,他在 Google 的時期擔任的是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的全球公共政策這一塊工作,那後來又去哈佛大學擔任所謂的 Ethics and Governance of AI Initiative ,就是人工智慧倡議的道德跟治理的研究,他是算這個部門的總監吧。
2019年起,他在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的一個智庫單位, 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擔任研究員,所以他的工作都是跟研究這些數位科技、新興科技對公共政策領域的影響。
顯然如果數位廣告他有可能會引起另外一波類似我們之前講,金融海嘯的這個危機的話,當然可以算是公共政策領域的討論。
那其實這本書它是一個算是梳洗吧,大家如果去我們的 Show Notes 點 Amazon 的那個書籍的連結的時候,你會看到它的標題後面有一個括號,寫說這是 FSG Originals x Logic ,它其實是 FSG 出版貿易商跟 Logic 這個雜誌喔,他們專門講科技的聯名的系列叢書,總共有四本。
那都是在講說當今主流科技、科技巨頭他們關心的事情之外,因為這本書的梳洗喔,當初一開始的想法就是科技巨頭現在關心的東西,他們覺得自己是在改變世界,他們想要對世界帶來一些進步。
但是其實對於一些影響我們民主啊、社會運作的危機,他們認為這些科技公司都沒有放在心上,所以他們想要透過一系列的書來探討這些問題。
那它的系列叢書除了我們這本《Subprime Attention Crisis》之外呢,還有幾本,一本叫 Voices from the Valley ,這本書在做的是他們會去匿名採訪一些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員工的心聲,那這個員工不是只有工程師而已,甚至還有一些,比如說像清潔人員。
因為他們認為喔,在討論矽谷,在討論科技產業的這個聲量都被創辦人、CEO、被高層掌握了,那他們想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這個產業的樣貌,那另外一本叫做 Blockchain Chicken Farm ,他在講的是中國農村的科技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我們的 Show Notes 找這些書來看一下。
好,那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的第一個部分喔,這本書總共分成六章。
第一章在講數位廣告的管道,第二個是在講市場趨同,就是現在大家都在做程式化的廣告交易。
這本書在第二章的部分他就會告訴大家說這個市場,數位廣告的市場是怎麼演變到我們現在看到,今天的這個模樣。那裡面有一些關鍵的要素必須要具備,比如說我們要怎麼定義注意力廣告這件事情,再來是為什麼現在數位廣告市場會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模樣喔。大家都用程式化廣告,大概佔了整個廣告市場的快八成。
在2017年的時候,程式化廣告佔了全美數位廣告展示的花費的大概快八成,大概320億美元,那大概到2021年那時候的資料,預期到今年會到接近9成,在數位影片廣告裡面程式化廣告也占了快八成,那手機廣告也占了74%,所以大家可以理解說程式化廣告其實就是現在數位廣告的主流。
那接著呢,他會告訴大家說在程式化廣告上面有很多不透明的地方,那主要有三個原因,也是我們今天第一集的部分會跟大家討論的,到底是哪三件事情造成他認為今日的數位廣告,尤其是程式化廣告是不透明的。
第四章呢會跟大家講說所謂的注意力的次貸, Subprime Attention 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五跟第六呢,就是大家可以預見的這個泡沫會膨脹,那接著這個泡沫會怎麼破掉,它的影響是什麼?以上就是這本書的架構。
A “Free” and Open Internet
Titan:接著,我們先請 Richard 來跟大家講一下廣告這件事情,為什麼說廣告是整個網際網路這個 business 的基礎吧,或是說大家最早發現網際網路是怎麼可以運作下去的,這個事業是可以做下去的。
Richard:講到數位廣告的話我覺得可以先從自己的經歷開始說起啦,因為最早的時候我自己也是一個技術背景的人,那技術背景為什麼會想選擇走進廣告,那當然一部分就是看到矽谷最頂尖的公司啊, Facebook 啊, Google 啊等等的其實都是廣告公司,營收大概九成都是廣告來的,所以我就覺得說那這中間一定是有什麼東西是我不明白的。
那更不要說我們自己在技術上所學,很多大數據的一些理論基礎,其實我們都可以意識到說,其實最終都是為了廣告產業的進步,然後所以說才被研發跟設計出來。
當然另外一方面是確實我也是有一些理想主義在啦,那我自己還蠻喜歡一個概念叫做 free open internet ,免費自由的網際網路。
其實在書裡面也一直強調這個概念嘛,如果今天沒有網際網路上的這個廣告,那你能夠想像,比如說 YouTube 要錢, Google 要錢,甚至連 Facebook 都要錢。
Facebook 就算了,反正它就是休閒用的嘛,你可以就用很傳統方式跟親朋好友溝通、聯絡人,這沒有問題。
可是你能夠想像 Google 要錢嗎? YouTube 要錢嗎?
那又或是說這兩天剛好遇到 remote ,你能夠想像這些學生他現在上遠距課程的時候,欸他用的這個視訊平台它要錢,什麼東西都要錢,這個確實會有很多事情的可能性就被扼殺了啦。
像我自己也是出生在這個 free open internet 的世代嘛,我從小到其實很多知識的學習啊跟成長啊,像比如說我跟 Titan 花很多時間在 Twitter 上啊,我也是在 Twitter 上才認識 Titan ,那 Twitter 為什麼不用錢?
那這些東西之所以可以不用錢,就是中國大陸那邊常講的嘛,羊毛出在豬身上?
實際上我們是免費仔,我們沒有花錢使用這些服務,但實際上是透過廣告的方式去支撐起這整個產業,所以廣告到底是好或不好?
像我自己也常常都在講一個倫理道德議題,到底你裝 AdBlock 是不是一個有違背道德跟倫理的事情,因為你你不給 YouTube 播廣告,那 YouTube 怎麼樣提供免費服務給你呢?
這有點像是說你要吃又不付錢,這樣好像不太對耶,你自己去一家麵店你會吃飯不付錢嗎?故意不帶錢包?
不行嘛,這就有點怪怪的。
But anyway 啦,反正這邊只是要說我覺得網際網路的廣告確實支撐起了我們現在大家可以使用這個所謂的 free open internet ,這也是為什麼它讓我開始選擇說,欸那我要好好探究一下到底廣告產業,那或是說這些東西到底在幹嘛。
Titan:我補充一下,剛剛 Richard 有講到 free open Internet ,可是其實我一開始以為那個free 指的是自由耶,自由開放的網路。
Richard:我覺得它是雙關啦,確實都有,我確實比較喜歡是自由這個意義,但是實務上的結果就是它確實是免費的啊。
Titan:沒錯,這樣講也可以。
學校成績單上的麥當勞標誌
Titan:我想要再補充一件事情,是剛剛 Richard 剛剛有說到免費這件事情在網際網路上面。
但其實啊,如果我們要講廣告這件事,它可以提供的免費服務,不是只有在數位世界而已,在實體世界,廣告跟免費也有很大的關聯嘛。
我最近看到一本書,其實也跟這本《Subprime Attention Crisis》蠻有關係的,是 Tim Wu 吳修明教授,他寫的注意力商人《Attention Merchants》,都是 attention 。
他在書裡面的開頭講一件事情我非常的吃驚,就是廣告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他在引言,收割注意力的產業有講到一個 case ,在講 2011 年美國加州中部有一個叫 Twin Rivers ,雙河的學區,這是個公立的學區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他們的經費因為在那之前有房地產危機,跟州政府本身的財務問題喔。
加州政府大概是在阿諾當州長那時候吧,就是有很嚴重的財政問題,所以對這個公立的學校來說,他的很多預算都被刪掉了,甚至連暖氣啊這些基本的項目都被砍了。
所以網路上當時有1張照片就是學生在學校裡面上課,教室內的室溫只有7度 C 而已,後來有一個單位來跟這個學校接洽,叫做教育經費夥伴 Education Funding Partners 簡稱 EFP ,他們要做什麼呢?他們其實就是代表了一群企業要把他們的廣告放到學校裡面。
什麼意思呢?就是學校他們的營收來源大部分就來自於學費跟州政府的預算嘛。他們還有一項資產就是這些學生,這些學生是跑不掉的,他們就是必須要來學校上學,所以這個 EFP ,這個組織遊說他們說,那我們可以在你們學校裡面放廣告,讓贊助商出錢來支持你們學校的營運。
這個贊助商進入學校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比如說學生的成績單上面會印麥當勞的 logo ,那這個我想有在看一些職業運動比賽的聽眾可能都有一些概念,就是會冠名,包含像 MVP ,都會前面會有一個名字比如說像汽車廠商的品牌,會冠在 MVP 三個字,最有價值球員的獎座的前面,或者是某一個 replay ,每一個精彩的得分的重播,它也會加一個品牌的冠名。
所以以雙和學區,這個學校的狀況來說就等於是學校裡面的廣告都是有特定的企業作為贊助商。然後呢,這個 EFP 再把一部分的廣告費用分給學校。
學校等於是在販賣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這是公立學校喔。
我讀到這個 case 的時候我是很震驚的,因為剛剛 Richard 有講到,網路基本上很大一部分就是靠著廣告,在讓廣大的使用者可以免費的使用這些服務跟數位的商品。
Richard: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啊,如果說念大學你要看廣告,那大學學費可以減免,看不看?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比如說 My Kindle 嘛, Kindle 的實體裝置有廣告跟沒廣告價格就不一樣。
Titan:對,我的是有廣告的。
Richard:那比較便宜啊!
Titan:對。
Richard:甚至說類似的東西會發生在這個電視,好,那算這有點岔題,不過我覺得這滿有趣的。
其實當代的很多,特別在美國,你買的電視價格越來越便宜的原因之一並不是因為硬體變便宜了,而是很多電視現在是廣告贊助的。
因為現在所有電視都內建連網功能,所以你買比如說三星啊、 LG ,它們這些其實裡面都已經有這個聯網的作業系統了,那裡面就會有廣告,是那些廣告讓你的電視這麼便宜。
Titan:對, The Verge 的總編輯,有一篇文章還是一個推文在講說他有去查他買給媽媽的智慧電視網路的流量的狀況,他有去做一個監測,算是實驗,然後發現這個 request 超級多,沒在看的時候也有。
Richard:對啊,確實啊,那現在很多其實習智慧電視開機就先給你播一個廣告,不想看也不行,原因是因為就是這些廣告讓你的電視可以這麼便宜。
早年的廣告
Richard:所以說回到網際網路的這個廣告發展史啊,那其實我們可以知道說當然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那時候最早期都是一些所謂的 front-page ,首頁這樣子的入口網頁啦是稱霸的。
從那個時候其實大概就會開始有廣告了喔,那你先想像這樣台灣比如說是當時比較厲害入口網頁就是 Yahoo 奇摩,像雅虎跟奇摩一開始他們其實到很長一段時間,其實他們銷售廣告邏輯,大家猜猜看,其實當然就是跟傳統的媒體的銷售邏輯很像。
你電視什麼時候廣告最貴,那可能晚上8點檔的時候,然後又或說有中韓大戰,打這個世界盃棒球賽的時候,拿它其實就是買時段的啦。
那比如說今天晚上8點就比較貴啊,那晚上半夜3點可能就沒什麼人,那就是一些比較低價的時段可以讓大家去競標,當然這樣子的銷售模式其實是沒辦法滿足網路產業的需要。
原因是因為簡單說時段有限嘛,24 乘 7,一個禮拜就是 24 小時 7 天,你能賣的時段就是麼多,所以慢慢的其實後來廣告就演變成,欸那我可不可賣曝光來計價,做數位廣告一個優點就是 digital ,所有東西都可以用數字的。
所以說與其我去賣說這個時段,所謂的 cost per day ,或是 per 一個 time ,那變成是說我 per impression 的去賣, impression 就是曝光,一次曝光多少錢。
但是聽起來也很 fair ,比如說我今天要播一個星箭廣播的廣告,那有多少人次啊,多少次的這樣曝光我的這個廣告的看板做一個費用的計算,到這邊其實都還算是非常好的理解,實際上也不太技術啦,老實說。
到這邊都不怎麼技術,反正他就是呈現出來然後做一個 counter ,計算說有多少人,什麼時候開始有一個跨時代的轉變,那其實就差不多到了2000多年 Google 的推出。
那 Google 推出之後呢, Google 也做廣告,可是你會意識到 Google 廣告它怎麼做?它沒有在 Google 首頁放畫面 banner 然後也是用 per day 或是 impression 去計算,當然沒有嘛。
但是 Google 的推出之後呢,他們改變廣告產業一個很很大的東西,叫關鍵字廣告,關鍵字廣告這邊的代入其實我覺得有一點點是不得不啦,就是說 Google 的一個使用上的邏輯上面,其實你的人的這個受眾的面向是被切的很細的。
我覺得有一個最近我在國外看到一個滿有趣的 challenge ,一個很有趣的,就是跟你的陌生網友 share 你最近搜尋的 100 個 Google 關鍵字。
Titan:窩齁齁齁。
Richard:那每個人的樣貌都會非常不一樣啊,對不對?
你可能昨天在找可能今天的午餐要煮什麼東西,那有些人可能在找所謂三級警戒要延期到什麼時候,所以每個人都不一樣。
那也就是因為 Google 這樣子的特性,每個人使用 Google 的方式不一樣所以他把他的受眾切的,我們以廣告業來說你要買了的其實是一個媒體的輪廓嘛。就是說我覺得來上愛料理網站的人都是做菜的人,來上星箭廣播可能都是網路產業相關的人。
可是 Google 因為這個搜尋的關鍵字的關係,他等於說他沒有一個統一的 front page ,一個入口了。
他變每個人搜尋的關鍵字都變成一個迷你型的路口,你這邊搜尋美妝,跟你搜尋汽車其實都是在 Google 上面可是這兩個可以代表的廣告受眾的價值跟背後的意涵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說就變成了一個典範的轉移,從原本的一坨不分青紅皂白反正來看 Yahoo 首頁我就是買你 Yahoo 首頁的廣告,變成是說,欸那我能不能做關鍵字的切分。就是說如果今天搜尋東京機票的,那這裡有一群廣告,今天搜尋美妝產品的,可能有另外一群廣告。
這就是關鍵字廣告它誕生的原因,因為確實受眾就被切分了,但是衍生的問題來了,當原本可能你的廣告業務,我就是賣 Yahoo 的首頁,我就是賣特定的板位, Yahoo 新聞特定的版位,然後 Yahoo 新聞我再切娛樂版,娛樂版的版位另外賣,那這都可以用的人工去跑,把它跑出來。
可是 Google 上面關鍵字成千上萬啦,這麼多字對不對? 有一些新的你沒辦法想像到的字在誕生,那種東西怎麼可能人工去賣呢?
於是程式交易就出現了,與其說是程式交易,應該說更重要的精神應該是自助交易啊,因為你可以想像 Google 的廣告業務總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去賣吧?
每個都要去談說,喔你今天想買的是這個什麼醫療保健食品,然後隔天去談說我要賣的是這個健身器材,這有點太廣了。所以他們就必須不得不,他必須做出一個系統,廣告的軟體系統,大家可以自己上網去購買,甚至說連交易都可以刷卡就可以買,好所以像當代大家都知道的,我要買 Google ,買Facebook 廣告,刷卡就可以買。
那這原因倒不是說他們喜歡要這樣做,而是因為你當你所有的東西都碎片化成這樣子的時候,你一定要做成是這種自助交易的形式,那我覺得就是整個開始廣告程式化的一個起頭。
注意力的商品化
Titan:剛剛 Richard 有講到一個關鍵字,就是碎片化,這本書在談廣告銷售模式的轉變的同時有提到怎麼樣把注意力商品化這件事情。
那在過去,就像 Richard 剛剛講的,賣廣告的方式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跟美國的影集《廣告狂人 Mad Men 》,他們當年60、70年代開始在麥迪遜大道賣廣告這件事情的行為是很像的,只是說數位化而已,還是要靠人。
那然後來開始出現程式化廣告,那程式化廣告呢一開始必須要做到幾件事情。
首先需要把使用者的注意力先商品化,那商品化書裡面講的是 Commodification 這個詞,那什麼叫商品化呢,大家可以拿這個詞去查維基百科,可能會查到一個解釋就是把原本不是在我們經濟學或者商業考量上會把它當成商品東西變成商品。
比如說你找到一個水源,我們知道大自然的水你是直接可以撈起來,只要你敢喝你就可以喝嘛,那有人會把這些說變成瓶裝水,然後到市場賣給大家,這個過程你就可以說它是商品化。
這本書裡面在講把人的注意力商品化,還有舉一個例子喔,假如有一個小島上面有雞農在養雞,他的客人都是當地的住戶,要去跟他買雞肉,所以在這狀況雞農對於來買雞肉的客戶是認識的來買雞肉的客人也知道說,喔這個雞農他的平常是怎麼養雞的,他的雞肉品質是怎樣的,都很清楚。
可是假如有一天喔,開始有一個連外的道路可能是鐵路連到了這個島上,或這是連到了這個小鎮上面,開始有更多的外面的人想要來買這裡的雞肉。這時候呢,大家就必須要製定的標準說你這個雞肉是不是有符合某種標準,我們才可以拿去市場上銷售跟交易。
這有點像我們今天大家去超市裡面買這些生鮮蔬果,你很清楚你自己買到的是符合品質標準的某一種商品,但是至於這個蔬菜水果是誰種的可能就不是消費者這麼在意的東西。
那為什麼要提到注意力商品化這件事情,這在這本書裡面的脈絡裡面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我們把注意力商品化這件事情做一個衍生之後,你就會發現它跟金融市場當年在講次貸危機,以及後來的金融海嘯之間的關連性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先解釋一下當年金融海嘯它的背景好了,我們先講所謂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就是說我們在買房子的時候會去貸款嘛,房貸就是一般我們在講的買房子要貸款,那次級房貸指的就是說申請貸款的人,他的還款能力、他的信用狀況可能沒有像我們前面講的那一種這麼好,所以它叫 subprime 次級房貸。
當時的狀況大概在 2003 到 2006 年,這段時間剛好可能美國聯準會他們給的利息都比較便宜,那市場上就有很多資金,所以銀行在放貸款的時候,你要說大方嗎?或者是你甚至你可以說比較不小心,所以開始出現一種所謂的 lean job 的這種貸款,就是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人來申請貸款,那銀行甚至不會跟他們要任何財力證明的文件就直接把貸款給他們了。
那為什麼會引發後來的問題就是因為大家可能有聽過所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開始有金融機構把這種好的房貸跟壞的房貸全部包在一起,然後變成一個商品去交易,去市場上販賣。
那這個東西大家在書裡面會看到所謂的信用違約交換,這個商品其實當年在金融市場是非常賺錢的,至少一開始是很賺錢的。但是因為我前面有提到,這個商品裡面包的有好的房貸跟壞的房貸嘛,就是還款可能還不出來。
那到了大概2006年、07年那時候,聯準會開始升息,那升息之後開始有人會還不出房貸,因為他的房貸可能每個月要繳的利息,要付的錢可能會就突然增加了大概可能三分之一,所以開始有人會付不出錢。
那這時候等於是有大量的違約出現,那這些商品當然就開始賠錢,那因為前面幾年有非常大的擴張,所以很多金融機構都花大量的資金在買這樣的商品,然後透過套利的方式賺錢。
開始違約之後你這些這些商品就變垃圾啦,沒有人要買,價格就狂跌,所以就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這件事情象徵的是原本我們在講是房貸這個價值,那金融機構投資銀行他們在賣的東西是基於這些房貸打包起來的金融商品,讓你去像股票交易一樣去套利。
那作者 Tim Hwang 他想要強調的就是當廣告價格,剛剛 Richard 前面講的,我們廣告主要買廣告,那這個廣告價格跟它的基礎。
因為我們買的是廣告嘛,那廣告的基礎就是人們的注意力,當廣告的價格跟人們的注意力,就像我前面講的,次級房貸跟金融商品脫勾之後會發生什麼問題。
我覺得有一個例子大家也算是比較熟悉,或者是這樣舉例大家可能也聽得懂。
像我們知道在芝加哥有古物市場,有在做金融投資或理財的聽眾朋友可能也聽過所謂的期貨。大家在買這種原物料期貨的時候並不是我真的要這些穀物,我真的要直接石油。
我個人要買這些期貨不是我要用這些東西,而是我要透過這些期貨的交易去套利所以書裡面有提到說大概從19世紀開始芝加哥的穀物市場,因為那邊有五大湖所以很多糧食的交易在那個地方發生,後來就衍生出大家開始買這些東西,那當時都是大宗的穀物嘛,所以要幫穀物分級,那分級完之後就放到市場上去交易。
每個人要買的時候他都知道自己買到的是什麼等級,什麼量的穀物,那然後來才會衍伸出我們講的說把這些穀物打包成期貨,做買賣的交易然後用套利的方式去賺錢。而和本質,就是我真的需要買這個購物這個原物料的本質開始脫鉤,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作者想要講的,所謂的注意力跟廣告之間的落差就是在這邊。
就一切都是可以從,算是說我們要把注意力商品化以及商品化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平台說了算
Richard:所以其實類似的事情當然也發生在廣告市場當中啊,那隨著大家可能從原本是購買時段,那你的一個小時跟我的一個小時,我要刊在這上面三十分鐘跟,你的三十分鐘大概沒什麼差別啦,每個人的三十分鐘是一樣的。
可是到比如說,到變成說我要曝光幾次,那你的曝光跟我的曝光可能就不一樣了,那可能各位聽眾朋友有印象就是說大概在3、4年前那是後 Facebook 其實很認真在推行影片的策略,我們自己業界都推這個是因為很擔心 YouTube 的崛起啦。
那所以說在 Facebook 的時候,不管是在它的演算法上面啊,或是廣告上面啊,都大力的去鼓勵影片的廣告也好或影片的內容,不過後來其實就發現有一些狀況。
有一個新聞就是說, Facebook 也承認說他好像有一些數據上的計算方式是有問題的,那就是原則上就是他太快太容易的去把一個影片視為有觀看。
那這什麼意思呢?我打個比方吧,像各位大家一定都有看 YouTube ,那 YouTube 的話我們都知道有百萬訂閱很棒,百萬訂閱應該沒什麼疑問啦,你點訂閱就是訂閱,可是對於一個影片百萬觀看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怎麼樣算觀看?
我今天進到那個頁面,沒有點播放就算嗎?影片看完才算嗎?那如果我今天一個小時看了三次,算三次觀看嗎?有沒有標準答案?其實沒有,就是平台說了算。
YouTube 覺得是怎樣就是怎麼樣, YouTube 覺得你一個人看 10 次就算 10 次, YouTube 覺得你頁面播一秒就算有看,那就是這樣。
所以類似的問題像剛剛講在 Facebook 的狀況,就是所謂 Facebook 變成是他在動態時報,我們打開 App 不是會滑滑滑滑滑?滑到一則影片。
在這種情境下你會覺得他只要有滑經過就算有看嗎?
恩…我個人認為是不算啦,但是當時飛速似乎是覺得這樣就算,或是一個很寬鬆的標準,所以說我要看飛速的影片觀看,動不動就是個上百萬。
Titan:而且他們會自動播放對不對?
Richard:對啊。所以他也可以講說,沒有沒有沒有,我們是滑過去就算了,我有播才算。
問題是他一滑自動播了啊,那這樣算觀看嗎?
嗯⋯我覺得不能說 Facebook 錯,我只能說每個人不一定標準不一樣,只是他選擇一個對自己最寬鬆的認定標準啦,講白了是這樣子。
所以光是觀看就會有一些定義上的問題,更不要說如果今天你後面購買的東西是成交呢?
像我們剛剛說我們的數位廣告期從原本的買時段、買曝光,到其實到關鍵字廣告出來,其實都是買點擊。
今天你搜尋星箭廣播,假如最上面就是星箭廣播購買的關鍵字廣告,那 Google 的收費模式其實是你在那個關鍵字上點了幾次。
所以像我們內場有個笑話,就是假如說我要搜尋愛料理的東西好了,然後出來前面幾個是關鍵字廣告我一定不會點,不要浪費公司的錢。
我們剛來時候有時候有些同事不懂啊,他就說我看一下那個什麼然後就搜尋就給他點下去,所有人都尖叫。
啊啊啊,你不要浪費公司的錢啊。
可是如果搜尋競品的時候一定點人家關鍵字狂尻,超壞的。
那原因就他是用點擊去算錢啦,可是到後來除了點擊之外呢,像有了 App 的時代那變成是用算下載來算錢。
所以業內也常常在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說那你的下載跟我的下載可能會重複計算。
大家請想像一個情境,比如說今天你投了一個廣告在 Facebook 上,那有投了同樣的廣告在 Google 上面,原因是你就都要下滿,想要包圍作戰,下好下滿。
可是當今天如果一個消費者在 Facebook 上看到你的廣告,可使他當下沒有下載,他隔了一陣子之後再去 Google 搜尋然後這個時候才下載,那到底這個 credit ,這個下載的功勞算誰的?
那就是網路產業、廣告產業有名常講的歸因問題,那延續前面講的,其實在寬鬆計算的情況下面每一個廣告公司都會說喔這是我的 credit ,因為我有沾到邊嘛,他當然不會知道其他人也有 credit 他就只會覺得我自己好棒棒。
就是跟這個生病一樣嘛,你都覺得可是自己吃的那個中藥有效,但是搞不好是西醫幫你開的西藥有效,只是因為你都吃啊,沒辦法分辨這件事情。
這也是一個大的顯學,那也是這本書裡面其實有提到的問題喔,就是說有很多這樣子因為程式化交易之後那他必須要讓一些東西能夠度量。
比如說你的點擊要是跟我的點擊一樣,他才有辦法買嘛。
那在這度量過程中其實每家都試著把東西標準化,為什麼 YouTube 要做觀看,為什麼 Facebook 要做觀看,那原因是因為他要讓大家好懂,把所謂的買到的注意力、影響力把它量化,可是說每家的量化標準不一樣,所以他自己的標準就會變來變去。
這個東西其實我們大概已經可以聞到一點點味道,就是說欸這其實是一個很寬鬆的認定,就跟當時次貸一樣喔。
今天市場越來越競爭的情況下結果就是什麼?你沒有收入的人銀行照樣放貸款給你,那一樣嘛,市場越來越競爭的情況下廣告公司會怎樣?
你滑過去就算觀看,對不對?
像在去年以前 Facebook 廣告的歸因計算,通常都是推你使用所謂的28天觀看計算。
什麼意思?
廣告今天只要有在你的動態時報上,或者是說你在滑 IG 的時候中間有浮現過一次,就剛好有滑經過,接下來28天只要你有成交,都歸它的功勞。
那這就是一個過於寬鬆的狀況,很像是我們剛剛講放貸過於寬鬆,那所有東西都過於寬鬆可以理解,原因是這樣對於商家的利益是最大化的。廣告公司想要賺最多錢的,銀行想放到最多的貸款,可是呢實際上是建構一個不穩定的基礎。
原因是因為很多當時根本沒有能力可以償還貸款的人他就這樣得到了貸款,很多沒有那麼好的數位行銷能力,它可能不知道 Facebook 是這麼寬鬆在計算,或是特定廣告或者是這麼寬鬆在計算的,他就誤以為廣告很有效,投了非常大量的錢。
都很像打雞血,覺得好有效喔,打進去,哇這個瞬間成交量就非常非常的好。那原因是因為它這28天的寬鬆計算方式啊,它並不是可能真的是做非常好,在這情況下的話就有一些隱憂,那也是這本書裡面想要帶出來的一個訊息。
Titan:剛剛 Richard 有講到,大家都可以買廣告,你刷信用卡就可以買廣告,那這個廣告系統在過去多年的演變之下,他變成一個所有人只要你有一張信用卡,你不是廣告專家,你也可以直接上網刷卡,直接買廣告。
那像比如說 Facebook ,他們會把這個介面做得盡量簡單,你只要滑鼠點幾下,然後他會跟你說明說什麼樣比較好,甚至在介面跟使用體驗上會做出一些引導。像剛剛 Richard 講的,他可能會想要鼓勵你用28天的方式去買廣告。
程式化廣告
Titan:好,那接下來我們要跟大家來聊聊程式化廣告背後不透明的原因。
因為這本書的作者認為這個程式化廣告導致的不透明就是醞釀這種危機的環境。我們在進入這個討論之前呢,我想要請 Richard 先跟大家解釋一下,當今的程式化的廣告,整件事情它是怎麼運作的,先讓大家有個概念。
Richard:程式化廣告其實在書裡面他很強調,還是一樣嘛 subprime crisis ,他一直講說這是次貸風暴。
那確實,我們必須說,程式化廣告在很多的設計上面,甚至說這裡面的一些關鍵的操作上面其實都長得非常非常像金融的這樣子的商品的操作。
那這邊跟大家科普一下,就是說一個程式化的廣告銷售會是怎麼子,那中間有什麼元素。
原則上我們買廣告的人通常這是廣告的買方,那他可能是一個品牌組,就以星箭廣播為例好了,今天他想要推廣這個 Podcast ,就跟證券很像嘛,今天你想買一支股票你要去找什麼?
你要去找這個證券公司或是說可以讓你去開股票戶,好那所以說我們就有所謂廣告的 Demand-side platform ,簡稱 DSP , DSP 其實扮演的就有點像這樣子的證券戶,可以去開戶的概念一樣。
買主可以去接洽 DSP ,去做廣告的購買,因為你有 demand 嘛,你想要購買。 DSP 得到這樣子的需求之後呢他接下來呢會到所謂的交易所。
我們知道紐約證交所 NYSE 嘛,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那在廣告的世界裡面我們有所謂的 Ad Exchange , 那Ad Exchange 就如同現實生活當中一樣有紐約的有東京的有什麼的。
那在 Ad Exchange 的話其實我們也有好幾個不同的交易所,那世界上現在最大的交易所是 Google 營運的,是 Google 的 Ad Exchange 。
但其實除了 Google 之外,其實也有非常多大大小小的交易所,所以像包含本土台灣,有台灣專門在做交易所的廠商。
那所以說這邊已經有兩個角色囉,有 DSP ,負責購物做採買的,有點樣證券下單,那到這個交易所。
交易所接下來要買的東西在哪裡哩?
最終他呈現出來的地方是在媒體上嘛,比如說像今天你買的廣告是出現在在愛料理的食譜旁邊,愛料理這邊做一個媒體我也必須把我的版位拋到這個交易所去做販售。
那所以這邊就有另外一個角色出現了,叫做 SSP , Supply-side platform ,那 Supply-side platform 就是跟我們比如說作為媒體去對接。
把我現在畫面上的可能有的每次的廣告曝光,拋到這個交易所去做交易,所以說整個流程就,再順一次就變成是廣告主、需求方、買家跑去找 DSP , DSP 呢會去這個交易所,想辦法搓合,想辦法找到適合的廣告的曝光去購買。
購買的曝光其實是來自於 SSP ,那 SSP 也很像承銷商,那銷售什麼呢?
銷售媒體提供給他的版位,中間每一個人,可能是同個人,可能是不同的人,但是每一個都可以在這裡面賺取到一定的利潤,好比說像台灣的第一家上市的獨角獸啊, Appier 。
那 Appier 其實早年的廣告業務就是 DSP 的角色,他們就是承接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廣告主,這些廣告主呢透過 Appier 這個 DSP 幫他像仲介一樣,去交易所上面去買到最適合的量,達成客戶的行銷目的,那所以說整個流程是這樣。
其實在這裡面就看到啊,不管是交易所啊,或者是交易啊等等的,整個都很像是金融產業。
那我就很想特別提一下,像產業裡面有一間特別有名的 DSP 公司,就 The Trade Desk , trading desk 意思就是像是金融交易裡面的 trading desk一樣嘛,交易台。
常常我們都會覺得說公司裡面的廣告投手,其實某程度上啊,他做事情跟銀行金融業在做交易的很像,他每天必須盯著這些數據,價格的上上下下,然後去調整,達到自己公司的行銷目標。
那到頭來其實就是要賺錢,這個操盤的感覺跟整個概念上面我覺得是有87%的這樣子的相似性啦。
Titan:我補充一下喔,剛剛 Richard 有在講說我們是 supply side,SSP,媒體要把這個廣告版位丟到交易所去販售,那其實同時媒體這邊也要提供他們 TA ,他們的觀眾的這個樣態的數據跟資料出去。
讓買家也就是 DSP 這邊, demand side 的人可以挑選我這個廣告想要放在哪個地方,給誰看。我這個廣告是什麼樣的廣告,想要給誰看,什麼樣的觀眾,什麼樣的群眾去看,這個資料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加入進來。
剛剛 Richard 講的這個過程啊,我剛好最近有看到一篇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喔。在講 Google 在德州的一場官司有關,所以他們就把這整個過程,就是從剛剛講的數位廣告的下單、購買還有到供應商,就是提供版位的媒體的這個流程,到交易所中間 Exchange 的這個過程他把他做成一個圖表,那我會把連結放在 Show Notes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一個醞釀危機的環境
Titan:好,大家現在對數位廣告買賣的方式應該有一個概念,接著我們來談程式化廣告的問題。這本書的作者 Tim Hwang 喔,他認為程式化廣告會造成不透明的原因大概有三個嘛,這三個原因就是演算法交易以及暗池。熟悉金融市場的人可能會覺得說暗池不就是金融市場、股票市場裡面的那個東西嗎?那第三點就是市場過度集中,他的原文叫做 market concentration ,等一下也會談到。
那我們先請 Richard 跟大家講演算法交易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作者認為演算法反而導致這個程式化廣告交易是不透明的。
Richard:演算法交易喔,其實當然就像剛剛講的,如果是透過 DSP 啊,然後到這個 Exchange 交易所,然後再到 SSP 這樣去購買。
其實一個廣告喔,從使用者進到頁面到完成這整個交易的時間非常短。對,你沒有聽錯。今天假如說你打開一個食譜網站,那這個時候旁邊就有一個空白的地方可以給廣告填滿。這廣告哪裡來的?它就是走了剛剛那個整整這麼長的流程,所以你一打開網頁上面這麼多板瞬間就要透過 SSP 丟到交易所,且被可能成千上萬的這樣子的 DSP 去撮合,決定說要買不買。下好離手喔,快點喔。
那決定好,然後到決定誰贏了,交易所要負責去做一個拍賣嘛。喔,好,那最後可能是 Appier 錢出的最多,或是今天是誰誰誰的錢出的最多。好,你贏了,你得到了這一次的曝光,再把整個廣告的這個 banner 啊,素材等等的把它呈現出來。這個時間其實非常非常的短,你可以想像到每拖一下子,使用者看廣告的速度就會慢這個時間。
當使用者可能都離開網頁了,那你還在那邊交易,還在那邊決定要不要出價,那不可能嘛。所以在這麼快頻次的交易的情況下面,其實你是沒有辦法想太多跟理解太多的,甚至很多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買到什麼,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判斷嘛。
也講個趣聞,很多人以為進了這一個大型的廣告公司, Google 也好啊,或是說一些 DSP啊這些公司。你會覺得說哇他們的機器學習一定超屌超棒,實務上不太可能。
不是說他們不屌不棒,而是說他不可能用太複雜的模型或太複雜計算,因為這裡面的速度真的要非常非常非常的快。
每一個這樣子的廣告的 request ,就是出價的請求,就請你出個價啦,可能都必須要在可能幾百毫秒之內就要能夠完成。因為時間不等人,使用者來了就要看到廣告,沒看到他就走了。所以呢,在這麼快的情況下面的話很多資訊是沒辦法備驗證跟確認的。
打個比方今天你是一個買方,然後你在交易所上面然後有一個人就忽然跳出來跟你講說,欸星箭廣播網站上面下有一個這個曝光,買不買?買不買?你馬上就要決定了,可是你根本沒有時間去驗證說這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是有代表性的。
它可能根本不是星箭廣播的網站啊,他可能就是一個錢客,那這個錢客就跟你講說我可以賣喔。那你就說好好好,你就跟他買,可是這樣他可能最後根本不是投放在星箭廣播網站啊,他只是假借他是星箭廣播,到最後可能丟到科技導讀之類的。這問題還好嘛,因為星箭廣播跟科技導讀都是優質媒體啊。
可是如果今天是一個內容農場,他也這樣子來騙你呢?喔,那可能問題就不太對了。所以在過去幾年裡面其實就會有很多所謂的在我們產業裡面叫做 Brand Safety 的問題。
那 YouTube 啦,或者是說一些媒體網站其實都身受其害。像之前就有一個第三方的報導指出啊,很多大的、知名的品牌,比如說像寶僑啊,聯合聯華啊,這些非常大的綜合快銷品的品牌。欸,它的廣告其實投在 YouTube 上面的時候,他就會發現說這個廣告可能出現在不適合的內容旁邊。比如說是那一種很極權主義啊,極端主義的啦,或是白人至上主義的啊,等等這樣子的內容旁邊,出現的就是寶僑的洗衣球。
那這就當然對寶僑來講就不好,他不想要這樣子的東西,可是因為你的交易時間這麼短,那中間有很多這些 broker ,你有這些 SSP、DSP,那每一個人都是 independent 的角色,那你不能確保說每一個人都不會騙你。或者說他就搞錯了,我不小心我今天把一個星箭廣播的請求當成是 New York Times 的來賣,這個我們其實是時有耳聞的。
所以YouTube後來怎麼做?
當然就是至少他都是在自己的平台裡面嘛,所以他就是大量的黃標黃標黃標,像去年的很多YouTuber 就或是說網友就在抱怨說在 YouTube 上面你不能講武漢肺炎,你必須說是新冠肺炎也不能講,因為通通都會黃標,你要講的是就是說有特殊流行傳染病代,這種很曖昧的說法。
那這個黃標其實不是因為說今天 YouTube 不喜歡, YouTube 自己就是很霸道。
我們再回來,free open internet 其實並不是真的這麼 free 這麼自由,原因是背後 support 的是廣告,所以為什麼要黃標你,其實是為了 Brand Safety。因為廣告主可能不想出現在這個內容旁邊,所以怪 YouTube 沒有用啊,你要去怪那些廣告主,為什麼廣告主就不願意讓自己的商品廣告出現在,可能欸因為這個影片裡面講了武漢肺炎而不是講新冠肺炎,甚至說可能對廣告主來講他完全不想出現在任何跟肺炎相關的內容旁邊。YouTube 為了預警,所以他的做法就是乾脆先幫你把它黃標掉。
Titan:剛剛 Richard 有講到演算法交易造成的一些問題嘛,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就是你在讀新聞網站,那你可能會在上面看到很多看起來它就是有標註說啊這是廣告。
可是這個廣告內容很奇怪,我覺得對這個演算法交易對廣告主或者是媒體來說很討厭,或是說很不喜歡的地方可能就在於說,我根本沒有辦法控制這個東西到底要出現在哪裡,或者是什麼樣的東西會出現在我的版面上面。
Richard:沒錯,其實我覺得這個完全又是另外一個顛倒的角度嘛。
剛剛講的 Brand Safety 是買方不想要買到一些奇怪的地方曝光,可是對於賣方來講,比如說我今天是媒體網站來說,其實我也不希望是一些詐騙廣告進來啊。所以演算法交易這樣子的快速的交易的結果就是真的買賣雙方都有點搞不太清楚到底是誰來啊。
就前陣子,像很多新聞網站我們自己同行啊,有一個社群其實一部份也是為要交流,就是有一些網頁他感可能看起來很正常,或是它一些買方看起來很正常。其實這真的蠻有趣的,我們作為媒體其實我可以看到我在交易所上面都是誰來跟我買,都是怎麼樣子的出價。
可是看到的其實都是比較是事後的統計結果,當下的時候你根本沒辦法區分,而且講白啦,你一天這麼多上百萬次的廣告曝,你哪有時間一個一個去看,或是一個一個去挑。你這一個禮拜有回頭去看一次就已經算不錯了,可能忽然這個禮拜回頭發現,喔,口罩的廣告行銷特別多,就是很多來來來投廣告是跟防疫相關的。
在台灣媒體這陣子其實就常常會遇到詐騙的電商網頁,那詐騙電商就是說他可能是從海外的,通常就是中國啦,那中國那邊出貨的商品直接寄到台灣,然後而且還貨到付款。那他可能跟你講說,喔我們這個是大阪 Costco 清倉貨, AirPods 只要 1600 之類的,那可以接受貨到付款這種一頁式的商店的廣告。
這種廣告其實老實講完全是透過程序化廣告才買的進來,原因是因為你要想喔,若回到傳統一單一單的就是說透過業務接洽的,他怎麼可能買的到這些正常媒體的網頁?他根本不會來接洽你嘛,因為你根本也不會理這些人嘛,就是做為媒體的話。
可是因為程序化廣告的緣故,他可能自己就可以去刷卡辦個帳號,就可以在線上買,就可以買的到這樣子的一個曝光的機會。那甚至說他也可以掛羊頭賣狗肉啊,他取一個可能很類似的網頁,甚至說你說「喔,那我可以用他的網址來區分啊。」啊每個網址都 bit.ly ,你怎麼區分?每個網址都用縮網址,你怎麼區分?
所以會有這樣子的東西其實是雙向都會得到一些後果啦,那這個後果對於買方不好的曝光,他可能出現在不適合的內容上。那賣方他可能好好的內容,結果卻被一些奇怪廣告給攻佔了,這個雙向其實都會有一些傷害。
Titan:好,那剛剛 Richard 有提到 Brand Safety 這件事情,所以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品牌他們想要保護自己的品牌的價值嘛,所以他們希望可以在比較安全的環境下去買廣告。所以廣告市場上又出現了另外一個機制,而且這個機制很明顯也是跟金融市場借鏡,或者是說受到金融市場的啟發,就叫暗池, Dark pools。
我先簡單的解釋一下暗池這個東西。
所謂的暗池,或者說我們講暗池交易喔,我們知道在買賣股票的時候,剛剛 Richard 有講到,像是紐約證交所,大家都看得到上面股票的價格,可以依據這個價格來進行買賣。
那暗池就是指這些買賣的行為是發生在這些公開交易的場所之外,而且這些買賣交易的價格是不公開的,甚至買賣雙方還可以是匿名的。
關於暗池這件事情,大家可以去讀兩本書一本是很有名的 Michael Lewis 寫的《快閃大對決》,另外一本書名就叫《暗池》,這兩本書我會把連結放在 Show Notes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他們有談到當初為什麼會有暗池這個概念,以及這個概念是怎麼樣受到所謂的高品次交易的影響跟把持,還有暗池在金融市場造成的一些風險的問題,因為他等於是創造出一個交易的場所。
這個交易的發生跟過程,跟最重要的成交的價格、成交的量都是不透明的,所以這個東西就是直接造成說我們市場上大家看到的說以為這個股票他應該是這個價格,可是今天如果有另外一個很大的比例的交易關於這支股票的交易是發生在另外一個完全封閉的地方,那這個所謂的公開交易就沒有辦法反映出它真正的價值,因為另外一個很大的部分可能佔整個市場的20%都是不透明的交易。
所以其實有了暗池的出現,會使得市場上的交易並沒有辦法真正很透明的去反映出大家對這個東西的價值的認定。
Richard:廣告市場裡面拿啊,其實也有類似暗池這樣子的設計,那我們叫做 private market place ,私下的交易場,簡稱 PMP 。
為什麼要 PMP ?其實老實說他倒不是說本來就是要做一個壞壞的事情,反而就是因為我們剛剛前面提到 Brand Safety 嘛,那因為你買方你買到的東西如果你在所有我們的公開交易場 Open Option ,公開交易上面其實你根本沒有辦法驗證說是怎麼樣子的網站來兜售他的廣告曝光。
好,所以就有人想說,那還不簡單?
那我們就把一堆好的曝光包成一包獨立出來交易做成是一個高價版交易場,私下才能夠交易的 PMP ,這樣不就解決了?
所以確實在過去這兩年當中 PMP 幾乎是一個顯學啊,我們作為媒體也會 reach 到,也會被 reach ,就是說某某某,可能 4A 的某個廣告代理商,因為他的客人其實都希望可以買到一些比較乾淨比較不會有這樣子 Brand Safety 問題的流量,所以都會問我們說願不願意加入他們的 PMP ,因為他們覺得食譜內容是相對無害的嘛。
那透過中間的這個 PMP 造出來這樣子的一個 private market place 來讓買賣雙都更有保障,這件事情當然本質上利益是良善啦,不過在書中裡面就講到了,因為有 PMP 的存在,所以導至於很多的價格開始失真。
因為過去可能這些所有的價格或是你就是可以透過 open auction 就可以買得到所有的東西嘛,就是這個開放的平台上大家都買得到。
那現在變成是,不對喔,有一些人喔他可以是走小路,可以先去做這樣子的交易,那在金融市場裡面已經證明暗池的存在會造成商品的價值跟價格開始脫鉤。
因為他可能原本在交易市場上面是公開交易的,那大家覺得他是多少錢,相信市場的智慧會讓他得到一個正常合理的價格,可是呢在有暗池,有這樣子私下交易的情況發生,他可能是有價無市的。
在公開市場上面可能有一個價格,可是在私底下交易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個價格,導致讓外人看起來這個價值感可能很高很高的東西,可是實際上根本不是這個樣子,那這就會造成一些潛在的垮台的風險。
Titan:好,那造成程式化廣告不透明的第三個元素,我們剛剛有講嘛,市場過度集中,他們在書裡面啊它的小標是講 New Intermediaries 就是在講市場上出現新的中介者的這個角色。
我們會常常會講說數位科技或者是現在的很多東西都是要去中間化,可是在做程式化廣告的時候而催生了很多新的中間人。
Richard:市場過度集中講的事情其實是說在理想的資本主義的社會裡面呢,好尤其像我們講的程序化廣告的設計上面,他就有買方,那就有賣方,那就有交易所。
理論上這三個應該都是不同角色,甚至說關於這一檔行銷成效做的好不好資料分析的部分又有另外一個角色,多者互相抗衡,理論上就會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況。
但實務上呢,這樣子的狀況其實是越來越少的,原因是因為科技的這些巨頭賺的錢是因為想要併購。
就像剛剛舉的例子,以影片來說,影片的廣告購買,假設今天你想要買到 YouTube 的廣告,其實你會發現過往 YouTube 的廣告是可以透過其他非 Google 的 DSP ,就是交易軟體,比如說你可以透過 Appeir 去買到 Youtube 的廣告。
過往是 Ok 的,原因是因為 Youtube 有把他的廣告丟到交易所上面讓其他第三方的交易平台、 DSP 可以去購買。
可是呢,在近幾年呢 Google 顯然知道 YouTube 是一個強勢的媒體,大家廣告主都希望在 YouTube 上下廣告, YouTube 就把這個門封起來了。
YouTube 現在作為一個廣告媒體,只能透過 Google 的體系去購買,這樣子連帶結果是什麼?
你就會發現非常多的廣告主,他也特別會去使用 Google 的 DSP ,理論上哪一個廣告主用哪一個仲介來買廣告聽起來都 Ok 嘛。
甚至我就應該要用不是 Google 的去買 Google 的,他才會去幫我出一個最好的價格,可是因為 Google 這邊卡了你一個是說「欸,不好意思喔,你要買 YouTube 廣告你一定要用我的 Display & video 360 。」業界簡稱 DV360 這個廣告軟體,你才可以來買 YouTube 的廣告。
那就變成 DV360 因為 YouTube 是最棒的媒體,沒有人敢不買 YouTube 的廣告,導致 DV360 也成為市佔率最高的 DSP ,這就是一個壟斷的結果,那也是近幾年我們講說反壟斷在處理的問題。
那反攏斷的另外一面就是市場過度集中,今天從買方到交易所,到賣方,到媒體通通都是 Google 的情況下的話,你覺得對於 Google 來說,他的演算法他的裡面的團隊,究竟優化的是說作為一個買方的,假設今天我是一個電商平台。
那究竟今天我去 hire 的這個中介,去幫我買 YouTube 廣告,他的立場是他要讓我買到最棒最便宜的廣告達到最高的成效還是 Google 發大財?
那我只能說,以演算法角度來講,以機器學習的角度來講,那就要看你最後 training 的 target 是甚麼,這個 target 是 Google profit ,還是說讓這個廣告主可以得到最有效的投放成效。
那如果是我的話我一定會選這公司賺最多錢嘛。
那就是這個情況下面壟斷確實可以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可以賺更多錢,但相對的今天的這個價值感就又再度被炒高了。
意思就是說可能原本 YouTube 的廣告或許在一個公開銷售的場景下面的話他可能只能賣到一個100塊的價格好了,可是因為現在是一條龍又是專賣的情況下面,那它可能會被炒200塊、300塊,都是很有可能的,反正就 YouTube 說了算嘛,我就專賣嘛。
這個我覺得是一個壟斷下的結果,超額的暴利對於這些壟斷者,但是對於市場來講他的價值跟價格確實開始脫鉤。
Titan:我補充一下,剛剛 Richard 有講到這種一條龍嘛,那另外一個數位廣告一條龍的公司 Facebook 。剛剛 Richard 有提到說大概在五、六年前, Facebook 開始大力的要推廣他們的影片廣告。
這在 Facebook 上面的影片中間的廣告,書裡面其實也有提到這件事情。當 Facebook 想要推這個商品的廣告的時候,他就會開始跟大家講說社群網站的未來就是影片,甚至 Facebook 的 SVP 還是 VP 也會在公開的場和跟大家講說以後的社群,大家的交流就是影音為主,所以他們要開始賣影片廣告的商品。所以要讓這個價格好看,並且的確要做出有效的表示嘛,所以他們可以透過演算法的方式去調整, Facebook 時間軸上面對於影片內容的呈現頻率。
所以這其實你可以感覺到說這整件事情好像都是 Facebook 說了算,後來又陸續發生一些事情我們會把一些相關的新聞放在 Show Notes。
我不知道過去大家沒有看到相關的新聞就是在講說 Facebook 時不時的會說他們把影片播放的流量計算算錯了,那有時候誤差會非常大,可能 60 %、80% 都是有可能的。
這個東西對廣告主來說就是一個很大傷害,我根本就不知道說我買到這個東西,這個成效到底是什麼狀況,都沒有一個第三方的機制來告訴我說是不是這樣。
這個問題當然就是有一點像剛剛 Richard 講的說,這個廣告的體系你在那個地方買的東西賣的東西展示的地方全部都是同一家公司的時候,很容易會有這種利益的衝突。
綜合以上幾點喔,大家可以大概有一個概念說,程式化的廣告交易帶來的不透明的原因有哪幾個,那這個不透明為什麼對 Tim Hwang 的這本書來說這麼重要。
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市場上的不透明一旦開始出現,而且來越來越多的時候,他的狀況就有一點像是內線交易啊這種完全不透明可是對市場上的其他參與者會產生很嚴重的影響的狀況。
演算法交易呢,讓廣告主很難追蹤廣告出現在哪裡,被誰看到,我們前面在第一個演算法交易這個部分有討論到。
那暗池呢?
讓廣告的價格與真實的價值脫勾,而且讓特定的買家他可以取得更多的資訊,造成一些不公平。那第三個市場過度集中會使得買賣雙方過度仰賴平台提供的資料,那這個平台是我們剛剛講的可能是 Google ,可能是 Facebook 。他們可能掌握了整個這個終端,我剛剛在前面不是說我會在 Show Notes 放一個華爾街日報的廣告購買的流程嗎?
你會很驚訝的發現說其實從頭到尾,你的 DSP ,然後你的交易所,你的 SSP 全部都是 Google 的,而且他的市佔率可能都是最高的那一個,等於就是剛剛 Richard 講的說,阿你怎麼玩都是在 Google 的這個生態系裡面。
不過我們現在講的不透明喔,就是程式化的廣告交易造成的不透明,只是說為我們剛剛前面講到的廣告主對他買廣告的這個期望以及使用者的注意力其實是脫鉤的。
不透明的這件事情,只是為這個環境喔創造一些條件,作者認為這件事情本身不會發生災難,還需要其他的作用力。那這個部分我們會在下一集的節目再講 Subprime Attention 就是注意力的次貸這件事情。注意力的真實價值被侵蝕了,我們剛剛講的是注意力的價值跟銷售的價格脫鉤,注意力本身其實也是受到侵蝕的。這個我們會在下一集繼續跟大家聊。
數位廣告界的幾個新挑戰
Titan:今天節目的最後呢,我想要請 Richard 來跟大家聊一下。
我們前面其實有提到說最近幾年數位廣告開始有一些巨變嘛。就是 Richard 講的說過去他們這段時間,整個業界大家再煩惱的喔,其實是另外一件事情。
那我覺得可以請他來跟大家談一下到底大家在煩惱的是什麼事情,那我想可能有些聽眾可能過去有一段時間有聽過一些關鍵字,比如說隱私,第三方 Cookie ,還有剛剛 Richard 有講到的 IDFA 。
Richard:這幾年來我覺得在 AdTech 產業界裡面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在所謂的隱私權,打個比方來說,就是說今天當然在傳統的廣告型態裡面我們其實也會有熟客嘛。
我常常去一個早餐店,那這個早餐店知道我喜歡吃什麼,那他對我做再行銷。
每次去就會說「帥哥,今天吃的一樣嗎?」
那這很合理啊,因為我是去消費嘛,那他告訴我說你是不是要跟上次點一樣的東西。
可是如果今天你走去一個早餐店,欸,早餐店吃完之後,你跑去了隔壁的 seven 好了,去便利商店,去便利商店之後呢,老闆突然跟你講一句話說,欸你要不要來一個什麼口香糖,原因是因為你剛剛吃了有加洋蔥的你這樣嘴巴會臭。
欸,你就會覺得很奇怪。
我剛剛去早餐店吃的東西為什麼你 7-Eleven 會知道?
更可怕的就是說這個中間可能背後其實另外一個第三方,第三人在監控你。
那這就是所謂的第三方追蹤,那以網路廣告的產業我們就知道嘛,你常常可能看了一個商品在加入購物車,結果接下來你去了每一個網站,每一個網站都在提醒你說欸那個購物車該結帳囉,欸你是不是剛剛看了什麼,那你可能會喜歡甚麼。
這樣子呢,背後就是有一個類似像形同天網,有一個圓圓高高的這個眼睛看著你在不同的網站之間移動,這就是所謂的第三方追蹤。
那第三方追蹤的話呢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Neflix 上面有一個記錄片叫智能社會《The Social Dilemma》,那他就是找了 Google 、 Facebook 等等的這些前工程師跟做廣告的告訴你說啊他們都在做些什麼事情,那他們透過了什麼樣子的方式去掌握去監控每一個人這樣子的行為來做更好的廣告投遞。
這個紀錄片的連結我們把它放在 Show Notes 大家可以再去看。
Titan:剛剛 Richard 講到了這個紀錄片跟他探討的議題。
我們之前在80跟81集有談過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這本書。當時要請到世新大學心理社會學系合聘助理教授曹家榮那跟大家談這個話題,裡面我們就有提到剛剛 Richard 講的《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個紀錄片。
也很推薦對這個議題,對所謂的第三方廣告監控這件事情有興趣的聽眾去聽聽看
我們的第81集,還有監控資本主義時代這本書。
Richard:對,所以因為這樣子,這些 tracking 啊,第三方的追蹤等等的問題。
所以說呢從立法開始,歐盟有了 GDPR 跟個人資料保護法,那到加州很多這些廣告巨擘的重鎮,也有 CCPA 等等的,這樣子的法律去規範。
不過法律是法律阿,各位。
你也知道我台灣法律也跟你講說限速40公里嘛,那大家都還是會開超過。
那一直到了蘋果開始做為一個領頭羊喔,他率先先在 Safari 裡面去加入第三方追蹤的阻擋,阻止大家做這樣子的監控跟監視。
那到今年呢,他們在 iOS 14.5 也正式的去阻擋了在 iOS 上面類似這樣子的監控追蹤的一個關鍵的技術,叫 IDFA 。
不再讓第三方這樣子的開發者可以預設免費隨時都可以拿到 IDFA 去做追蹤,然後他現在都要使用者去做明確的 opt In,要同意之後才可以讓App去追蹤。
蘋果就說啊沒有,我還是有開放啊,只是說你要 opt in 啊,可是問題是請你想像今天如果你到了一個 app 打開來他第一個事情就是說「欸,我要追蹤你喔,因為我要可以怎麼樣投廣告。」
你要同意他嗎?
很難吧,大多數人可能都選擇不接受這樣子的追蹤,所以說當蘋果決定 IDFA 變成 opt in ,而不是 opt out 的時候,其實對於 App 產業的廣告就有了很大的衝擊。
緊接著在今年年底的時候呢, Google Chrome 呢,預計也會在瀏覽器上面去阻擋這樣子的第三方追蹤。
所以剛剛講了嘛, GDPR 啊,或是 CCPA 這些法規,就像法規嘛,所以說很多人還是照樣超速啊。
那現在呢,這個蘋果的 iOS 到 Google Chrome 就有點像是汽車的製造商,他就限制你,根本你就開不超過 40,開不過去,超過 40 就停住了。
變成是所有的人,產業裡面的所有人原本還可以就是,啊,好啊,我裝作沒事,偶爾偷偷超速一下,那現在不行了,現在就是車子根本不給你這樣開,所以大家皮其實都繃的非常非常的緊。
像 IDFA 在上個月推出至今,其實現在整個產業還在非常的動盪當中,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結果說,喔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替代方式,或是一些 work around 。
現在還在很早期,大家在探索的過程中。
Titan:不知道各位聽眾如果你是使用 IPhone 或是 iPad ,有沒有已經升級到 14.6 了?
那之後就是會有這個設定,大家可以在使用的時候注意一下。
我記得他們其實以前是可以先讓你 opt out , 然後到了最近才改成更嚴格,要 opt in。
Richard:以前是整個系統端你可以整個 opt out ,我就是我這個手機就是完全不想被追蹤,大概這樣子使用的人其實不多。
而且也因為不多,所以過去廣告產業的想法就是那這些人就就不管你,但現在變成是每一個 App 要追蹤的時候他都得問,那你都得說好他才能追蹤。
Titan:所以這個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
那我們這一期節目就先到這個地方。
那下一集呢我們會來跟大家講我剛剛前面提到的注意力是怎麼樣的被侵蝕,所以讓它變成我們講所謂的注意力的次級房貸,以及這個市場他怎麼會有這種所謂泡沫膨脹的現象,以及他如果破掉了會有什麼影響?
大家也可以先想想看說如果今天支撐我們所謂的大部分網路服務可以免費的使用背後的廣告市場,如果出現狀況,像剛剛講的次級房貸的危機,甚至金融海嘯的這個狀況如果發生了,對我們使用網際網路,或者是各種網路服務、科技產品會有哪些影響?我覺得聽眾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先想一下。
那我們下一集,在第二集的時候我們就會跟大家討論這些題目以及我跟 Richard 還會再跟大家聊聊說那未來的網路發展,它是廣告為主,還是使用者付費,還是說有其他的可能性?有機會的話我們會在下一集跟大家聊一聊。
那我們今天很高興 Richard 來參加這一集節目的錄音,而且我們發現一件事就是,欸,以前要橋時間比較不方便。現在遠距錄音,然後又在家工作,好像錄音就很方便了。
Richard:真的,這樣子的話應該未來可以多多錄一些不一樣的內容。
Titan:對啊,我最近還在習慣遠距錄音的模式啊,因為像上一集,我跟 Alan 在跟大家聊天的時候,其實有說到嘛。如果我們晚上錄音的話,會有垃圾車的聲音,而且垃圾車會出現兩次。為什麼?我這邊一次, Alan 那邊一次,不同的時間,所以我要暫停,我們現在還在做遠距錄音的嘗試啊。
歡迎聽眾朋友如果有什麼 feedback 可以給我們的話也歡迎來跟我們說。那我們今天很謝謝 Richard 來錄音。我們下一集見囉,byebye。
Richard:Byebye。
假如你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訂閱《星箭廣播》、在 iTunes 留下評價(或是寫信給我們),同時也別忘了來我們的部落格看看,或是訂閱我們的電子報《科技創業週報》。如果你想要聽更多節目,可以參考我們推薦的節目,或是你想教朋友怎麼收聽 podcast,我們也有寫一篇文章。又或者,你想要自己製作 podcast,歡迎參考這篇〈Podcast 製作與上架指南〉
(文章代表圖來源:jongorey via Flickr)
本文為《星箭廣播》111 集——一場數位廣告的次貸危機正在醞釀中?(ft. Richard)訪談逐字稿,為了方便閱讀,內容經過編修。本集節目介紹與相關連結請到此頁面閱讀。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釋出